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能 Noh


能的世界


没有缎帐,没有幕布,约4平方米的“能乐堂”显得有些空旷,舞台上唯一的一堵墙就是唯一的背景,道具最多也只是在那堵板墙上画上松树,除此之外,再无其他。


“能乐舞台本身就是艺术品”。它之所以被赋予艺术性或许更多是因为它的简约,简洁而有特定分工。其实,传统的能乐舞台本来是在室外,只是近代才被迁至大型建筑物里面。最早的能剧舞台仅仅是乡村中随意用茅草搭建的小台子,但是这个造型却莫名的被历史定格了,并且一直延续到了今天。“屋顶”和“4根柱子”是能剧舞台特殊构造中最显着的特征。四根立柱支撑的芝居式建筑就是舞台,分为由正台、后座、地谣座、桥廊四个部分。表演的正台用原色柏树建成,上面覆盖着神道风格的屋顶—地谣座,左侧延伸着通往舞台的一道窄窄的桥悬,长约33~52尺,宽约6尺,突出于台柱之外,并设有栏栅,“能”的合唱队一般被安排在这儿用歌唱出主角的话语和思想。没有音响和舞台装置、照明的变化,没有布景或机关装置地板下放入的坛罐就是最传统的扩音器,凭借似读似唱的音乐表演来传达天马行空、悲欢离合的戏剧张力,似乎与印度卡塔卡利有点不谋而合,但观众圈在突出来的、三面开放的舞台周围,却真正地与舞台称为一个融合了的“能的世界”。



能乐堂里,演员承担着剧中的角色如同人承担着生命,把一招一式都规定到精密入微的地步,堆砌得好像一块凝固了的整体,连肉体的质地也受到严格的控制。以捕捉意境或情感的精髓为目标,用凝练质朴和阴郁的风格作为禅宗哲学的表达,这似乎不仅仅是一种艺术表演形式,更像是对生活的大彻大悟。



如仪式般向天地宣告自我,以宁静表达重回浮生梦的意境。“用着装来表示人的身份,用动作来表示事情。” 也许,简单裸露的舞台要表达出如此抽象的情感,唯有多变的能面、华丽服饰和古老的唱腔。不过,很久以来,多彩多姿的能面、不落俗艳的服装却也着实与光秃秃的“能乐堂”和拘谨的能剧动作形成着鲜明的对比。不得而知是否最早的剧服就已经华丽,不过室町时代对剧服的苛刻重视却是可以考证的。当能剧成为统治阶级和上流社会的最爱之后,服饰似乎也理所当然变得奢华。主角服装花案考究,多半为丝货,精工刺绣,宽大而厚实,有五层之多,需套上用锦缎制作的外衫,有时还戴上红色或者白色的假发。不过,服装色彩的使用依然受到百品千条的制约,比如:白色代表高贵和尊严,红色代表年轻女性,浅绿用于奴仆,老年妇女只能身着深色系。



“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仅仅暗示着故事的本质,而不是把它表现出来。”所以,自始至终,能剧演员的整个面部都被埋在小小的脸谱里,所有真实的感情都被隐藏在能面之下,只剩下缓缓的动作。于是,幽玄之美的“能面”也顺其自然地成了能剧的代名词,一次次精致的诠释着人世间无止境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


小而轻的能面略小于脸面,可以借两边的空间之遣光来便于走步。桧木材质的栩栩如生的能面可媲美闻名于世的威尼斯假面,镰仓时代便已成型,数量多达200多,分为男、女、老人、鬼神、怨灵和翁6种,同一个角色的假面也有不同等级,即使看似极其简约的人面亦能随着剧情产生不同的面相,不过,欢乐与伤痛却可以通过同一个假面来表现。桧木被打磨成面罩所需的厚度之后,眼睛,鼻子和嘴巴被镂空,然后用胶混合石膏层涂层,再按照不同的角色镀金或者成色。比如:鬼神面在眼睛周围贴上金属涂成金色,好像眼睛在放光;翁面的嘴巴上下分开而用带子系上具有下腭可动等特征。



“一个面具,就是独一无二的一个的灵魂,绝不能让他人侵犯。”一般说来,只有主角戴假面,配角、配角的伴角以及儿童角均不戴面具,但,若戴错面具,却万万不可。能剧演员尊能面为圣,戴上之后绝不能再碰一下。可以请人帮忙更衣,可以找人帮戴假发,但是,像珍宝一样珍藏在铺有锦布的木盒中的能面,其他人是绝对不可以随随便便地触摸和翻看,并且一定要自己戴上。表演者小心翼翼地将能面从木盒中取出,两手捏着面具的两侧,凝视大约60秒,对着能面的正面说:“现在,我要成为你了。” 如同一个仪式般的将整个的自我,全部的身体和灵魂,投入到角色中去,直到完全褪却个人情绪后,再必恭必敬地天地把面具反过来戴好。虽然有点不可想象,不过的确如此!每个能剧表演者表演前都会如此。这是千百年来的传统!或许,能面就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自戴上的那一刻起便不再是自己,一个个角色被赋予了灵魂般逼真地刻在了 “脸”上后,不再需要任何多余的表情就能演绎出了无限的表情。亦或许,当一切外在元素简化之后,内在的情绪反而更为饱满。近乎本色的表演,才是喜悦与悲痛的彻底释放。



或许,能面就是有一种神奇的力量,自戴上的那一刻起便不再是自己,一个个角色被赋予了灵魂般逼真的刻在了 “脸”上后,不再需要任何多余的表情就能演绎出了无限的表情。亦或许,当一切外在元素简化之后,内在的情绪反而更为饱满。近乎本色的表演,才是喜悦与悲痛的彻底释放。




即將上演之時,面具絕對要自己戴上。他們相信,一個面具是獨一無二的一個腳色的靈魂。戴面具的時候,表演者會小心翼翼的從木盒中取出面具,兩手捏著兩側,把面具的正面對這自己的臉,說:“我要演你了。”這是千百年的傳統,每個人都會這麼做這麼說。戴上面具之後,演員不再是自己,而是他人。



日本能剧 动作缓慢却能让心脏病发作的戏剧



能面是日本傳統戲劇藝術“能”劇所使用面具。能面尊古法使用木(多為檜木)雕刻,再上色彩而成,這個工序稱之為“打臉”,而後面的戴面具被稱之為“掛臉”。能面分為翁面、老人面、鬼神面、女面、男面、靈面、特殊面等幾大類型。



能簡介


能剧(Noh)是一种结合了舞蹈、戏剧、音乐和诗歌的舞台美学表演,在日本传统艺术里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剧本质上是一种舞剧,剧本乃是用来创造舞蹈动作的背景。能剧的主旨不在戏剧行动的呈现,它所致力的毋宁在以抒情的形式表达一种情境。所有的能剧都以一场舞蹈为极致,之前的台词主要的功用在为此一高潮预为铺设。


根据能剧的始祖之一世阿弥(Zeami, 1363-1443)的说法,能剧里一种很重要的部份是「观众的艺术」(the art of the spectator),也就是如何对观众有益、配合观众的艺术。在世阿弥的著作中,仔细地详述了剧团、演员、和导演如何作用在观众身上。这关乎的是注意力和接受度,能剧表演者要跟随着观众的状态,以不同的方式来演出。例如若在夜间稍晚时演出,便要演得更有活力而使观众耳目一新,所以有时要改变剧本来达到这样的效果。能剧以最为强烈集中的方式将观众含纳其中,令大众也自有其角色扮演。


能剧的表演者是扮演一种叙述故事的角色,能剧中的对话极少,动作、音乐都只是个大概象征,其中几无事件的发生,表演者多是以某种形式的譬喻来表达具体的概念,故必需对日本的历史文化有一定的认知,才能明了表演者所表达的内容。


能剧的演出以捕捉意境或情感的精髓为目标,一段情节往往费时长久,精采的部份则出以极端特定风格化的静止姿势与体态。演出时的举手投足、吐气语调等都遵照既定规则。乐团主司配乐,并且控制每个姿态持续的时间。能剧是世界上剧场条件最经细心控制的表演方式之一,而产生一种繁缛典礼或仪式的总体效果。


狂言(Kyogen)则是加插在能剧演出之间的一种短闹剧表演,跟能剧不同,狂言只用对白口述,而不同于能剧结合了音乐、舞蹈和对白来叙述故事。


能剧历史


能剧于何时出现已无从稽考,但一般相信,能剧大约在14至15世纪开始盛行。观阿弥(Kannami, 1333-1384)及世阿弥父子是当时最具影响力的能剧作家,今天仍经常演出的250出剧均出自世阿弥的手笔,而世阿弥亦写了不少关于能剧美学和表演技巧的著作,时至今日,能剧艺术大都源自世阿弥的理论。


在14世纪以后,日本关主大权旁落,内政大权落在幕府将军之手。在江户时代(Edo period, 1603-1868),由于获得幕府的支持,能剧渐渐成为一种官方艺术,而剧场中每种形式都经精简成刻意拟就的一套成规。在17世纪,能剧演员享有最高的武士地位,而由国家以统筹征收的收入作为薪酬。当时有六支能剧演者受到认可,各支的领袖皆成世袭之职,这六个支派至今仍然存在。这时的能剧都是供将军、大名等高阶人士欣赏,平民鲜少有机会一睹其丰采。


明治维新时期(Meiji period, 1868-1912),由于失去了政府的支持,能剧艺术濒临失传边缘,后来幸得私人资助,以及一些能剧工作者的努力,这种传统的日本艺术才能得以保存。今天,能剧在日本并不盛行,但仍被日本人视为国宝,而全国仍有大约1500位专业能剧工作者,为保存和推广能剧而努力。


能剧剧种及演员


能剧的题材大致可分为五类:神事物或物,以神祇为题材;修罗物,以武士为题材;鬘物,以妇女为题材;狂物,以狂人为题材,通常为恶魂,其下又分数种,如现世物,写实地记述时人事迹;鬼畜物,以鬼怪为题材。


能剧的演出者全是男性。主要角色称为主役(shite),次要角色称为役(tsure),两人可能各有一名从仆,但许多剧本中仅有主、役二名。人物数目极少超过六名。在很多剧本里,主役会在前半段以普通人出现,然后离开,当他在下半场再次出现时,他会回复他的真正身份 - 一个著名人物的鬼魂。在这里,前半场出现的称为maejite,而后半场出现的则称为nochijite,演出都是同一名演员。


第二名演员称为waki,会解答主役的疑问从而推动剧情发展。另外还有一名间场的演员称为ai或ai-kyogen,他会以普通人的身份出现,为waki提供更多的故事背景,从而令waki及观众了解主役的处境。


能剧中的歌队称为jiutai,多是由八人组成,他们会坐在舞台旁边,功用是叙述故事背景,有时亦会描述角色的思想和情绪。


舞台设计及效果


能剧所用的舞台没有幕,舞台成正方形,并有桥挂连接台前和台后,舞台顶还有一个木制的檐。舞台上的陈设极为简单。木制或竹制的台架可以象征山峦、宫殿、卧室或其它地方,由布置的方式而定。通常而言,舞台上极少同时出现二个以上的道具,而这少数的一两个道具都各具风格,别有殊貌。舞台上没有布景或机关装置。


演员进场时主要利用桥挂,是一条长约三十三至五十二呎,宽约六呎,两旁有栏栅的走道。桥挂衔接舞台和化妆间,所有重要的进场皆由此处。桥挂的前方植有三棵松苗,象征天、地、人。上舞台左方的后座处有另一个进口,高仅约三呎,供不重要的人物、舞台助理、歌队及乐师使用。


能剧中的演奏者称为hayashi,主要乐器包括一支横笛nohkan、一个沙漏型的肩鼓kotsuzumi、一个放在大腿上,比kotsuzumi较大的沙漏型鼓okawa或otsuzumi、还有一个桶型的坐地鼓taiko,是以两支鼓棍演奏的。这些乐器的旋律和节奏必须遵守着一定的规则。





附錄:能的角色




日本人对面具的研究已经积累了很多成果,无论是在书店、图书馆,还是博物馆、神社,到处都可看到令人惊叹不已的面具书籍和面具实物。特别是中国文化的影响。日本有许多面具的原形均来自中国,著名的日本皇室珍品“兰陵王”面具,就出自中国乐舞《兰陵王》。相传北齐兰陵武王高长恭,面貌秀美,类若女人,他嫌自己貌不威武,不足威敌,所以打仗时佩戴面具。《教坊记》云:“大面出北齐,兰陵王长恭性胆勇,而貌若妇人,自嫌不足以威敌,乃刻木为假面,临阵著之。”贞观四年,日本舒明天皇遣使来华,遣唐使中的伎乐师大量引进大唐乐舞,乐舞《兰陵王》被遣唐舞生带回日本后备受宠爱,天皇庆祝皇太后四十大寿于清凉殿大摆酒宴,时年八岁的贞数亲王亲自习舞《兰陵王》,可见《兰陵王》乐舞在日本十分流行。

日本的面具大致可分为伎乐面、舞乐面、行道面、追傩面和能乐面。现代一些艺术家在面具文化中做了一些有趣而深入的探索。


附录:

小口淳子《猫面具》 



東方的,生活的。最美微雜誌。


歡迎您的來訪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日本“能剧”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戏曲
心理 |《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日本能剧—“男、女、神、狂、鬼”全“能”来演绎 | 日本传统
日本最主要的传统戏剧:日本能剧|日本传统
日本能乐艺术与历史变迁
昆曲化妆知多少||新闻~昆虫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