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运营管控 | 从集权之痛到分权之美:美的如何用分权把企业做大?


谈美的,分权是躲不开的话题。谈分权,美的是绕不过的企业。

关于美的分权的十六字方针“集权有道、分权有序、授权有章、用权有度”,外面已经有太多的阐述,我就不再做类似的重复说明了,大家感兴趣的可以去网上查。

我主要结合在美的编制《分权手册》,以及给其他企业做分权管理咨询的经验,对分权做个深度解读和分享。

从本期开始,我用三篇文章来回答以下四个问题:

1.  什么时候该进行分权?

2.  成功分权的前提条件是什么?

3.  编制《分权手册》具体怎么操作?

4.  日常分权流程怎么管理?

01 什么时候该进行分权?

(1)美的的分权是被逼出来的。

美的最为外界称道的事业部制,在本质上就是一种分权管理模式。

但这种分权管理,并不是自然演变出来的,也不是完美设计出来的,而是被逼出来的。

我们就来看看美的这个分权管理过程,是怎么被逼出来的。

1992年美的进行股份制改造,1993年成功上市,随之迎来了连续4年的高速发展。企业规模从1992年的4.87亿飞速增长到1996年的25亿。4年增长5倍多,前景似乎一片光明。

然而随着规模快速增长,却给美的带来了更大的问题:不断增加的产品品类,让原有高度集权的组织管理模式开始失效。

为什么这么说?

原因有三点:

1)   品种激增:1996年,美的已生产包括空调、风扇、饭煲在内的五大类产品,品种多达1500多个,大一统的集权管理完全无法兼顾;

2)   责权不清:公司出现问题,既没人负责,也没人解决。当时1万多人,所有部门事无巨细都向何享健一人汇报,等待何享健一人指示。何享健每天都有看不完的文件、签不完的字、加不完的班。

3)   经营下滑:1996年,美的空调从行业前三下滑到第七。1997年从上一年的25亿下跌到21亿,而且当年经营利润仅来自一些投资收益。

何享健作为一家之主,事事亲力亲为,压力极大。

美的陷入倒退的漩涡,在何享健看来,此病已经“深入骨髓”。

经过分析,何享健找到了要害所在,“企业大了,整个体制不适应,也是大企业病,体现了高度集权,但却没效率,下面没动力、没压力、没激情。”

“高度集权”成为了症结所在,实施分权管理的事业部制就势在必行。

(2)分权带来超乎想象的增长

为了让高管们对事业部制加强认识,何享健特意请专家来进行培训。

不料还是有人在下面窃窃私语,甚至有人现场提出反对。何享健忍不住冲上讲台,从专家手中抢过话筒,厉声宣布:“美的只有搞事业部才有出路,事业部是美的必须要走的一条道路。”

台下顿时鸦雀无声,所有人都明白了何享健的言外之意:谁阻碍变革,谁就出局。

随着何享健的一锤定音,事业部制改革正式启动。

从原来大一统的集权模式,形成以产品为核心的空调、风扇、电饭煲、电机、小家电五大事业部,责权利明确、研产销一体,各事业部独立核算、独立经营,极大激发了下面人的经营活力。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事业部制改革立竿见影:1998年空调增长80%,风扇居全球销售之首,饭煲成为行业冠军,电机、小家电产品名列前茅。之后仅用4年就突破100亿。

从集权到分权,美的终于跨越了25亿的门槛,快速进入百亿,并确定了未来跻身千亿俱乐部的管理模式。

(3)什么时候该进行分权?

通过美的分权的经历,很多人会说,企业规模是是否采取分权管理的决策依据。

你看美的在25亿之前就采用集权管理,到了25亿这个规模的时候,不采取分权管理就无法再发展。

我只能说,发展规模是一个参考依据,但不是决策依据。

否则,我们没法解释:

娃哈哈宗庆后“大权独揽、小权分散”,仍将企业带至数百亿;

恒大许家印出名的集权管理,2020年营业收入也突破5000亿;

万达王健林也是“军队式”高度集权的管控模式,企业规模数千亿……

面对不同行业特性、不同企业文化,规模做到多大该分权,这没有一个标准答案。真正决定什么时候该分权的,主要是看组织能力是否限制了业务发展。

说简单点业务发展碰到了组织天花板。

再说简单点,管理跟不上业务,甚至管理阻碍了业务。

再说直白点,很多时候老板就是组织天花板,“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美的在发展到25亿规模时,外部市场增长但自身销售下滑,品种上千但管理失控,说明业务发展已经碰到了组织天花板。

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何享健意识到不能让自己变成三头六臂,但可以通过分权让美的有100个“何享健”,这才有了力排众议推行分权管理的事业部制。

不论是集权式组织管理的天花板,还是老板本人能力精力的天花板,一旦这个“天花板”出现,就要千方百计突破,否则就会变成玻璃罩里的跳蚤,只会越跳越低。

这个时候采取分权管理,就是打破天花板、实现新增长的不二选择。

没有哪个企业创立之初就采用分权管理的,老板都是先从集权开始的。美的只不过是更早的从集权走向了分权。

什么时候该分权,主要是看业务发展是否碰到了组织天花板。而组织天花板里,老板是最大的那一块。看到了天花板,知道了要分权,也不代表不会掉进“一放就乱”的坑?

因为,成功实施分权是有前提条件的。

02 成功分权的前提条件

学习任何一种成功的管理模式,特别要注意的是其成功的前提条件。否则就会产生“不好用”、“不适合”的抱怨。

成功分权的前提条件包括三点:

1.  老板真的要分权吗?

2. 分权的底线在哪里?

3.  分权保障机制有吗?

我们一个一个来看。

(1)老板真的要分权吗?

很多企业都是“老板一支笔”。

我见过一家企业超过50块钱的支出都要老板签字。

老板出差半个月,大家都要等老板回来签字才能做事。

这不是小企业才有的情况,我辅导过一家超百亿的上市公司,老板跨四级也要管到下面人员的招聘入职。

老板总觉得其他人能力不如自己。总希望出现能挑大梁的人,才能放心分权。

嘴上说分,内心不愿分,既怕被架空,又怕管不住。

种种忍痛割爱的心态,不一而足。

老板本人要先彻底想清楚,可以不用急着分权,但不能做了一半又走回头路。

太过反复,会让高管无所适从。

美的创始人何享健就是咬定分权不动摇,虽然过程中有各种适度管控,但整体上仍然是坚持分权放权的大思路。

这样才有了后面“潇洒老板”的由来。

(2)分权的底线在哪里

投资权、资金权、定价权、定薪权、人事任免权、供应商选择权、产品开发权……

企业管理涉及众多权限,难道一上来就逐个讨论如何分权?

如果这样做,只会纠缠不清,甚至面临推倒重来的风险。

值得参考的做法是,先把分权的底线确定出来。

美的是以经营权为分水岭,日常经营权全部放给事业部,经营权以外收归集团。

日常经营权包括10种:经营规划、研究开发、采购供应、生产制造、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管委会以下人员任用与考核、预算内或标准内资财管理、计划内投资开展、行政后勤管理。

经营权以外包括9种:战略选择、目标制定、财务预算、资产投资、资金管理、品牌管理、一级组织架构、责任制考核、管委会人员任免。

经营权之内,哪怕1000万的销售计划也可以直接拍板。

经营权之外,哪怕10万元的投资也必须上报集团审批。

(3)分权的保障机制有吗?

没有保障机制,就不要谈分权,否则“一放就乱”是必然结果。

美的分权的保障机制体现在四个方面:财务管理机制、职业经理人管理机制、信息报送机制、审计监察机制。

财务管理机制

财务管理一直都是集团从上至下一体化管理,各事业部财务总监为事业部总经理服务,但却由集团财务任命,其编制、薪资、考核等均属于集团。

美的的财务和很多企业的财务不同之处在于,很多企业的财务是专注于财务之中、但游离于业务之外,多数时候算算账、审审费用、做做报表。

而美的财务内置于整个业务价值链之中,从年初预算、产品定价、新品立项、成本变更、销售结构、价格政策等各个业务环节全面参与。

美的的财务部门,其年度责任制考核中,往往承担利润这一最重大的KPI指标。

同时,每天上午10点,何享健会审阅集团、各事业部、子公司经营会计报表,时刻关注各个事业部的日常经营情况。

每月雷打不动的经营分析会,更是以财务结果为核心的最为重要的月度会议。

业经理人管理机制

2013年美的集团出台“职业经理人6条红线”,对职业经理人进行红线管理。

对于高管团队,还会有包括个人信息申报、竞业限制协议等等要求,集团人力资源主要承担着,对下属事业部职业经理人团队的动态评价。

实际上在此之前,以各事业部总经理为代表的职业经理人,就一直是何享健最为关注的对象。

2012年以前,何享健本人会时不时自己开车,在没有提前打招呼的情况下,前往各事业部总经理办公室,看他们的日常工作状态。

这种突然上门的方式,让各事业部总经理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将最真实的一面呈现出来。

信息报送机

这是伴随《分权手册》同时下发的一份制度,要求事业部将各方面的经营管理情况,向集团进行定期的报送。

日常经营权下放,但是知情权却在加大。很多企业只模仿美的《分权手册》,却不知还有一份姊妹篇的《信息报送规范》。

(根据公开资料整理)

审计监察机制

审计监察是悬在每一个事业部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审计不干预任何日常经营,但却可以对任何异常一查到底,并进行责任追究。

总经理离职会有离任审计,事业部经营有年度经营审计,投资项目有投资审计,财务运作、供应商选择、采购执行、营销推广……除了针对重大异常外,每个月审计还会有方方面面的主题。

何享健最不能容忍的,就是事业部对审计的隐瞒和阻挠。

早期我在集团总裁办任职时,就亲身经历过几次,何享健在会议上,对某事业部总经理阻挠审计工作,大发雷霆。其严厉程度远超经营亏损和投资失败。

通过这四项保障机制,就基本可以做到“放而不乱,分而不散”。

分权既考验老板坚定的决心,更考验老板平衡的艺术。把握住分权底线,是平衡的关键。

与其说是职业经理人队伍成就了美的分权管理,不如说是分权管理培养了美的职业经理人队伍。

职业经理人是风筝,在美的可以飞的又高又远,但却有一根线始终攥在何享健手中,随时收得回。这根线是由财务管理、职业经理人管理、信息报送、审计监察四股力量拧成的。

这才实现了“放手而不甩手,分权而不分家”。

03 《分权手册》具体怎么操作?

外界总说美的一本《分权手册》包罗万象,70多页200多项,把美的方方面面的经营管理事项全都涵盖了。

外界也总以为美的只有一份《分权手册》。

我在这里做个澄清,实际上是有1+N份。

集团先有一份,然后每个事业部都有一份自己的《分权手册》。

以下是某个事业部的《分权手册》部分截图。

(图片来自公开资料)

我在一些企业见过模仿的《分权手册》,但不少都是照猫画虎,未得精髓。主要是因为操作不得法。

《分权手册》编制过程的具体操作,我称之为“三对半”:

“三”是三分法。

“对”是对应制度。

“半”是半年更新。

(1)三”指的是三分法:分类、分级、分额度

分类,是将所有经营管理事项进行分门别类。

可以按部门设置来分类,方便由各部门总监牵头梳理该类分权事项。

也可以按管理重要性分类,从战略规划到行政后勤,逐一列举。

每个大类里面有多少事项,不用急着确认。也许有的大类只有五、六项,有的大类会多达几十项,都没关系。

先要按MECE法则,把大类分好,保证不重复不遗漏。

(示例供参考)

确定好大类之后,再在大类里面逐个细分具体事项。

级,界定组织层级和管理职级。

这就涉及到组织设置是否清晰、职级体系是否合理的问题。

这是人力资源管理方面比较重要的一个话题,我不细展开讲。

总之,组织层级和管理职级这两种级别的划分,都将体现在不同分权流程的各个节点上。

同时,不同级别人员,也会采用不同的分权流程。

例如,可以通过下图,员工入职和转正的小案例,就能看到分级的重要性。

(示例供参考)

分额度,依据金额大小,实行不同的流程管理。

很多经营管理事项都会涉及到钱,这时候分额度来进行分权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也是我在上一篇文章,提到的4项保障机制中,财务管理机制位列第一的原因。很多事项正是通过额度的放大缩小,来体现集权与分权的“收与放”。

每次我们在进行《分权手册》修订时,额度的改变往往是重点讨论的内容。

(示例供参考)

(2)“对”指的是对应制度

很多做分权流程的人,哪怕是总监级人员,都经常犯一个错误,就是只把注意力放在分权额度和审批节点上,却忽视了对应的管理制度。

多年实践证明,毕竟一条分权流程,只能简单表明审批途径的节点。

如果没有对应制度的支撑,就会缺乏执行的标准细则,也会导致《分权手册》无法软着陆。

2019年,我们帮一家数百亿的跨境电商集团做分权流程优化,仅财务、人力、物资、行政4条管理线,就新建和修订了17份制度。

如下表中,发文有《公文管理办法》、会议有《会议管理办法》,哪怕是黑名单也有《黑名单管理办法》。

(示例供参考)

(3)“半”指的是半年定期更新

在美的,《分权手册》的集中修订,是以半年为周期,也是集团和各事业部管委会,非常重要的半年度工作。

我们经常以1-2天的闭门会议形式,来重新梳理各个分权事项。

通过这样集中定期的更新,美的《分权手册》经历了由厚到薄的过程,以集团的《分权手册》为例,从最早期70多页A4纸200多项,到后来不足10页50余项。

一方面去粗取精,删减不合时宜事项。

另一方面化繁为简,不再面面俱到事无巨细。

每一次定期更新之后,都会对所有人员进行培训宣贯,来保持信息同步。

04 日常分权流程怎么管理?

早期美的IT系统还没那么完善的时候,我们每个人桌上,都放着一本《分权手册》,方便知道自己要做的每一个事项,该由谁审核、批到谁结束、批完后备案给谁。

现在早已通过IT系统做了流程固化。

但这些关系到所有人的日常分权流程该怎么管理,也确实经历了由粗放到规范的过程。

这就涉及到建立日常分权流程管理规则的问题。

分权流程的管理规则包括三方面:

(1)对流程接口的要求

多职能岗对多业务岗的跨部门情况,是否对接口有限定?

举个简单例子:如差旅费报销,每个部门的每个员工是否都能随时提交?还是每个部门由一个综合管理岗位汇总再提交?再比如各部门的培训费报销,是每个部门单独提交,还是由HR统筹一个培训岗位汇总再提交?

如果不对这种流程接口做管理要求,各个部门就会五花八门,一些小事也会把流程搞复杂。

(2)对过程节点的要求

参与审核过程的节点可以由提交人自主选择吗?

还是有关的各个部门节点都要审?

抑或规定不能超过几个审核节点?

部门内应该有几个?跨部门应该有几个?

……

3)对审批效率的要求

每个节点多长时间要有反馈?一天还是两小时?

一个流程要在多长时间内完成审批?

驳回次数有要求吗?

效率和风险怎么平衡?

为了制定完善的分权流程管理规则,原来美的制冷集团推行过一个“1131”流程工作项目,要求做到流程一个接口、一个工作日审批、三个签批控制点、一个工作日反馈。

美的小家电集团也出台过3-5人节点、1小时反馈、4小时完成、先内后外、驳回不超过2次、事前沟通事后执行、重前不重后等一系列规则。

美的内部还经常把高管的审批效率,进行定期公开通报,就是为了不让领导成为下面做事的阻碍。

美的流程审批效率,在四、五年前已经可以做到,不论白天深夜、不论国内国外,一个流程从提交到审批完成,平均只需4小时。这也是美的流程审批效率的考核标准。

我们在管理咨询过程中甚至发现,美的内部审批效率之高,让不少互联网公司都为之惊叹。

最后的话:

美的分权管理机制,从何享健开始就没有搞“垂帘听政”,而是一种“有道、有序、有章、有度”的有效分权。

大的方面,美的事业部制,就是坚持了20多年的职业经理人的分权管理;小的方面,事业部内每一个公司、每一个部门,又进行层层分权,形成触达每一个末梢的分权管理。

正因为如此,外界与内部常常形成相反的看法:外界看美的,是一个规模近3000亿的航空母舰;内部看美的,是多个规模超百亿的联合舰队;

外界看美的,是一列高速前进的列车;内部看美的,是多个动车组推动的高铁。这中间,分权是最大的本质区别。

外界流传的美的《分权手册》版本众多,说到底形式还是容易模仿的,难的是实操过程。

因为确实有很多的落地细节和管理规则,要逐一做到位。

三对半”的操作方法、三方面的流程管理规则,使得美的分权得以实际落地,并且效率越来越高。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案例】中国企业最成功的分权体系
何享健的这100条思考,解释了为什么他是中国企业家中最优秀的“造钟者”
美的、华为成功背后共同的秘密:前赴后继的内部企业家队伍
美的如何建立问责机制?
美的创始人感悟100的缩减为10条修改
何享健的授权学——彭剑锋推荐并批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