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阳高云林寺彩塑

本文作者:宿小白



罗汉

本期摄影:宿小白


一个夏日融融的季节,二度造访晋北云林寺。前年来时,恰逢寺庙大修,未能进入殿内参观。那时尘土飞扬的寺院,如今变得一尘不染、秩序井然,透出一股清爽。甫一至此,心境也随之而清净悠然。


大雄宝殿


云林寺为两进院落式布局,现存主要建筑大雄宝殿及殿内塑像、壁画均为明代之物。大殿为面阔五间、单檐庑殿顶建筑,形制古朴,姿态优雅,出挑的飞檐令人激动。在这塞外小城居然存有等级如此之高的建筑,不禁让人愕然。


殿内佛坛上的三世佛一字排开,均为泥质金装塑像,法相庄严,气度不凡。释迦两侧的阿难、迦叶二弟子似冥想一般悄然而立,两尊威武的护法金刚拱卫左右,两山墙下那些形态各异的佛像,则是十八罗汉坐像。墙壁上还绘有一铺精美的水陆画。如此富丽堂皇,如此斑斓多彩,便是这座殿宇留给我的深刻印象。


三世佛


迦叶


护法金刚


护法金刚


相对于主佛的程式化,十八罗汉像尤其精彩。罗汉(阿罗汉的简称),原指小乘佛教徒修行所达到的最高成就,以自身解脱、求得涅槃为最终归宿。随着大乘佛教的兴起,主张以佛法成就众生,提倡佛灭度后不入涅槃驻锡世间弘法的阿罗汉精神。由于这是修阿罗汉果位的人未曾预期的任务,释尊要在他们之中遴选。选中的人从最初的四大罗汉到十六罗汉再到十八罗汉,最后甚至出现五百罗汉,罗汉信仰在中国的流行可见一斑。


罗汉


罗汉


中国古代佛教造像中的罗汉像,则是从唐末五代和北宋发展起来的。随着佛教的本土化特别是禅宗的兴起,罗汉从附属于人们对佛的信仰中独立出来,以罗汉为题材的宗教艺术作品大量地出现,禅门喜塑罗汉像,文人争写罗汉图,一时蔚然成风。


罗汉


不同于佛菩萨像受宗教仪轨的限制,罗汉像的塑造多打破常规,风格独具,朝着个性化、世俗化的方向发展。早期的罗汉像多为胡貌梵相,尤以五代贯休为代表,《宣和画谱》称其罗汉画“黝然若夷獠异类,见者莫不骇瞩”,后人称之为“禅月式罗汉像”。宋代之后,罗汉容貌日益汉化、本土化,从早期的神性中解放出来,人性化成分增强,发展成一种“世态相”的罗汉像,越来越多地体现出世俗的审美趣味和写实性的美感要求。


云林寺大雄宝殿内的罗汉群像姿态各异,富于精微的变化,神情含蓄而深刻,不失为一组颇具魅力的作品。每尊罗汉既相对独立、自成一格,又在动作或表情上与相邻的罗汉有所呼应,让每个人的神态、身姿、个性都能够清晰展现的同时,避免了单调重复,呈现出协调融合、生动活泼的意趣。


众罗汉的雕刻细腻,脸上的皱纹、身上的僧袍与衣褶的处理纯粹是线的,能看到自由的线条的流动,与平面空间的处理相得益彰。用色浓郁深沉,几种强烈的色彩,赭红、绿、蓝、褐,交织成一个异常醒目的视觉效果。形的凝练,色的流韵,把握得恰如其分。置身其中,宛如进入了一个与仙佛同游、修禅悟道的理想天地。


我的目光首先被东西两侧窗边的两尊罗汉像所吸引。他们年龄、容貌接近,都具有饱满的面容和丰腴的躯体,一个垂足而坐,一个半结跏趺坐,彼此相望凝视,形成一种人物的对应关系。无论是抚膝安放的双手,还是停顿在半空中的手臂,都刻画了一个永驻的瞬间,营造出一种凝固的美。仿佛这一刻,时间停止了前进的脚步,他们被冻结在时空之中。


罗汉


罗汉


阳光从窗户洒射进来,照亮了罗汉的半边身躯,为之镀上了一层圣洁的光辉。静思深虑的动作,则带出了可察觉的静谧感和内心的情感状态,具有仙界中特有的平静的气概。一切举止、动作、神情,加上衣褶流畅、舒卷自如的衲衣,都在表明他们是洞彻世间真理的大觉悟者。


罗汉


罗汉


有一尊微笑露齿的罗汉,面部表情十分生动。他眼窝很深,眉毛和胡须纤毫可见,眼睛向下微微注视,嘴巴张开带动整个面部舒展开来,呈现出法喜充满的心理状态。或许是亲证了佛法,体验到佛法带来的愉悦,清净,安宁,而且绵绵不断,笑容才如此爽朗吧?


罗汉

 

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一尊双手抱膝的罗汉像,他的头骨高高凸起,胸部的筋骨毕现,脸上有很深的皱纹,面现愁容,作沉思状。他已寻得解脱,按理说不应再有苦恼,也不需要思索。他的愁容和思虑状,大概是因为世人的无明。他流露出的悲天悯人的情怀,跨越悠远时空,今天的我们依然可以感受的到。


罗汉

 

雕刻家运用写实的技巧,将现实生活中的喜怒哀乐熔铸在佛像之中,使之展示出朴素的人性情感。借用丰子恺先生关于绘画的表述用在这里:一尊雕塑上,活跃地表现着作者心与手的活动,观赏者看了这尊雕像,自己的心会跟了这种雕刻手法而与之共同活动,这就叫做“艺术的同感”。当我们欣赏艺术品时,在某个程度上,其实就是在感悟自己的生命。

 

我注意到,有几尊罗汉相貌怪异奇丑,表情十分夸张,不由令人讶然。一尊面色赤红的罗汉,五官扭曲得几近变形,眼睛圆睁着,眼珠子似乎要从眼框里迸射出来,紧蹙的眉头和紧咬着的牙关,都显示出一种忿怒的神情。这活灵活现的姿态,似乎表明信仰的灵魂已摆脱了教条文法的束缚,重新建筑在真性情之上。这直接观照的视觉形象,大概就是关于禅宗“直指人心,明心见性”心法最生动的诠释,由此可见雕刻者对佛法之深切的体味。


罗汉


另外一尊年长的罗汉,脸庞深陷,瘦骨嶙峋,左拳紧握,右手手掌残缺,看上去非常虚弱。他的目光深邃,将神志寄托在遥远的地方,没有任何的挂碍,仿佛正在杳冥之处神行。他让我想起明代画家陈洪绶笔下具有骇怪风格的罗汉形象。 


罗汉


罗汉


这种奇特、怪异、丑陋的罗汉像的出现,也与中国传统中的审丑趣味有关。老庄认为,美丑是虚假判断,自然是至高的美。大乘空宗则主张,“美丑为幻见”,一切美丑之分别,都是虚幻不真的。美学家朱良志注意到,老庄关于美丑问题的卓见,被禅宗激活,并在艺术和审美领域发酵,从而促进了晚唐五代以来中国美学观念的一次大的转变。


自晚唐五代以来,审美风气出现了明显变化,甚至形成了一个追求“丑”的风尚。丑陋的形式受到人们的重视(如阎立本、贯休绘画丑陋的造型等等)。此一风尚昭示出中国美学的一个大变局。

 

这样的风尚,自然也深刻影响着宗教艺术作品包括绘画和塑像的创作风格,使之朝着“骇怪”的方向发展出一脉来。宗白华先生曾经提到,庄子文章里描绘的那些奇形怪状的人:驼背、跛脚、四肢不全、心灵不正常的人,却成为唐宋画家画罗汉时心目中的范本。这些千奇百怪的罗汉造型,恰是对晚唐、宋元以降佛教造像程式化的一种反动,是对活泼泼的生命精神的肯定和礼赞。“宁丑不媚,宁拙不巧。”他们的外形丑陋,但在精神上却是健全圆融的,心中没有贪婪、野心和欲望。


罗汉


令人感到疑惑的是,及至明代,罗汉像已经完全汉化,但此殿中有几尊罗汉,丰颐悬额,隆鼻深目,长眉密鬓,服装与配饰具有异域色彩,为典型的胡貌梵相,展现出某种游离于时代之外的风格。这些罗汉形神兼备,那不怒自威的神情,仿佛表明随时都会站起来降服外道或消除魔障;那粗犷中的沉思,又显示出内心克制的力量,深具慈悲定力,令人印象深刻。


罗汉


罗汉


罗汉


 罗汉


参观完罗汉像,我开始欣赏墙上的那铺水陆法会图。画面上人物众多、鬼神相杂,以千官列雁式行进着,满墙风动,十分精彩。众所周知,水陆画是超度亡灵仪式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与罗汉超越轮回成就众生的职责相一致。这种色彩丰富的图式和塑像的结合,构成了一个超现实的世界,旨在激励人们以摆脱轮回之苦为本的修行,早日往生西方极乐净土。其中所弥漫的特殊的氛围和能量,常常可以转化人的心灵。


水陆画


水陆画


在与美丽佛像的对话中,远离了俗世尘嚣,淡化了执著之心,荡去了欲望的遮蔽,你会发现计较一城一池之得失是多么地荒唐可笑,而所谓的成功也並不重要。

 

百和香中本无我,光透尘劳一一法。佛法本从空处起,炳然字义照太空。以此一香应发心,东方出日西方雨。我今稽首伐闍罗,是真离欲阿罗汉。

 

黄庭坚的这首《南山罗汉赞》所说的求真离欲,无非就是让人们看清楚人生的虚幻和流变,求一个生命的最终安顿处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十八罗汉图欣赏----工笔写意版
十八罗汉图片
篆刻作品《佛教十八罗汉》
十八罗汉的来历
佛,菩萨,罗汉怎么区别 ?
十八罗汉是哪十八个?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