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杨福迅 | 魔幻红高粱 —— 国际著名油画艺术家刘铁飞和他的高密东北乡(二)

                      夏

被松过土的垄间弥漫着清新醇厚的芳香,积蓄着无穷的力量,演变着生命的奇迹。精神抖擞的高粱,青嫩的顶芯打着旋儿,似一群血气方刚的年轻战士,齐齐刷刷地歪头看着天天用心呵护他们的刘铁飞,随时等待他下达冲锋的号令。修长的叶片从挺拔的茎杆交叉抽出,斜插向上,像伸向世间的一双双手臂,又像刺向天空的一把把利剑。

拔节和挑旗季节的高粱长势迅猛,在阳光雨露大风高温的催促下,转眼就会给刘铁飞带来惊喜。他支下画架,贪婪地吸收着红高粱成长的营养,一天一天地画着,饿了就煮包方便面,啃块面包。

刘铁飞油画《墨彩红高粱》
在艺术追求上,刘铁飞是一个拼命三郎,其实他爱好广泛,很有生活情趣,也会因手机微信占用了太多的时间而苦恼。妻子为他制作画框,女儿在他的影响下喜欢绘画和写作,父母经常帮助他打理事业。宽厚的性情,健康的人格,家庭的理解和支持都为他的追求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
“梆梆梆”,在空旷的美术馆一角栖身的刘铁飞突然被一阵有节奏的敲窗声惊醒。“老吴吗?我一会儿就起来了。”刘铁飞认为是吴宗良来了。这个时间,也只有吴宗良能来。周围数公里一千多亩高粱地的深处,晚上,只有孤零零的美术馆和孤零零的他。如果遇雨,泥泞的土路跋涉艰难。耐得住孤独和寂寞,是任何一个有成就的艺术家的必修之路。
穿衣下床,打开大门,四周静悄悄的,除了一眼望不到边肃立的高粱,哪有一个人影?
“喜喳喳,喜喳喳”,诧异的刘铁飞寻声望去,一只喜鹊从窗台悠然展翅,贴着高粱尖向远方飞去,碧蓝的天空下留下了一个黑白的剪影。
从此,这只报喜的小精灵天天来敲窗唤醒刘铁飞。
喜鹊、高粱、刘铁飞,活动在不同的时空,生长在不同的维度,因为一份执着的坚守,他们逐渐懂得了彼此,精神慢慢相通。
刘铁飞精神大振,疾返室内取出红缨枪。枪头银光闪闪,缨穗火动,腊杆刚柔相济,握在手里十分称心。
在古代,枪是“十八般武器”之一,居“四大名器”之首,被称为“百兵之王”。 看似最简单的武器,在十八般武艺中却是最难学的,其招数出神入化,不易掌握,有“年棍,月刀,久练枪”之说。要学就学最难的,要做就做最好的是刘铁飞的人生信条。长枪在手,壮志在胸,顶天立地,豪气干云。每一个山东大汉的潜意识中,都有代代相传的英雄情结。

刘铁飞向南方站定,面对满坡的高粱,气沉丹田,右手掉枪于右前方,左手直垂,两腿并拢,目视枪尖。静如处子,动若脱兔,说时迟,那时快,只见刘铁飞右手横枪向左,左手握枪杆中部,右手退握枪钻,同时左足开步,身体左旋,枪尖自左而右,点成枪花,右手只手举枪前刺,一招“毒蛇出洞”,拉开了晨练的架势。随即,刘铁飞由世人眼中的艺术家变成了匡扶人间正义的江湖侠客,长发飘飘,步履轻健,左突右挡,上冲下盖,出枪如潜龙出水,收枪似猛虎入洞,枪杆呼呼生风,枪头力透千钧,拦、拿、扎、崩、点、穿、劈、圈、挑、拨,技法精准多变,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艺术探索的艰辛,世间俗事的烦恼,都化作一片片枪花,释放到红高粱的天空中。

“大侠”刘铁飞

腾挪转换中,眼前的高粱地时而朦胧,时而清晰。刘铁飞仿佛看见高粱丛中,形单影只、三五成群、一队队穿着各色衣服的人在时空中穿梭。他们辛勤耕种,默默忍耐;他们杀人越货,吃肉喝酒;他们伏击日军,尸横遍野。他们是良民,是土匪,是英雄,是东北乡这块盐碱地上自然生长的杂种高粱。

收枪毕,刘铁飞脸颊泛红,热汗淋淋。眼前的一棵棵高粱不管是高的矮的胖的瘦的直的弯的都沉默立正,静静地望着他,凝固成了几千年来曾经活跃在这块土地上的生命的集体塑像。一棵棵红高粱,是为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埋下的一方方墓碑,竖起的一座座纪念塔。

红高粱碑林园

侠肝义胆的刘铁飞胸中像燃烧着一团火,他忽然冒出一个念头,要为长眠在这片大地上的草莽英雄们建一座纪念馆,让后人永远记住那段血与火的历史。

2020年初夏,红高粱抗战纪念馆在高密东北乡破土动工。为这一天的到来,刘铁飞已经准备了十几年。

刘铁飞为人平和,热情爽快,周围的百姓都愿意和他交往,也知道这位长发画家还喜欢收藏古物。2003年,他在“孙家口伏击战”的发生地青纱桥写生时,一位村民带来一把折断的刺刀和改为水瓢的日军钢盔。刘铁飞心中一动,隐隐感觉自己和这段历史似乎有了某种割不断的关系,尽管和自己主要收藏的古钱币、牌匾、雕版等价值无法等同,他还是毫不犹豫地收下了这第一份抗战遗物。消息传出,村民们也开始为他留意着,陆陆续续,他收集了几十件物品,包括弹壳及日军或游击队的枪械残件。

刘铁飞要唤醒发生在红高粱地里一件惊心动魄的往事。他翻开《高密县志》:1938年春,日军侵占青岛后,胶(县)沙(河)公路常有汽车过往孙家口,坐在车上的日军以射杀路边田野里劳作的百姓取乐,引发民愤。4月16日10时许,当满载日军的五辆军车再次经过孙家口时,被设伏在周围的当地游击队围攻。此战,歼灭日军39名,内有日军中将中岗弥高,缴获汽车及轻重机枪、步枪、子弹、军刀、文件等大量战利品,游击队亦伤亡30余人。这次歼灭战,是山东抗战史上的第一个大捷,因此遭到了日军的血腥报复,孙家口和相邻的公婆庙村有100多人被残忍杀害,1000多间房屋被烧。上世纪八十年代,当地的作家莫言以此为原型,写出了轰动世界文坛的中篇小说《红高粱》。

刘铁飞认为,一个艺术家应该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纯粹为了艺术而闭门造车很难有大的作为。不能让为民族独立而牺牲的无名英雄们淹没在历史的烟云里,是他们的豪情、热血和生命浇灌出了永不屈服、奋发向上的红高粱精神。高密东北乡是《红高粱》中“我爷爷”“我奶奶”疯狂相爱,激情抗日的地方,是“孙家口伏击战”遗址,自己的老乡甚至是邻居曾经在这里与日寇抵死相拼,然而牺牲者并没有留下他们的名字。红高粱抗战纪念馆就是为八十年前这些英雄们竖起的一座丰碑!

时不我待。刘铁飞拼命创作,积极到各地参加画展,委托画廊拍卖,把用艺术和生命换来的资金投入到收购抗战物品上。

出于对抗战英雄的尊敬,本着还原历史的态度,刘铁飞开始了十几年的探索之旅:沉入史海查询资料,走访周围村庄的老人,扩大范围搜集相关物品。他的足迹从孙家口出发,越走越远,走到了济南、北京、台湾、日本等地。谁也没想到,刘铁飞的用心和执着,竟挖出了一个抗战文物宝藏。


莫言老师先后多次参观红高粱抗战纪念馆
刘铁飞先后收集到了军刀、日军高级将领披风、将校背包、日军地图、汽车残件,中日双方的文件、电报和大量枪支、子弹等。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从浩如烟海的资料中淘到了伏击战后拍摄的照片,从中可以看到缴获的汽车、枪支、指挥刀等战利品。在一幅标有“山东省第八区游击司令部第六总队廿七年四月十六日平度县孙家口之役所获战利品之八”(当时孙家口隶属平度县,1957年划归高密县)的照片上是一辆完好的汽车,车后的白墙上可以看到墨写的“孙家口”三个大字,无可辩驳地证明了这次战斗的时间、地点和战果。
这些藏品中,一本日本特务机关标有“极秘”的文件《山东省建设进步状况一览表》,是刘铁飞花高价从北京拍卖行拍得的。该文件是昭和十八年(1941年)由日本的“山东省陆军特务机关”编写,其内容涉及山东省县知事任命、行政浸透、警察警备人员装备、保甲自卫团人员装备等,其中的“山东省行政浸透状况表”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另一份日军文件《山东省高密县、青岛市胶县农村调查成绩》的收藏过程也颇有戏剧性。刘铁飞在济南一家古董店发现此书时如获至宝,但店家告知在前一天已被人预定。与买家一番沟通之后,对方得知这本书中记载的是刘铁飞故乡的内容,并且是为故乡收集资料时才忍痛让出。原来那人也是一位抗战收藏迷,后来还与刘铁飞成了朋友。
此外,日军陆军大臣烟俊六于昭和十四年十二月签发的感谢状、日本关东军司令菱刈隆于昭和九年四月十一日签发的文件、日本陆军大将荒木贞夫的文稿、国内首次发现的日军手抄《天皇昭书》等亦具有重要的文献和史料研究价值。最贵重的无疑是一尊汉奸县长赠送给日本军官的纯银奖杯,由刘铁飞花60万元台币(约合15万元人民币)从台湾购得。当时,这尊个头硕大且做工精美的纯银奖杯上刻着的两行字引起了他的极大关注:敬祝:伊藤警备队长临别纪念,招远县知事宋效博敬赠。据古董店的店长介绍,这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从日本购回的,已成“镇店之宝”。刘铁飞立即让远在山东的父亲刘广顺查阅资料,得知宋效博1939年秋至1941年任日伪文登县公署知事,伊藤的部队则参与过对平度、招远、莱州、掖县等根据地的频繁扫荡。这又是一件与东北乡有关的日军侵华物证。经刘铁飞再三请求,在台北山东同乡会老乡的协调下,店主最终同意让出了这件宝物。
为红高粱抗战纪念馆收集文物,刘铁飞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听说高密的日军慰安所被拆了,立即冒着酷暑赶到只剩下断壁残垣的现场,在别人眼中的建筑垃圾堆里仔细翻找,连一块石头、一块木头都不放过,终于留下了部分原始的物证。站在慰安所废墟前,刘铁飞心情十分沉重,一笔挥就“不要忘记——写在高密日军慰安所废墟”:不要忘记/这里曾夜夜灯火通明/而我的心/却是无边的黑寂/不要忘记/这里不是集中营/也不是监狱/却让我无法逃离/唯有默默哭泣/不要忘记/绝望中我期盼墙倒屋塌/把我埋葬在这里/永远不再有回忆。
当时下了公路到刘铁飞美术馆只有田间土路,晴天尘土飞扬,雨后泥泞难行,而雨天往往是农民比较清闲的日子,来送抗战文物的特别多。车子停在公路上,刘铁飞就一趟趟冒雨踏泥走出来,轻的就一个人背回去,重的就找人抬过去。一个来回折腾,衣服湿透了,身上溅满了泥浆。但只要一见到有价值的文物他就两眼放光,爱不释手,疲劳和艰辛早就飞到了九霄云外。
那些日子里,他放下了手中的画笔,夜以继日地靠在工地上。建筑风格的设计、文物的陈列顺序、解说词的撰写等无不是刘铁飞亲历亲为。3000多件文物都是他多年来一件一件收集来的,每一件文物,他都能做到如数家珍;每一件文物,大到高级将领的披风,小到一颗子弹,都饱含着他的心血、汗水和感情。孙家口伏击战、日军在胶东、世界反法西斯、中共抗战、印象红高粱五个展区,用大量原始物证和照片无可辩驳地揭示了日军侵华的累累罪行和我国军民英勇抗争的不朽历史,为研究山东抗战乃至全国抗战填补了许多珍贵的第一手资料。
2018年,是“孙家口伏击战”胜利80周年,刘铁飞背着相机走街串巷,为孙家口和公婆庙村76位80岁以上的老人拍照,在红高粱抗战纪念馆里做成了照片墙,取名“见证者”。
除了抗战文物,刘铁飞还收藏了大量的古代石碑、民俗物品等。目前,占地四十多亩的红高粱文博园已初具规模,内含红高粱抗战纪念馆、铁飞美术馆、红高粱婚俗馆、孙家口伏击战实景体验区等。
“到现在我已经投进去2000多万元了,收藏花费了多少实在无法计算。这些物品虽然是我花钱从社会上收集的,但反映的是我们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属于公共资源,我不敢贪为己有,以后肯定要还给社会,捐给国家。”刘铁飞习惯性地用右手向上推了推眼镜,淡淡地说。从刘铁飞的言行中,我读出的是中国人身上的大仁大义大美大爱大格局大情怀。
知行合一,行难于知,行重于知。收藏的过程,也是刘铁飞心灵洗礼的过程。他饱含深情地抚摸着一把把断刀残枪,耳边仿佛又枪炮齐鸣,眼前的高粱地里硝烟弥漫,乡亲们用土枪、大刀、红缨枪和装备精良的侵略者在殊死搏斗。高粱被打断,被踩折,被点燃。硝烟散尽,经过鲜血浸泡、战火烘烤的红高粱屹然挺立在故乡的土地上。他满怀豪情地拿起画笔,画布上的高粱不再是单纯的植物,而是一个个形态各异充满野性的东北乡人。

刘铁飞油画《东北乡往事》

清晨,一抹绯红涂在东方的地平线上,刚刚从梦中醒来的红高粱个个神采飞扬,你追我赶地向天伸展。正午,烈日炎炎,连日无雨大地板结皲裂,焦渴的高粱将叶子卷成一杆杆红缨枪,与似火的骄阳对峙着。傍晚,夕阳西下,漫天的云霞将碧绿的高粱叶子染成一片橘黄。夜幕降临,四周一片漆黑,刘铁飞开门出来,也给无边的旷野放出了一道亮光。他一个人默默地走在高过人头的高粱丛中,觅食的野兔不时从脚下惊跑。密不透风的高粱排成一堵堵黑墙,化作一个个蒙面大汉,在地下沉睡了几百上千年的先人也站了起来,狐狸、黄鼠狼鬼鬼祟祟,从四周向刘铁飞悄无声息地围过来,考验着这个独立高粱深处的艺术家的意志。仰望天空,星汉灿烂,夜愈黑,星愈亮,北斗七星坚定地为夜行者指引着前进的方向。

起风了。凉风掠过高粱稍,引发一阵轻微的骚动,乌云从西北方逼了过来。别人都急急忙忙向家里跑,刘铁飞则往高粱地里奔。

风渐急,云渐近,漫野的高粱开始连绵起伏,像大海一个推一个的涌,又像儿时在农村看露天电影时密密麻麻的人群“打呼”。豆大的雨点带着闪亮的尾巴从云端斜刺里砸下来,砸在高粱叶上,“噼里啪啦”,激起一阵阵满山遍野的脆响;砸在蜿蜒的土路上,“噗噗噗噗”,惊起一团团灰色的尘烟。“咔—嚓”,一声霹雳在头顶炸响,震耳欲聋,接天连地,枝条状的闪电像一条条银蛇急匆匆窜向四面八方。“呜呜呜”,冷风热风已经彻底失去了控制,迷失了方向,如混战在一起的百万铁骑,旋转追逐,东奔西突。暴雨被旋风拧紧、甩出,如万千条藤鞭狂躁地抽打着脚下的红高粱,一个个鸽子蛋大小的冰雹像一发发出膛的子弹,把高粱叶子打得七零八落。一片片湿漉漉的高粱如狂风下的海浪,前仰后合,东倒西歪,头顽强地一次次抬起,又一次次被压下,柔韧的身躯虽然弯下来了,但未曾折断,基部节上一条条粗壮的支撑根好像一根根遒劲的手指死死地抠进大地。

风累了,雨疲了,云淡了,一束阳光刺破云层斜射下来,照耀着这片泥水横流、碎叶飘零被践踏被蹂躏被污辱过的高粱地。遍体鳞伤的高粱缓缓抖掉身上的雨水,慢慢直起了腰杆,一棵接着一棵昂然挺立在了天地之间。
红高粱抗战纪念馆
这是顽强的生命,这是残酷的世界,这是真正的艺术!
刘铁飞热泪盈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孙家口伏击战与莫言《红高粱》
莫言《红高粱》里的战斗原型:真实的孙家口伏击战
电影《红高粱》原型孙家口伏击战真相
《红高粱》折射的真实历史:高密孙家口伏击战
徐水抗战系列之二——史各庄伏击战
大抗战——神头岭伏击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