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低调的十里庙路,藏着他们不为人知的故事

每天下午五点,时间就像一道分界线,划分了忙碌的一天与下班后的悠闲。阳光慢慢撤下,暖黄的路灯慢慢照进疲惫了一天的身体。安静的市场同时迎来了最喧嚣的时段。没有清晨的朝气,却多了一份市井的味道。



吃,总是那么有代入感。你可能不知道那条路叫什么,但提起一家店,就本能的来一句“哦~原来是那里啊~”最热闹的地段没有美食的烘托总是缺了些什么。



尤其是那种“初及狭,才通人的小街市。数不清的小摊,道不明的宠爱。这条街上的老板不是什么大人物,他们有最早一批被下岗浪潮的工人,还有经济困难的个体商户,还有随儿子远行的父母。他们最初只想做小本买卖,养家糊口。静静的把一个小摊做大做好。



小吃摊给人的印象总是夫妻店,卖的东西也是便宜,好吃。从五毛一串的炸串到10块钱三个的鸡腿。在我们眼里,这些就算是装一袋也没有几个钱的小本生意真的那么赚钱?能养活一家。但我们只看到收钱的时候,这么多年的付出与坚持,酸甜苦辣,冷暖自知。



十里庙内街,就像是喧闹城市中的一条裂痕,更像是时间的夹缝,划分出相反的世界。



链接了星级酒店和城中村。分割了主干道的快时代和老小区的慢生活


“有时候我开玩笑:

你看,教授在帮我卖包子”


一条小街的早晨,不是清晨的叫卖也不是来往的喇叭声。一缕白色的水蒸气拉来了一天的序幕。一层两层三层的笼屉,一块五块十块的硬币和纸币,大清早的第一笔交易就这样开始。包子的口味不多,但能满足大多人,纯手工的包子,面发的刚刚好。




如果不算清洁阿姨,这家店的主人,应该是这条街上起的最早的人。包子铺的阿姨姓洪,年轻的时候在厂子里做女工,后来儿子考上了合肥的学校,独生子女总是让家长放心不下,洪阿姨就跟着儿子来合肥,一个上学,一个做生意。



说是门面,不如说是楼梯间,放下案板和机器,小小的操作间就只能容下一人来回活动。 没有窗,很难想象靠一台粉色的鸿运扇是怎么撑过合肥这燥热的夏天。



打下手的这个男人文质彬彬,甚至用细皮嫩肉来形容都不为过。石老师是洪阿姨的爱人。石老师趁着暑假,帮忙打下手。起初有些拉不下来脸。慢慢的,铲锅贴却得心应手。 



“有一次,一个小伙子说他是才从传销逃出来的。我看怪可怜的,就给他装个几个,他还把眼镜压给我了,说有钱就还我。还有没带钱把钥匙压给这的,说回头给钱,也就没来过了

遇到这样的事,洪阿姨觉得没几个钱的事,也许人家真的有这个需要,能帮就帮吧。



在街坊和熟客的眼里,洪阿姨从早忙到晚,瘦小的身体总是忙个不停。干了这么些年,习惯了早起。儿子在附近买了房,包子铺也不知道什么时候就要收摊。


小街网红:没有啥东西,

好多人都来拍过了


“有什么好讲的啊~好多人都来拍过我们家了~”

小街里的“网红”就是这么硬气。开了13年。硬是被网友拱上了十里庙小吃榜首。从台阶下的小毛坯,转到还带叫号器的门面,别用老眼光看老店,他们的新潮可是你想不到的。



和叫号器成对比的,是夹在啤酒框上的号码纸。老客自觉的撕下一张。新来客人陈师傅拿着手一指:

“先去取个号,排队。”



“老板!四份带走。”“两份,生的带走”,“加几块钱的火腿肠?”“**6号单号了没”

一天到晚,来来回回这几句。老板没烦,等的这段时间我是听够了。每个人的要求不同。一份简单的砂锅硬是给弄出花。双拼,不要香菜多千张,只要米线别的不要。



来这吃饭的九成都是熟客。也是平时随便对付一顿的好地方。没人在乎隔壁坐的人认不认识,外面有没有空调。反正能吃到这口粉丝,那就行了。



六点,正是上人的时候,点单的对物一直排到了门口。从早上开始做准备,亲自挑的红薯粉丝,自己烧的牛肉牛杂和鸭血。从发到切丝的海带。陈师傅忙到没有时间来吹牛。顾客也是,没人催,没人怨,没人敢发“网红”的脾气。 


“下雨天都卖不彻,现在怕是不照了”

 

被第一波下岗潮波及到的老唐,他的这辈子干的事和这嘴有说不清的联系。

“我是学厨子出来,那时候不是顶岗(父辈退休孩子顶上)么,后来去肥西粮站,下岗又做炸串。”

这辈子就和这口粮争了一辈子。



“你多大?”“你和我家儿子差不多大,他都有两个孩子了,一儿一女。”

说到孩子,老唐一阵美。

“我儿子这代啊,独生子女,成长太孤单了,性格也不好,所以他们这辈给生两个我就跟他商量生两个。”

在熟客眼里,老唐健谈又随和。在老唐眼里,吃了二十年的串的顾客,早已摸清了他们的口味。



说到老字号的事,老唐就像是在拿出自己的军功章一样,为了糊口,早上起来带带孙子,腌肉串肉。下午太阳落山,骑着小车,落停出摊。炸了点老唐的招牌串。刷上这辣中带一点麻的酱。这招牌,我信了。



这条小街不长,几分钟就走完全程,可点越来越多,免不了的同行竞争让老唐发愁。

“现在生意不好做,卖炸串的人太多了!” “十年前就算是大雪暴雨,生意都好的罩不住,就这小肉串一天七八盘,都卖不彻。”



即便是这样,老唐也不愿找一个稳定的工作。他觉得这样的年纪也就是找个地方当当保安拿个固定工资,人还不自由。这摊子好歹还是自己的,想开就开不想干就在家歇着。也是,到了这个年纪,就别要求太多,干点自己喜欢的也就够了。


最东头的那个摊子

过段时间就不在这干了


“你们拍这个搞什么?我家饼子好吃,一会给你做个尝尝。”

热情的阿姨,像王婆一样,一个劲夸自家的饼。走到最东头,明亮的星级酒店下,一个个电瓶小车推出来的小吃摊多的罩不住。



有肉有菜有鸡蛋,外加卷一切的菜油炕出来的饼。拿着走着吃,这怕是平时里最“快手”的饭了。老伴做饼,阿姨卷饼,就这五样菜,编不出第六样东西。里脊肉卷饼也买了有十多年?回想算算,不光卷饼,就连觉得还是新鲜小吃的面皮也有些年头。



“过段时间可就吃不到了,我们要去磨店了。”

阿姨的语气中带有一点点的惋惜。毕竟在这干了十多年,老主顾常来,一遍做饼一遍闲聊,才能打发这夏日难熬的时光。

“女儿在磨店,她要我们离他近点,反正去哪做生意不是做啊~就准备过去了。”

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子女。阿姨也清楚,女儿是想让他们歇一歇,多照顾,毕竟父母已不再是年轻力壮的时候。也该享福了。


“就我家这店,说不定还能淘到‘孤品’呢”  


刘老板是这条街的“文化人”,也是这条百米小路上书最多的摊主。对于整条街,有着他的独特见解。



“这条街不算太老,可是现在房租太高,老店都待不长。基本上都是换来换去。”

刘老板年轻的时候,干了不少行业,啥也做过,结婚之后。有了孩子,想做个稳定的生意,养家糊口便好。喜欢读书的刘老板,索性成为了这条街“文化摊主”。



读书明德的墨宝摆在书架的上面,站在街上特别显眼。

“我有两个孩子,一个工作了,一个还在上高二。我喜欢看书,他们就一般般。”



“一开始也就是卖卖书,带点教辅。现在互联网让纸媒的生存很艰难,主要也就靠教辅。

刘老板附近的书店,关了好几家。一年一变的房租,让本来就被网络冲击的书店受到很大的影响。即便是就剩这一家,他也要撑着。



当年揣着十块钱就能在这家店当把土豪。虽然里面的东西次了点。但是走一遭,还是能找到一些老记忆。



街旧,观念不旧。各种支付用的二维码几乎家家都有。现金交易现在都嫌麻烦,带部手机,省时省心。吃遍整条街。


这样的地方,越来越少

 


自建的两层小楼,沿街的小商铺。蓝色玻璃的推拉窗还有红蓝麻袋布支起来的小雨棚。席地而坐的老者卖着自己精心种植的小蔬菜。他们可能会计较在你眼里不算什么的一毛两毛,可能有些歪瓜裂枣,颜值不高。 




小街,它可能坑坑洼洼,交通状况堪忧,嘈杂还弥漫着各种小吃混合着的气息。起早贪黑只为这晚上的灯火通明,价格便宜,却满足了每个人的生活需要。市井的味道从这里蔓延。



|  吃货话唠  |

合肥还藏着那些市井味浓厚的地方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这些承载了烟台几代人回忆的老店,每一家都是故事。
散文||小 街
这条美食老店众多的成都小街,竟是《芳华》原型地,主角是瘦子真的不科学!
乌鲁木齐文化巷最攒劲的小吃盘点,10块钱吃得歹歹的
美丽的西直门内大街
老底子的庙桥街,小街里的大世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