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不喜欢的工作,不需要的商品,不想要的生活
userphoto

2022.06.21 上海

关注

媒体618报道截图

刚刚过去的“618”,比以往来得更平静一些。

京东、淘宝、天猫、拼多多,曾经宣传广告铺天盖地、营销信息狂轰滥炸的各大平台,如今不免显得有些冷淡。尽管购物节的狂欢浪潮似乎还在延续,但已不难看出人们消费的热情正在节节衰退。

抛开疫情对经济走势以及物流系统的冲击,民众对于消费主义陷阱越来越深入的洞察或许才是人们开始从消费欲望中抽身的真正理由。

从物质条件来看,我们明明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要富有,可为什么我们的“贫穷感”依旧挥之不去,甚至不断攀升?人们正是发觉了这种不正常的状态,所以渴望逃离“贫穷”,并尽可能避免沦为新的“穷人”。

可究竟是什么导致了我们的“贫穷”? 我们的生活方式究竟是如何制造出“新穷人”的?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英国社会学家齐格蒙特·鲍曼在《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从工作伦理、消费美学和福利制度等角度出发,揭露了“新穷人”诞生的全过程,并且探讨了社会可能的未来。虽然本书首次发表于1998年,距今已有20多年,但在经历了工业社会向后工业社会的逐步转型和全球形势翻天覆地的变化之后,如今读来仍然振聋发聩。

20多年前的理论放在今天仍然灵验,甚至更加契合。

正如鲍德里亚所言,“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消费社会”。

消费社会的大门被叩开,首当其冲的便是工作伦理。工作伦理本质是一条戒律,它宣告工作即正义,不工作即罪恶,用崇高的道德伦理来剥夺劳动者的理性精神和反抗力量,将其束缚在机械重复的生产过程之中。尽管像《摩登时代》这样的讽刺与异议的声音不在少数,但都在“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下被基本消解,而工作伦理也赢得了工业时代劳动力激增的前所未有的胜利。

然而,随着生产力水平和生活水平的双重提高,大规模的劳动力不再是社会生产的主要需求,人们也不再甘心成为一颗颗“没有灵魂的螺丝钉”。“996是福报”的资本家骗局,也越来越失去市场,失去信任。而人们逐渐坚信,所谓的“福报”不过是收买忠诚与服从的工具,工作伦理的底层逻辑不过是对劳动者的剥削。

于是,在工作伦理逐渐式微的态势下,消费美学开始登台唱戏,“新穷人”也就此诞生。

毕竟比起“残暴而虚伪”的工作伦理,看上去“人畜无害”的消费美学显然更能吸引人们投身于工作。因为消费往往能带来满足感,并且这种满足感是快捷的,即时的。

即时的满足感创造出短暂而又极致的喜悦,这种喜悦又焕发出新的消费激情,诱惑人们源源不断地制造消费欲望,沦为消费的奴隶。

消费的产品是可损耗且多样的,消费的满足感是即时的,消费的欲望是永无止境的,所以也就注定了消费主义的陷阱是无底深渊。购物车永远是填不满的,大大小小的快递盒总是堆积如山。而一旦试图从消费中抽身,就会被“买买买”的焦虑压倒。

如马尔库塞所言:“自由选择主人,并没有使主人和奴隶归于消失。”

我们看似是自由的,我们似乎能够掌控一切,我们能够自主地选择买不买、没什么、怎么买,可是所有的选择实际上都在各方的引导和预设之中。商家的各种广告宣传和营销套路促使人们主动去购买那些其实自己并没有那么想要的商品,我们的理性和冷静会不自觉地跟着消费冲动跑;浸淫于个人日报和自主选择带来的成就感将我们淹没,牢牢地将我们桎梏在“信息茧房”中,我们的消费似乎合乎我们的心意,消费的意愿也自然就水涨船高。

事实上,我们早已被培养为了本能的消费者,被剥夺了抵制消费诱惑的自由,成为了“单向的人”。

因此,“剁手党”们一面自嘲自己“败家”,一面又被心甘情愿地“种草”,继续“剁手”,继续“买买买”,难以逃离。

而更可怕的是, 这种虚假的“选择权”越来越成为社会价值评判的尺度。在消费社会里,一个人的选择自由度越高,选择权越多,就拥有越高的地位,越能获得社会尊重和自尊,离“美好生活”的理想也就越近。

这种消费美学被摆在了至高无上的位置,人们企图从中来构建身份认同和自我价值。可大多数人最终只能获得焦虑和痛苦,因为金钱的有限永远也无法满足欲望的无限。

“文化潮流前赴后继地涌进浮华的公众市场,又迅速过时,变成荒唐滑稽的老古董,衰败的速度比获取注意的速度更快。因此,当前的身份最好都只是暂时的,人们只需轻轻地拥抱它们,确保一旦放手它们就消失不见,以拥抱下一个更新、更鲜艳或者未曾尝试的新身份。”

消费主义难以捉摸,在商品潮流的更新迭代中,我们仅仅能触碰到时尚的一鳞半爪;而身份认同,就如沙滩上的城堡一样,没有被真正建立起来,并且岌岌可危。

人们费尽心思,殚精竭虑,通过“消费贷”、拼团、透支等手段追逐着“美好生活”的美梦,最终却只能在赤裸裸的现实面前,看着它成为泡影。就如同“上海名媛”们幻想通过购买奢侈品和高端服务,来体验上层社会的生活,从而实现阶层晋升,事实上不过是满足了自己浅薄的虚荣心而已。

我们并非一贫如洗,但我们无法支持我们心中“体面的消费”。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是有“缺陷的消费者”,也就是真正的“新穷人”。

为了抵御我们的“贫穷”,赢得“体面的生活”,勤勤恳恳、朝九晚五地工作成了理所应当,成了满足消费的垫脚石。而富有成就感的工作,能够自我实现的工作,成为了精英阶层的炫耀资本,成为了“打工人”繁忙工作中的抱怨和艳羡,成为了网络小说和狗血剧才能体验到的奢侈品。

而我们辛辛苦苦挣得的钱,最终转化成了账户上那串不断减少的数字,和桌上不断堆积没怎么用过的商品。

我们做着不喜欢的工作,买着不需要的商品,过着不想要的生活。

如何逃离?

全书最后,鲍曼引用了帕特里克·库里的话来作为他的解决方案:“群体自愿的返璞归真,正成为群体贫困的唯一有意义的替代。”

从“断舍离”、“不买组”到“低消费主义”,人们正在以各种形式对抗着膨胀的消费主义。

人们消费欲望的衰退可能恰恰反映了这种“返璞归真”:反思自己的消费行为,重估自己的消费需要,崇尚实用与理性,不再通过消费的水平衡量生活的水平,不再通过商品的价值衡量自我的价值。归根到底,“什么是真实的需要和虚假的需要这一问题必须由一切个人自己来回答”。

而在精神需求与物质生活的真正对应中,人们或许能找到摆脱“贫穷”的最终答案。

愿有一天,我们做着真正热爱的工作,买着真正想要的商品,过着真正想要的生活。

(作者:言未良,浙江在校大学生,热爱一切美好的文字,希望用文字丈量世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工作伦理到消费美学,消费主义如何催生“新穷人”?解读《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工作和消费制造穷人
阅读这本书,你必须冒着被叫醒的风险
202211:人和工作--《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在消费社会中循迹人的尺度
消费主义的现实反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