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

一组诗怎么学?比着学,一首带一首地学。

课堂实录

师:昨天我们学习了单元导读页,明白了本单元是以“祖国大好河山”为主题。我们之前也学过这样的文章,你还记得哪些?

生:《葡萄沟》《日月潭》《望庐山瀑布》《敕勒歌》

师:那就一起背《望庐山瀑布》吧

生背

师:李白的诗有很多是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今天咱们就一起来学习17课。看这三首诗的题目,你有什么发现?

生:《望天门山》和《望洞庭》都有“望”字。《饮湖上初晴后雨》跟它们不一样。

师:那我们先来学这两首。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生自由读

指名读,生评

齐读

师:既然咱们都预习了,结合着自己的预习,小组讨论完成表格。

学生讨论5分钟

师:谁能来分享自己的见解

佳妮轻松填写第一行

紫晔在分享第二行内容时没有说完整,在此就进行了诗句解读。

师:李白看到的只有天门山吗?我们再读诗句

紫晔补充:还有“楚江”

师:“天门山”、 “楚江”分别指什么?

生:我们借助注释理解。学生读。

师:第一句诗,描写的怎样的景象呢?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昕扬读了自己昨天抄的注解,我让他们合上书,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馨元:长江奔腾着把天门山劈开了。

师:好,我们来看“断”这个字。你发现了什么?出示“断”的演变。

生:右边像个刀

师:对,“断”就是指用刀或斧截断、劈开。从这个“断”和“开”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江水波涛汹涌,很有力量。

生:长江水势浩荡,汹涌澎湃。

师:你觉得天门山是什么样子的?

生:天门山高耸入云。

生:我觉得东梁山和西梁山应该还很陡峭。因为是劈开的。

师:你们可真会想象。如此浩荡的长江水来到高耸入云的天门山变得更加汹涌澎湃,撞击在崖壁上产生回旋。这是哪一句?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

师:请同学们大声朗读前两句,读出这种磅礴气势。

学生读

师:还有没有写其他的景物?

生:青山,孤帆,日

师:能不能说说李白看到的景象?

生说

师:老师心中有一个疑惑?青山本来默默的站立着,为什么像人一样自己出来了?原因请听:当年李白25岁,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一心想报效朝廷,他第一次离开四川,乘船奔赴江东,行至天门山时,由于船顺流而下,两岸的青山迎面而来,在李白的眼里,这青山好像出来都在欢迎他到来,此刻他的心情生:激动、高兴

师:此刻,李白的小船由西向东行驶,夕阳西下,余晖普照着江面,山色水光融合在一起。远远望去,仿佛来自日边,多么美的诗情画意呀!山水相映,山水如画,让人回味无穷。李白人畅游在这美景之中,心情是多么欢喜!

如果你是李白,你会怎么读?

生读。

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李白笔下的天门山,你会选哪个词?

生:雄伟壮观

师板书

师:同样是写景,同样是唐朝诗人,可是意境却不一样。根据我们的预习,如果让你从诗中找一个字来形容刘禹锡笔下的洞庭湖,你会选哪一个?

生:镜

师:我们来看“镜”所在的诗句,谁能来说说这句是的意思?

生:洞庭湖的水面像没有磨的镜子。

师:为什么说是没有磨过的镜子?给人什么感觉?

生:朦朦胧胧,一片模糊

生:若隐若现

师:你这是一种朦胧美,这种朦胧是谁带来的呢?

沉默片刻后,有位女生说是月亮,因为“湖光秋月两相和”。

师:我们跟随刘禹锡的脚步,登高望远,想象着周围的一切都被秋月笼罩着,洞庭湖的水面像未磨的镜子,湖里一个月亮,天上一个月亮,交相辉映。一个“镜”字不足以概括出当时的意境。有一个字更合适……

马骏举手说:和,这就是和谐。湖光和秋月。

师:是啊,这就是天地和谐,除此之外,这首诗里还有和谐美。再找一找。(板书:天地和)

生: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生:洞庭湖的湖水和君山也很和谐。

师:体会这两句诗,感受刚刚同学提到的山水和谐。再读这两句。(板书:山水和)

生读

师:通过这两句,我们也能知道刘禹锡这是在哪望啊?

生:在远处,因为有“遥”这个字。

生:还得站得高,要不然怎么会把君山说成是青螺。

师:你们理解得太到位了。还可以从哪看出刘禹锡所站的位置?

俊义:我从插图中看到的,老师75页最下面这个就是。

(在聊的过程中,学生们给了我太多惊喜,这都是我们之前学习积累所得。)

师:是啊,刘禹锡站在这里,与洞庭的山水融为一体,与这湖光秋月融为一体,这不正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吗?(板书:人与自然的和谐)

师:统观这一首诗,就是一个词

生:和谐

师:我们总说“诗中有画”,诗中的画面需要我们静下心来细细品味,用心描摹。用我们的想象穿越千年苍穹与诗人站在一起,观祖国壮丽河山。

(还有一个副板书,画的是《望天门山》的简笔画和《望洞庭》的主要内容,没有拍上,遗憾。)

       第二节课我们着重学习了《饮湖上初晴后雨》和生字。在理解前两句诗时学生抓住“水光潋滟”来进行想象,博淳:“西湖的水面像一面镜子,反射着太阳光。”我示意大家说的时候需要尽量美一些。瀚锐接着说了一句:“湖面在太阳的照射下像打碎的镜子,闪闪发光。”有进步了。有的同学说:“水面像洒满了宝石,一闪一闪的。”这就是体会“波光闪动”。在想象“山色空蒙雨亦奇”时,孩子们都想到了曾经学习《日月潭》时背诵的句子。“像蒙上了一层薄薄的轻纱。”“一切都那么模糊朦胧。”我引导他们想象自己站在西湖边望远处青山的模样。大家都感受到美之后,再读诗句,对西湖的喜爱溢于言表,顺理成章学习后两句。

       最后我总结:“苏轼不只是爱西湖的美景,他还爱着杭州的百姓。他把自己的爱用诗表达出来,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苏轼在杭州的这三年里,他最惬意的事情莫过于游玩西湖。身在西湖,心更在西湖。苏轼曾经两次在杭州任职。他曾经把自己办公的地方称为雨奇堂。其间,他带领当地人民疏导了西湖,并筑堤防洪,这条修筑好的堤坝就成了著名的“苏堤”。当年有很多渔民喜欢在西湖里打渔、挖莲藕,破坏了生态,于是苏轼就想出了一举两得的办法,建造了“三潭印月”,既防止有人破坏生态,又美化西湖。

      我们可以亲身去西湖旅游看看美景,看看苏轼建造的“苏堤”和“三潭映月”,作为沧州学子的我们也应该热爱我们的家乡,保护好运河,让它绿水长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诗三首 课文分析
《古诗两首》相关知识
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设计
2015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第六单元古诗两首知识点
有没有一句诗,会让你想起很多事|知了读诗001
走在语文的路上(二十一):《古诗三首》教学琐记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