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经典】妙应寺白塔

妙应寺白塔


低矮的平房,密匝的胡同,庄严的藏式白塔,一群白鸽优雅地划过塔顶;阵风吹过,悦耳的鸽子哨与叮叮当当的铃音交相呼应……


酷爱京味儿影视剧的我,从小就知道,那是老北京最美的剪影。


05年初来京城,在阜成门附近闲逛时,惊喜之中看到了一抹白色的身影。妙应寺,又称白塔寺,这个《鸽子哨》、《空镜子》里的常客,就这么猝不及防地出现于视野。欲拜访它时,发现虽近在咫尺,实则远在天涯。蛛网电线、层层矮墙、纵横交错的胡同,让我晕头转向,颇有些白塔寺老邻居鲁迅先生笔下《野草》、《彷徨》的心境。


白塔寺周边的胡同


于是我放弃了寻塔之旅。然而近来对佛教艺术愈发感兴趣的我,突然发现自己当年因为一时任性,竟错过了那么精美的艺术佳作。但我也不觉得太过可惜,相比当初的门外汉,现在对佛教艺术也算有了一知半解,在略懂它的时候靠近它,也算一种虔诚的“礼佛”吧。


从阜成门地铁出来,向东走个几百米,很容易就找到了白塔寺。它就在马路旁,那么明显,显然此地已经过一番改造,山门以内所有违章建筑均被移除。不远处,金融街的楼高得有些透不过气,回转身,没有遮挡的白塔寺是那么清新、舒服。


远观白塔寺


自矗立于此,700年了,它的周围一直在变,这座元代白塔,中国现存最老最大的喇嘛塔,看尽世间沧桑变幻,繁华也罢,衰败也罢,文明也罢,野蛮也罢,都默不作声。


白塔寺大门


来到白塔寺前,大门门楣上刻着“敕赐妙应禅林”,表明了它与皇家的联系。妙应寺之名,为明代天顺元年(1457年)寺庙重建时所得。而这座寺庙最初的名字并非如此,它的建立离不开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元世祖忽必烈。


门楣上有“敕赐妙应禅林”六字


元朝至元八年(1271年),忽必烈敕令建造一座喇嘛塔。于是,在当时入仕的尼泊尔匠师阿尼哥主持下,经过八年设计施工,到至元十六年(1279年)终于建成白塔,并随即迎请佛舍利入藏塔中。


白塔寺中忽必烈的塑像(中)


元八年,不平凡的一年。蒙古人用铁蹄拿下南宋,之后走下马背,耗时18年,以万丈豪情兴建了辉煌壮丽的元大都。在元大都生活了17年的马可波罗为这里深深着迷,“它设计的精巧和美观,简直非言语所能描述”。而七百年后的今天,在京城已很难寻得元大都当年的痕迹,唯有妙应寺白塔才是最能直接触摸那段历史的地方。


建塔同年,忽必烈又下令以塔为中心兴建一座“大圣寿万安寺”,范围根据从塔顶处射出的弓箭射程确定,面积达16万平方米。“帝制四方,各射一箭,以为界至,”白塔寺的建造就是这么随性、豪放。不过,当年的“跑马摇铃关山门”,与如今的局促相比,差距实在太明显。


收回思绪,我走进山门。白塔寺的门票很粗糙,游客也少得可怜,与其首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的头衔相当不匹配。直到塔下时,我才发现,游客加起来还没日日转塔诵经的香客多。


白塔寺的第二进院落


第一进院落是个停车场,左右两侧有钟鼓楼。第二进为大觉宝殿,有东西两个配殿。西配殿展示着乾隆手书《波罗蜜多心经》、藏文《尊胜咒》等文物。院子南边,一座硕大的铜钟挂于架上。院子中间,一尊三足铜香炉矗立,上刻有“妙应寺”字样,整体造型如三层宝塔,每层都探出衔着铜铃的龙首,分外精致典雅。香炉两边有两根高大的经幡住,汉藏风格,交相辉映。第三进院子为七佛宝殿,殿后有个狭窄局促的通道,过道西侧,立着一个异国风情的雕刻工匠小哥像,他就是白塔设计者——尼泊尔工匠阿尼哥。顺着旁边的台阶拾级而上,就到达了第四进院,里面有具六神通殿,殿后就是我心心念念的大白塔了。


白塔设计者——尼泊尔工匠阿尼哥


一路从层层的汉式殿宇走来,藏式风格的大白塔如同一个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压轴出场,汉藏并列,遥相呼应。这种典型的“前殿后塔”格局,反映了中原地区对殿宇中具体神像的奉祀,较对抽象白塔的崇拜,接受度较高。其实北海公园的白塔、五台山的大白塔亦是如此。


塔院四周围以红墙,形成一个独立院落,不过空间太过狭小,与高大的白塔格格不入。白塔与具六神通殿同位于一个巨大的凸字形台座上,二者风格迥异,比例悬殊,更凸显了塔身的雄伟硕大。


因为太过急切,总觉得前面的诸殿看得太过走马观花。这一次到了白塔下,我决定沉下心,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去欣赏它的绝世容颜。


高大的白塔


白塔通高50.9米,在700年前的京城,它着实是个“庞然大物”。即使在塔院里换了很多角度,我却始终无法观赏到它的全貌。这是一座典型的“堵波”式佛塔,通体抹白灰,在台座上先立有亚字形台基,其上再立亦呈亚字形、四隅多折角的须弥座。之后,硕大饱满的莲瓣承托着通体白色的瓶形体塔身,此造型为印度或尼泊尔地区的覆钵形塔演变而来。顶部塔刹亦呈小须弥座,然后有代表十三天的相轮、华盖及宝瓶。华盖周围有36个铜铃,铜铃长约22厘米,铃内吊着一个十字形的铃心。底层方台的四隅各建一座攒尖角殿,象征佛教东、南、西、北四大部洲。


塔身通体洁白


塔顶部分


四隅各建一座攒尖角殿


从方形修行场域可以看出,这是一座象征曼荼罗宇宙观的瓶形喇嘛塔。元之后,喇嘛塔属藏传佛教系统,源自印度覆钵形塔,用以供奉释迦牟尼佛及得道高僧遗骨舍利,蕴含着深刻的佛教形式意义。对信徒而言,白塔是膜拜对象,所以内为实心,并不具登高望远的功能,这与汉式楼阁式塔大不相同。


白塔不允许拾级而上,但是下面的香炉却很贴心,提示着要顺时针绕塔行走。我沿着须弥座的塔基缓缓移动,其间不少人或站立塔下口中振振有词,或一圈又一圈从我身边超越,工作人员说,他们都是常客。


塔基


在香客们看来,塔可助他们达成心愿。不过,相比这个,我更看重它的历史意义。


这座珍贵的宝塔,它自身经历了漫长的兴衰更迭。从初建时的繁盛到元末的天雷之灾,从之后的荒废到明清的几经重建,从十里八方的庙会场所到如今的寂寥沉默,与五台山大白塔如织的人流相比,妙应寺白塔要沉默一些。你来与不来,我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白塔寺是京城变迁的见证者


这座珍贵的宝塔,更见证了京城700年历史变迁。当时光轨迹划过,城不是昔日的城,寺不是昔日的寺,人亦不是昔日的人,唯有大白塔,一直都在。


有人说,白塔是幸运的,却是孤独的。我却不以为然。


我见过五台山的大白塔,是一种红尘中遗世独立的气质,如圣洁的莲花;而妙应寺的白塔,相比起来更加亲和,它如同慈祥的老者,深入红尘世俗,俯视护佑着周边,并与这里的芸芸众生一起,企盼着新的生活。


白塔外观


遥想当年,就在这方土地,鲁迅在自家小院里过着安静、惬意的生活,收获了来自学生许广平的浪漫爱情,还写出了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样温馨的作品。


历史不断在变,而这里的生活味儿却一直没变。


还记得从阜成门走来,一路上车水马龙,路边小店飘散着各种京味儿小吃的味道,两个大爷在自己门口摆起了棋摊,几个孩童嬉笑着从我身边跑过……


而此刻,我站在塔下,耳边又传来声声孩啼,伴着叮叮当当的铃音,我想,这是京城最动听的声音。


市井中的白塔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北京西城白塔寺
北海白塔里的秘密
名胜|北京·白塔寺
北京老城故事丨阿尼哥匠心建白塔
北京妙应寺(组图)
走近白塔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