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世纪冰与火:罗斯福站起,震撼美国;纳粹出动,惊吓德国

这是系列第八期,希特勒与罗斯福的冰火系列会长期更新,且字数较大,希望可以将这两个影响世界人物的真实一面,和少见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没看过前几期的朋友可以去下面链接看:

第一期《冰与火,显赫与落寞》

第二期《冰与火,富二代与穷吊丝》

第三期《冰与火,战场与内斗》

第四期《冰与火,德国巨轮沉没》

第五期《冰与火,红旗插遍德国》

第六期《冰与火,癫狂与瘫痪》


第七期《冰与火,反共反犹,疯狂涨粉》


罗斯福,瘫痪后的再次复出

伟大的人在遭遇重大挫折时方才体现其伟大,虽然罗斯福有出轨,表里不一等诸多污点,但当半身不遂降临到他身上时,他所表现出的坚毅品质是叫人敬佩的。

这也是为什么后来在大萧条如此艰难的政治环境下,罗斯福能带领美国前进的原因。

小儿麻痹导致的瘫痪,让罗斯福认为这是上帝要苦其心志的考验。

他说:我终于从幸运的青年,进入饱受挫折的中年了,过去大家都知道我是个浪荡子,现在大家都在钦佩我的毅力,这是我患病时的唯一喜悦啊。

1921年11月,在住院两个月后,罗斯福回到了自己的家,他被抬进顶层的阁楼,老婆拿过医院给的病例,上面第一句话就写着:

“病人的病情毫无改善。”

之后开始在家进行痛苦的四肢恢复理疗,他躺在一堆器械中,靠着这些器械才能撑起上半身。

每次孩子从学校回来,他都会勉强张开手欢迎,充满微笑着说:“欢迎回来,小巨人。”

孩子在父亲怀中哭泣,罗斯福笑着向孩子们展示自己萎缩的四肢肌肉。

这场灾难,对罗斯福的家庭和亲情是一场巨大洗礼,当他看着妻子为自己插尿管倒尿时,非常亏欠过去的出轨行为。

他称那是“过往公子哥的无知”,妻子埃利诺也成为了丈夫坚强的后盾,对他无微不至。

而在夜深人静时,摆在罗斯福面前的一个严肃问题是:

未来怎么办?

就算是21世纪,你见过全世界有哪个领导人是残疾人吗?

更何况那是在1921年。

残疾人别说当选总统,就是参加竞选都几乎不可能。

这也就意味着,半身不遂对于一个政治家来说,等同于政治生命的终结。

民众虽然会同情罗斯福,但很难投票去给这样一个半身不遂者。

选民自然会想,“他连自己都照顾不好,又怎么能管好国家?”

这是个很现实的问题,但罗斯福对于政治的野心,丝毫没有减弱,他还是想坐上那个最高宝座(白宫总统)

妻子心里也清楚,罗斯福政治生命结束了,但表面上为了给他信心,埃利诺还是支持他继续从政。

老妈则把话讲的很明白,回老家来吧,妈妈照顾你,就像当年我照顾你那个有心脏病的老爸一样。

但罗斯福果断拒绝了。

经过一段时间的康复,罗斯福上半身的状况减少了,但下半身的肌肉萎缩越发严重,为了阻止腿部的肌肉萎缩,罗斯福决定,再痛苦都要用拐杖撑着,自己走路。

可是光练习从轮椅上站起来就是一项艰巨任务,终于站起来后,还要练习拄拐行走,但难的是上楼梯。

上楼时一只手抓着两根拐杖,一只手撑着扶手,再拖着萎缩的腿往上一点点挪。

至于下楼则比上楼更难,下楼时,一不小心就会失去平衡滚下来。

害怕罗斯福真摔出事,老婆很快就在家里装了电梯。

另一项重要的康复训练是游泳,因为在水里依靠浮力,能让罗斯福觉得部分自由,他欢欣鼓舞的叫喊着,仿佛回到了健康的时候。

而外界更不知道的是,罗斯福强度最大的康复训练,是做前滚翻。

一个下半身瘫痪的人想要完成前滚翻难度可想而知,可他却日复一日的坚持着,虽然姿势非常丑,但强度够大,能刺激的肌肉部位也更多,经常练的是汗流浃背。

他经常把“孩子病”挂在嘴边,他说:

“这“孩子病”(小儿麻痹症)根本算不了什么,我很快会战胜它。”

当然罗斯福一辈子都没战胜“小儿麻痹”,但他确实战胜了自己。

当前罗斯福的政治地位是,辞去了海军助理部长职务,参加1920年的美国大选后,惨败。

可以说,就算不发病,他还身体健康,一个惨败的总统候选人,其政治生命都岌岌可危了,很多大选惨败的政治人物都销声匿迹了。

但罗斯福却没有,还在筹划着他第一次的“复出亮相”,他发誓,再困难也要重返政坛。

1922年10月9号,罗斯福发病一年后,他的汽车停在纽约百老汇街120号。

罗斯福下车时司机在旁边搀着,因为下车太慢后面的汽车不断按喇叭催促,一阵风吹过,罗斯福帽子飞了,司机再去把帽子追回来。

当罗斯福走进百老汇的剧院时,已是满头大汗。

他走向电梯,拄拐的左手一滑,整个人摔倒在地,两个强壮的手下马上把他撑起来。

撑着他,将他撑进剧院欣赏舞台剧。

这便是罗斯福病后的付出亮相,第二天报纸的一个小角只留下这样一句标题:

罗斯福让人惊讶的“复出”。

显然这次“复出”没有造成多大影响。

罗斯福暂时没有政治职务,就职于一家父亲老朋友开的纽约信托储蓄公司。

他做二休五,后来做三休四,早上在办公室会客,中午开会处理信托公司的事,下午办私事。

可以说,信托公司只是个挂职,他每天都要关心美国内部的政治局势和斗争,但罗斯福此时的影响力并不如大选前

(反观此刻在德国的希特勒,希特勒已经完全掌控纳粹党,并且组建了冲锋队,正在筹划啤酒馆政变。)

所以此时,希特勒和罗斯福这两人的政治地位,属于:

一个蒸蒸日上。

一个一落千丈。

吊丝逆袭了富二代。

一直到1924年,发病3年后,才是罗斯福真正的复出年,这一年是大选年

上一个大选年罗斯福以副总统之姿参选,结果惨败,这回他不会再参加竞选,但早就筹划着借着大选势头,重返政坛。

正好此时艾尔弗雷德·史密斯,想成为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想拿下党内初选,他找到罗斯福,希望罗斯福出来祝他一臂之力,当他的竞选顾问。

罗斯福虽然这两年都在信托公司上班,可目光从未离开政坛,他了解史密斯,心里知道史密斯赢不了民主党初选,更别提去和共和党竞争总统了。

可是这却是个复出的最好切入点,帮助一位候选人去竞逐大位,比自己直接复出好很多。

所以虽然认为史密斯会输,罗斯福还是同意帮了他。

不过政治都是相互利用的,史密斯选罗斯福也有自己的算盘:

1,罗斯福人畜无害,且相对幼稚,未来如果他真的当选,不会受制于罗斯福。

2,罗斯福残疾复出,坚毅的表现能提升选民好感。

3,罗斯福是新教倡导者,而史密斯是天主教徒,天主教徒在美国大选中天生劣势,所以必须找一个有代表性的新教伙伴,来支持他大选。

史密斯并不信任罗斯福,他的名言是:“罗斯福不是那种可以拉进厕所,说悄悄话的人。”

这一年双腿撑着支架的罗斯福41岁,史密斯52岁(右),两人达成合作。

1924年大选,最热的议题还是“禁酒令”,禁酒令1920年开始,搞了四年,严重撕裂美国,两派人在“禁不禁酒”的话题上,高度对立。

1924年仅纽约市,就有5-10万家地下酒吧,通常这些酒吧都有暗号,一般都叫什么瞎动物。

比如“blind pig”(瞎猪)和“blind tiger”(瞎虎),黑帮和地头蛇经营着这些酒吧,虽然时不时就被警察冲,可因为有利可图,冲了再开,久禁不绝。

因为地下酒吧越来越多,社会治安越来越乱,于是废除禁酒令的声音,就在1924年格外大声。

史密斯就是个自由派,反对禁酒令(在纽约)

而他的对手,同为民主党的麦卡杜,属党内保守派(在加州)。

麦卡杜(右)有高层背景,他岳父是美国1913-1921年的总统,威尔逊(左)。

所以这场党内初选一开始就不在一个起跑线的。

史密斯,反对禁酒的自由派,天主教徒。

麦卡杜,支持禁酒的保守派,背后有前总统岳父支持。

但罗斯福帮了一个大忙,争取到了1924年民主党代表大会在纽约的麦迪逊广场花园(体育馆)召开。

至少,让史密斯有主场优势吧。

不过事后看来,真正获得主场优势的,是罗斯福自己,罗斯福要在麦迪逊花园发表一场演讲,以支持史密斯。

同时也在家乡父老面前,宣告他的正式复出。

1924年6月,淡出政坛三年的罗斯福出现了,他为这场登台做了反复练习,如何能够看起来优雅点。

彩排中,他尝试用单拐走,另一只手向大家挥手,但完全失败,几次摔倒,单拐根本走不了路,即便16岁的儿子一再扶起他,他还是在试了几十次后才放弃。

因为在台上摔倒,会引起同情,罗斯福不想要同情,他想要大家看到的是坚毅。

下午天气晴朗,体育馆挤满了两三千人,罗斯福准备登台,他从台下到讲台的距离,只有七米。

只有七米,连十米都不到,可这七米都异常艰难。

罗斯福拄着双拐,用全身力气撑上两级台阶,随后一步一步撑到讲台前,台下3000人鸦雀无声,大家都盯着那个艰难但坚毅的身影。

期间罗斯福还扭过头,面对台下人群,笑了数秒钟,然后才再次撑到了讲台前。

这款微笑,在如地狱般的太平洋战争时,激励了很多人。

当罗斯福站上讲台的一刻,台下3000人同时起立,爆发出响彻整片麦迪逊花园的掌声,掌声持续了好几分钟。

罗斯福的复出登台,大获成功。

罗斯福的演讲主题是:

击败挫折,团结一致

罗斯福以自己这年三的经历为切入点,讲述自己如何挫败,如何击败挫败,更如何让原本快破碎的家庭重新团结。

听着听着所有听众都站了起来,他完全吸引住了听众,罗斯福呼喊着:

“我们这些人,有的来自东部大城,有的来自西部平原,有的来自中部平原,有的来自沿岸地区,不管你来自哪里,我都真诚请求大家克服分歧,始终团结。”

“我们要牢记林肯的那句话'对任何人都不怀恶意,对所有人都充满友善,而我们的候选人,史密斯,他具有英勇善战的领袖品质,是个驰骋于政坛的快乐战士,此刻我们都应该支持他,这不光是为了我们的党,更为了我们热爱的美国。’

因为演讲持续了一个多小时,罗斯福的腿被架子夹得麻木了(罗斯福下半身瘫痪,裤子里面有个架子,用力夹着罗斯福,撑着他让他看起来像是站着的。)

罗斯福最后把全身重量都压在了手上,而手撑着桌子,因为长时间的太吃力而不断痉挛颤抖。

但他完全忽略了这些,只有浑厚有毅力的声音,在大厅内回响。

他太渴望回到这个”舞台“了。

罗斯福的正式复出,使他看起来完全不一样了,他从一个轻浮骄傲,喜欢夸夸其谈的青年贵族,变成了一个坚毅且更具人道精神,能体谅下层阶级的中年政治家。

罗斯福的眼光也是准确的,史密斯赢不了初选。

至于那位前总统女婿麦卡杜,也没赢的初选,因为就在1924年的这当口,他的最大靠山,前总统威尔逊因病去世了。

威尔逊的去世,让民主党内部再次分裂。

而政治也很需要运气,就在威尔逊去世后的三个月,民主党另一位大佬,查尔斯.墨菲,也去世了。

短短几个月,党内两位大佬去世,这让权力出现巨大真空,最后由美国驻英国大使戴维斯获得党内初选.

并且在1924年的总统大选里,民主党又惨败了。

共和党的柯立芝获得1570万票。

民主党的戴维斯仅获得840万票。

只有人家一半,戴维斯的惨败,让他的党内声望也一落千丈。

民主党遭遇接二连三的重挫,可这对于罗斯福来说,都是好消息。

党内大佬接连死亡,权力真空给了后辈机会,大家想到了罗斯福那坚毅的身影,想到了他在竞选时,带给众人的“力量”。

很快,罗斯福就成为了民主党内的前三号人物,影响力和名望,反倒比生病前更大了。

这群民主党人坐在家里客厅,商量着怎么避免在1928年再次惨败,1920,1924,民主党连续两次惨败,都是碾压性的失败.

罗斯福又像以前扮演牧羊人的角色般,给大家打气:

他判断,柯立芝虽然赢了,但隐患很大,因为柯立芝的政策偏向中产阶级,而美国工人和农民都在温饱线上勉强度日

而且柯立芝这人嘴笨手笨,是美国睡王,话少的都到了夸张的地步。

(柯立芝)

(不知道罗斯福说的是不是真的,不过后来有过基本传记可以佐证。)

传记记载:柯立芝嗜睡,话少的像有什么病。

他每晚9点睡,第二天9点起,睡12个小时。

中午1点半午睡,五点半醒,睡4个小时。

等于这人一天要睡16个小时。

有人调侃柯立芝是睡神,柯立芝说,当总统就该多多睡觉,总统睡好了,美国才能少生事端,才能国泰民安。

另外柯立芝接受采访,常常是一个字回答“是”,“不”,多说一个字都像要了他的命。

这些性格特点,也反映在他的执政上,柯立芝统治下的美国政府,也像睡着了不会说话一样,极少干涉工商业的事务。

他提倡,“少管闲事的政府才是好政府”,放手让工商业自己去弄,自己去搞,要凭市场经济和资本规律来解决经济问题,和劳资纠纷。

从这点可以看出,柯立芝和罗斯福是两种人。

罗斯福新政,是什么都要管,管的如同一个社会主义者。

柯立芝执政,是什么都不管,放手让资本家去闹。

1924年,罗斯福在家里客厅预言,柯立芝长不了,因为他完全忽略了工人和农民这些底层利益。

为了印证自己对于虚假繁荣和泡沫经济的想法,罗斯福开始广泛的深入民间,疾病,让他完全摆脱了过去公子哥、富二代的包袱。

而底层人民看到拄着拐杖的罗斯福,也颇为感动和欢迎,穷人更为信任罗斯福。

在一次次深入民间的走访中,罗斯福建立起了广泛的人脉关系网。

其中一位纽约犹太人裁缝,陪了罗斯福一整个夏天,这裁缝带罗斯福了解了大城市里的底层和工薪阶层的真实生活,了解他们的渴望和诉求。

更让罗斯福学会了,用底层人民的语言说话,而这些在当时的美国政治人物中,是绝无仅有的。

另外罗斯福也从富庶的东西两岸城市,进入了美国相对贫穷的南方,他老婆埃利诺也加入民主党妇女部,主攻女性选民的诉求。

罗斯福付出了很多,但是成功也没有随之而来,1928年美国大选,罗斯福最亲密的战友,也是在他瘫痪时无微不至照顾的麦克亨利.豪,与罗斯福商讨是否要参加大选的事。

两人都一致认为,1928年,不是个好年,柯立芝繁荣(经济泡沫)依然在继续,这时候出来选,无疑是自找失败。

更何况罗斯福在1920年大选已经惨败过一次了,如果再选再败,那政治生涯可能也结束了,毕竟同一个人不断选,不断败,会给选民留下无耻的印象。

于是罗斯福决定不参选,而另一边上次党内提名都失败的史密斯,这次决定再战。

亲密政治伙伴豪建议罗斯福,可以先竞选纽约州州长,家乡州,罗斯福竞选州长应是稳赢的。

但对于野心早在总统大位的罗斯福来说,拿一个州长兴趣缺缺,可纽约州此时州长空白,如果罗斯福不来选,那纽约州就可能落进共和党口袋。

但罗斯福还是找各种理由推脱,比如想多陪陪家人。

可此时他老婆埃利诺,有了个近乎同性恋的闺蜜,埃利诺是同性恋,小道消息不断传开。

罗斯福女儿安娜.罗斯福结婚嫁人了,安娜.罗斯福在后来说道,我当时嫁人,很大原因是为了逃出那个“问题重重”的家。

另外罗斯福家族里的老长辈,詹姆斯.罗斯福,也在纽约死了,这让富兰克林.罗斯福很伤心。

所以这时候罗斯福家庭环境,也是一般般,没有多幸福,至少和他刚生病时一家人团结一心比。

另外罗斯福还说,我来竞选纽约州长,我没钱啊。

罗斯福没钱的消息一出来,杜邦集团总经理,通用汽车公司老板,全都第一时间打钱,一天之内填满了竞选要用的所有资金。

整个民主党都希望他去选,亲密的政治伙伴豪也同意他去选,金主爸爸们也恳请罗斯福去选。

虽然罗斯福真心不想选,但也拗不过那么多股势力,于是只好宣布,参加纽约州州长选举。

罗斯福宣布参选州长的第二天,亲共和党的报纸立刻头版头条打出标题:

《权欲熏心的民主党人硬是把最后的预备队员——不幸的残疾人罗斯福推上了政治斗争的火坑》

报纸号召,凡是具有道德感和良知的选民,都应该保护罗斯福,别让他成为政治斗争的牺牲品,不投票给罗斯福,就是对他最好的保护

这新闻在纽约州掀起很大风波,罗斯福只好自己出来解释,当然是口是心非的解释,罗斯福说:

“我感觉到,在困难之时民主党理应树立为人民服务的最高理想准则,我是基于这个考虑才接受了提名,这非玩笑,也无关我个人的利益得失。”

这边罗斯福参加纽约州长竞选,那边史密斯也终于赢得了党内初选,代表民主党去总统大选了。

有时候,不得不佩服罗斯福的政治直觉,他从不看好史密斯会赢,尤其是在1928年,这感觉格外强烈。

1928年大选,胡佛(左)对上史密斯,这是一场屠杀,这是一场比1920,1924更惨烈的屠杀。

美国全面飘红,民主党丢盔弃甲,勉强守住几个摇摇欲坠的优势州,史密斯成了党内炮灰。

试想如果1928年参加大选的是罗斯福,那他的结果一样是惨败。

那么罗斯福呢?当民主党面临全面的溃败时,纽约州民调,支持罗斯福的选民不到30%,情势非常不利。

罗斯福又是如何在艰困的政治大环境下,逆转取胜的?这一漂亮的翻身仗,对罗斯福后续的政治生涯,意义重大。

而同一时间,还处于“魔头雏形”的希特勒,在德国正掀起一场小范围的腥风血雨。

希特勒第一次尝试用暴力,夺取权力。

希特勒的第一次暴力尝试

1923年的希特勒通过“政变”,完成了对德国工人党(纳粹党)创党人的夺权,希特勒掌握了对党的绝对领导。

此时的希特勒意识到,他需要一支听命于他,为他卖命的部队,虽然中天王有军队支持他,但这毕竟不是自己的部队。

希特勒需要一支只听他的部队,并且这部队还肩负宣传和形象工作,于是,希特勒青年团诞生。

希特勒青年团,最早叫“体操运动队”,这称呼是用来迷惑政府,怕政府来打击他们的。

希特勒体操队,穿着整齐的制服,就像之前说的,希特勒特别追求仪式感,好看整齐的制服,很重要。

这个体操队统一全是青年党员,由罗姆带人训练,罗姆私底下称其为冲锋队,在慕尼黑大街上,青年冲锋队穿着制服沿街巡逻,这群帅气小伙子,佩戴纳粹红黑臂章,让人眼前一亮。

但冲锋队不能只是吉祥物,要有真把式,那就必须闹点事,也就是故意寻衅滋事。

比如故意袭击犹太人,踹一脚,打一顿就走,分发反犹小册子,不过在初级阶段,打犹太人不是最重要的,打同行才最重要。

希特勒的同行是谁?当然是其他党派,在那个党派如雨后春笋般崛起的年代,希特勒必须消灭其他党派,打击他们,吃掉他们。

同行才是赤裸裸的仇恨。

1921年9月,希特勒得知“巴伐利亚党团”在罗文酒店开大会,希特勒就带冲锋队来砸场子了。

党团在酒店里的千人大会才召开,主席才在台上讲两句话,希特勒突然从推开的门进来,他的步伐六亲不认,目空一切。

此时安插在千人大会里的百名冲锋队员起身欢呼鼓掌,同时高喊“把话语权交给希特勒”。

巴伐利亚党团主席都闷了,一时不知如何应对,他没想到希特勒会这么大摇大摆的来砸场子。

突然有人关了灯,会场内一片漆黑,转而间早有准备的冲锋队闹将起来,痛殴巴伐利亚党团成员,党主席更是被七八个人围着殴,打的在地上打转。

打完了人,砸完了场,希特勒和冲锋队扬长而去。

隔天希特勒被叫到警局问话,希特勒满不在乎的说“打人没什么大不了的,我们成功阻止了他们宣传那祸国殃民的理论”。

希特勒没有受到什么处罚。

两个月后希特勒故技重施,这回目标是霍夫布劳酒馆,酒馆里挤了800人,500平民,剩下的300是赤党(共产主义信仰),这是一场希特勒最讨厌的犹太共产党的集会。

但人数却超过他预料,除去500平民,还有300赤党,而且都是有膀子力气的产线工人。

工人阶级,最有力量。

而希特勒只带了50名冲锋队,此时酒馆大门已关,要是就这么灰溜溜的跑了,那纳粹党会成为慕尼黑的笑话。

于是希特勒给冲锋队打鸡血,他高喊着“我们效忠信仰和国家的时间到了,今天我们要么遍体鳞伤的走出去,要么被打死抬出去,只有这两个结果”。

冲锋队到底都是年轻人,热血沸腾的高喊三声“万岁”回应,且三声万岁,一声比一声凄咧。

随后希特勒带头冲锋,冲入人群“战斗”,互殴开始。

在前线战场上打了三四年仗,天天提着脑袋度日,酒馆群殴在希特勒眼里真是小场面。

冲锋队高喊“为了未来”,希特勒身体呈45度踩在酒桌上,耳边七八个啤酒瓶飞来,他一动不动,看哪里打的最吃力,他就过去帮忙。

桌子,椅子,啤酒瓶,煤气灯,全是武器,现场乱作一团,全凭一股勇气和耐力。

两边互欧持续了30分钟,最终赤党退出啤酒馆,纳粹党获胜。

在希特勒那臭名昭著的自传里,将这场酒馆突袭,以少胜多,形容为“光辉伟大的胜利”。

赤党跑了后,希特勒面对一片狼藉的啤酒馆,大喊“演讲继续,大会继续”。

然后希特勒开始演讲,旁边一个冲锋队员蹲着给他包扎手臂伤口。

这场“辉煌的胜利”让纳粹党名声大噪,党员人数,尤其是热血的年轻人大批大批的加入纳粹党。

(但是我要再重申一遍,在慕尼黑绝大多数善良的人民都是反感纳粹党的暴力行为的,纳粹党整天闹事,破坏社会秩序)

可沉默的大多数,对希特勒没有遏制能力。

张扬的炫耀武力的希特勒,也被征服锁定为“重点关照对象”。

与此同时,外部环境激烈变化,历史风口吹向了希特勒这边。

盟国要求德国增加战争赔款,德国拒绝,法国二话不说立刻出兵占领了杜伊斯堡和杜塞尔多夫,制裁德国。

法国占领军,趾高气昂的走过

德国抗议,法国加码,要求德国每年支付20亿马克,外加出口总额的25%作为赔款,还放话如果德国做不到,就再占领“鲁尔”全部

另外在国联,新决议让波兰收回西里西亚,那里有重要的矿山和重工业。

见德国还咬着不放,法国出兵占领鲁尔,那是德国最重要的工业区,而德国总理在假惺惺反对法国占领后,最终向法国妥协,承诺会继续赔款。

大量赔款,工业重镇丢失,直接造成物价大涨,失业大增,德国马克兑美元的比例,来到了10万马克兑1美元。

顷刻间,爱储蓄的德国中产发现,自己存在银行的钱都成了废纸,财富被洗劫一空。

国家屈辱,生活绝望,这无疑增加了原本中间派的人,积极导向极右翼的希特勒,开始认同必须砸碎这个旧制度的一切。

希特勒深刻感受到“时代在召唤,人民很愤怒”,这是天赐良机,于是从1923年开始,随着纳粹党的壮大,他就不再追求街头互殴这种小打小闹。

他要搞政变,真正的政变。

要推翻那个丧权辱国的魏玛政府。

那这政变怎么搞呢?纳粹党就需要联合境内外的反政府势力,至少包括三方:

1,境内德北势力。

2,境内德南势力。

3,境外势力。

此时希特勒的忠实马仔,号称“外交专家”的卢戴克,他奉命去意大利“吸取经验”。

当时墨索里尼在意大利搞的革命很是成功,希特勒很兴奋,觉得这是个可以借鉴的模板。

墨索里尼能成功,我希特勒为什么不能成功?

于是卢戴克前往意大利找墨索里尼,虽然这时候墨索里尼根本没听过希特勒(这小子谁啊),但是好客的墨索里尼还是热情接待了卢戴克。

墨索里尼,1923

两方互换了意见,对凡尔赛和约都嗤之以鼻,对暴力推翻政府都一致认同,唯有在犹太人问题上,墨索里尼并没表现出反犹的兴趣.

但两方还是交谈愉快,回去汇报希特勒后,希特勒也吃惊于法西斯主义和纳粹主义有惊人的相似。

其实从意识形态角度来看,法西斯主义来源于意大利,希特勒的法西斯主义,实则是“法西斯修正主义”

法西斯修正主义,并不受到墨索里尼的喜欢,而法西斯修正主义和原版的最大区别就在于“种族灭绝”。

希特勒认为必须肉体消灭有害和劣等人种,包括对残疾者的消灭,但墨索里尼的法西斯主义,不包括这一点。

不管怎么说,两大魔头此时第一次联系,当希特勒听到卢戴克转述的,墨索里尼如何用暴力夺取一个个“布尔什维克化的城市”时,希特勒陷入了深深沉思,他似乎看到了自己会像墨索里尼一样取得非凡成功。

这一年希特勒信心倍增,他决定先试试牛刀,试试纳粹党在慕尼黑以外的成色。

他选择了科堡市做目标,科堡在慕尼黑北面200公里,是附近著名的赤党分子城市,他要效仿墨索里尼,用暴力消灭“布尔什维克化的城市”.

在慕尼黑600名冲锋队员,背着武器和两天干粮登上火车,这600名冲锋队员,至少300人是“自来水”,车票干粮等全都自掏腰包,希特勒不发他们钱。

火车到纽伦堡停了下,又上来300名冲锋队,这一车子纳粹青年团就和过节一样,车厢里热闹激昂,高声唱爱国歌曲,呼唤国家换个天。

连平时不苟言笑的希特勒,身边也围了一群粉丝,他们有的是摔跤手,有的是马贩子,有的是保镖,有的还是学生。

一面面黑红色的纳粹旗从车窗伸出去,随着火车飞舞,其他车厢的乘客好奇的过来探脑袋,看这是什么马戏表演。

其他人来看还好,问题是凑热闹的人里还有犹太人,情绪高昂大唱爱国歌曲的冲锋队二话不说,冲过去就一阵痛殴。

跟着一群人还杀进犹太人群里,四面厮杀。

也没人来制止,也没人敢制止。

等火车到科堡,冲锋队已有1000多人规模。

科堡公爵还有公爵夫人,亲自到火车站欢迎希特勒的到来!

这公爵是旧贵族,恐惧共产党,而公爵夫人是沙俄逃来的贵族,更是痛恨共产党革了沙俄皇帝的命。

他们作为支持者欢迎希特勒来科堡闹事(驱逐这里的共产分子)。

一下火车,一千多人的队伍列队整齐,跟着奏乐,挥舞纳粹党旗帜,踏着正步一路进城。

依旧是希特勒强调的仪式感。

只不过这时候纳粹党钱也不多,除了最前面一批人制服笔挺外,后面那一群穿的是自己的褪色衣服,还有补丁,背上背着橡胶棍或者大刀,但一千多人的共同点是,都佩戴纳粹的红臂章。

街道两边支持布尔什维克的工人开始大喊强盗,流氓,罪犯等,冲锋队当没听见继续正步走。

到市中心时,街边开始有人扔石头和垃圾攻击冲锋队了,这时候希特勒用手一指,冲锋队一拥而上,橡胶棍雨点般砸下,抗议者做鸟兽散。

这更助长了冲锋队的气焰,他们趾高气昂的在马场和射击场住宿。

第二天这千人的阵势再上街,街上市民安静多了,更没人敢攻击了,再往前走居然看到有居民楼的窗户里伸出帝国旗帜,市民开始欢迎纳粹党的到来。

(这里该说明下,当时纳粹党名气没那么大,有市民支持纳粹党也是觉得他们是来消灭布尔什维克的,所以他们挂出红黄黑三色的国旗,而不是挂出纳粹旗。)

在城市广场,赤党大约一万人组成的抗议队,对上了希特勒一千多人的纳粹党

和上次在啤酒馆6:1相比,这次的人数差距是10比1,但希特勒却异常兴奋和坚定,在他眼里这群赤党抗议队就是群乌合之众。

双方开干,又是一场战斗。

最终希特勒拿下科堡,灭了城内布尔什维克的威风。

虽然科堡只是小城,但他是德国第一座纳粹城市,战斗胜利第二天,86名科堡人就成立了科堡纳粹分部。

短短几年后,纳粹党就成了科堡议会的第一大党

科堡一战,也让纳粹党和希特勒的名声冲出了慕尼黑和南部德国。

20世纪冰与火可能更新的慢点,希望找到比较真实的当年的资料和照片,以求反映出一种真正的人性

因为我相信,人性永远是历史的焦点,且人性,是不容易改变的,所以才有借古知今这一说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44张老照片告诉你二战前世界的样子
二战:新秩序的概念
柏林在20世纪30年代
《第三帝国的到来》13 :啤酒馆暴动
战争狂人希特勒的11张罕见老照片,图七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的合影
民粹下的美国和纳粹德国,何以走上不同的道路?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