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1--6)【图文音】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1)

选编:明月


一、李白生平

 

李白出生于公元701年(武则天长安元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人称诗仙、诗谪仙。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天水县附近),先世流入西域。人说李白出生于中亚细亚的碎叶城,后随父亲迁徙到蜀地,居住在四川绵州昌隆县的青莲乡(今四川绵县北)。

 

李白早期受过很好的教育,并才华过人。他自述“五岁诵六甲”(《上安州裴长史书》)。(注:天干地支,用天干地支相配计算时日,其中有甲子、甲戌、甲申、甲午、甲辰、甲寅,故称。《汉书?食货志上》:“八岁入小学,学六甲五方书计之事,始知室家长幼之节。”)“十五观奇书,作赋凌相如”(《赠张相镐》)(注:司马相如(约前179年—前127年),蜀郡/今四川省南充人,西汉大辞赋家,后人称之为赋圣);“十五好剑术,遍干诸侯”(注:干:干谒,对人有所求而请见;诸侯:此指地方长官。)(《与韩荆州书》);“十五游神仙,仙游未曾歇”(《感兴》八首其五)。李白少年时代的学习范围很广泛,除儒家经典、古代文史名著外,还浏览诸子百家之书,并“好剑术”(《与韩荆州书》)。他很早就信道,喜隐居山林,求仙学道,同时又怀建功立业的政治抱负直到晚年。李白青壮年时曾试图通过达官显贵的引荐而走上仕途,但现实中他的仕途毫不顺畅,人们欣赏他的文学才华,却不认为他具有足够的政治细胞。晚年的李白终于看透,唱出“古来万事东流水”的豁达之句。

 

据载李白不仅诗才超群,而且精通剑术,他生平总是“剑不离身,身不离剑”。《宣和书谱》中说他“卯岁知通书,及长好击剑,落落不羁束”。他自幼跟随父亲李客学剑,十五岁就能练一手好剑术,据《五月东鲁行答上翁》中说,他35岁时“顾余不及仕,学剑来山东”。李白的诗中有很多写到剑的,如“抽剑步霜月,夜行空庭遍”,“起舞拂长剑,四座皆扬眉”,“长剑一杯酒,男儿放寸心”,“不然拂剑起,沙漠收奇勋”,等等,由此对剑在李白生活和心灵中的位置可见一斑。

 

剑是道家常用道器,蜀地也是道家宝地。求道应是“谪仙”回天之途。李白似乎自少年起就学道。李白的访道生活在《访戴天山道士不遇》这首诗中有所体现。他早年曾在戴天山的大明寺读书。戴天山在今四川昌隆县北。一次李白去拜访此山中的一位道士,却未得相见,写下这首优美的五言律诗,记录了自己早年访道不遇一幕。

 

李白从青年时期便不断出外漫游。公元725年(开元十三年),24岁的李白出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李白青少年时期在蜀地所写诗歌留存很少,但象《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峨眉山月歌》等篇,已显示出突出的才华。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2)

 选编:明月


42岁时,李白得唐玄宗召入京城(长安,今陕西西安),供奉翰林。不到三年,李白离开长安,游河南、山东、东南各地。公元755年(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叛乱,李白当时隐居在庐山。756年12月,李白为了平复叛乱,曾经应邀作为永王李璘的幕僚。永王触怒唐肃宗被杀后,李白也获罪入狱。不久以后,唐朝名将郭子仪(安史之乱爆发后,任朔方节度使,率军收复洛阳、长安两京,功居平乱之首,晋为中书令,封汾阳郡王。唐肃宗的儿子唐代宗时,郭子仪又平定仆固怀恩叛乱,并说服回纥酋长,共破吐蕃,朝廷赖以为安。郭子仪戎马一生,屡建奇功,大唐因有他而获得安宁达20多年,史称“权倾天下而朝不忌,功盖一代而主不疑”)出面为李白说情,使李白免于死罪,改为流放夜郎(今贵州桐梓县一带)。公元759年(乾元二年),李白在流放途中遇赦,此时他已59岁。

 

安史之乱经过八年时间才被平定。据正史《旧唐书》记载,李白流放虽然遇赦,但因途中饮酒过度,公元762年(肃宗宝应元年)醉死于宣城(今安徽宣城县)。也有人说,李白晚年来往于金陵、宣城一带,死于当涂(今安徽当涂县)。无论哪种说法,李白享年61岁。

 

李白的一生是一个伟大诗人的一生。中国古人讲读书出仕入相,而李白没有走成这条路。他有超众的诗歌才华、有报国之心,但不堪政治之黑暗,也无为官为相之命;他活了61年,42岁才到朝廷为官,但在长安的时间前后不过三年,即被唐玄宗“赐金放还”。他在长安的呆不下去,以及后来加盟李璘获罪,都说明他不适合与官场融为一体。

 

李白的诗雄奇飘逸豪放,艺术成就极高。唐朝(公元618年~907年)是世界公认的中国最强盛的时代之一。唐朝在文化、政治、经济、外交等方面都有辉煌的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唐朝最令人瞩目的文学成就当属唐诗。自陈子昂和“初唐四杰”起,唐朝著名诗人层出不穷,盛唐时期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中唐时期的李贺、韩愈、白居易,晚唐时期的李商隐、杜牧是其中的几个代表。后世宋、明、清虽也有杰出诗人出现,但律诗和古诗的总体水平都不如唐朝,使得唐诗成为中国古诗不可逾越的巅峰。而李白正是唐朝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被称作是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把中国浪漫主义诗歌推向了巅峰。他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据说他的存世诗文有千余篇,代表作有《早发白帝城》、《月下独酌》、《静夜思》、《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并有《李太白集》传世。

 

二、诗歌评论

 

李白是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人称为“诗仙”。唐朝与李白同时代的著名诗人贺知章推崇李白,称其为“谪仙”。宋代诗论家严羽撰《沧浪诗话》云:“人言太白仙才,长吉(李贺)鬼才,不然。太白天仙之词,长吉鬼仙之词年。”明代诗词大家杨慎的《升庵诗话》则说:“李白神于诗。杜甫圣于诗。”

 

李白一生留下诸多优美的古诗、律诗,还有乐府诗,其中李白的绝句又独受好评。评论家普遍认为,李白和王昌龄(盛唐时期著名边塞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的绝句最好。清康熙年间曹寅主持编撰的《全唐诗》收录了李白的五言绝句八十六首。明高棅选编的《唐诗品汇》选录了李白的五言绝句二十三首,并把李白列为五言绝句的正宗诗人。《唐诗三百首》选录李白五绝三首。李白的五绝是精美绝伦的艺术奇葩,历来很受人们的喜爱,有许多五绝达到了妇孺皆知、脍炙人口的程度。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3)
——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选编:明月


三、李白诗歌欣赏

1、早期作品《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李白早年曾在戴天山中的大明寺读书,这首诗大约是这一时期的作品。一次去拜访山中一位道士,却没有见到他,便写下了这首景美意浓的五言律诗: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大意:水声与犬吠交织,桃花挂满露水。林间深处时而见到麋鹿出没,到溪边时已是正午,却没听到钟声。野竹间淡淡的云气缭绕,翠绿的山峰上飞瀑倾泻。没人知道道士去了哪里,我只能惆怅地倚在两三棵松树旁。

 

赏析:戴天山,又名大康山或大匡山,在今四川省江油县,因山势高峻直插云天而得名。据专家考定,写作此诗的时候李白还不到二十岁。

 

《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全诗八句,前六句写往“访”,重在写景,景色优美;末两句写“不遇”,重在抒情,情致婉转。诗的开头两句展现出一派桃源景象。首句写所闻,泉水淙淙,犬吠隐隐;次句写所见,桃花带露,美丽眩目。诗人缘溪而行穿林进山。入山的第一程宜人景色,使人留连忘返,且让人联想到道士选择如此自然秀美的世外桃源居住,心必是远离凡尘的。第二句中“带露浓”三字,除了转为桃花做了特写之外,还点出了入山的时间是在早晨,与下一联中的“溪午”相映照。

 

颔联“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诗人在林间小道上行进,林深路长,来到溪边时,已是正午,是道院该打钟的时候了,却听不到钟声。这两句极写山中之幽静,暗示道士已经外出。鹿性喜静,常在林木深处活动,“时见鹿”虽是人和动物的动态,却是对深林幽静的表述。正午时分,没有钟声,唯有溪声清晰可闻,这就更显出周围的宁静。环境清幽,疑似方外,与首联所写的桃源景象正好衔接。这两句景语也在含蓄地叙事,以“时见鹿”反衬不见人,以“不闻钟”写道士不在道观,使诗题中的“访而不遇”开始展现。

 

颈联“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是诗人进山的第三程。从上一联“不闻钟”,可见诗人离道观尚有一段距离。这一联写来到道观前,道士不在,唯见与青山雾霭融合在一起的绿竹与挂在碧峰上的飞瀑。诗人用笔巧妙而又细腻:“野竹”句用一个“分”字,描画野竹青霭两种近似的色调汇成一片绿色;“飞泉”句用一个“挂”字,显示流动的白色飞泉与静止的如碧玉般翠绿的山峰相映成趣。这两句写景,既可看出道观所处环境的淡泊与高洁,又可体味到诗人造访不遇若有所失的情怀。

 

结尾两句“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作者通过问讯的方式,从侧面写出“不遇”的事实,又以倚松再三的动作寄写“不遇”的惆怅,用笔略带迂回,感情亦随势流转,久久不绝。

 

前人评论李白这首诗时说:“全不添入情事,只拈死‘不遇’二字作,愈死愈活。”(王夫之《唐诗评选》)“无一字说道士,无一句说不遇,却句句是不遇,句句是访道士不遇。”(吴大受《诗筏》)道出了此诗妙处。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4)

—— 峨眉山月歌

选编:明月


2、早期作品《峨眉山月歌》

李白24岁初离蜀地时,曾写下一首七言绝句《峨眉山月歌》:


峨眉山月半轮秋,
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
思君不见下渝州。

赏析:半轮明月高高地挂在峨眉山头,月亮倒映在平羌江那澄澈的水面。夜里我从清溪出发奔向三峡,到了渝州(重庆)就是再思念也看不到你(峨眉山上的月亮/家乡)了!


全诗意境明朗,语言浅近,音韵流畅。峨眉山→平羌江→清溪→渝州→三峡,诗人为读者展开了一幅千里蜀江行旅图。除“峨眉山月”而外,诗中几乎没有更具体的景物描写;除“思君”二字,也没有更多的抒情,然而“峨眉山月”这一艺术形象贯穿全诗,使全诗充满了诗人江行的体验和思乡之情。并且,绝句因为字数少,在表现时空变化上颇有难度,而李白诗所表现的时间与空间跨度可谓到了自由驾驭的地步。二十八字中地名共五个,占十二字,江苏明清著名诗人王麟洲说李白这首诗“四句入地名者五,古今目为绝唱,殊不厌重。”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5)

—— 静夜思

 选编:明月


3、青年时期作品《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
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
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一诗的写作时间是公元726年(唐玄宗开元之治十四年)旧历九月十五日左右。李白时年大约25岁,写作地点在当时扬州旅舍。他的另一首诗《秋夕旅怀》当为《静夜思》的续篇,亦同时同地所作。《静夜思》自八世纪问世以来,几乎每一本唐诗诗集都会收录。这首诗在不同朝代、不同编者之手,诗句用字在首句第三个字(或“明”或“看”)和第三句第四个字(或“明”或“山”)有所不同。本文使用的是明朝版本。宋朝版本是“床前看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山月,低头思故乡。”

 

赏析:《静夜思》是李白最脍炙人口的一首千古名篇。这是一首五言绝句,全诗仅短短四句,每句五个字,共二十个字,却意味深长地表达出一位远在他乡的游子对故乡那深深的怀念之情;平淡的语言娓娓道来,如清水芙蓉,不带半点修饰;信手拈来,没有任何造作之痕,无怪有人赞为“妙绝古今”。

 

《静夜思》本乐府旧题。晋《清商曲辞·子夜四时歌·秋歌》“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题目“静夜思”点出了这首诗特定的写作背景:寂静的深夜,作者躺在床上,迟迟不能入睡。皎洁的月光透过窗户洒满床前,那洁白的颜色让睡意渐高的诗人忽然感到是否满地铺上了一层银霜?明月照在游子的窗前,也照在故乡的土地上。当诗人惊醒,意识到满地银辉乃月光时,不禁抬头向那一轮挂在空中的明月望去。高挂的明月更勾起了心中怀乡的情思,诗人怀乡的情思深切绵长,不知不觉中头颈不禁沉了下来!

  


唐朝诗人李白及其诗歌欣赏(6)
—— 山中问答
选编:明月
 

4、青年时期作品《山中问答》
 

李白作品中有很多是充满修道人的率真、超逸和宁静的。《山中问答》便是其中之一:


问余何意栖碧山,
笑而不答心自闲。
桃花流水窅然去,
别有天地非人间。

 

这首诗的写作年代,有几种说法,一说是开元十五年(公元727),李白来到安陆不久,即为故相许圉师家招为入赘孙女婿,于是他就栖居碧山读书耕作。这时,在他的亲友中,对他这样年轻就过隐居生活、不求仕进不以为然,有所议论,于是在开元十七年春,李白写下这首诗,用答问形式回答亲友的议论。道家是讲清修的,当不执着于仕途时,诗人的身心便洋溢着道性和仙气。

 

(1)余:我。栖:居住。碧山:在湖北省安陆县内,山下桃花岩是李白读书处。(2)闲:安然,泰然。
(3)窅(yǎo)然:深远的样子。
(4)别:另外。非人间:不是人间。


大意:有人问我为什么住在碧山上,我笑而不答,心中却闲适自乐。山上的桃花随着流水静静地流向远方,这里就象桃花源,别有洞天,不是凡尘世界所能想象和理解的。

 

赏析:这是一首诗意淡远的七言绝句。全诗虽然只有四句,但是有问、有答,有叙述、有描绘、有议论,其间转接轻灵,活泼流利。用笔有虚有实,实处的描写很形象,虚处的用笔一触即止,虚实对比,蕴意幽邃。第三、四句字面上描写诗人隐居生活的环境如世外桃源、如方外道观,以及诗人在那个时期的精神追求,话外隐喻着修道生活的出尘妙趣与怡然自得。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李白最糟糕的一首诗,为何传诵千古?
古诗词赏析-静夜思(李白)
趣谈历史丨李白写过多少种月亮
古诗词里的中秋 十五望月十分明 清景无限好个秋
必背古诗 -- 李白《静夜思》
书画家赵孟頫 泼墨《静夜思》高清欣赏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