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怀念梦起的年代

怀念梦起的年代

■作者:艾俊民

      看了张和先生在《721矿游子》第299期刊登的文章“梦起的年代”,深有感触,因为我正是那个年代一起做梦的人,手头还保存着当年的几本《鳌溪》《抚河》杂志和2张合影照片,趁此机会一并公诸于世,提供给有兴趣的人当作史料来保存。

      我在以前的文章中曾经提过,我是1955年生人,1966年读小学六年级,适逢“文革”爆发,全国教育系统瘫痪,1967年没有像正常年景那样升学,而是继续在小学读书,美其名曰小学七年级。1968年我父亲不幸去世,我随母亲全家下放农村。1969年,我母亲改嫁,我们三兄妹作为“拖油瓶”来到721矿。由于生活困难,此后我便没有读书,先是在王陂河筛石子,后来在供应科打码钉。1972年2月19日,我作为721矿的社会青年(高中毕业的叫知识青年)被招工,进入二厂一车间炼钢班做浇铸工。

      那时的工人阶级还是比较舒服的,“文革”期间,领导干部被当作“走资派”打倒,已经被“解放”的干部也不敢管事,任凭工人们凭良心干活。我们那时候的工作状态基本是这样的:8点钟上班,到了车间先是拿张《人民日报》由班长念社论,这叫做早学习。如果是冬天,就坐在墙根下一边念报纸,一边晒太阳。大约到9点钟,在班长的招呼下,大家懒洋洋地起身,不急不慢地做一阵子事情。然后又跑到车间外面的草地上下西瓜棋(在地上画一个圆圈,每人捡6个石子,两人对下,非常简单)。有不喜欢下西瓜棋的就坐在一起聊天,聊女人,内容都比较荤,比如某某乳房饱满,会养娃;某某雷公嘴,脾气丑;某某脸颊骨突出,克夫相;某某嘴巴大,下面那个也大,等等。基本上我们那一批被招工进来的女青年,都被他们评头论足了。但是大家聊天,绝对不聊政治。

      由于性格的因素,我不大参与他们的聊天,觉得浪费青春。另外我自小就喜欢文学,从小学二年级起,就开始看小说,14岁之前,基本上所有中国古典小说、当代小说我都看过了,但是现代文学中我只读过鲁迅的小说,因为其他人的作品我也找不到。因为喜欢看,看多了我也想写。大约是1975年左右,我受当时的政治风气影响,也写了一本关于知识青年扎根农村的小说,名字叫《扎根青松》,写了有十几万字。好像是矿总工会李四经推荐到了乐安县文化馆,由此我也到乐安县开过几次会,见到了当时文化馆的负责人,名叫张振鹏。

      张振鹏上世纪五十年代在《赣东日报》社工作,据说文笔犀利,爱写杂文,五七年反右时被打成右派分子,下放到乐安县大金竹改造。因为改造的好,后来上调到县文化馆工作。“四人帮”被打倒后拨乱反正,张振鹏又调回到《赣东日报》社工作,我和詹信群(《抚州铀矿报》创始人)去看过他。张振鹏那时自己要求调到报社广告部,因为收入高。他动员我们帮他介绍广告,说是有百分之三十的回扣,他可以给我们百分之二十。当然,这是后话。

      1975年的时候,因为毛主席说过对当时文化现状的不满,八亿人民只有八个样板戏,没有小说,没有电影。因此,当时的国家文化部对文艺创作抓得很紧。由于老作家都被打倒了,只剩下一个写《艳阳天》的浩然,他们便着力培养新作家,尤其是知识青年中的新作家。张抗抗、竹林就是那时候冒出来的。作为基层文化馆的负责人,张振鹏自然也想出成绩,他看了我的中篇小说《扎根青松》,便作为一个苗子来抓,如果不是因为“四人帮”于1976年10月垮台,我的那本中篇小说还是有可能出版的。不过,我的人生轨迹就要改写了,有可能坐牢。

       “四人帮”垮台,我也在1977年受到了冲击,但是我的爱好文学、喜欢写作的初衷并没有改变,这就有了张和先生文中提到的乐安县召开的作者座谈会。总共开过几次会我不记得,我只记得熊寿松当馆长时开过会,林长生当馆长时也开过会。熊寿松当馆长时开会没有合影,林长生当馆长时开会合过影,上面有我、张和、丁国祥、周学辉等。

      在乐安县文化馆开文艺创作会的成果就是,乐安县自己创办了一份文学杂志《鳌溪》,这份期刊开始不是铅印的,是他们文化馆的人用钢板、蜡纸刻印的,后来才改成铅印的。我有几篇小说刊登在上面,其中“受屈辱的母亲”被评为二等奖。《鳌溪》办了多少期我不清楚,因为我后来的努力方向是向抚州市文联杂志《抚河》进军。因为《抚河》是有公开刊号的全国性文学杂志。

      通过好友袁兆平的牵线,我认识了《抚河》杂志主编王冰泉,刊登了一篇短篇小说《迷惘》。袁兆平后来告诉我,在抚州市文联理事会上(袁兆平是抚州市文联理事),评奖时有人提到了我这篇小说,说是有汪曾祺的语言风格。当然,由于投票的人数不够,我未能获奖。但是袁兆平的通气鼓励了我的写作积极性。后来,我受金庸小说的影响,写了一篇武侠小说“狼头山传奇”,全文有好几万字,得到了《抚河》编辑的肯定,刊登在总第44期上,并给了我200元钱稿费。

      我保存的第二张照片的合影时间我记得是1982年。当时由抚州市文联组织基层作者去抚州的浒湾开创作会,这时的《抚河》主编是何长生(据说他后来调到鹰潭市群艺馆担任领导工作),原来的《抚河》主编王冰泉已经调到江西省群艺馆《鹃花》杂志社工作。何长生人微胖,皮肤较黑,人很和气。我只记得我问他:浒湾的“浒”不是水浒的“hu”吗?干吗念“xu”?何长生说,当年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时候,把“hu”念成“xu”了。皇帝金口银牙,此后,浒湾只念“xu”不念“hu”。参加这次创作会议的来自整个抚州地区,有资溪、东乡、宜黄、黎川的,都是发表过作品的,其中来自乐安县的有三个人,一个是詹信群(721矿山南分矿宣传科),一个是我(721矿二厂工人),另一个是丁国祥(乐安县万坊中学老师)。

      自从我的武侠小说“狼头山传奇”在《抚河》杂志刊登以后,我干劲很大,不久后又写了几篇小说坐火车去抚州,好不容易找到《抚河》编辑部,看门的老头说:“没有人,都下海去了。”我不信,一个负责打扫卫生的老阿姨打开办公室的门,我看见纱窗被老鼠咬了一个很大的洞,办公桌上的灰尘足足有铜钱厚。编辑们离岗南下经商已经有很长时间了。

      这一次的遭遇给我打击很大,我觉得搞文学创作前途渺茫,我根本就当不了作家。而且就是成为作家也没啥意思,那些已经摸到作家门坎的前辈们都去经商挣钱了,我还傻乎乎地绞尽脑汁写小说干什么!此后我就不做当作家的梦了!梦醒了!

      最后补充一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全民文学热中,721矿总工会也出了一本文学杂志《神剑文萃》,刊名“神剑”二字是李康宁叫他姨夫舒同亲笔题写的。不少721矿的文学爱好者在上面发表过作品,我在上面刊登过一篇小说“红缨镖”。记得当时王甫卿看过后称赞我这篇小说写得好。

      那时候真是一个梦起的年代,我很怀念那个年代!

       这是1982年在抚州浒湾召开文学创作会时的合影。前排左四是本文作者艾俊民,左五是丁国祥;后排左二是詹信群,左三是抚州市文联蔡洪堂,左四是江西省群艺馆陈俊军,左五是南昌市文联副主席付汉清,左六是《鹃花》杂志社王冰泉,左七是抚州市艺研室饶长海,左八是抚州市文博所徐宣良,左九是抚州市群艺馆顾建中,左十是抚州市群艺馆何长生。

梦起的年代——八十年代在乐安县文联工作纪事(张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好消息!梦湖至浒湾水上旅游线路项目动工时间确定了..
江西 乐安县
江西抚州最美8大古村古镇,临川遗风千年人文悠远
远色入江湖,烟波古临川
临川才子金溪书——浒湾
抚州要开通至宜黄、南城城际公交!还有一大波好消息传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