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從雲軒藏「渡海三家」專輯作品 — 中國近現代畫秋拍精選


1955年三家於日本文化訪問間聚會


佳士得中國書畫部將於11月28日的中國近現代畫拍賣呈獻多幅「渡海三家」相關的作品。「渡海三家」一詞於1993年首次出現在公眾視野,那時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舉辦館藏三家作品展覽,名為《渡海三家收藏展》。黃君璧、張大千、溥儒三位中國近現代史上的水墨大家,均出生於十九世紀末。他們家世背景各不相同,均因歷史轉折,於1949年前後離開中國大陸,最終定居台灣。「渡海」既是地理意義上的轉折,又是文化意義上的重構,從此刻起三人別離故土,走向台灣,更走向世界。

 

本專輯精選由從雲軒提供之三家精品各五件,年代橫跨渡海前後,其意義更在於探討三家渡海前後之風格發展變化,三家相互交往及社會交際。張大千《撲蝶圖》為早年仕女畫難得一見之精品,由白雲堂收藏,可與後期受敦煌影響後之人物畫作一比較。上款前史博館館長何浩天之潑墨山水和潑彩荷花為同類題材之翹楚,可觀大千與文化藝術界之關聯互動,更有三十年代大千寫奉君璧之墨荷,見證二人長久友誼。黃君璧作品包含早年工筆花鳥及渡海後典型風格之山水作品,《雲壑歸樵》於1970年代出版於歷史博物館印行之《黃君璧畫集》。溥儒作品多書畫合璧,畫格高逸,小品手卷更精美絕倫。

 

從雲軒由黃君璧弟子張福英創辦,軒名也由其師君璧親取,最初以黃君璧作品為主,後來演變成渡海三家,亦有徐悲鴻、傅抱石等名家作品。其藏三家作品來源脈絡清晰,質量上乘。2011年,台北國父紀念館舉辦《再現渡海三家:藝韻風華》特展,意義深遠,本輯相當部分作品曾參加此次展覽,冀望觀者可以透過本專題及本次拍賣中之其他三家作品,再度回顧三位大家之藝韻風華。


「渡海三家 」焦點拍品


拍品編號1389

黃君璧

《溪山雨意》

水墨紙本鏡框

48 x 49.2 cm.
1956 年作

估價:港元 300,000 - 400,000

 展覽:台北,國父紀念館,「黃君璧一一〇歲誕辰紀念畫集」,2007年。

             台北,國父紀念館,「再現渡海三家:藝韻風華」,2011年2月17日—3月13日。

出版:《黃君璧一一〇歲誕辰紀念畫集》,國父紀念館,財團法人台北市黃君璧先生美術獎助文教基金會,2007年,第120頁。
《再現渡海三家藝韻風華畫集》,國立國父紀念館、黃君璧先生美術獎助基金會,台北, 2011年,第150頁。


拍品編號1390

黃君璧    

《雲壑歸樵》  

設色紙本  立軸

102.2 x 53.8 cm.

估價:港元 650,000 - 700,000     

出版:《黃君璧畫集》,國立歷史博物館,1977年6月,第21頁。


拍品編號1391

黃君璧    

《雙棲圖》

設色紙本  立軸    

66.2 x 33.6 cm.
1955年作

估價:港元 800,000 - 1,000,000   


拍品編號1392

黃君璧    

《木棉八哥》  

設色紙本  立軸    

94.2 x 65.7 cm.
1947年作

估價:港元 1,200,000 - 1,500,000


拍品編號1393

黃君璧    

《凌霄花》  

設色紙本   鏡框    

33.6 x 41.7 cm.
1980年作

估價:港元 200,000 - 250,000      



拍品編號1394

溥儒    

書法《心經》    

水墨紙本  手卷

21.8 x 134 cm.

估價:港元 350,000 - 400,000

     


拍品編號1395

溥儒    

書法《點絳唇》    

水墨紙本  鏡框

95.5 x 38 cm.

估價:港元 200,000 - 300,000


拍品編號1396

溥儒    

《漁居圖》   

設色紙本  鏡框

78.5 x 30.1 cm.

估價:港元 280,000 - 350,000



拍品編號1397

溥儒    

《柳蔭歸牧/書法對聯》 

設色絹本/水墨灑金箋    

鏡框三幅

《柳蔭歸牧》89.5 x 26.6 cm.

《書法對聯》每幅: 90 x 14.5 cm.

估價:港元 800,000 -1,000,000   


拍品編號1398 

溥儒    

《宋人山雨畫意》  

水墨紙本  手卷    

10.2 x 150.1 cm. 
1934年作

估價:港元1,500,000 -1,700,000




拍品編號1399 

張大千    

《高士》   

設色紙本     成扇    

24 x 67 cm. (9 1/2 x 26 3/8 in.)
1946年作

估價:港元 2,500,000 - 3,500,000

來源:佳士得香港,中國近現代及當代書畫,1999年4月25日,編號89。

展覽:台北,國父紀念館,「再現渡海三家:藝韻風華」,2011年2月17日—3月13日。

出版:《再現渡海三家藝韻風華畫集》,國立國父紀念館、黃君璧先生美術獎助基金會,台北,2011年,第49頁。



拍品編號1400

張大千    

《潑彩荷花》    

設色紙本   鏡框    

134.5 x 68.5 cm.
1981年作

估價:港元 25,000,000 - 30,000,000

展覽:台北,國父紀念館,「再現渡海三家:藝韻風華」,2011年2月17日—3月13日。

出版:《再現渡海三家藝韻風華畫集》,國立國父紀念館、黃君璧先生美術獎助基金會,台北,2011年,第13頁。

 

大千有云:「畫有三美:曰亮;曰大;曰曲。」大,乃大氣,氣局之宏大開闊;曲,指境界之深邃曲折;亮則指鮮活生動之感官印象。大千晚年的潑彩荷花已達出神入化之境,乃「亮、大、曲」之審美集中體現。其強烈明亮的視覺效果,來源於張大千對視覺焦點的研究。畫中白荷在深邃墨彩的環繞中「猶抱琵琶半遮面」。荷葉、霧靄、漣漪高度抽象,撲朔迷離,混沌之中更加烘托出白荷之清麗可人。

 

潑彩荷花之「大」與「曲」,則與大千早年對佛教與蓮荷的傾心有著密切聯繫。在佛教中,蓮花被賦予了極樂淨土和再生的象徵。而大千之潑彩,氣勢恢宏,深邃神秘,再現了荷花的法相莊嚴。大千40年代深入敦煌臨摹學習,並在1942年自蘭州買了一批藕根植於敦煌,期盼能裳風裳翠蓋之景,可惜未果。但飄逸奔放而又莊嚴神聖的敦煌藝術給張大千的創作注入了無窮的靈感,促使他在宋元溫文儒雅的寫意基礎上,大膽地施展石青、石綠等明亮色彩,延續晉唐之濃墨重彩的視覺體驗。正如其鈐印「直造古人不到處」,張大千拓寬了花卉繪畫所能抵達之意境,可謂中國色彩的重生。

 

上款人何浩天,服務於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七十年代中期擔任館長一職。主政期間,先後為大千先生舉辦多項展覽,均轟動一時。他策劃付梓的《張大千書畫作品集》共六冊,已被奉為圭臬,對播揚其藝術起莫大的推動作用。先生回臺定居後,彼此交往尤見密切。



拍品編號1401

張大千    

《潑墨山水》

設色紙本  鏡框    

60 x 97 cm. 
1975年作

估價:港元 10,000,000 -12,000,000         

展覽:台北,國父紀念館,「再現渡海三家:藝韻風華」,2011年2月17日—3月13日。

出版:《再現渡海三家藝韻風華畫集》,國立國父紀念館、黃君璧先生美術獎助基金會,台北,2011年,第18-19頁。


拍品編號1402 

張大千    

《墨荷》   

水墨紙本  鏡框             

114.5 x 66.3 cm. 
1938年作

估價:港元 10,000,000 - 12,000,000

來源:白雲堂舊藏。

展覽:台北,國父紀念館,「再現渡海三家:藝韻風華」,2011年2月17日—3月13日。

出版:《再現渡海三家藝韻風華畫集》,國立國父紀念館、黃君璧先生美術獎助基金會,台北,2011年,第32頁。


拍品編號1403

張大千    

《撲蝶圖》    

設色紙本     鏡框   

156.6 x 66 cm.
1935年作

估價待詢

來源:白雲堂舊藏。

展覽:台北,國父紀念館,《再現渡海三家:藝韻風華》,2011年2月17日—3月13日。

出版:《張大千書畫集,第五集》,國立歷史博物館,台北,1983年10月,第23頁,圖版10。

巴東,《張大千研究》,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年,第50頁。
巴東,《中國巨匠美術周刊——張大千》總號176期,中國系列076期,台北,錦繡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6年2月,第8頁。

巴東,《台灣近現代水墨畫大系-張大千》,藝術家出版社,台北,2004年,第44頁。

《再現渡海三家藝韻風華畫集》,國立國父紀念館、黃君璧先生美術獎助基金會,台北,2011年,第16頁及封底。

何恭上,《張大千:十方大千》,藝術圖書公司,2015年,第25頁。

 

本幅由張大千作二仕女,于非闇補蝶。對於張氏仕女畫,于非闇曾評:「大千人物,尤以仕女最為畫道人讚賞,謂能大膽別創新意。」

 

大千筆下的美人,在精美細勁的筆墨線條中,人物的眼神含情脈脈,裙帶翻飛,畫中蘊含著無限遐思。正如《撲蝶圖》中,他將傳統仕女舉手投足間的表情及心聲表現地淋漓盡致,既高雅又輕靈,充分表現出傳統中國女性的氣質。

 

張大千最早學習仕女畫是師法明清眾家,包括唐寅、石濤、改琦、費丹旭、任伯年的作品。《撲蝶圖》乃是這一時期人物畫的代表之作,充分展現了張大千早期仕女畫的面貌。其用筆娟秀流暢,設色淡雅,纖雅生動的氣韻撲人眉宇;這種清雅纖細、體態柔弱的「林黛玉型」美女,是明清文人所追求的美感意境。畫中撲蝶二女體態婀娜,衣紋線條簡潔流暢,敷色清雅,盡得唐寅意筆仕女畫的精髓。

 

于非闇進一步評論道「他對於女性觀察得很精密,能用妙女拈花的筆法,曲曲傳出女兒的心聲,這一點是他的藝術微妙,也是他在女性上曾下了一番工夫的收穫。」張大千畫仕女鬢髮特別講究,曾明確的闡述,「畫人物鬢髮,如果畫得不好,看起來就像是一團水泡了的黑棉花,勉強粘在頭上。畫鬢髮古代唐宋人最為擅長。方法是用濃墨細筆,依著面形方位,疏疏落落略撇十幾筆,然後再用淡墨渲染二三遍,顯得柔和而潤澤,有根根見肉的意思,自然清秀可愛。」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黄君璧 张大千 溥儒三位艺术家秋拍精选
林风眠:中国现代艺术的领航人
[香港秋拍] 吉羊獻瑞 —西漢青玉羊形水丞
60幅名画告诉你,宋代绘画为何无法被超越?
佳士得香港中国书画香港秋拍精选拍品 先睹为快
[香港春拍預告]中國古代及近現代書畫與中國當代水墨精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