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传统公关没落,大平台遭遇疲劳症…全媒派读者:快速迭代才能绝地求生

在这个永恒变化的世界,唯一不变就是改变本身。

 

在技术普遍赋权下,企业即媒体,品牌即传销。在“底层”营销力量的崛起下,传统公关、广告行业渐失疆土。

 

对于“新生者”而言,面临的境遇也并不轻松。国内外的社交平台也已经走过了近十个年头。在互联网新事物层出不穷的迭代下,这些平台巨头刚走出婴儿期,就面对着“中年危机“。



本周全媒派(ID:quanmeipai)聚焦行业趋势和痛点,做个好学宝宝,一起谈论下这些严肃又重要的话题。

 

底层革命与降维打击


从郭炜炜出道,到pick菊姐、叔圈C位,网友一次次实现了对传统营销、宣传的“奇袭”。浩大的群众力量、清奇的脑洞,让一众抓耳挠腮想策划的专业人士感到“瑟瑟发抖”。

 


在本期全媒派文章《被粉丝、MCN、创意工作室多维取代后,传统公关大势已去吗?》中,我们细数了传统公关在当下“内忧外患”的不妙境地。

 

在全媒派读者看来,传统公关的势微有着复杂的内外原因:

 

@Dxlkslbccdtks love:

如今人们批判公关、批判公关公司,主要是因为传统的公关公司并没有因为互联网时代的到来而改变自身,他们所采取的措施还停留在以前,对于很多问题往往避重就轻,甚至模糊回应或者直接不回应,从而导致受众不接受,并觉得他们的公关十分失败。



@我是苏苏哈哈哈:

公关的公信力下降最大的原因还是在于公关公司和公关团队反应迟缓,避重就轻,无法深入了解公众真正所需要的答复和回应

 

@一路远航:

“这届公关水平不行!”普遍业内都在传播着这种说法,甚至有大V直言“公关已死”。个人认为这些背后和公关专业能力高低并没有太大关系。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在移动互联网时代,媒体和公关的紧密关系被刺破削弱了,媒体渠道更加透明化,公关在媒体中的地位开始降低。二是分发渠道的多样化,信息入口多,出口更多,公关也很难把触角延伸到那么细致、垂直的领域


三是自媒体时代企业自身、粉丝群体的公关意识觉醒,低门槛让他们也能进入公关角色。例如粉丝群体自发为爱豆展开公关活动,不但分工明确,目标感强,而且人力物力充裕,完全可以直接越过公关。

 


@Wendy:

从大的背景来看,对公关认识不清关定位尴尬,是当前比较普遍的情况。不让公关处于前端和核心位置,但每次危机后靠公关补救。中国公关行业曾长期被污名化,期待更好的公关环境乃至更好的交流环境,还需所有人一起努力。

 

@喋喋喋是蝶蝶蝶:

传统的公关方式不再为大众所接受,互联网行业的崛起,加速了数字化营销的历程。

 

再出发:向死而生

 

公关行业的出现、发展是和整个大众传播时代密切相关的。在大众媒体环境下,公关作为中介渠道,承担着重要的沟通角色。在企业和消费者之间、企业和媒体之间、媒体和消费者之间发挥着自己的专业作用。

 

但是在众媒时代,公关曾经严重依赖的资源、渠道优势已经不复存在。但是全媒派读者认为,这样的“绝境”,未尝不是“古典”公关重新出发、迎来新生的机遇

 


@喋喋喋是蝶蝶蝶:

传统公关不会被取代,但是会赢来火速转型。就像多年前所探讨许久的传统媒体是否会被新媒体取代一题。发展至现今,传统媒体凭借自身悠久的品牌影响力及行业资源,成功跃进新媒体大门。

 

@CC:

整个世界都在改变。公关行业也是如此,没有人会坐以待毙,看着生存机会的流逝。大众传播时代下出现的是依靠资源、渠道优势的传统公关,在当下,更加考验专业力的”新“公关正在迭代发展



@Dxlkslbccdtks love:

当下的境遇并不能预言公关就会退出历史舞台,那些粉丝为自己爱豆所进行的应援公关就十分成功,或者说很专业。公关公司需要的是学会适应时代发展,对自身进行改良。在职业细化的社会,对专业力的呼唤和需求从不会减少。

 

艾维李曾说,公关应当是“温和促进社会的手段、帮助各个阶层群体实现有效沟通的桥梁”。底层营销能力的崛起,并不代表专业力不再被需要。这样的挑战,可能正是公关行业正本清源、重新出发的机遇。


提早来临的“中年危机”


全球最“老”的社交平台也不过是在千禧年后出生的“00后”。在历经大大小小的泡沫、危机后,成功走出童年期的社交平台却发现,自己已经掉进了用户疲劳、增长缓慢、互动下降、僵尸粉横行的“中年危机”之中。

 


在本期全媒派产品观察文章《大平台为治愈“巨头疲劳症”纷纷推出心机小功能,可这真的能解渴么?》,我们介绍了国外FB、Twitter等社交巨头为了渡劫灰色中年所进行的一系列尝试。

 

这些新动作,有的旨在加强产品与用户的情感纽结、有的引入各种黑科技升级体验、有的采取了更克制的产品设计思维…

 

但像“中年危机”这样严重的人生焦虑怎么会轻易就能度过。在全媒派读者看来,这些新尝试的目的和效果值得再商榷。

 


@Dxlkslbccdtks love:

社交平台所推出的心机小功能是为了更好地增加用户的社交,虽然一定程度上优化了用户的社交功能,变弱社交为强社交,但是也更多地获取了用户的个人隐私。比起增加更多的心机小功能,还不如克制一些,努力耕耘自己的内容生产,化繁为简,用特色内容来吸引用户

 

@Sirius:

很多小功能据说也是为了进一步分析用户收集数据的产品,被人指出吃相难看,很多人莫名其妙被贴上标签(虽然可以主动去隐藏),有时候过度的获取用户的隐私可能会让人产生顾虑,感觉不太喜欢。



@T.X.T:

之前看推送,Snapchat好像有一个滤镜功能好像挺好玩的。我国的社交媒体,微博和QQ在用户个人展示功能上可以说是花样百出了,不过作为日常使用的通讯工具上,我觉得微信简洁的功能就挺好了。朋友圈之前也搞过一些花式功能,不过好像批评的声音居多。

 

 @Summer:

拥有庞大的用户群,以及相关的所有数据,国外的是Facebook被曝光,而国内的用户信息泄露却无人关注听起某些app与平台推送的广告消息,用户偶然接起的推销电话。大数据到底应该怎么用,用户隐私到底怎样保护。也是该思考下了。

 

@涂洪:

物壮则老,是谓不道,不道早已。

 

 改变只为更好地满足

                       

用户为了更好地享受服务,需要让渡出更多的个人隐私,让算法和技术更好了解自己。虽然在用户使用便捷和个人隐私保护之间,平台仍在努力地寻找其中微妙的平衡点。但是,平台推出的各种新功能、进行的各类迭代其实也是对用户需求的更深挖掘、更好地满足。

 

@咕咕咕:

Google News会根据兴趣口味来推送文章,但会向你展示“完整的新闻故事”,不会一味迎合你的兴趣爱好,可以降低信息茧房的影响,但是仍不能避免茧房的存在…但这种做法也使得群众不会看问题太片面,也很不错。



@杨小昭:

个人认为Snap是个较好的例子,机器学习使Snap能够将用户的新闻素材个性化。整个体验过程旨在让用户尽可能多地停留在应用上,并享受所看到的广告。其中算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能够分析出用户对故事的偏好性,还能够分析用户与广告的互动性。比如我自己,倾向于观看的纪录片,那么Snap将确保我看到的大部分都是纪录片。

 

@Alejandro:

美国的社交软件确实功能强大。拿Messenger来说,除了spotify的音乐分享外还可以和好友一起创建歌单、分享自己的计划、订外卖、选餐厅、一起定旅行目的地。在斗图的社交战场,内置或第三方gif平台,根据用户搜索提供很多gif,十分方便、有趣。Messenger这样的社交软件是集大成者的,基本满足了人际社交的需求,无聊的时候还可以和机器人聊天。

 


虽然有时侯也会想社交网络的最终形态会是怎样,但聪明的开发者总是在融合不同的媒介形式,探索这个领域的边界,带给我们虽然隔着冰冷屏幕但又不乏趣味的社交手段。

 

贝佐斯曾说,“用户永无止境的需求和欲望,是推动产品不断革新的最强动力。

没有什么会阻挡平台的创新之路,哪怕这注定是一条尝新与试错并存的挑战之路。未曾失败也就未曾成功。

 


在本期全媒派文章《2018路透数字新闻报告:直击传媒业最关心的信任度/假新闻/社媒》中,我们精编了数字时代,传媒产业的最新动向。改变正在进行。但是正如路透报告所展示的,这些改变既不稳定、也不均匀。在传统媒体、新媒体,文字媒体、视音频媒体,智能语音等未来媒体中;在欧美等成熟媒体市场和亚洲、美洲等新兴市场中,变化无处不在。这些变化或先锋或“保守”、或激进或稳健、或成功或失败,构成了一幅永远在流动、交融的生机画面。


 

没有人知道我们会去向何方。但是路,似乎都是走着走着才会出现。我们敬佩每个在路上的个体,对他们的行为保持合理的警惕,也为他们的成功生存而鼓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社交媒体时代美国企业如何营销
接地气才是大BOSS接近年轻人的快速通道
传统企业转型的三大难点和五点破局
干货:如何向小米、杜蕾斯等企业学习互联网思维
做自己生命的主角,你需要掌握这种必备的新技能
传统公关的没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