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是枝裕和:跳出传统、摆脱自我意识的“野心”

春天,伴着玉渊潭樱花盛放,北京国际电影节成了全国影迷向往北京这座城市的一大理由。在国内娱乐至上的影视画风下,偏爱致敬经典陈列佳作的北影节是人们寻找好片的不二之选。而在3月24日中午12点的套票预售中,焦点人物模块是枝裕和导演的八部作品套票更是在46秒内就抢购一空。

 

近些年来,亚洲电影人似乎更倾向于本土化的创作,而活跃于国际视野中给人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本导演是枝裕和了。继2004年《无人知晓》男主角柳乐优弥拿下戛纳史上最年轻的影帝,2013年《如父如子》捧评审团大奖后,这位保持着一年一部的高产导演兼作家,去年又一次携新作《比海更深》出席戛纳国际电影节。

 

“我不喜欢主人公克服弱点,守护家人并拯救世界这样的情节,更想描述没有英雄,只有平凡人生活的、有点肮脏的世界忽然变得美好的瞬间。”

 

不同于典型的商业大片,是枝裕和拒绝创造快餐文化下的“现象级”产品,他更多从“人”本身出发,每一部作品都有其诞生的“前因后果”。要知道,这在现今的电影市场中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


是枝裕和


 “现在再看这部电影我觉得很难为情”

 

国内有名的日本文化杂志《知日》曾作过一期是枝裕和特辑,其中有一篇是枝裕和本人对自己电影创作的详细解说。

 

从1995年应制作人要求创作《幻之光》剧本开始,是枝裕和便走向了一条不断寻找自我,又重塑自我的盘旋上升的电影创作之路。他从一开始目标就很明确,不在日式电影的小圈子里踱步,避开人们思维中对日本电影的固化印象,创作具有国际视野的电影。


然而,在威尼斯电影节上被人评价为“小津式”作品,更让是枝裕和开始反思怎样才能真正地跳出传统的束缚。


每一位创作者都离不开初期模仿借鉴,学习试验甚至更新、推翻的漫长阶段,而这也是通往成熟创作者的必经之路,是枝裕和也是如此。《幻之光》里学习侯孝贤的分镜头,却被侯孝贤先生“批评”为“被分镜头束缚住了”。


对于是枝裕和来讲,最初的三部影片的创作都留有一些遗憾,当他进行自我评价时,说道:“尽管我达到了那种效果,现在看来它就像是热爱电影的学生完成的毕业论文一样,让我有点羞愧。”对于电影《距离》中拍摄方式的大胆试验,他更是深切地反思道:“这部作品中能直接看到我的想法和自我意识,现在看来我觉得很难为情。”


《有如走路的速度》插图


风格统一的背后,却是一次又一次的反思与突破

 

2004年诞生的《无人知晓》可以说是是枝裕和第一部享誉国际的知名作品,14岁的男主角柳乐优弥成为戛纳史上最年轻的影帝。从社会新闻和话题出发的两部影片《无人知晓》《花之舞者》引发了观众对这种如观察者一般的拍摄角度的注意,不动声色却韵味犹长,是枝的风格也逐渐走向成熟,这也是是枝裕和成为是枝裕和的一个重要阶段。

 

2008年创作的《步履不停》是一部从个人出发的电影,是枝裕和更直言“这部电影在我的执念下开拍”。从他的话语中不难发现,他似乎需要这样一部作品来“救赎”自己,但令2008年的是枝裕和想不到的是,这部电影不仅救赎了他本人,也救赎了无数个看过这部电影的陌生人。尽管法国的电影发行公司起初并不看好这部电影,但在西班牙圣塞巴斯蒂安国际电影节上,电影《步履不停》放映结束后,一位蓄满络腮胡的巴斯克男子走到是枝裕和面前说了一句,“您为什么这么了解我的母亲?”

 

再一次自我反思时,是枝裕和总结道:“关注脚下,虽然道路狭窄,但只要坚定不移地前行,不需要极力表达诸如对当世想法抑或是对仇恨的不满等思想,电影中表达的东西自然会传达到它应该传达到的人。这部作品也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有所收获。”


《有如走路的速度》插图


2011年一部项目电影《奇迹》发行了,失去企划人安田先生(安田先生于2009年去世)的是枝裕和不得不逼迫自己成长起来,作品的拍摄视角也由孩子转换成了父亲。事实上这部电影的主角还是孩子,但与《无人知晓》中几乎匍匐的角度不同,疏远温和的成人视角让这部片子变得非常特别。电影中松散的联系,清淡童真的情节,突如其来的蒙太奇,使得谈到是枝裕和时,很多人会说《奇迹》是给他们留下印象最深的电影。

 

2013年是枝裕和的另一部在戛纳获奖的电影《如父如子》诞生,这部电影从前期策划到后期拍摄,都有一定的里程碑式意义。是枝裕和回想这部电影创作过程的时候表示:“我把所有的台词和场景都写成标准的故事形式,可以说是迄今为止我的作品中形式上最完整的故事片。”相信观众在看这部电影时可以精准感受到导演的这份苦心,因为不同于片段式的切入,这部电影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这些故事元素无一缺席。另外,这部电影中是枝裕和第一次和有明星光环的福山雅治合作,他表示这样的合作在拓展视角方面有深刻的意义,一面踏实于剧本创作,一面在作品中帮助这样的人物展现其自身魅力,成了导演兼编剧是枝裕和的新目标,其后的几部作品在这一点上也有所体现。

 

 生活方法论?不,生命的哲学。

 

是枝裕和有很多标签:温情、克制、聚焦家庭、从细节感悟生活……


不过,此类标签不免有些误导的副作用。在全民反鸡汤的今天,尽管人们偷偷把鸡汤视为刚需,但当你和别人提到“生活”这种小词时,一不小心就会换来对方的一个白眼。生活这个概念太抽象了,年纪稍大的人看到是枝裕和的标签,便以“那都是你们年轻人看的东西”为由拒绝,这让人感到十分可惜。其实,比起生活的方法论,是枝裕和电影中有他更愿意探讨和追溯的,更深层面的东西。

 

关于频繁涉及的“死亡”主题,是枝裕和表示那是自然而然发生的。他的随笔中有一篇《关于丧》的文章,在里面讲到自己曾经看过一本著作《服丧》,其中有一句话:“人在服丧时,也可以具有创造力。”而他对这本书的理解更为深刻:人在服丧期间体会到的不单单是悲痛,还会在这个过程中得到成长。是枝裕和曾经在推行教学试验的小学进行过为期三年的采访,学生们饲养了一头母牛,并定下育种和挤奶的目标。两年间学生们一直照顾奶牛,可是奶牛意外提前产子,小牛因为缺于照料而夭折了。于是学生们一边陷入失去小牛的悲痛中,一边不得不迎来期待已久的挤奶时刻。更有孩子在诗歌中写下:

 

哗啦啦

发出悦耳的声音

今天也来挤牛奶

虽然悲伤,还是要挤牛奶

 

是枝裕和在文章的末尾总结道:“虽然开心,却夹杂着悲伤,虽然悲伤,但牛奶依然美味,体验到这种复杂的感情,不叫成长又该叫什么?我在日后的创作中如此钟情和迷恋‘丧’而并非‘死’,出发点无疑就在这里。”


儿时的是枝裕和


这种对于生命中发生的事的深切思考,是枝裕和从未停止。可贵的是,他将这些思考的结晶镶在电影里,源于生活,又不止于生活。《无人知晓》中小妹妹去世后孩子们的“成长”,《步履不停》中父母离世后的反思,《海街日记》中父亲葬礼带来的意外的团圆,《比海更深》中父亲过世后迟来的理解。死亡本身的意义虚无缥缈,但死亡来临后“生者”的变化更值得关注和思考。所以比起上述那些广为流传的标签,我更愿意称他为活得明白的“哲学家”。


 聚焦家庭?其实他有更大的“野心”


前面曾谈到是枝裕和不希望国际影评人将自己的电影纳入“典型的日本电影”这个范畴,他最初便将目标定为:做出国际视角的电影。非日本化并不等同于摆脱日本元素,是枝裕和对这个问题看得十分明白,至于其中的缘由,似乎和早年纪录片导演的经历无法分割。纪录片导演这个身份常被推测为其作品具有强烈“社会性”的源泉,是枝裕和本人对纪录片的拍摄理念也十分先进。


在拥有大概念的同时,是枝裕和又执着于当一名匠人,雕刻剧本,一遍一遍地去修改人物情感变化的层级,专注于拍摄手法和讲故事的方式。他发觉比起迎合某些人的口味,潜心做好电影所表达的真情实感,更能创造出大范围的共鸣。毕竟,无论其所处文化有多么不同,关于“人”的一些话题永远相通。


当被问到电影大多聚焦于家庭关系这个问题时,是枝裕和表示那是自觉的,以后则想做不一样的类型。可见聚焦家庭并不是有意为之,是枝裕和的“野心”比我们想象的大得多。他不避讳谈论政治和民族,“岛国根性”这个词他在各种地方提到多次,正如他不喜欢封闭自己的作品,抛开单一价值观是他对日本社会的殷切希望。


他在随笔中评价媒体“应是游牧民,他们的首要职责是站在外部持续不断地批判内部,使居民所处的社会更加成熟” 。更反对排除异己的价值观,强调带头从自身的文化束缚中跳出来。“电影就是要做政治做不到的事”,“作品本身是与世界的交流,电影不是用来表现自我,拍电影是自己发现世界的行为。”这些作为媒体人的价值观,是不是和其对作品的“国际视野”的要求别无二致?


《有如走路的速度》插图


不过不要认为是枝裕和的“野心”将灌注在他的作品中,他在随笔中清楚写明,他有拒绝将煽动性的见解融入作品的电影观。所以是枝裕和还会是那个关注“人”的是枝裕和,不断拓展的则是他电影的角度和视野。


今年九月,他导演的新作《第三次的杀人》将在日本公映。这部电影听名字便与以往不同,是一个原创的悬疑犯罪故事。讲述辩护律师(福山雅治饰)为因杀人焚尸罪遭到起诉的罪犯进行辩护过程中,发现其杀人动机不成立,进而接近另一个真相。


是枝裕和经常说的一句话是“我看到了可能性”,这也是他作品几次发展的原动力。他曾表示经常“安慰自己是大器晚成的类型”,可见我们看到的那个是枝裕和绝不是他的全部,他所酝酿的东西可能超出我们的想象。


匠人心态,国际视角,又留给我们无限可能性的他,让人如何不爱?



* 本文由新经典文化授权转载,部分文摘以及插图选自是枝裕和随笔集《有如走路的速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读书岛札记36:日常之中有着难以取代的珍贵之物
是枝裕和不就一个温吞吞家庭剧导演吗?凭什么世界最高荣誉要给他?
是枝裕和:世间也需要无用的东西
了解是枝裕和,从这四个关键词开始
是枝裕和在拍电影时都想些什么?
这座金棕榈可以代表最好的是枝裕和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