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歌手第二季总决赛 | 四位冠军候选人,这一次都经历了什么?

呆若木一


去理解音乐背后的时代

在抽象的共鸣宇宙里

你的灵魂能够找到真正的同伙

赛前-最具悬念


这次总决赛在赛前几乎是最具悬念的一次,给谁都有顾虑,给谁都有可能性——


汪峰,唱得实在不行,但得益于政治红利,未必。


Jessie J,唱得足够好,怎么说都实至名归,但是中国节目会给外国人歌王吗?未必。


华晨宇,强势的新生代,争议性却很强,甚至到了一有博主夸他就要被怀疑收钱的程度。


至于腾格尔,似乎是个最折衷的选择,唱得足够好,资格足够老,但赛程过短,存在感和群众基础似乎又不那么够。


所以这次的歌王简直就是”锅王“,得了之后未必有好处,却要平白承受另外几方天大的压力。最后给到Jessie J倒也是皆大欢喜,除了老百姓嘟哝几句”怎么外国人得了“,风头也就过去了,大家心里对实力无从质疑。


赛程-上限很高,下限很低


由于悬念和选手的多元性,这次总决赛非常好看。


有破音走音的应接不暇,有小众摇滚的别样色彩,有声乐技术的酣畅淋漓,还能吹来一股纯正的草原风情,对于一场音乐比赛来说足够精彩。


但不可避免的,我的目光还是聚焦在4位(赛前也已经很明显)的冠军候选人身上,从他们身上都能看到许多值得思索的东西。


汪峰-中国摇滚的皇帝新衣



说起来很有趣,关于汪峰我们简直可以看到两个平行世界。


在电视上,在舆论里,汪峰的地位是非常高的。他是半壁江山,是摇滚教父,唱歌再不济也就是小瑕疵而已,人家不是一直在学吗?于是又加上了一个活到老学到老的勤奋标签,都这个地位了人家还在精进自我呢,足够养活多少励志公众号了。到了节目里还拼命在提携小众歌手,在快手上听到什么都能拿来改成汪峰的调调,感天动地,前辈风范,华语乐坛都要被拯救了。


换句话说,电视上的汪峰,是个正能量的代名词。


但在网络上,在现实的对话里,在任何真实表达情感的地方,汪峰唱歌究竟怎么样,大家心里都敞亮得不得了。车祸现场排行要是缺了他那一定就是野榜,到这个程度,也算是另一种“地位高”了吧。我真的很怀疑,这部分人看到“汪峰半壁江山”的言论,究竟是信服还是讪笑?似乎都把它当成一件谁都认得出的皇帝新衣。


换句话说,现实里人们口中的汪峰,就是个车祸现场的最佳代表。


因此,音乐界的汪峰,和车祸界的汪峰,一直存在着一种奇妙的撕裂感。



但原本他们是可以共存的。汪峰本可以活得像所有华语民谣歌手、小众摇滚音乐人一样,默认自己唱得不行,一边用作品收割粉丝,一边各种车祸却无损其音乐地位,除非你亮出了沙包一样大的拳头。


音乐界的汪峰可以活在唱片里,活在乐评人的吹捧里,活在“梦想导师”的光环中。而且他活得底气十足,因为他对华语摇滚的贡献,从蓝调摇滚到流行摇滚到他工业化生产歌曲的能力,都能让他挺直这个腰杆。确实没有“摇滚音乐人”能在华语的环境里拥有和他一样多的受欢迎歌曲。而车祸界的汪峰,就活在网友的键盘里吧,不上网他就看不见。


但是“歌手”打破了这个次元壁。在这个把唱功和音乐绑定得极为紧密的舞台,音乐界的汪峰和车祸界的汪峰在修音师的努力下抱团共存了12期,最后在总决赛这一天彻底崩裂。


在总决赛这天,许多人听到直播环境下汪峰的演唱时,会有种强烈的被欺骗的感觉——这是专业歌手吗?这是那个被吹捧的教父吗?这唱的还不如普通人。


最后他成了最大的输家,在大众的观点里,他唱的差,试图贴近主旋律,还是输了,而且输的不体面,费尽心机依旧一无所得。


但细心推敲就会发现,在赛前,他的双输局面就已经确定了。他就陷入了悲剧的舆论绑架。大家都觉得以他的地位一定会夺冠,看到《我爱你中国》的选曲更加笃定他一定会夺冠。他得了被骂投机取巧,得不了被嘲技不如人,总之参加“歌手”对他就是输了个彻底。



但更为悲剧的是,我觉得汪峰的团队还没有意识到这个局面对他们多么不利。他们还在费力地收买舆论,诸如“虽然有瑕疵,但是有感情”,“无冕之王”,这种谁听了都不会理的瞎话,他们自欺欺人地信。


从这个角度我甚至感动于汪峰的单纯。他似乎也一直在坚持“证明自己还能唱”这件事,只是屡败屡战,因为命运所限,声带已经这样了,几乎无力回天。于是他像个努力奔向游侠之梦的堂吉柯德,一边被大众嘲笑,一边被别有用心的人绑架名誉、榨干剩余价值。他是被利用的悲剧国王,穿着裸露的新衣招摇过市,因身边人的捧杀,逐渐失去他曾经用作品换来的一切尊重。


他为这个“想证明自己”的信念,处心积虑,抓人设,挖作品,最后还是在直播的这一天成了节目热度的牺牲品。


这个悲剧其实是音乐被综艺绑架后的恶之花。原本现场唱的不行的人可以体面地活在唱片里,活在音乐节里粉丝叫两声图个开心都能各自体面,如今都要打扮打扮收拾收拾来竞技型综艺上来见人,舆论与既得利益裹挟之下,人还能有几分清醒?


以这个角度看汪峰总决赛的两场表演,听着那些不着调的声嘶力竭,我竟有种难以名状的悲伤。我觉得舞台上的他特别执着,也特别孤独,坚持着一个梦幻泡影般的信念,最后成了一枚棋子,在最后关头被轻易舍弃,狠狠摔在舆论的鄙视链最底端。


腾格尔-低调做音乐的泰然自若



一季下来,腾格尔除了极为暴力强悍的声音印象之外,更值得留意的是他的音乐理念,没有落入老一辈歌手的落后审美,而是对民族音乐与欧美音乐的融合有着极具开创性的思考。在世界音乐的引领下,他的不少作品有着极为坚实的摇滚内核。如果单拿《从头再来》和总决赛的两首歌来说的话,这一点上他做的不比韩磊差。


这里说说他决赛的两个作品。

《九儿,你大胆地往前走》是一副苍凉而充满生命力的民俗风情画,往故事里说,那都是在给九儿送行。《红高粱》尽管是发生在山东,但这首歌的音乐里,却奇妙地共享着与陕北民歌类似的美学,那种中国乡村的野性色彩与悲情色彩的。陕北民歌声音亮,是因为一喊要好远的人才能听得见。他们的民歌声音野,是因为不知是否还有明日。唢呐的那种苍凉与喧闹并重的气息或许可以从这个角度理解。


在这首歌里,腾格尔输送负责粗糙的力度,而吴碧霞的演唱则负责那种悲情的写意,二人一唱一和,在一个个场景的切换中,极为抽象地展现了民俗文化中的刚与柔,喜与悲,画面感极强。


*另外给吴碧霞的bD6跪下了。

《苍狼大地》也是意外的惊喜。把摇滚和世界音乐结合在一起,类似杭盖的思路,但是编曲思路上又有点偏向北欧金属,有种奇妙的漂浮感。


在这么重机能的消耗型唱法下,腾格尔大叔竟然完全Hold住了,音色非常粗暴,在略带仙气的编曲下,反而有种飘然的仪式感。思路很先进。


可见腾格尔完全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所谓“技术流”,他是个非常淡然的音乐追求者,甚至有点执拗,有点直率,不太认同一些他不理解的东西,但恰恰证明他的坚持是一以贯之的。


但他不争不抢也不太爱炒作的性格,似乎在歌手舞台里也只能做个“高手”,却难以获得舆论的声援。认认真真做音乐,却吃了话题性和上线时长的亏。这似乎也是每个低调音乐人的共有处境。


华晨宇-活在争议夹缝中的新生代



华晨宇在歌手舞台上的处境其实也非常耐人寻味。他的歌手形象,同样处在一对平行世界之中。


汪峰身处的平行世界还比较容易看懂,就是音乐地位和车祸现场的冰火两重天。华晨宇身处的平行世界很复杂也很简单,就是喜欢他的人,和不喜欢他的人的平行世界。和汪峰不同的一点是,喜欢汪峰和讨厌汪峰的人都比较佛系,但是到了华晨宇这儿,喜欢他的人和不喜欢他的人,情绪都比较激动。


喜欢一个人情绪激动很容易理解,喜欢他的音乐,或是喜欢他的人格,喜欢到某个程度都会有一些炙热的表达,无可厚非。


但为什么不喜欢华晨宇的人会情绪这么激动呢?或许有三个原因。



一是因为不理解。


华晨宇的音乐与华语乐坛主流是有那么点“背道而驰”的。他的音色不是一般华语听众喜欢的那种“磁感、气感、吐气如兰、举重若轻”的音色,他的音乐风格不是一般华语听众听惯的钢琴抒情、中国风R&B、电子舞曲,而是各种主流摇滚和另类摇滚的融合。


但听不懂的人就忙着为他总结路线,唱大家都唱的高音叫做“整天嚎”,一首歌里元素装得多反而叫“套路”,钢琴+人声似乎就一点也不套路……仔细看看不过是偏见的集合,他们听人声实验也就是鬼叫,听民族音乐也就是清亮地叫,听Hip-hop听100首也只能蹦出两个字“说唱”。


对华晨宇“套路”的指责,常常来自大家面对不理解的事物时的粗暴总结,从而宣布精神胜利——我知道你的套路了,我看透你了,你输了。实际上不过是基于浅薄看法的不负责任评价。


这种包容性的缺失,往往来自对音乐的了解过于贫瘠。对音乐了解深入之后,不过把他当成一个有自己风格的音乐人而已,很难讨厌的这么激动。不喜欢风格,也不过一颗平常心。


但有人总能因自身的浅薄而获得优越感,就像欺负那个和自己不一样的邻居、同学、同事一样,他们对于一个和自己不一样的存在总是无法容忍。



二是因为他存在感太强。


刚刚上完天籁,滚了三个月,就一转身加入“歌手”,其实对于华晨宇本人而言,不是一个最优选择。大家对一个荧幕上的明星是有审美疲劳的。一旦疲劳,你做什么都不对,爱吃不对,飘忽不对,礼貌不对,唱快歌不对,唱慢歌也不对,因为看厌了。


大众的娱乐心理就是恨不得每天出现在荧幕上出现的人可以今天撑杆明天跳马后天挥彩带,大后天,guess what?最好他还能表演钻火圈。


当大众反复地看见这个他们不理解的角色,似乎上节目都是一副面孔,唱歌改歌咯咯咯笑,激动的讨厌情绪就自然而然地生起。但这对一个歌手来说公平吗?



三,也是最关键的一点,华晨宇不合作。


所谓的不合作,就是他没有因为大众说他音乐套路他就改个完全不一样的,没有因为大众看不惯他爱吃他就不吃东西。这也是他让许多荧幕前的人,比如我,极为羡慕的一点——他非常明确地坚持自我,因为他知道独特的意义,不觉得需要改变也不准备改变。


这才是让不喜欢他的人最恼火的地方。你说这人吧,音乐我不懂,存在感还强,还老是坚持自我一副很拽的样子,他这么红有道理吗?不管了。只有我喜欢的才有理由红。


于是就形成了一个非常奇特的现象。音乐博主们夸谁都没事,夸到华晨宇,底下全都骂你收了钱。我看夸汪峰总决赛唱得好的那些人都没这么惨。


因为一个自己不理解的人获得了大量流量与认知度后,一般人会产生强烈的对这种未知事物的恐惧感,平时的平常心、多元文化平等全都抛诸脑后,消除异己最重要。仿佛喜欢华晨宇,就是与一大堆不喜欢他的人为敌。


这也是为什么在如今,坦诚地说句欣赏华晨宇还蛮难的。因为在底层大众的心里,一个人要扮演公正的形象,是不可以与流量为伍的。就像你哪天和一个富二代成了好朋友,大家都骂你利欲熏心,实际上你只是单纯觉得这人长得好看。


这也是为什么华晨宇的歌手形象,在开赛以来,会承受着这么大的舆论压力。



但他似乎一点不在乎。总决赛表现得非常突出。

和邓紫棋合作的《光年之外》难度极高,歌曲改编的思路则是梦境-惊醒-宁静的逻辑,有唯美的地方也有震颤的地方。演唱上从弱混到强声基本全覆盖,对二人都是考验,华晨宇还要加个Rap。但是完成度非常高,大篇幅和声的发挥也很精准。


而独唱的《呐喊》在我心里位置就相当高了。

这首歌在演唱上不是完美无缺的,虽然闭合和长音声压都很到位,但是过多的高音对声带负荷实在太大,在直播里能够明显地听到他的几处瑕疵。


但这不妨碍它成为一个震撼人心的表演。《呐喊》原曲基本只被保留了主歌和一句“Ho-hi-yan”的歌词,其余全部改写,成了一首Stadium Rock,但旋律色彩非常暗,有种泥沼中挣扎破蛹的气息。中间模仿陶笛的一段堪称点睛之笔,一方面和《呐喊》原曲的前奏呼应,另一方面变成了这首新版《呐喊》中的黑暗写意。


哪怕在最后接近他声带承受极限已经感觉明显疲倦的部分,他的状态依旧非常积极,真如摇滚巨星般,与生理极限奋力挣扎、嘶吼,把这一间小小演播厅唱出了万人体育场的气势。


在不利的舆论条件下,他依然在这次歌手留下了这么多好作品。如果他轻易妥协,他没法走到今天。


Jessie J-欧美先锋与支教天后



我对Jessie J感情极为复杂。某种意义上她的歌手形象也被分裂成了两个平行世界。一个是欧美音乐视角下的她,另一个是“歌手”舞台上的她。


从欧美视角看,她是做着前卫而极具质感的流行乐歌手。


在前年,我在上海看了她的演出。当场转粉。


那是个音乐节。我记得那天也来了某些华语乐坛天后级的人物。舞台表现完全没办法和Jessie J相比,差距过于明显。Jessie J当时给我的感觉,从演唱(你们都体会过的,只是那时她更爱飙高音),肢体(唱到High了还能劈个叉,观众都疯了),到演出的衔接(会说鸡汤鼓励你做自己自然衔接到下一首)几乎都超出华语乐坛平均水平几丈远。


加上去年推出的几支单曲,比如Queen、Not My Ex等,则突然在制作与演唱上,比起之前都有了质的飞跃,她的演唱更加内敛、细腻,制作更加克制、极具高级感。


可以说,欧美视角下的她,代表着前卫与品质。


但是“歌手”舞台上的她,则是“支教天后”。


在歌手舞台上,她的表现显然和先锋挂不上钩。曲目大多时候流连于中国人听过的欧美影视金曲,与部分灵魂乐经典,但编曲大多数时候格外稀松。她唱得好,技术上没什么可挑的,却似乎在感染力上总是缺了点什么。


这和欧美视角下的她大相径庭。



在这种分裂的情况下,她的粉丝也分成了两派。一派是粉的欧美前沿的她,看到她的表现要么默不作声要么希望她能够拿出真实力;一派是粉的歌手上的她或者唱功教科书的她,这批人一再地为她找借口,“人家是照顾你观众水平低”,“人家来支教,科普音乐史的”,“震撼高音,没听到吗?你聋了”,“五冠打脸,不解释”,真是大大的自卑,还要其他人和他一起装睡。


我以前没有听说过,一个顶级歌者的表演不符合预期,观众会借口说,是你要求太多,她考虑我们的审美水平,只能唱这些,她能来我们已经知足了,唱什么都可以,别无他求。


最后Jessie J带着一身绝学,来这儿玩了几下沙包就回去了。


这是什么样的“护主”文化?这又是怎么样的“奴性”视角?这种谁都不信的一团和气伤害的又是谁?如果说她唱这些歌能够吸引中国基层粉丝,那她唱这些歌吸引的粉丝听到她现在做的音乐又会感到不解,那么之后Jessie J的音乐究竟要在哪个平行世界生活?是进取还是苟且?还是出两张唱片,一张欧美高端版,一张中国特供版?


苟且一旦开始,一个歌手的形象就撕裂了。学过营销的都应该懂,一个高端品牌一旦“放下身段”去做一些不符合自身定位的事,对品牌形象是毁灭性的打击。Jessie J已经一脚踏在了这个泥坑里。


所以我在这段时间陷入了严重的分裂。一方面听着《R.O.S.E》里那些我喜欢的歌到处安利,希望新专辑能够赶紧做出来,另一方面,对她在“歌手”舞台上的表现感到失落,是真实的失落。

但我喜欢她吗?喜欢得不得了。以致我昨天听完她唱《I Will Always Love You》的时候依旧无比感动。我能体会到这个致敬表演后面的庄重诚恳、真诚敬畏,以及她对这个舞台的爱。我甚至宁愿相信她之前的保守是出于某种身不由己。


在她唱着这首歌拿到冠军落下帷幕之后,“歌手舞台上的她”这个形象坍缩成了一段美好的回忆,掺杂着吵吵闹闹的挣扎,但最终还是用爱和解,像一段值得回味的恋爱。


我希望,因为歌手舞台而认识、喜欢她的人,可以多听听她现在正在做的音乐有多棒。例如Queen和Not My Ex。不要怕曲风听不惯。她唱得极为精细,很有感染力,歌词也很浅显。我希望她能知道,中国歌迷也是能够欣赏她真正在做的音乐的, 希望她以后不用再放低姿态给我们唱歌。如果你喜欢她的这些音乐,请去微博上告诉她,我相信她会看到。


总结


我不知道各位发现没有,四位冠军候选人,或多或少都因歌手舞台,而被分裂成了两个平行空间的自我。事实上不仅是这四位。每一个参加歌手的人,或多或少都面临着这种分裂。


有人被分裂在舆论的漩涡中,有人被分裂在品味的绑架里,这又是因为什么呢?


因为这个舞台实际上打着让音乐单纯的旗号,却让音乐不再单纯。


过高的关注度使歌手们陷在舆论的漩涡里,而竞技性质使歌手们陷在揣摩观众审美的黑洞里。加上无形的管控压力,这个舞台上的歌手、这个舞台之外的“歌手形象”,多少都经历着多层扭曲。


这不是节目的悲哀。这是大众娱乐产业的通病。其他综艺也或多或少有这样的问题。


但作为爱音乐的人,作为艺术家,最重要的是什么?


很多人会说,最重要的是好作品。这依旧太空泛了。什么样的作品是好作品?卖的好的?还是品相好的?还是评论界夸的?


“音乐”不仅仅贩售的商品,而是当作一个艺术家的心血结晶,是他内心与经历的外化产物。一个人终极的价值实现,是在内忠于自我,在外有万千拥趸,不必为生计发愁。从反方向来说,一个人不忠于自我的作品若是取得了成功,而他要被迫去宣传、去演绎,他要么只能仅仅把这当成一份不快乐的职业,要么就是不停地活在自我与现实的断层中,何其痛苦。


我见过太多随着茫茫大流走到三十岁、四十岁之后恍然大悟突然找到自我生活期望的人,但那时他们的一生已经只剩下一半的时间了。更多的人则是一生都在委曲求全,仿佛他们的一生只是为他人而活。


人是有精神世界的生物,是有价值判断的生物,是有个体独特性的生物。我们因独特而存在,为何要为了存在去抹杀独特?人一生走到终点,最渴望的还是自我的价值实现。艺术家也是人。


人活这么一遭,仅此一次。拨开重重乱象,最后还是那些忠于自我的人最为快乐。他可以不那么有钱,他也可以不那么有名,但他内心中有那么一块地方,永远活在天堂里。



总决赛最喜欢的演出:


Jessie J & 李玟 & KZ - Bang Bang


理由:终于看到了一部分欧美舞台上的那个Jessie J。贯穿的中国元素契合了热热闹闹的炸场子氛围,Jessie J与李玟的演唱极为完美,KZ宛如麻辣鸡的Rap是点睛之笔。


华晨宇 - 呐喊


理由:见上文


腾格尔 & 吴碧霞 - 九儿,你大胆地往前走


理由:见上文


总决赛最呵呵的演出:


不用说了吧?





作者:木一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谭维维帮唱汪峰 最强摇滚组合冲击歌王 | 新鲜娱乐
《歌手》成就了结石姐还是她成就了《歌手》?
如何评价《歌手2018》第二期?
《歌手》无缝对接《华人春晚》 汪峰、华晨宇、Jessie J领衔开唱
《歌手2018》总决赛助阵嘉宾曝光, 汪峰请来了他, 或再无下一季
《歌手2018》第四期竟演排名曝光 华晨宇战胜jessie j夺第一,真长脸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