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57年一小女孩写信给毛泽东,主席收到信后吩咐:把她母亲接来北京

1957年,一个15岁的小女孩孙燕即将初中毕业,此时的她处于人生重要关节点。她热爱音乐,老师也鼓励她报考音乐类学校,但年纪小的她不懂报考流程和考试规定,不知该如何准备升学。

对于这些不明白的问题,天真烂漫的小孙燕没有询问学校老师,而是写了一封信,送给远在北京的毛泽东,向主席求教这些问题。她没有求毛主席给她走后门的意思,只是单纯询问考试事宜。

小孙燕天真地认为,自己不懂的事情,毛主席一定知道,所以写了这封信。但她不清楚身为一国领袖,毛主席每天有多忙,她只是出于一个孩子的困扰,本能地找一个厉害的人替自己想办法。

这种无关国家大事的来信,大家估计都觉得毛主席不会理会,但出人意料的是,毛主席不仅真的给她回信了,还特地吩咐身边人:“派人去长沙一趟,把她母亲接来北京。”

图|毛泽东

小孙燕的母亲名为陈玉英。只是简单一封信,毛主席就直接邀请陈玉英来北京,这完全体现出主席对她和小孙燕的关照。那么,陈玉英到底是谁?她有什么特殊之处?为何毛主席对她这么照顾?

其实,这不是毛主席第一次照顾这对母女,早在1950年,毛泽东就嘱咐过毛岸英,帮助陈玉英母女。

那一年,毛岸英打算回乡参加外婆的八十大寿,临行前,毛泽东把他叫来,嘱咐道:“这次回去除了祝寿,还有一件事要你做,找到陈玉英,如果她生活上有困难,那就多多帮助她。”

回到湖南后,毛岸英都做好了大海捞针的准备,却没想到居然在外婆家见到陈玉英。两人一见面就紧紧抱在一起,眼泪哗哗地流,想起过往悲伤的回忆。

陈玉英是个苦命人,家里穷,从小就被卖出去给人做童养媳,10岁就在外面打工挣钱,经历不少风风雨雨。1926年,毛家招聘保姆,刚失去工作的陈玉英便找上门。

去应聘时,陈玉英很没有自信,因为她听说毛泽东是教书先生,她大字不识一个,不知道主人家会不会嫌弃她。但万万没想到,第一天见面,毛泽东就敲定主意,把她留了下来。那时,她也没料到,这份工作她一做就是四年,最后的离开又是那样惨痛。

刚到毛家时,陈玉英比较拘束,即使杨开慧常常跟她讲:“你在我们家干活,和我们就是一家人了。”她也还是不敢随意和主人家说话,只有毛泽东和杨开慧问话时,她才会回答几句。

不过,后来发生的一些事改变了她的想法。有一次,陈玉英不小心打碎家里的热水瓶,她急得团团转,生怕自己下一秒就要被辞退。可谁知没有一个人责怪她,杨开慧还安慰道:“没事的,旧的不去新的不来,我早就想买个新的。”

陈玉英在家里干活这么久,怎么会不清楚毛家的经济条件和主人性格呢?陈玉英心里明白,毛家其实不算富足,杨开慧也是个习惯节俭的女主人,她现在这么说,只是为了不让自己自责。

图|杨开慧和毛泽东(油画)

毛泽东经常下乡给农民讲课,许多革命者都会来毛家聚会。每次,他们开会时,陈玉英就坐在门口等待吩咐,时不时进去给大家添茶水。虽然她听不懂内容,但却坚信毛泽东他们做的事情,对老百姓有大用处。

聊到深夜,大家肚子都空了,毛泽东便把陈玉英叫进去,给她几个铜板,道:“去给大家买几个饼,你肯定也饿了,别忘了给自己买一份吃的。”

毛泽东和杨开慧的体贴,让陈玉英心里十分感动,她一个乡下人,此前走到哪里找工作,都不被主人家当人看。来了毛家,她才体会到什么是人的尊严,他们的尊重换来陈玉英真挚的感情。

也正是因为令她敬佩的毛泽东夫妻,愿意将她当做朋友,后来遭遇牢狱之灾时,她才心甘情愿陪伴杨开慧出生入死,即使受到敌人折磨也绝不背叛。那年秋收起义失败,毛泽东收拾行囊,前往遥远的井冈山。

杨开慧不舍送别丈夫,与陈玉英一起,带着三个孩子回到老家板仓。那边井冈山的革命运动进展得越是红火,蒋介石对毛泽东就越是痛恨,为了威胁毛泽东,抹黑共产党形象,国民党反动派把杨开慧和陈玉英逮捕入狱,就连毛岸英也没放过。

被逮捕的一个多月里,杨开慧每天要进行不下五次审讯,敌人残忍对她实施鞭抽、扎竹签、木棍打等酷刑。看见杨开慧遭受刑罚,陈玉英心里也无比痛苦,她恨不得能代替杨开慧受刑。

当敌人发现,从杨开慧嘴里无法得到有用信息后,转而将目光集中在陈玉英这个保姆身上,他们把对杨开慧用的酷刑,又对陈玉英用了一遍。

可惜他们如意算盘打得好,但陈玉英却不是卖主求荣的人,她咬紧牙根,无论敌人威逼还是利诱,硬是没有泄露一点有关毛泽东的信息。受刑时,陈玉英竭尽全力怒吼:“你们要杀就杀我,把开慧放回去带小孩。”

但杨开慧最终还是英勇就义,她牺牲后,毛岸英在牢里就只能依靠陈玉英。即便每天身上都会增加新伤痕,陈玉英却始终鼓励着毛岸英:“我们一定会得救的,你爸爸不会不管我们,再坚持一会儿!”

半个月后,在组织的周旋下,陈玉英和毛岸英被反动派释放。走出监狱时,陈玉英身上满是青肿,毛岸英也生病了,身体虚弱走不动路,她就这样一瘸一拐,背着毛岸英回了板仓杨家。

杨老太太终于等到他们回来,泪眼婆娑地给他们请大夫治病,她将陈玉英视为自己的第二个女儿,决定一家人就这么过日子。结果,过去不到五个月,国民党又有新动作。

杨家人送信通知陈玉英,说:“国民党认为你不知悔改,现在还在为共产党员的家属做事,又要派人来抓你,赶快离开板仓!”

面对纠缠不休的敌人,陈玉英泪流满面,她舍不得毛岸英,她还记得杨开慧牺牲前对她的嘱咐,拜托她抚养毛岸英长大成人,如今毛岸英还是个孩子,难道她就要这样言而无信了吗?

杨老太太也很不舍,眼眶里蓄满眼泪,拉着陈玉英的手,劝道:“玉英,开慧已经没了,你就是我的女儿。我已经牺牲了一个女儿,不能再没有第二个。听我一句劝,赶紧离开这里,以后我们还能见面的。”

就这样,陈玉英与毛岸英三兄弟道别,依依不舍地离开板仓,这一别就是十八年。直到1949年的一个夏天,人民解放军轰轰烈烈展开解放战争,湖南再次回到党的怀抱,在老家宁乡县工作的陈玉英终于听到毛泽东的消息。

人人都在传颂“朱毛红军”回来了,陈玉英欣喜万分,她没有忘记在长沙做保姆时遇见的毛家人。听说红军消息后,她第一时间把工作辞了,回到家里和哥哥商量,她要去找毛泽东先生。

这时,湖南刚解放不久,社会还比较动荡,有些地方还有匪患,各地兵荒马乱还没完全消停。两个哥哥听了陈玉英的想法,感到十分震惊,纷纷劝阻她,让她不要异想天开。

大哥不解道:“现在城里人都拖家带口往乡下跑,你倒好,一个乡下人还想往城里去,怕是不要命了?”二哥脾气更为火爆,骂道:“世道这么乱,你想去送死吗?再说了,你就一个做活的,人家还不一定记得你呢!”

离开杨家后,陈玉英回到家乡,没几年丈夫就去世了,她一个人带着女儿孤苦伶仃,到处流浪给人打零工,挣的钱勉强够过日子,生活过得不尽人意。如今,好不容易有件开心的事,当年的雇主毛泽东胜利归来,这叫她怎么能不激动呢?

而且这些年,陈玉英一直记挂着毛岸英三兄弟,不知他们过得如何。现在终于有消息传来,她急切地想要见到他们!可是被哥哥们泼了盆冷水,她心里也有些担忧,事情会顺利吗?

她犹豫万分下不了决定,干脆跑到寺庙里求签,这支签给了她莫大的信心,她抽中上上签,显示此行必定顺利。这下,陈玉英什么疑虑都没有了,她将女儿留在家里,自己一个人上路。

到了长沙,陈玉英到处打听杨家和毛家的消息,正巧遇上杨开慧的堂妹杨开英,在她的帮助下,成功见到搬到希圣园一号住的杨老太太。杨老太太见到她也是喜笑颜开,叮嘱道:“明年岸英一定会回来,你那时千万要来!”

第二年,陈玉英没有白跑一趟,毛岸英一如杨老太太所说,回来长沙给她老人家祝寿了。一别十八年,当初瘦弱的小娃娃,已经长成成熟英俊的青年,刚一见面,陈玉英都有点不敢相认。

正如陈玉英始终记得,那些年毛泽东和杨开慧对她的照顾和尊重,毛岸英也没有忘记,陈玉英是如何照顾他们三兄弟的。在母亲牺牲后,陈玉英冒着被反动派杀头的危险,一直守在他们身边,给予他们无私的爱。

图|毛岸英

陈玉英和毛岸英虽不是母子,但感情不输母子,多年未见,想念与喜悦之情全都化作眼泪。平复心情,毛岸英笑着说:“这次回来,爸爸特地交代我要找到你,帮助你解决生活上的困难。”

陈玉英心里暖洋洋的,她就知道毛泽东没有忘记她,感动得直抹眼泪,她摇摇头道:“我什么苦没吃过,没有什么困难。就是我有一个女儿,她父亲也没了,我工作的时候只能把她留在乡下。”

毛岸英对这个没见过的小妹妹很有好感,当即给了陈玉英10万元(旧币),道:“这些钱就给妹妹读书用,把她接到长沙来。”第二天,陈玉英把女儿孙燕接来,将她送进保育院读书。

建国后,劳苦大众虽然不再经受战争摧残,但穷苦百姓却依旧贫穷。陈玉英一个女人家,带着女儿在长沙生活,可想而知生活多么困难。但无论经济上有多困难,她都没有向毛家人求助,只有女儿上学的事情,她才硬着头皮写了封信。

毛岸英收到信后,没有自己决定是否帮助,而是按照流程,向有关部门反映这件事。陈玉英也是对革命有功劳的人,她遇到麻烦,在一定程度上,组织都愿意给予通融。

回信时,毛岸英写了整整五张信纸,告诉她小孙燕读书一事会有人来解决,并且不用她出钱。将信纸塞进信封里,他又给舅舅一家人写信,希望他们能够帮助陈玉英。在毛岸英的关照下,小孙燕的上学问题被顺利解决。

毛岸英回北京见到毛泽东,将陈玉英的情况都做了汇报。毛泽东一向念旧情,听说她的家庭情况后,对她不大包大揽要求组织帮忙的表现感到欣慰,高兴地想:她没有变,还是当初纯朴的模样。

一年后,小孙燕的学习越发顺利,陈玉英写信送到中南海,表示自己想要求见主席,亲口对他说一声谢谢。毛泽东在回信里写着:“为了节省,你先不要来京。如果有困难,可以写信告诉我。”

图|毛泽东

这些话不是托词,在往后的岁月里,毛泽东从来没有忘记这个保姆,他给予陈玉英和小孙燕无与伦比的关怀。自从与毛泽东接上联系后,陈玉英就仿佛回到当初给毛家做保姆的那四年。

她每天都过得很幸福,渴望见到毛泽东,但又担心打扰到他的工作。之前写信求见,被毛泽东拒绝,但她心里的期盼还没有放下。

四年后,小孙燕长大了些,她常常从母亲口中听说有关毛主席的事情,心里特别好奇。于是在暑假时,她写了人生中的第一封信,寄到中南海,表示自己想要去北京看一看。

孙燕还有个名字叫配君(也叫佩君),这是出生时,陈玉英去寺庙抽签选中的名字,毛泽东很喜欢这个名字,给她回信时,常常会用“佩君”二字。小孙燕的信寄出去没多久,毛泽东就给他写了一封回信。

对她们母女想要来北京这事,毛泽东给出答复,告诉她们今年不太方便,可以等明年再过来。此外,毛泽东还询问她,陈玉英在哪里工作?家庭情况还好吗?每次回信,他都不忘添上一句:若有困难,可以告诉我。

收到毛泽东的回信,小孙燕很兴奋,她虽不明白国家主席是什么身份,但也隐约知道毛泽东是很了不起的人。现在这个令她一直敬佩的人,同意她明年去北京,那她岂不是很快就能见到主席了?

转眼就到了第二年,小孙燕马上就要初中毕业,由于不懂音乐学校的报考制度,她直接给主席写了一封信,请求他打听一下考试规则。

毛泽东收到这封信,也是忍俊不禁,但他没有无视一个天真女孩的疑惑,认真帮她打听了一番。回信后,他还嘱咐身边人,道:“你们算算日子,过段时间通知陈玉英,把她接到北京来。”

小孙燕收到回信后,就一直努力复习,争取考出好成绩,让毛主席为她感到骄傲。就在她忙于功课时,组织派人将陈玉英接到北京去了。

图|陈玉英和孙燕

即使工作繁忙,毛泽东也还是抽出时间,见了陈玉英两次,临别前,他还准备了两张亲笔签名的照片,赠送给陈玉英和小孙燕。自秋收起义后一别,这是陈玉英三十年来,第一次见到毛泽东,这次北京之旅,她终生难忘。

在中南海见面的那天,毛主席满面红光,精神抖擞地站起身,和陈玉英握手。他热情说道:“都三十年了,你还是老样子啊,身体很健朗嘛!”陈玉英也打量毛泽东,见他身材依旧高大,比过去看上去强壮一些,高兴地笑了。

毛泽东和陈玉英聊了很久,从第一次见面,谈到最后一次诀别,从过去的牢狱之灾,谈到最近生活如何。陈玉英一边回忆一边讲述,那年杨开慧面对敌人的拷打,不为强权折腰,牺牲前曾对她诉说遗言,里面有对毛泽东的感情,有对毛岸英的期盼。

如今,杨开慧与毛岸英这对母子都已为国捐躯,毛泽东听到这些话,感触非常深,难以抑制流下眼泪。他深情地说:“开慧是个优秀的革命者!岸英没有辜负他母亲的愿望,也成为了国家的好战士。”

陈玉英也为毛泽东感到悲伤,为了革命胜利,主席一家人就已牺牲六个人,甚至毛岸英还是在建国后牺牲的,难以想象那时毛泽东的心该有多痛。

毛泽东没有沉溺在悲伤中,他叹口气道:“你与开慧同甘共苦,看见你就像看见开慧一样,以后每年你都可以来北京一趟,看看这里的新变化。”

一番长谈结束,毛泽东留陈玉英一起吃午饭,席间不时提醒她:“要好好休息,不要太操劳,保重身体。”陈玉英就是一个普通的、做家务干活的工人,但毛泽东贵为主席,却从不嫌弃她,反而这般关心爱护,令她十分感动。

陈玉英回家后,把这段珍贵的经历分享给女儿,小孙燕既激动又憧憬,她想着自己什么时候可以见到毛主席呀!这个机会来得很快,一年后她的美梦就成真,毛泽东派人将小孙燕接到中南海,与他一起过春节。

图|毛泽东

小孙燕与毛泽东通信多年,但还是第一次亲眼见到主席,顿时有些不知所措。毛泽东慈祥地招招手,让她站到自己跟前,笑着说:“我们也是老朋友了,害羞什么?书信写了几年,你怎么还是个小娃娃呢!”

毛泽东牵着小孙燕的手,带她往里面走,向身边的工作人员介绍道:“还记得上次我邀请的陈老太太吗?这就是她的女儿,叫配君,命很苦,但人很乖。”

小孙燕很早就没了父亲,某些时候会把毛泽东放在父亲的位置上,有什么不懂的、遇到困难,都下意识向他寻求帮助。这次见面不像初见,反而像是一对父女重逢,毛泽东像家中长辈那般,仔细过问小孙燕的学习,给她讲做人的道理。

聊天中,毛泽东发现小孙燕脸皮很薄,在课堂上不敢发言,亲切笑道:“女娃儿,大部分都有这个毛病!这可不好,上课就应该积极发言。”他像对待自己的亲生女儿一样,非常爱惜小孙燕,但又忍不住唠叨,反复告诉她:“要大胆点,不要怕。”

在北京短短半个月时光,小孙燕受到极大的鼓舞,心中充满力量,更加刻苦学习,终于在这一年考上中南音乐专科学校。收到录取通知书的那天,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写信告诉毛泽东,让这位“慈父”一起分享喜悦。

阴差阳错的是,毛泽东由于外出,没有收到这封信,但他去武昌开会时,刚好孙燕有事来到宾馆附近。孙燕回长沙前,毛泽东送了她一身衣服,今天她正好穿着。主席秘书一看就认出这是孙燕,告诉她:“主席今天就在这,走,我带你去见他。”

这次见面相当意外,不仅孙燕感到惊喜,毛泽东也惊讶地瞪大眼睛,拉着她问:“你怎么在这里?”孙燕不明白地回答:“我在这里上学呀!”他又问:“上什么学校?”孙燕如实回答。

毛泽东听了,眉毛一挑,调侃道:“平常给我写信,考上学校就不写了?”孙燕摇摇头,道:“您没有收到我写的信吗?”这时,毛泽东才知道他刚好错过这封信,不过还好,他们见上了面。

图|毛泽东

后来,小孙燕慢慢长大,她先后在长沙市文化馆、图书馆、艺术馆工作,就像毛泽东对她的教导一样,她一心一意为人民服务,从没离开过基层岗位,没有辜负毛泽东对她的照顾和期盼。

1981年,年过八旬的陈玉英在长沙阖上双眼,纵使她一生跌宕起伏,磨难重重,但终究是幸运的。她善良的品格和不屈的精神,赢得了毛泽东的尊敬与关怀。不忘旧情,恩泽后世,这就是一代领袖与一位普通工人之间的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毛泽东挚爱杨开慧:死亡的真相40年后才被人揭晓,凶手究竟是谁?
毛主席挚爱杨开慧的死亡真相,40年后才水落石出,凶手究竟是谁?|章士钊|陈玉英
1957年毛主席接见陈玉英,感慨道:我今天见到你,就像见到了开慧
1926年农村妇女应聘保姆,发誓“一辈子不离开”,毛泽东:留下吧
杨开慧的三个儿子的保姆,与毛泽东一家共患难的宁乡妇女陈玉英
76年杨开智托人给主席送信,主席激动落泪:他是我哥哥,我要见他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