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蹉跎岁月 青春无悔——回忆721矿古城医院护训班
蹉跎岁月  青春无悔
——回忆721矿古城医院护训班
■作者:郭  斌
(写于2017年7月14日)
一、古城医院的前辈
  一九七一年秋季,历经十余年勘探建设的国营721铀矿已初具规模,生产蒸蒸日上。铁路向乐专线已经建成,终点站称为江边村,位于乐安县公溪镇罗家墟。距离古城医院(721矿职工医院)约5-6华里,步行要半个多小时。
  古城医院坐落在公溪镇街口的小山坡上,当时医院仅有一栋工字型二层小楼。花园后面还有一排用作医院办公室和药剂科库房的小平房。医院食堂后面是高大的乔木树林,绿树成荫。坡下是一望无际的稻田,春夏之际禾苗翠绿,碧波荡漾。秋日一片金黄,沉甸甸的稻谷压弯了枝叶,农民在田野里辛勤劳作,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蜿蜒曲折的公溪河水静静地流淌,河畔开满了白色、金黄色、粉色的野菊花、迎春花、蔷薇花。站在医院的山坡上眺望远方,风景如画,神清气爽,如叙衷肠……
  为了扩大生产,加强国防建设,一九七一年,721矿进行了大规模的招工进矿。招工对象主要是一九六八年前后下放在抚州地区的上海、南昌、抚州等地的知青,这些知青大部分是应届高、初中毕业生,响应国家号召下放到贫瘠的农村,接受所谓的“贫下中农再教育”,实际上与农民同工同酬,只是生产队里多了一群知青而已。招工进矿后,意味着他们正式纳入产业工人的国家编制,每月可领固定工资,而且作息时间、生活方式、组织管理都与农村知青有着本质上的区别。因此,也是每个知青人生的重要转折点。受父辈的影响,我是主动要求分配到医院工作的。与我同时进矿的知青都在山南、邹家山分矿下井当工人。
  当时古城医院共有百余名工作人员,开放病床不足100张。医院开设了内、外、妇、儿四大科室,相对技术力量雄厚。他们是国家从各地精选出来的技术骨干,支援国家三线建设,来到721矿医院,形成古城医院的主要技术力量,实际水平超过了当时乐安、崇仁县医院的水平,仅次于抚州地区医院。
  一九七一年古城医院的主要技术骨干有——
  内科:陈福祺、陈葆祯、姜武滋、何怀莆、乔之春等。
  外科:刘肖如、胡经鸿、吕益民、李学文、陈养德、朱寅生、胡庭仪等。
  妇产科:刘开和、陈兰英、郑桂荣、余秀香等。
  儿科:刘重阳、叶宝兰、郭景桂、张琴仙、于贵等。
  中医科:毕朝忠、杨家珍等。
  放射科:单阶平、程科铭、姚泽林等。
  眼、五官科:胡竞兴等。
  护理部主任:吴月英。
  
二、首届护训班的学员
  由于“文革”内乱的影响,学校停办,没有医科毕业生,古城医院为了策应矿山建设的需要,院领导决定依托自己的师资力量创办首届护训班,解决护士人才紧缺的矛盾。医院领导选派了责任心强、工作认真负责的曾学清老师担任班主任,鲍首琛担任团支部书记。
  由于集中招工,住房紧缺,基建队的大叔大婶们用3-4天时间在医院左边菜地里用茅竹、竹排、油毛毡、稻草和泥巴盖了三大一小4间茅棚宿舍。三间大房均为女生宿舍,一间小房住了3名男生。护训班每天按时起床,跑步、做早操。上午、下午上课或病房实习。没有统一教材,老师在黑板上讲,学员自己记笔记。没有课桌,学员都坐在小板凳上,把笔记本搁在膝盖上写笔记。老师教量血压,学员们就互相测量,教打针、测体温也是在自己身体上练习。
  在当时那种简陋的条件下,师生共同克服各种困难,认真教,认真学,把一批只有初中文化的知青领进了医学的大门。生理生化、解剖药理、检验预防、实习见习、门门齐全。这种“抗大式”教学培训一直持续了半年,附近的261地质大队也选派了4名女生来古城医院参加学习。通过老师们言传身教,理论联系实际,加上病房实习边干边学,最后测验考试,全体学员顺利结业。一九七二年五月二日,姚洪太矿长、军代表老崔、王德山和院领导参加了首届护训班的结业典礼。
  学员名单——
  上海籍:孙莉华、王建珍、黄晓芬、姜兰云、龚星娣、陈伟锡、李玲妹、李筱英、项培芝、蒲红妹、陶玉贞、马君戚。
  南昌籍:王志军、魏少金、邱喜耘、余琳、高永林、刘星云、李凡华、于忠明、况筠洲、李洪珍、黄葆香、郭斌。
  抚州籍:邱云芳、李冬金、黎惠金、孙娇花、孙冬英、汪晓兰、陈惠秋、熊细珍、颜园花、杨冬荣、江玉琴、杨德玲、杨新福、王洪林。
  261队:虞爱丽、魏淑贞、陆丽芬。
  结业之后,大部分同志充实到医院各科室,缓解了人员紧缺的矛盾。一部分同志去了莲塘门诊部、山南和云际卫生所。我和李玲妹分在手术室,游水金护士长带领我们工作。也有不少同志通过自学、推荐或考上大学得到进一步深造,和全院新老同事一道,为721矿的医务工作贡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和青春。
《护训班有感》
半生辛苦半逞强,
学护学医治病伤。
缺书少笔勤为径,
杏林春暖满病房。
朝迎古城旭日升,
夜寐茅棚织锦囊。
光阴似箭五十载,
谁言顶峰半分长。

三、古城医院的业余生活
  食堂里有张乒乓球台,于贵、刘德洪、李筱英、陈伟锡等乒乓球打得很好,经常参加矿里、县里和地区比赛,还拿过名次奖励。操场上有半个篮球架,夏天的每个傍晚,刘开和、薛大志、刘德洪、王辉和我都是“赤膊罗汉”,不打到天黑不罢手。图书馆里有很多文艺书籍,《长江》《译林》《十月》《小说月报》等杂志是文学青年的最爱,他们经常夜不能寐,手不释卷……团支部还经常组织春游和爬山活动,联欢、文艺演出也是经常性的。操场的露天电影也为人津津乐道。后来条件好了,古城盖上电影院,更吸引青年人光顾。食堂里伙食一般,那时工资低,每月36.5元,最好的菜是炒瘦肉,但架不住小气的炊事员一抖两抖,又少了好几块!……
  当你重返721矿古城医院,你是否会抚今追昔?去寻觅自己当年的科室与宿舍,那里曾留下了你的脚印……当你伫立在茅棚旧址之前,你曾记得那护训班“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学习生活?回忆那届护训班虽然不算学历,也称不上正规,甚至微不足道,但确实是我们叩开医学大门的第一课。当时条件那么简陋,为什么师生拧成一股绳,认真教,认真学,这就是721矿的大国工匠精神,不为名,不为利,甘愿在三线吃苦耐劳,乐于奉献!当你现在在全国各地安享晚年,含饴弄孙,幸福生活之际,你曾记得自己在721矿古城医院那一曲动人的青春之歌!
《抚州聚会有感》
千山红树万山云,
把酒相看日又熏。
一曲离歌两行泪,
不知何时再逢君。
相见时难别亦难,
相聚抚州终须还。
愿君阖家日日好,
多少相思待来年。
@原文刊载于《721矿游子》第176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一个回沪知青家庭,从铀矿工人到上海老城厢的住户:
远去的矿山(下)
中国“铀都”--721矿
时代变迁,请记住这座功勋卓著的——721矿(下)
(转)如何养生?一一上海同济医院徐惠珍教授和养生班学员的对话
本月17日南昌洪城客运站关闭 启用南昌长途汽车西站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