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书法倾囊相授?你太不了解书法了

书法倾囊相授?你太不了解书法了

文\王志安

      最近在群聊的时候听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现在的老师也是不会倾囊相授的”,这不由让我想起那个猫和老虎的烂梗,老虎拜猫为师学得了一身本领之后想干掉猫,猫一下子爬到树上去了,“小样,有本事你上来呀”,老虎只能干瞪眼,“夯货,有种你下来呀”。原来猫在教老虎的时候留了一手,没教它爬树保得一命。看着很有点周星驰无厘头搞笑剧的架势。

      无独有偶,《隋唐演义》里秦叔宝与罗成是表兄弟,秦叔宝找罗成学枪法,罗成找秦叔宝学锏法,表面上约定不能有所保留,但二人还是动了小心思,生怕对方学会了武艺会超过自己,就互相都留了一手,秦叔宝留了“杀手锏”没教,罗成留了“回马枪”没教。二者其实都是先假装打败开溜,趁敌人得意洋洋追上来疏于防范之际,猛然回身黑他丫的。同样是反败为胜之法,我个人是觉得回马枪应该会占上风,毕竟枪在古代属于长兵器,所谓一寸长一寸强、一寸短一寸险,长枪能刺到的范围短锏只能憋屈着。因此古人上阵大多都是长短兼备,手中一杆长枪,胯下一条钢鞭……呃,果然是老裆益壮一条好鞭呀。

记得有一阵子很迷《真三国无双》,所选的角色也多是使用长兵器的,吕布的方天画戟、赵子龙的龙胆枪、关羽的青龙偃月刀、张飞的丈八蛇矛耍起来威风八面,而使用短兵器的貂蝉、大小乔之类的还没跳到就已经被扫趴下了,那句经典的“敌羞,吾去脱她衣!”就会再次响起。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的事古代应该有不少,不然也不会有这些个说法流传下来。书法教育在当代已经呈现星火燎原之势,毋庸说各个城市里大大小小的书法培训班雨后春笋般勃发,书法魔鬼训练营场场爆满,就连各大高校也开始增设书法专业,科班出身的书法生如过江之鲫。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现在大概是从古至今学书法最好的时代, 由学生到老师的角色转换也是相当地快餐式,只要能写出些许名堂的都很快变成老师了,相互争食、扯皮的事情屡见不鲜,“敌羞……”。

      不过本文要谈的这个问题与上面所述没有太多关系,与“师授” 也没有太大关系,因为我们要谈的是“师没法授”的问题。直白点说,不是老师不愿意教给你,而是艺术的东西很多是没法教的。《江南style》横空出世之时,骑马舞风靡全世界,大家都在学,同样的动作同样的姿势,感觉最爽、最高潮、最上脑的还是鸟叔。

(打住,严重怀疑你在开车,请端正态度) 

  

    周而复《上海的早晨》里有这样一句话:“艺术这种事体,说容易,真容易;说难,可实在难;有的人唱一辈子,也只是一个唱歌道人;有的天赋高又聪敏,不消多少辰光,就是艺术家。”这里面涉及到两个概念,一是艺术、二是天赋,而除了这两点之外还有一点书法有别于其他艺术的就是书写技巧或者叫笔墨功夫。故书法不可师授者有三。

      书法是我国独有的与汉字有关的艺术门类, 它利用毛笔和宣纸的特殊性,通过汉字的点画线条,在字体造型的组合运动与人的情感之间建立起一种同构对应的审美关系,使一个个汉字仿佛具有了生命,体现出书法家的精神气质与审美追求。而关于艺术的定义里有一个很重要的点,艺术可以是宏观概念也可以是个体现象,宏观概念指的是审美共性,最简单的比如对于美女的标准基本都是有共识的。但真正能产生艺术影响的还是个性,每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审美的差异性决定了个人审美趣味和理想,正如在美女标准化的基础上,有人喜欢高大的,有人喜欢小巧的,有人喜欢丰腴的,有人喜欢清瘦的,不一而同。书法也是一样,书法家由于生活经历,艺术修养,个性特征、审美趣味以及性格的不同,在选择书体、表现手法诸方面都会有自己的特色,这样就形成了不同的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气质、精神风貌的艺术风格。方朴峻劲、端劲秀丽、妍美婉约、雄浑醇厚、甜魅遒丽等等这些都会因个体审美而出现差异性,强迫别人接受自己的审美观是不道德的。此为一不可授。

      凡是与艺术有关的东西均存在个体差异,而个体差异也决定了个人的天赋不同。梁同书说学书有“三要”:“天分第一,多见次之,多写又次之。”所谓的作品气息如书卷气、文人气也并非简单地多读几本书就能得来的,虽然苏轼说“退笔成山未足珍,读书万卷始通神”,但这里的读书并非仅仅是看看书那么简单,这只是其中极小的一部分,更多的是通过学习使个人的气质、胸襟、情怀和学养得到提高进而影响书法的创作。“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 ;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此等天生的容貌是不可学的,是跑去韩国做数百次整容手术都不可得的。朱履贞《书学捷要》曰“有生而能之,有学而不成,故笔资挺秀秾粹者,则为学易”,艺术天赋大多数是与生俱来的,它有点类似仙侠小说里的“封印”,天赋就是被封存于人精神领域里的强大力量,如果你这个人一辈子不去接触和艺术有关的事情,那么这个封印也不会被开启。反之,如同《火影忍者》里漩涡鸣人打开九尾封印之后立马上升为战力天花板,任督二脉不开则已一开必定惊人。古人的凡尔赛也是玩得很溜,书法写得好不说天赋,不说勤奋,只说梦里仙人相授。不可尽信,此为二不可授也。

      中国古代书法史上流传着众多关于书法家刻苦学习、用功至深的故事,诸如唐李绰《尚书故实》曰:“右军孙智永自临《千字文》八百本,散与人间,江南诸寺,各留一本。永公住吴兴永欣寺,积年学习。江南秃笔头十瓮,每瓮皆数石。……后取笔瘗之,号为'退笔冢’,自制铭志”;又如曾巩《墨池记》云:“羲之尝慕 张芝, 临池学书,池水尽黑”。这些真真假假的故事无非是强调学书法下功夫的重要性。庾肩吾《书品》也说:“张(芝)功夫第一,天然次之,衣帛先书,称为'草圣’。钟(繇)天然第一,工夫次之,妙尽许昌之碑,穷极邺下之牍。王(羲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钟,功夫过之”。庾氏此说似乎可以作为前面《墨池记》的补充说明。应该说这里的“功夫”是关于技巧性的东西,或许有人会疑问,技巧人人都可练得,却又为何不可授呢?

      朱履贞《书学捷要》里还说了一句话,“若笔性笨钝枯索者,则造就不易”,艺术家的天赋体现在敏锐的观察力、丰富的想象力、天才的创造力等方面,同样一本字帖每个人理解的程度都是不一样的,有的人一眼就能看出其中的起、行、收、顿挫、转折、启承呼应关系,有些人看了半天还是一脸懵,这就是对书法的敏感度不够,和人体过敏症状一样,有的人碰到海鲜胡吃好喝欲罢不能,有的人稍微碰一点就全身过敏发红发痒。艺术的敏感度决定了很多东西,包括向上的发展。

      尽管书写技巧或笔墨功夫是可以通过艰苦地练习获得的,比如对各种笔、墨、纸、砚的熟悉程度以及对笔法、字法、章法、墨法等形式规律的熟练程度。但这些都是粗放状态的,依然是因为个体差异,每个人对自身肌体的控制能力存在着极大地不同,有的适合抡大锤,有的适合拿手术刀,艺术的概念里说得很清楚是对语言的重要补充,通过长期的训练可以形成一定的肌肉记忆,类似于职业习惯。我见过一些书法朋友拿起茶杯时手会微微颤抖,而拿起毛笔的时却巍然不动,下笔精准而利索,这就是长期书写下的惯性。肌肉记忆是极细微的肢体控制,它体现为毛笔在宣纸上行进过程中的疾、涩、轻、重、提、按、接、转等动作,老师或许会告诉你到这里要停、要转、要提,却没办法告诉你如何去精准控制你的肌体。如《天龙八部》里逍遥派无崖子逆转北冥神功灌注七十余年修为给虚竹让他直接成为武林高手这种事在艺术领域里是不存在的,更何况虚竹得了内力如果不会通过招式使运也是无用的,照样谁都打不过。此为三不可授。

      但艺术终究是需要“天赋”与“功夫”的共同加持,二者缺一不可,或天赋不足或功力不逮,在学习书法的过程中碰到瓶颈必从此二点去寻求答案。很多时候需要有正确的认知,而不是一味死学,既要认知书法也要认知自身,对书法理解不深会造成学习上的偏差与迟滞,对自身了解不够会造成求进上的偏执与盲目。

      经常会碰到一些朋友不断发自己创作的作品来求教的事,但往往都以忽忽不乐而告终,更有甚者会说:“我一声声地称呼你老师,为何老师像手艺人,是生怕把秘诀告诉我们吗?不给我点评一下,告诉我要改进的地方,反而跟我讲这些假大空的话。”我只能说:“当字写到一定程度之后,你应该回过头来审视自身在临帖上的理解,入古了几分用了多少功?即使称呼老师,也有三不可授。书法谈倾囊相授?就剩这身臭皮囊要不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看叶老师倾囊相授、毫无保留的书法教学,您会明白明师可遇也可求
书法欣赏第131篇|艺术|书法|天赋|书法欣赏
书法风格之美
好看的字都是跟着字帖练出来的吗?什么样的字算好看的字?
审美的大巧若拙与返璞归真
国粹艺术追求者——王师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