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解读】为什么要从山门看大殿


经过作者同意,在本号申请原创发表,请大家多多支持佛教建筑研究。

PS。我最喜欢本文的还是最后两段,精神分裂式的思考方式正是我最赞赏的。




這篇將主要討論寺院中

山門與大殿的佈局關係

以及

山門在宗教意義之外的作用




       其實關於寺院佈局的問題很早就想仔細看看。

       元宵節后去拜訪一位老師,老師無意間講了一句“觀看太和殿的最佳位置其實是太和門”。中午離開老師家,下午我就立刻去了紫禁城,站在太和門口吹狂暴的冷風,以至於晚上回家后低燒咳嗽了好幾天。

       北京城風最大的條帶是三大殿軸線,軸線上風最大的段是午門內,午門里風最大的地方是縱鋪石板上被磨出的高光。走在這裡,如果沒有裹好圍巾帽子,做好鞋底的防滑,怕是要被風吹回大清去了。

       

       山門,(也稱“三門”)因為原先寺院多建於山中,一道門(單體建築)將寺院與山林隔開,故稱山門(也因三開間而稱三門,雖然我一直認為是某些地域不分平舌翹舌音所致)。山門中一般設東方持國、南方增長、西方廣目、北方多聞四大天王像守護寺院(或如薊縣獨樂寺設哼哈二將造像,用四大天王做壁畫)。規制序列中,在山門與大殿(大雄寶殿)之間還會設彌陀殿、韋陀亭或伽藍殿等,在規模比較小的寺院中,也會出現天王像、彌陀像、面北的韋陀像共用一個山門殿的情況。

      以上為山門的佛教意義,下面討論在視覺上的作用(不過大家一定都已知道是景框的作用啦)。

      科普時間:


人單眼的水準視角最大可達156度,雙眼的水準視角最大可達188度。人兩眼重合視域為124度,單眼舒適視域為60度。

1.人眼其實觀看到的並不僅僅是一個具有重合視角的平面,而是一個超過180度魚眼鏡頭的188度環形平面,類似於近期比較流行的環形電影螢幕。

2.人兩眼重合視域有124度。也就是說在人眼觀看到的範圍內,只有這124度視角內的物體才有立體感。換句話說只有這124度兩眼重合視域內才能形成立體感。

3.單眼舒適視域為60度。是講只有這單眼的60度範圍內的物體,人們才能夠看清楚,人眼才能夠聚焦。超過水準方向視野角30度的周邊部分稱為誘導視野,俗稱眼睛的余光,其實是人眼並不敏感的範圍,也就是無法看清楚的。


即視域為60度為人眼能夠聚焦并舒適觀看的範圍。

下面以現存僅有的幾座原狀格局寺院為例(山西大同善化寺、天津薊縣獨樂寺山門及觀音閣、河北正定龍興寺),結合人眼水平視度討論山門的位置。

獨樂寺山門南北縱深約8.5m,山門距觀音閣約26.5m(均為去年步距測得),兩棟建築之間的間隔約為山門深度的3.12倍。在山門的位置觀看觀音閣的視角如圖所示:

獨樂寺局部平面

在山門處觀看觀音閣時,由舒適視角60度做引線,交觀音閣立面于A、B兩點。即觀看範圍在以A、B兩點做豎直方向垂線的框內。觀音閣面闊約21.6m,AB長約34.8m,21.6/34.8約為0.619,接近0.618黃金比例。即從獨樂寺山門門口觀看觀音閣,可以得到一個比較舒適的畫幅。

龍興寺的大雄寶殿遺址同理,如圖所示,不再贅述。

龍興寺局部平面

在善化寺中我嘗試用山門推及三圣殿與大雄寶殿的關係,發現同樣適用。即在大雄寶殿立面所在平面內,大雄寶殿的面闊與視度引線和立面交點CD間距離之比約為0.618。

善化寺局部平面


水平方向之外,再舉一例,為大家喜聞樂見的應縣木塔。

仍然先進行科普:據人眼視覺特性,欣賞建築時,人的視角在45°、27°、18°時有以下結論:


建築物與視點的距離D與建築物高度H相等時,即D/H=1,被認為是觀看建築物的細部,不利於觀看建築物的整體,且建築物會發生變形。建築物與視點的距離D與建築高度H之比為2,視角為27°時,則可以整體看到建築物,被認為是觀看建築物的最佳視角。當視角為18°時,則可以觀賞建築群體,對建築所處環境研究非常有利。


       雖然在垂直方向上仍需要以大殿舉例求證,但佛殿建築最高點的出現並不在山門視點所見的立面上,而大多出現在橫向軸線上。在山門與大殿距離的尺度上,最高點的位置偏移已經過大不可忽視,從而因透視產生的最高點位置變化也不可忽視且難以計算,所以暫且找了一個極端的例子,如下圖佛宮寺平面

佛宮寺平面

塔高67.31米 山門至塔底軸線交點約61米

圖中比例及數據可明顯看出,在山門內剛好以45°視角觀塔細部。當視角為27°時,視線在塔的第四層和第五層簷之間;視角為18°時,視線在塔身第二層,即一層的重簷之上,也是最直接可登臨的位置。

不過既然如此,為什麼不把山門再放遠些,使山門觀賞視角為27°(最佳值)呢?顯然建寺時並不會有用地緊張的問題。一個推測:與繞塔三匝禮南無寶幢佛的禮儀習慣有關,但也有待考證。


以上:一般情況下,山門口可作為舒適的觀賞位置。




分割線以上的部分例證了佛教建築中為“視覺文化”的部分,但在最近讀的書中,宗教藝術(造像、繪畫、建築)屬於“美術史”,但不屬於“視覺文化”的範疇。比如歐洲高聳入雲的教堂中,教堂內部天頂上的雕像和畫像雖然極其美妙,但從地面上幾乎不可見。我們今天可以在畫冊中仔細欣賞敦煌石窟的輝煌壁畫,但在千年以前的點點燭光之下,進香者能夠看到的只是燭光所及的隱約一片……與此相似,足夠的證據說明古人在創作佛教藝術和墓葬藝術時遵循的不是“視覺”這個概念。檢閱敦煌的功德記,造窟者強調的是“製作”而非“觀看”,因為只有通過製作他們才能積功累德。

這樣一來,似乎也推翻了前文的圖證。又要以一種不負責任、精神分裂的方式結束推文,實在是慚愧,卻又無計可施。





我們外出測繪,使用尺子或者激光測距;我作為信徒參拜時,用腳步丈量;虔誠的佛弟子,卻是以磕長頭、五體投地來感知佛教道場。我經常反思這樣以“科學”的態度面對自己的信仰是否失了恭敬,往往也思考無果,以睡著告終。

本來給推文起名時寫的是“除卻門神是景框”,即表示山門在宗教之外的視覺意義;想來實在過分:宗教之外,怕是也不會有山門殿了。



本文转载自微信号《井天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四川蓬溪:慧严寺
小气的广济寺
喧嚣之下的静谧(下)
少林寺和白马寺的佛门地位有多高?
人類心靈的烏托邦: 西方極樂世界遊記【上】
四大佛教名山之普陀山(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