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上街

       在1980年代以前,我老家一带有个传统的生计之道,就是“上街”——不是逛街游玩购物,而是挑着木柴,步行四十余里山路至湖北英山县,卖给城里人家或者砖窑厂。所卖木柴多为枞树的枝桠,夹带着针叶。枝粗不过三指,易燃,火劲,是做饭、烧窑的上好材料。枝桠被砍后需存放数月,至柴质干黄才挑去上街叫卖,也有村民把粗大树干锯成小段,劈开成片,凉干后挑去上街。

       当时上街人主要来自大别山区太湖县莲花、玉珠、望天等几个公社,周边的岳西县也有一些村民挑柴上街的。这些地方离英山县城较近。凡挑柴上街者,都是夜间两、三点出发,当天及时赶回,往返达八十余里。大家听着鸡叫、凭靠感觉起床,壮汉挑百余斤,妇女挑七八十斤,十多岁少男少女挑柴上街者也难计其数。通常数人结伴而行,沿着羊肠小道,翻山越岭,途经湖北陈家河、枫树排、吴家湾等深山乡村,行五、六小时崎岖山路方能抵达英山县城。一路上挑柴上街人络绎不绝,他们挨家挨户地叫卖。运气好时,不到县城便遇到买家;运气背时,则无人问津,此时只好把柴禾弃之半途,身心疲乏,空手而归。也偶放于路边人家,好心者为上街人将柴禾存放一些时日,待上街人下次上街时取回再卖。虽然半夜出发,傍晚而归,上街人只带几个蒸熟的冷红薯或者一团冷饭作为午餐,喝着山间泉水下咽。也有上街人不带任何食物,任凭肩挑重担,腹空一天。没有一个上街人舍得花费几分钱到街头买点小吃充饥。 

       在1970年代,柴价每斤3分已属高价,个人上街一次,总得不过3元。每户每月均需上街几次。油盐酱醋,生活之计,全靠“上街”。夏顶烈日,冬披雪霜,风雨无阻。套用千年前白居易的《卖碳翁》来形容当时的上街人无不贴切: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柴溅愿天寒,卖柴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即便是上街这样的生活苦计,在当时却常常被认为是搞“资本主义”。每有运动,或上级来人检查工作时,本地联防队员便受命在半夜把守路口,见上街人就没收其柴禾,有时还额外处罚上街人。时以桌子、凳子、楤担充当罚款者并不鲜见。

       上街人去过县城,成为他们的话资见识,这也是上街人在苦作之中,找到了一点成就感和自豪感。上街人绘声绘色地说,街上有宽阔的大街,飞快的汽车,自动的电扇,亮堂的电灯...街上的麦粑(馒头)形状象扁担的端头一样,被形象地称为“扁担头”。最津津乐道的当属冰棍。他们说,在夏天,一根棍子上长出冰果,吃起来透心的凉!未曾上街的人,活动范围不过门前两三里的山界,无法想象县城里的冰棍是何等模样,更奇怪于盛夏里还能生长冰果果。其实上街人不会奢侈地吃上一根冰棍。

       直至有一次,村人张某上街时竟专门带上热水瓶,待卖完柴禾,在县城买了几根冰棍,装在瓶中带给老婆孩子尝鲜。回到家中,他得意地叫来老婆孩子,而孩子们早已望眼欲穿。一家人围挤一圈,欢声笑语,只等着打开瓶塞,品尝神奇的冰棍。张某开心地打开瓶塞,对着瓶口细细端详,欲取出冰棍,可他左看右瞧,却怎么也不见冰棍,但见几根小棍浮于清水。家小只好尝尝化着的冰水。从此,沉寂的山村增添了一时笑谈。

       我小时候,英山县城成了我向往的花花世界。可是,上街人挑柴已经辛辛苦苦,岂能带着闲人上街。直至我11岁,高中毕业的二哥欣喜地带我去英山县城见识世面,他挑柴,我空手。深夜出发,我睡意不散,头脑更是昏昏沉沉。夜幕下寒气袭人,四周寂静地笼罩着群山黑影,昏暗中我小心地走着,不敢张望。走了几里山路之后,便陆续碰到不少挑柴上街人。一路上除了些许招呼,我只听到上街人脚步噔噔地响,肩上柴担也随着脚步发出吱吱的声音,大家喘着粗气,不时地擦着汗水。也有上了年纪的老人弓腰挑柴,柱一木棍助劲,哼声拼力前行。每上一个坡岭,便歇担休息片刻。此时,我直觉得十分羞愧于空手上街游玩。我虽然走得疲乏不堪,汗流浃背,脚已磨出血泡,但也不言语。到了中午,就以冷薯充饥。在街上没想到还遇见我叔叔,他随即给我买了一个饼子,从未见过的白色圆饼。至今,我对街头景象记忆不深,但对这个小饼,却难以忘怀。 

       1971年正月初九,我父亲挑柴上街,在途中突觉身体不适,加上正月柴禾不俏,只好弃柴而回。可怜父亲浑身乏力,蹒跚回到家时,天色已晚。回家后即卧床不起,随后说话竟也不利索。在那缺医少药的年代,母亲急行几十里山路也未找到医生。在当时,方圆数十华里的一个公社里,仅有一位赤脚医生。只有重病患者的家人才会去找医生,通常不是去医务室里找医生,而是去乡间山野其他患者家中,才可能找到医生。医生肩背药箱,爬山涉水,赶赴患者家门。实际上,一只简单的药箱能治多少疾病?病人只能听命于天。家父发病五天后即抛家弃子撒手西去,时年55岁。一家之柱崩塌,从此家境悲凉。

       直到1990年代以后,挑柴上街才彻底消失而成为历史。上街的苦力之计,曾经是祖祖辈辈生活的希望和力量。如今,被肩膀磨得光滑发亮的楤担,披上了厚厚的灰尘;被楤担磨出糙皮厚茧的肩膀,也获得了解放。这条上街之路,已建成宽阔的风景之路,上街变成了时新的自驾游玩和购物。我在工作以后,每当回老家时,总是选择这条上街之路而行。我常常伫立山间,寻看少时的脚步行迹,更忘不了无数家乡人所洒下的苦涩汗水。这片崇山峻岭的密林风景,因为曾经的上街人而变得更加凝重、厚实和珍贵。

(作者:詹福如,原写于2007-7-22)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九十拾柴人】
【原创首发】《快乐童年》
“柴火”的正确用法(杜老师语文信箱)
听听那冷雨
“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何意?
山里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