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藏在花园里的情诗 | 盲音乐家罗德里戈の岁月之歌

乐动心弦

钟表走着同一个节拍

夜晚缀着同一群星星
我的心开放了
犹如花儿在夜空下
打开片片花瓣
和梦一般的花蕊

——加西亚·洛尔迦《情人》

1923年,钢琴组曲之一:前奏曲

1933年1月,从西班牙名城瓦伦西亚市政厅,走出一对刚刚登记结婚的情侣。新娘左手捧着一束鲜花,右手挽着西装整齐的新郎,当他们穿过马路时,周围的人都投来异样的眼神。人们不难发现,这位微微低着头的男子是一位瞎子,他亦步亦趋地跟在新娘身边。

然而,姑娘一点也不以为然。她淡然地挽着夫君的手穿过人群。不时,她还会微微侧过头来,轻声地告诉丈夫,周围发生的一切。比如音乐厅上又贴出了什么新的海报,街角又开了哪家新的咖啡馆。当妻子对他说话的时候,新郎那多少有些木然的脸上,就会绽开一抹纯真的微笑。

这里是他美丽的家乡,阳光之城,然而自他三岁起,他就再没有看到过它的模样。新年的空气中,依稀还飘荡着西班牙海鲜饭和柑橘的芬芳——那是他熟悉的味道,即使这么多年来身在法国求学,他敏感的嗅觉仍与这片古老的土地相互连接着。

1933年的时候,西班牙伟大的盲人音乐家——华金·罗德里戈已经32岁,正值西班牙历史上的多事之秋。第二共和国赶走了国王阿方索13世。西班牙人热爱的足球赛事——国王杯更名成共和国杯。作为一个盲人,罗德里戈从小就不关心这些他看不到的烟尘。他回到这里,是为了倾听那些陪伴他长大更古老的、更持久的声音,也是为了迎娶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新娘——土尔其出生的犹太女钢琴家维多利亚·卡米。

维多利亚·卡米是一位才华出众的女钢琴家,李斯特的嫡传弟子。因为出众的钢琴演奏名动巴黎。然而新婚燕尔的她便决定放弃自己前程远大的职业生涯,将自己的全部都奉献给她的丈夫——罗德里戈。卡米通晓数国欧洲语言,深谙多种欧洲文化,温婉的她不仅每天都要照顾丈夫的衣食起居,还要为罗德里戈读报念书,带着丈夫去散步、旅行,为他细心地描述这个世界的千变万化的形状与颜色,就仿佛是罗德里戈的眼睛。


1926年,晨鸡前奏曲

爱情就象是一串神秘的音符,总是在你意想不到的地方涌出。

1928年,两人正好都在法国巴黎学习音乐。一次偶然的机会,维多利亚·卡米看到了一份音乐杂志上刊登的罗德里戈钢琴小品《晨鸡前奏曲》,那欢乐涌动的半音序列,仿佛跳动的晶莹水珠包裹着梦一般的主旋律,从梦境中那大门紧锁的花园中泊泊流出。她试奏了这支小曲,越弹越喜欢,于是她通过一个同学的介绍,认识了曲子的作者罗德里戈。

当时的罗德里戈还在知书达理的仆人拉斐尔的照顾下,跟随法国著名音乐家杜卡斯学习作曲,面对主动拜访的女孩,他紧张得完全不知道说什么。于是,23岁的卡米拉着罗德里戈的手坐到钢琴边。两人一起弹奏了《晨鸡前奏曲》,卡米修长的手指在琴键上优雅地飞舞着,奏出色彩斑斓的和弦,包裹着罗德里戈那略带踌躇的主旋律,在安静的时光中流动、消失,那无法言说的爱情,仿佛是一枝顺水飘来的一支百合花。


这个世界上有无数种语言,反复诉说着各种观念、欲望与不安。有时它们象洪水,把你卷入时代狂暴的大海。有时它们又象沼泽,把你引诱到人生污浊的泥潭。所以,有时我们必须让疲惫的心灵与耳朵彻底安静下来,等待一种更美好的语言,等待一段更美好的情感,倾听一曲更美妙的声音——它们沉静在岁月的波涛之下,有着独特的色彩与形状,它们随着时光不断地流逝,却留下难以忘怀的芬芳。

1933年,在时代动荡不安的边缘,这对音乐情侣终成眷属。卡米对罗德里戈而言无疑是来自上帝光明的补偿。她仿佛就是那些包裹着优美旋律的温柔和弦。

花园蜜月

你是我的,半截的诗

一半用心记着

一半用肉体埋着

你是我的,半截的诗

不许别人更改一个字

——海子《半截的诗》

1939年,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第一乐章

佩佩·罗梅罗担任吉它独奏

1933年1月罗德里戈与卡米,从巴黎回到瓦伦西亚结婚。然后结伴来到首都马德里。5月,就在毕尔巴鄂竞技队与皇家马德里决战共和国杯的狂欢中,俩人又从马德里出发,乘上了著名的草莓列车(这列古老的列车,在途中会出售当地新鲜的草莓),前往距马德里50公里处的古城——阿兰胡埃斯度蜜月。

从小就在黑暗中不断学习音乐的罗德里戈,几乎没有机会旅游。在此之前的旅行,只能算是一种奔波。如今有了卡米的陪伴,这个寂静而黑暗的世界也变得突然热闹了起来


阿兰胡埃,有着小凡尔赛宫之称。它是镶嵌在西班牙中部干燥高原地带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得上天所赐,在干旱的高原中,唯有这个地方有着茂密的森林与清澈的河流。自十六世纪以来,西班牙王室的别墅与行宫都建在此地,豪华的宫殿散落在森林与溪水间,是西班牙著名的风景名胜与度假胜地。

这次旅行,给罗德里戈心灵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因双目失明,只能让妻子搀扶着,在这个他从来不曾见过的美丽小城徜徉流连。尽管眼睛无法看见,但卡米在一边生动的描绘和充满喜悦、惊讶的喃喃低语,让罗德里戈深切地感受到了这里草木的芬芳、宫殿的华丽、喷泉的清凉、鸟儿的歌唱,甚至当地居民的舞蹈,都在妻子生动的描述中变得活色生香。有关这座古老宫殿的种种迷人历史与传说,身为异国的妻子,却如数家珍般地道来,显然,卡米做了不少功课。

这是一场心灵的蜜月,许多年后,所有有关那个春天的记忆,都重现在了罗德里戈一生最伟大的巨作、西班牙音乐的巅峰杰作《阿兰胡埃协奏曲》第一乐章,明丽欢快的D大调布雷里亚斯舞曲节奏中。


乐曲从西班牙吉它铿锵有力的轮指中开始,欢乐一路向上不断积累,在低音提琴的烘托下,清丽的铜管婉转如春天的鸟儿,起伏不定地穿过阿兰胡埃鲜花、树木与清泉交织成的浓密花园。当小提琴和吉它一同奏出优美、浪漫的第二主题,你仿佛听到妻子卡米动人的讲解。仿佛闻到花园里花儿迷人的芬芳。

音乐在欢乐的能量推动下不断地前进,我们也仿佛跟着罗德里戈美妙的回忆,穿行在暮春时分的梦幻花园。音符过处,百花齐放,溪流欢唱。缠绕着似水的柔情,在充满幻想的心灵里,旋转飞舞。

1939年,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第三乐章

佩佩·罗梅罗担任吉它独奏

这部历史上最独特、最伟大的吉它协奏曲,最初是缘于1938年在巴黎与西班牙吉它大师桑斯··拉马萨的一次会面。虽然在西班牙长大,但罗德里戈的所有音乐都是在钢琴上创作的,他并不会弹吉它。他和他那个时代的音乐大师们一样,致力于将西班牙民族音乐的瑰丽色彩,用更标准、更国际化的古典音乐形式表达出来。 

当时西班牙音乐标志性乐器吉它,虽然拥有不少独奏大作,但一直缺少以吉它为核心的、与乐队合奏的大份量协奏曲。这部阿兰胡埃吉它协奏曲的横空出世,可以说震惊了世界。它甚至让当时西班牙古典吉它的划时代伟人塞戈维亚心塞不已——这样伟大作品竟然不是提献给他,不是请他来首演,这个事实令塞戈维亚抱恨终生。这位录遍了所有吉它名曲的大师,这位古曲吉它的标志性大人物,发誓终生不碰这首杰作,甚至不允许自己的学生对他提起这首曲子的名字。 

在回忆这部杰作的创作时,罗德里戈曾说:这是一首关于时间流逝的曲子,在充满着绿树、鸟叫、虫鸣的阿兰胡埃斯花园之中,它就是拂过林间的风。


他唯一想感谢的只有妻子,给了他这段美得无法忘怀的岁月。

1939年9月1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前两天,罗德里戈与卡米返回祖国西班牙时,手提箱里就放着这支名曲的第一和第三乐章。在一段动荡而苦难的历程开始之前,美好的往事仍在摸不着的旋律中飞舞回旋。你听到第三乐章那欢乐的佛朗门哥节奏了吗?它仿佛在呼唤着你的心灵,回到往事,回到美好,回到纯真的爱情之中!

在那些逝去的时光中,卡米仍在为看不见的丈夫细致地描述着阿兰胡埃斯花园之夜里,英俊的吉它手们与性感舞女间炽烫的凝视、翻飞的裙裾在热情的舞蹈中燃烧。古老民谣在巴洛克风格的华丽宫殿回响,他们全身心地沉醉在包容着他们的历史与文化的清澈激流中,仿佛完全不被身边动荡的悲剧现实所动。

我总是相信:真正沉醉于美好的人,是不会去音乐会引爆致命的炸弹,也不会去煽动那些沉浮在欲望之河与狂热理想中的盲目心灵,当你用暴力砸碎了这个留着我们无数美好记忆的世界时,你的灵魂早已经象烟灰一样,被无情的命运之神弹落。

伤口上的盐

哭泣是没有鹄的箭

是没有早晨的夜晚
于是第一只鸟死在枝上。
啊呀,吉他
心里插进
五柄利剑

——洛尔迦《深歌集·吉它》


1934年,宗教歌曲:新娘颂歌

1933年,刚刚结婚的罗德里戈夫妇,回到西班牙定居。然而那时的罗德里戈还没什么名气,更没有钱。当时的西班牙正是内战前夕,社会动荡而萧条,人们天天在报纸、在街头、在议会争吵激斗,为共和、为国王、为上帝、为各种貌似伟大的理由,理直气壮地撕裂了美丽的西班牙。

1936年之前的西班牙,没有机会,找不到工作,更没人有心思来听音乐会。在清贫的时光中,罗德里戈只能靠在盲人学校中教书糊口。欢乐的学生时代之后,现实生活令人举步维艰。上面这首宗教歌曲:新娘颂歌就作于这个时期。歌中的新娘,指得是圣母玛丽亚。在沉郁的悲歌旋律之下,钢琴奏出清澈而冰冷的音符。

罗德里戈很希望能返回与妻子相遇的巴黎,继续音乐的深造。在这个艰难的时刻,他的忘年交、西班牙乐坛首屈一指的音乐家德·法雅,说服了西班牙王室卡塔赫纳伯爵,为罗德里戈申请了一份丰厚的奖学金,让他们得以重返法国。


然而,这段短暂而幸福的游学时光,也很快因为1936年突然爆发的西班牙内战,被迫中断了。因为战争,奖学金泡汤。贫穷的夫妻,生活马上遇到了困难。实在没钱吃饭,两夫妻只能在1936年,顶着战争的阴云,回过马德里,在一所因为战争,老师跑光了的大学里教书赚钱。他们满以为战争很快就会结束,然而迅速漫延的战火,很快就容不下一张平静的书桌。

大学停课、长枪党到处抓人、难民满大街都是。商店里玻璃被砸碎,柜台里空无一物。罗德里戈就算无法亲眼看见这苦难的一切。然而,身在战争中的痛苦依然折磨着他的心灵。1937年,罗德里戈和妻子也成了战争难民中的一员,两人跟随难民逃到了德国黑森林地区。在那里,罗德里戈,还试图努力地把难民的孩子集中起来,为他们上课。

问题是:逃难的孩子只听得到饥肠辘辘的声音。没有人听他讲音乐和历史。讲着讲着,孩子就跑光了。1938年,法雅再次伸手帮助了罗德里戈。他把小夫妻接到了法国,还为他们在巴黎的一所大学中找了一份教音乐的工作,收入仅仅够他们吃饭。更糟糕的是,1938年的法国,也不再是和平与艺术之都,世界大战的阴云,渐渐笼罩了一切。


也就是那一年,罗德里戈接受了西班牙吉他演奏家拉马萨的建议,打算为最具西班牙风情的乐器——吉他写一首激昂的协奏曲,带着得势新政权的丰厚承诺,拉马萨希望这会是一首有着西班牙风格的、可以鼓舞西班牙人低落士气的伟大曲子。

伟大不伟大,罗德里戈并不关心。就在这首曲子刚写完第一和三乐章时,三年残酷的西班牙内战终于在无数无辜者的鲜血之上结束了。共和之梦破灭,踩着万千白骨登上西班牙权力巅峰的军人佛朗哥,又把西班牙人热爱的足球赛事,从共和杯改成了最高统帅杯。

1939年,就在二战暴发前夜,罗德里戈又回到了西班牙马德里。在一片废墟与荒芜中,和西班牙人一起重建破碎的生活。


1939年,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第二乐章

佩佩·罗梅罗担任吉它独奏

然而,回来的日子也并不轻松。更要命的是,在这个时候,妻子卡米突然重病住院,肚子里还怀着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医生告诉忧心忡忡的罗德里戈,大人和孩子都可能保不住。听到这个可怕的消息,罗德里戈什么也没说,他独自回到寓所,在钢琴前,创作出这首伟大的吉它协奏曲的第二乐章的开头部分。在主奏吉它精致得如同泪滴的琶音衬托下,乐队奏出哀婉动人的主题。它缓缓地向前移动,仿佛是黑夜里无声的大河,挟着巨大的、无法言说的忧伤席卷而来。紧接着,吉它华彩的段落,展开了音乐家内心纠缠的苦痛心事。缠绵着,无数被压碎的美好往事,一片片地从心弦上弹落、飘零。

卡米终于活了下来,七个月大的婴儿胎死腹中。为了付清医院的治疗费用,一贫如洗的罗德里戈,不得不卖掉了他们家唯一的财产——心爱的钢琴。

这一段沉痛的往事,横亘在罗德里戈的心底。一直到《阿兰胡埃协奏曲》盛大公演后的许多年里,罗德里戈都没有对任何人提起过。在那个苦难的时代,哪个西班牙人的家庭又是完整而幸福的呢?

三年内战,仅仅是被直接处决的人数就达到35000人,更不用说无情的战场、可怕的饥饿与疾病、格尔尼卡惨绝人寰的轰炸。一将功成万骨枯,协奏曲的盛大公演,在那个特别的年代,与其说是庆祝内战的结束,不如说是哀悼这人间最黑暗的悲剧。


马德里名胜:加泰罗尼亚音乐宫内景

阿兰胡埃协奏曲,首演是在1940年的12月11日、巴塞罗纳的著名景点——加泰罗尼亚音乐宫,阿南巴利指挥马德里室内管弦乐团,并由提议创作这首名曲的吉它大师拉马萨(曲子也是提献给他)担任吉他独奏。这是一首能真正抚慰人心的深沉之作,在破碎的心灵之上,只有悲伤可以抚慰悲伤。演出获得了史无前例的成功,演出结束后,人们把罗德里戈抬到大街上大声地为他欢呼。

也许只有一个瞎子,才能超越那个时代,无聊的政治纷争、毫无人性的残酷屠杀与轰炸,去发现西班牙古老的历史中,最伟大而永恒的情怀。

面对无数慕名而来的乐迷和记者的好奇,罗德里戈只是淡淡地解释:这是一首献给西班牙的作品,其中流传最广、最动人的第二乐章,其灵感来自于“吹过树丛的风”。然而,只有最亲近的人才知道,这段优美而感伤的旋律究竟源自何处。在许多年后,两人才向他们共同的好友、吉它大师佩佩·罗梅罗透露了这个乐章之后的真正故事。


佩佩·罗梅罗后来在一个关于这首名曲的纪录片中,深情地解释了音乐的第二乐章:

音乐表现着罗德里戈复杂的心情。有时候音乐变得相当柔美,充满着爱,仿佛是对妻子孩子的关心与思念。然后,又变得充满了愤怒,责怪上帝为何夺走孩子的生命。同时却又很畏惧,似乎在请求上帝,不要带走自己的妻子。旋律随着吉他起伏变化,而后是吉他独奏,随着节奏逐渐减弱,音乐仿佛变成了一种无声的哭泣,罗德里戈内心在沉思。柔弱的音乐又像在寻求上帝的帮助……音乐逐渐变强。不仅是罗德里戈在向上帝倾诉,似乎上帝也在对他讲话。在感情的爆发之后,是一种坦然的宁静。罗德里戈接受了上帝的安排,音乐充满了乡愁,很平静。弦乐器继续演奏,当吉他奏出上升和弦音节时,你仿佛看到婴儿的灵魂升上天堂……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是一首献给爱情、痛苦和命运的吉它协奏曲,是罗德里戈在最痛苦的时候,对最幸福时光的深切追忆;是在最黑暗的命运里,对上帝的由衷赞美。

慢慢变老

我常常把自己迷失在海里

我的耳朵充满新近剪下的花朵
我的舌头充满爱情和痛苦
我常常把自己迷失在海里
正如我迷失在孩子们的心里

——洛尔迦《飞翔的加塞拉》

1977年,娃娃小奏鸣曲,第三乐章

这世界有时颜色太多,你反而会感受不到它的色彩。在岁月的尽头,罗德里戈回忆起三岁时因为一场白喉而双目失明时,他反而觉得是一件幸运的事。走过那段动荡、血腥的时代,至少他会有一份比常人更平静的心态。他不去争吵,不去为政治站台,他只是在动荡与苦难中回到心灵的深处,守住所有美好的记忆。

由于双目失明,罗德里戈终生只能以盲人打字机写谱,曲谱最后需要妻子帮忙誊清和校对。除了生活上的照顾,罗德里戈经常会向卡米咨询有关作曲上的建议。每天,卡米都会给他念新闻,读书给他听,在闲暇时光,两人就会和第一次见面时那样,一起坐在钢琴前四手连弹,度过一段段渐渐分不清坐标的岁月。

比如晚年时,罗德里戈创作的娃娃奏鸣曲。那时,两人们都已经老得白发苍苍,虽然丈夫已经是名动全球的音乐家,然而,他们的生活却仿佛从来没有变过,平日里他们会帮照顾两个小孙女——茜茜丽塔和帕特里茜娅。卡米经常会告诉丈夫小女孩们正在玩什么,比如在花园里追着蝴蝶嬉戏。


晚年重游阿兰胡埃斯的罗德里戈夫妇

美丽的心灵,总能流淌出动人的乐章。在西班牙,内战造成永久性的民族撕裂,至今仍阵痛不止,然而在这伤口之上,唯有音乐跨越了纷争,悄悄抚慰着每一个内心的伤痛。

为了感激两人伟大的音乐,西班牙国王胡安.卡洛斯在音乐家晚年时,授予了罗德里戈贵族封号,这个封号的名字绝对前无古人,估计后无来者——阿兰胡埃斯花园候爵。老夫妇甚至在这片伟大的历史遗迹中,得到了一片原属于皇家的宁静花园领地。在生命的夕阳里,俩人结伴重游阿兰胡埃斯,不知为何,那些说不尽的情话、讲不完的历史,仍在他们白发苍苍的耳畔徘徊。

那是春花夏虫,那是秋叶冬月,总有什么不断地在变化,消失,又永驻心头。与世无争的夫妻,有着只属于他们的记忆。

1954年,绅士幻想曲,第一乐章

1954年,为了安慰没有得到《阿兰胡埃斯协奏曲》首演的西班牙伟大的吉它之神塞戈维亚,罗德里戈又创作了一首吉它与乐队的《绅士幻想曲》,提献给塞戈维亚。这支欢乐迷人的曲子,主题改编了西班牙中世纪吉它音乐家桑斯的旋律。其实《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的部分旋律也一样来自桑斯的旋律。那是罗德里戈夫妇最钟爱的古代音乐家。我们的人生总是充满了意想不到的欢乐与忧伤,就仿佛一条奔腾入海的河流,带着一路的高高低低的风景、带着数不清的日与夜、云和月,最后消失在大海的怀抱中。

荣辱富贵,名声与面子这种事,何必挂在心上,只要有爱相伴,人生又有什么想不开的呢?

1997年,卡米先一步离开了世界,两年后,在新世纪的门口罗德里戈也随她而去。两人都葬在美丽的阿兰胡埃斯,清泉与花木、风与月相互交缠的古代花园里。如今,阿兰胡埃斯小城,早已成了西班牙最负盛名的旅游景点。每年春末夏初,这里游人如织。为了纪念这一段爱好的爱情,每到整点,小城的钟声都会响起《阿兰胡埃斯协奏曲》第二乐章的开始乐句,在这里每个儿童都会跟着哼唱。


1923年,钢琴组曲之三:西西里舞曲

1999年,就在罗德里戈逝世后,他的好友佩佩为拍摄罗德里戈专题纪录片来到小城采访,当地的一位市民对佩佩激动地说:

罗德里戈就应该葬在阿兰胡埃斯,他虽然不是阿兰胡埃斯人,但他对这里的一切是那么熟悉,表达得又是那么优美。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罗德里戈《阿兰胡埃斯》 吉它协奏曲 020
《阿兰胡埃斯之恋》排箫与轻音乐队 816
值得守望的人性·读长笛版《阿兰胡埃斯之恋》
▕|▌风之歌 - 阿兰胡埃斯协奏曲 ||▍
音乐:阿兰胡埃斯之恋
罗德里戈《阿兰胡埃斯协奏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