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三篇 写作家刘玉栋文

今天拿到新来的《人民文学》2018年第2期,头题是刘玉栋的小说《月亮舞台》,想起7年前写下的一段文字,找出来,献给有缘的朋友。



青春成长史 城市世情书

——记刘玉栋和他的长篇小说《年日如草》

 贯以“少年情挚”写“满纸乡思”的青年作家刘玉栋,历经15个月创作完成的长篇小说《年日如草》,继今年6月由大型文学期刊《十月》第3期头刊发、7月作家出版社出版单行本之后,9月12日又开始在《大众日报》连载。

《年日如草》以出生在乡村的曹大屯与城市的融合为题材,描写了一个18岁的地质职工子弟在工作生活、爱情婚姻等方面的喜忧沉浮、成败挣扎。被誉为是“一部力图革新生活的个人奋斗史”、“一座城二十年的世情书”;是“中国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城市化进程的一个具体而微的缩影”。

其实刘玉栋就是一个地质职工子女。文如其人,曹大屯的身上其实就有作者的影子。可以说,是他的一段青春的经历,演绎成了鸿篇巨制。

(一)

刘玉栋,1971年出生在庆云县齐周雾村。1989年来到济南,高考失利,赶上最后一批社会招工,被济南化肥厂录用。1992年开始写小说,发表了诸如《八九点钟的太阳》、《后来》、《黢黑锃亮》等城市题材的作品20余篇,但反响平平。直到1999年,他写出的中篇《我们分到了土地》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引起了广泛关注与好评。这时,他离开故乡已经10年。

随后,他又写出了《平原六章》、《葬马头》、《火化》、《给马兰姑姑押车》、《幸福的一天》、《芝麻开门》等数十篇与农村、农民、农业有关的中短篇小说。无一例外的是,这些作品的题材都是以少年的视角感知社会生活,以满腔的思念描写故土往事,徐缓,恬淡,童真,淡淡的忧,深深的恋,别具一格。也许是应了一句名言:距离产生美。蛰居在城市一角的刘玉栋,通过深入开掘童年和故乡的记忆,一下子激活了创作的经验和热情,一系列作品发表后被《小说月报》、《小说选刊》、《新华文摘》等选刊转载,并多次入选多种版本,好评如潮。作品结集为《天黑前回家》、《我们分到了土地》、《公鸡的寓言》等。著名文学评论家施战军写过这样的评论:“玉栋用他秋后房前的阳光一样的人文之暖体恤艰难时事,温慰渐凉的乡情。机智性情和老实厚道交融相成,隐秘着的痛楚和甜蜜真切地伴生在这个少年老成的作家的小说里,想象的轻易使现实的沉浑更加触目惊心。他天赋敏感的内心、纯正的文学态度和持续提升的小说素养,让我们看到了正在氤氲生成的大家气象。”

创作丰收。因此,刘玉栋获得了第一届、第二届齐鲁文学奖,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2009年成为山东省首批签约作家。

(二)

刘玉栋的父亲是山东地矿局物化探勘查院的一名技术干部,跑野外20多年,足迹遍布齐鲁大地。作为一个地矿职工子弟,刘玉栋很小的时候就曾随探亲的母亲感受过地质人的艰苦、流浪与神秘。后来,国家对知识分子家属实行“农转非”政策,他全家户口由农村集体转到其父户口的所在地——济南市,形式上完成了由农村人向城市人的转换。也许是对土地怀有一份特殊的感情吧,刘玉栋面对工作机会的时候,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化肥厂——为盛产粮食的土地生产养料的地方。

从紧张的高考过后,到选择工作之前的一段时间,刘玉栋住在物化探勘查院位于济南东郊郭店的野外基地,独居一室,无所事事,孤独又无聊。后来有了朋友,接触到了文学,开始了新的享受。这段经历,多年后被他写进了自己的“创作自述”中出版:“应该说,我是偶然闯入文学这个世界的。……在那里住了一年多,慢慢又认识了几个文友,他们有一个业余组织——绿野文学社,并不定期编印一本油印的小册子,叫《山水情》。我先是接触诗歌、散文,后又开始尝试写小说。说真的,我一下子就爱上了小说这个东西,因为他最有意思,可以编个故事来安稳自己。……虽然不会写,但我还是写的劲头十足,就像一个勤奋的装卸工,把一些陈芝麻烂谷子的事儿罗列一番,再“卸”在那份散发着油墨香味的刊物上。渐渐地,小说在我的身上产生了魔力,我开始为它着迷,开始进入到小说这个奇妙的世界。”

爱上写作的刘玉栋,第一篇变成铅字的作品是一首散文诗题目是《 四季的山》,1991年 8 月 日发表在国土资源导报的前身《山东地质矿产报》上,讴歌了地质队员的生活,500多字,写的很有韵味。随后便一发不可收。先锋写作,题材广泛。写青春的骚动,写城市的灯火,到后来写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写少年初始的生活体验,写百里之外故乡的今昔。

1999年,刘玉栋的中篇小说《我们分到了土地》一炮走红,里程碑般树起了作品的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以一个少年的视角,描写了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农村改革,把人民公社期间收归集体耕作的土地,实行联产计酬责任制,分给农民耕种的经历。作品里的主人公“爷爷”,因没有“抓”到理想的地块竞忧郁而死,表现了资深农民对土地的挚爱。被人民文学编辑李敬泽誉为“宏大的叙事……。”这篇写土地的小说也因此成为反映那段历史最具特色、划时代的文学作品。因此,刘玉栋获得了具有新活力的新乡土作家的赞誉。

土地归土地,这篇作品里的父亲,却是一位常年不回家的地质队员形象。可见,骨子里与地质的联系,使得刘玉栋的文字“来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后来,他又写出了中篇小说《大鱼、火焰和探油仪》,2008年 1月在《十月》发表,也是与地质队员的生活有关。

(三)

十年再磨一剑。

今年春天,刘玉栋的长篇小说《年日如草》面世。

小说以正在枣城一中读高二的17岁学生曹大屯,因为干地质的父亲享受“农转非”政策,一夜之间从一个农村人变成了一个城市人的经历为开端,描写了其进城后20年的人生遭遇及变故:高考失败,招工进化肥厂,认识师傅袁国强一家,爱上师傅之女袁婷婷,后因听说袁婷婷将和一个小混混棒子结婚,神情恍惚中按下电钮,致使检修仪器的师傅意外死亡。袁婷婷怀上了棒子的孩子,在棒子杀人进了监狱之后,在袁婷婷死活都要为棒子把孩子生下来而袁婷婷的寡母为之你活我死的关口,曹大屯“灵机一动”主动向袁婷婷求婚并结婚。八年后,棒子出狱,曹大屯与袁婷婷离婚,净身出户。此时,他早已离开了化肥厂,无奈来到朋友的钻机上打工,当了一名地质队员。夜里在工地转悠,绊倒后摔断了胳膊,在回城养伤的过程中,与过去在师母开的最后自己接手干的红红火火的蛋糕店里打工的农村女孩王小改蹭出火花,结婚生子。后来自己开店,艰难维持,弟弟出海,母亲去世,父亲天天练“兽行”,准备买小产权房正缺钱的时候,高中的班花也是他暗恋之人储小青,打钱来请他帮忙教训缠上自己当市长丈夫的“狐狸精”,他只收钱不办事,袁婷婷和棒子离婚需要他出庭作证,他却表现出要点钱的意思,被袁婷婷笑骂“你个狗日的,终于开窍了”……故事是琐碎平常的,地名是真实存在的,背景是相辅相成的。作品中不光写到了济南的千佛山、黑虎泉、小王府街,泉城路新华书店,还写了趵突泉复涌、7.18大雨、泉城炸人案、全国运动会等新世纪以后济南民间影响比较大的事情,期间还引用了一些济南特有的方言俚语,读来真实、贴近,别有一番滋味。

可以说,《年日如草》写出了一个人的奋斗史,写出了城市化进程中或在农村人向城市人转换过程中独特的一段悲情人生。因为他们这一类型的人,不同于那些大中专毕业生,有都市校园生活和毕业后工作无忧的先天性心理优势;又不同于后来的打工者,遇到什么风吹草动,可以很自然退回到故乡的家,与土地为伍;而他们“农转非”之后,只能投靠城市,到城市扎根,无法回到从前。主人公曹大屯作为一个爱好文学的青年、作为一个地质职工子女、作为泉城化肥厂的职工,经历了学生、工人和老板三种身份,从懵懂少年到青春熄灭,然后人到中年,几乎一事无成。和他有情感关系的三个女人,作为城市人,暗恋者和委屈求全者,都给他造成了伤害,惟有农村来的打工者让他找到自信……为了生存,他必须逐渐适应,哪怕碰的头破血流。

读罢《年日如草》,掩卷深思,眼前始终晃动着作家本人的影子。前两章,有点像作家的自叙传。部分人物与细节,譬如当地质工程师的父亲,迁往城市前夜一头栽倒在炕沿上的奶奶等,曾多次在他的作品如《芝麻开门》等中出现,这些都是事实。不同的是,干了5年操作工之后,刘玉栋就离开了化肥厂,不久即调入济南市文联,从事文学创作及编辑工作。不再为土地生产养料的刘玉栋,用成长经历和个人体验为广大读者生产了大量优质的精神食粮。他凭着丰富的经验,为世界上独一无二(应该是)的“农转非”做注,为“到处乱窜,跟流浪汉似的”地质队员立传,为进城后不能很快融入、饱受心灵与生活困苦的地质队员子女行文……可以说,这部作品为当今文坛塑造了一个新的文学形象。

说到《年日如草》创作的初衷,刘玉栋曾说,关于这个题材已在心中构思了很久。我本身就是一个“农转非”的受益者,在我们居住的地质大院,像我家这种情况能占到三分之一。开始大家都很高兴,觉得终于变成城市人了,可是真的走进来,才发现不仅仅是生存不容易,还有好多的不适应,身份虽然变成城市人,但心还是农村人的心,也可以说是城市文化和乡土文化两种不同文化在碰撞,短时间很难调和,非常难受。写作的当初,小说的题目不叫《年日如草》,而是叫《跳舞草》,写了两三次,每次都写到三四万字,写着写着就写不下去了,把人物写死了。后来读《圣经·诗篇》,发现了这几句话:至于世人,他的年日如草一样,他发旺如野地的花,经风一吹,便归无有;他的原处,也不再认识他,心里豁然开朗。题目有了,一下子也把好多东西激活了。就像张炜老师说的,题目就像太阳闪闪发光,照耀着你的心和你写下的文字一样。20多万字的,用了15个月的时间,几乎一气呵成,没有修改。稿子寄出去,很快来了消息,一个月后就刊发了出来。

至于,为什么以济南真实的地名为背景,刘玉栋这样解释:因为我熟悉这座城市,也喜欢这座城市。它含蓄、宽厚、包容、大度,和我们山东人的性格是吻合的。我在这里生活了20多年,济南的泉水滋养着我,我几乎所有的经验都融入这座城市之中,我觉得我有责任让更多的人来认识它、了解它,发现它那些宝贵和可爱的地方,探掘这座城市的精神所在。

刘玉栋还说,我绝对是怀着一种近似于宗教的心态,对文学发自内心地尊重和热爱。因为文学是教人向善,能给人积极性,社会也确实太需要了。

问到以后的创作打算,刘玉栋说以后还写土地这一块。现在,有些人对土地太不尊重了,5000年建立起来的乡土文化,不能随着农村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加速消亡吧?(作于2010年9月)

2009年12月,聆听一群青年才俊研讨刘玉栋的小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深重而诗性的土地挽歌
周荐童书|刘玉栋、舒辉波、冯与蓝:儿童文学的独特艺术样貌,可以是怎样?
残雪以后,发现中国当代文学的无限可能
我那捡棒子粒的母亲
小说百练:幸福的一天(刘玉栋)
评袁炳发:小天地里的静水深流(梁鸿鹰) | 书评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