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旧上海老电影系列之一四五《光芒万丈》(收尾篇)

作为“旧上海老电影系列”的收尾篇,今天跟大家聊一部中央电影局东北电影制片厂1949年9月出品的故事片《光芒万丈》。“旧上海老电影系列”用东北电影制片厂的作品来收尾,好像哪儿有些不对?您且听我道来。1949年对于上海电影来讲是一个分水岭,全国电影界他们是老资格,然而在新中国的电影创作领域他们只能算是新战士。众所周知解放后的文艺作品主要创作题材开始偏向工农兵,对新社会满怀一腔热忱的老上海影人会采用什么样的尺度手法颂扬工农兵,这就是个问题。《光芒万丈》的编剧陈波儿、导演许琦都是从上海到延安,从延安到东北的红色电影人,用他们同时期的工农兵题材作品“打个样”,再从下个系列看“新上海老电影”的变迁,会更有感触。本篇公众号参考的部分文献取自网友“杨柳轻飏直上重霄九”的原创文字“《光芒万丈》注释字幕及相关文献”,特此致谢。

▲1947年《5号发电机》

1946年4月28日,哈尔滨回到人民的怀抱,成为全国解放最早的大城市。5月份,东北民主联军军代表齐明进驻哈尔滨电业局主持工作,职工生活及工作环境大为改善,长期被压抑的劳动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同年7月18日和10月10日,军事进攻哈尔滨遭到民主联军顽强抵抗的国民党两次切断丰满发电厂至哈尔滨的电源,给哈尔滨造成近两年的水电中断。而此时的哈尔滨发电厂原来只是个备用厂,设备年久失修,点火发电后又接连发生机组烧损事故,严重时只能发电400千瓦。在这种情况下,军代表齐明深入到哈尔滨发电厂职工中去发动群众,与刘英源等大批工人弟兄一起日夜奋战,到1947年8月,先后修好了3、5、6号发电机组,恢复了发电,有力保证了哈尔滨工厂和居民的电力供应,有力地支援了解放战争。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哈尔滨电业职工这一重大贡献,1947年,刘英源被选为哈尔滨市特等劳动模范;1948年,劳动英雄刘英源和局长齐明一起出席了全国第六次劳动大会。中央电影局东北电影制片厂敏锐地抓住了这个工人典型,决定以刘英源的英雄事迹为素材拍摄成电影,并将创作剧本的任务交给了陈波儿

▲《光芒万丈》海报

时任“东影”党总支书记兼艺术处处长的陈波儿接到创作任务后,用半年的时间深入哈尔滨发电厂,与工人们同吃同住同劳动,了解情况深挖素材。由于刘英源的事迹非常具有电力行业特点,专业性很强,陈波儿不顾自己疾病缠身(1951年病逝,英年41岁),除跟班作业外,遇有不懂的问题还要拉着当事人到车间现场模拟演示,直到弄懂为止。1948年6月,陈波儿拿出话剧《劳动的光辉》和电影《光芒万丈》两个剧本,东北电影制片厂立即组织摄制团队投入拍摄,在1949年9月开国大典之前公映,为新中国的成立献上了一份厚礼。这是中国(无论新旧)第一部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和主角、歌颂工人行业电影,在我国电影史上具有标杆性作用。

▲导演许珂

许珂原名许可,1912年出生于福建泉州。1929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西画系,半年后因家境困难辍学。1930年开始边当学徒,边学习雕塑,曾在上海《良友》画报上发表雕塑作品。1931至1933年在上海江小鹤造像所工作。1933年至1935年先后参加“左翼剧联”领导的三三剧社、人权保障大同盟、上海无名剧人协会、业余剧人协会,担任过演员、舞台装置和设计工作。1934至1937年,在联华影业公司的《狼山喋血记》旧上海老电影系列之十九《狼山喋血记》、《浪淘沙》旧上海老电影之十七《浪淘沙》等十余部影片中任美工师。1937至1940年,在武汉、重庆的中国电影制片厂担任《八百壮士》旧上海老电影系列之八十三《八百壮士》、《热血忠魂》等影片的美术设计。1940年赴延安,在鲁迅艺术学院美术系任雕塑教师和戏剧系舞台美术教师,为鲁艺实验剧团演出的歌剧《白毛女》及苏联话剧《前线》、《带枪的人》等作舞台美术设计,同时创作雕塑《自卫军》和毛泽东半身像;194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5年参加接管满洲映画协会,1946年参与创办东北电影制片厂,任艺委会主任、编导组组长等职,1947年编导纪录片《内蒙新闻》,1949年导演影片《光芒万丈》等。1957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艺委会主任,导演《杜十娘》、《游园惊梦》等。曾翻译出版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演员的道德》。1985年,许珂在北京病逝,享年73岁。

▲张平

张平原名仉家驹,祖籍山东曲阜,家奉回教,1917年出生于江苏昆山,在义校里读完小学后,15岁开始为家计奔波干杂活。1936年春经亲戚介绍到上海一家建筑公司做学徒,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上海业余剧人协会演出的话剧,被魏鹤龄的表演所吸引,开始对舞台表演艺术产生兴趣。1936年秋与几位志趣相投的伙伴自行组织成立雷电剧社,并积极参与学校演出及电台播演广播剧活动,引起左翼“剧联”注意,介绍南国社著名演员左明加入雷电剧社担任导演。1937年抗战爆发后,“雷电”改为“先锋”剧社,并以它为基础编为上海救亡演剧第五队,一路巡演宣传抗战。1937年9月底到达延安后,张平进入抗日军政大学第三期学习并积极参加各种演出活动。1938年初参与筹建鲁迅艺术学院并成为鲁艺戏剧系第一期学员,1938年底作为鲁艺实验剧团演员兼剧务科长,参加了剧团赴山西前线八路军总部的慰问演出。抗战胜利后参加东北工作团奔赴关外,任东北文工团秘书、副团长等职。1948年12月随团进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本片是他的电影处女作。1986年,张平因病在长春去世,享年69岁。本片中张平饰演男一号、劳模周明英(以刘英源为原型)。

▲王炎

王炎,1923年出生于山东烟台,早年经历不详。1937年14岁进入八路军总部鲁艺实验剧团,1938年入党;1942年赴延安鲁艺戏剧系学习。1943年鲁艺毕业后到八路军120师战斗剧社担任编剧、导演。1947年参加西北电影工作队,1948年调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1951年开始转行,担任剧情电影《胜利重逢》汤晓丹的助理导演;1954年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导演专修班学习。1957年北京电影学院毕业分配到长春电影制片厂开始其导演生涯,后任北京电影制片厂导演。是中国影协第四、五届理事。他编导的影片有《战火中的青春》、《独立大队》、《从奴隶到将军》、《许茂和他的女儿们》等二十余部。2003年,王炎在北京病逝,享年80岁。本片中王炎扮演厂长(以军代表齐明为原型)。

▲欧阳儒秋

欧阳儒秋(本片演员字幕打作欧阳如秋)1918年出生于安徽萧县。1937年在徐州高中肄业参加第五战区青年军团,1938年进入抗敌演剧队第二队任演员。1941年前往延安,担任鲁迅艺术学院实验剧团演员。1945年参加中国共产党;同年参加东北工作团担任东北文工团一团演员。1948年,随团转入东北电影制片厂任演员,参加拍摄《光芒万丈》、《赵一曼》等影片;并导演苏联译制片《被开垦的处女地》、《顿巴斯矿工》、《渔夫和金鱼的故事》等。1955年进入中央高级党校学习。1956年开始担任任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教师、系主任等职,并在影片《樱》、《巴山夜雨》、《月亮湾的笑声》等影片中扮演角色,还曾参加拍摄《金牛》《母亲》等电视剧。2007年,欧阳儒秋在北京逝世,享年89岁。本片中欧阳儒秋扮演男主角周明英的妻子。

▲本片插曲《工厂成了咱自己的家》

嘿,工厂成了咱自己的家
翻身的工人,嘿,智慧大
你出主意,我来计划
大家动手,干得快
蒋匪破坏,咱们来修复
死了的机器要复活
嘿,嘿,嘿,嘿,劳动的弟兄们
努一把力唻加一把油
把电力送到矿山工厂
把电力送到四面八方

嘿,工厂成了咱自己的家
翻身的工人,嘿,力量大
技师职工,紧紧团结
互相学习,克服困难
你干我干,增加生产
支援爱国的解放战
嘿,嘿,嘿,嘿,劳动的弟兄们
努一把力唻加一把油
把电力送到矿山工厂
把电力送到四面八方

篇幅所限,除编剧陈波儿(旧上海老电影系列之七《桃李劫》)拙作之前有过介绍之外,只能对本片导演许珂和张平、王炎、欧阳儒秋三位主要演员做一简介。其实本片阵容十分强大,饰演国民党特务的王家乙(导演作品有侯宝林主演的相声电影《游园惊梦》、《芦笙恋歌》、《徐秋影案件》、《自有后来人》、《节振国》、《创业》等)、于彦夫(本片制片主任,主演过新中国第一部故事片《桥》,导演作品有《五朵金花》、《金玉姬》、《达吉和她的父亲》、《景颇姑娘》、《小字辈》等)后来都转行当了导演。饰演修机班工人的几个龙套梁音、张莹、于洋,后来都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演员,他们的银幕形象影响了几代人。本片片长81分钟,按惯例分为四部分为您呈现。

第一部分▼
刚解放百废待兴我党发动工人
才失败心有不甘国特密谋破坏
第二部分▼
喜洋洋搬进新居国特散布谣言
忆往昔痛陈苦难劳模当众表态
第三部分▼
趁雷电强行送电国特阴险毒辣
二合一设想奇妙厂长大力支持
第四部分▼
得信任干劲倍增工人以厂为家
破万难众志成城终于成功送电

代  后  记

“旧上海老电影系列”自2022年5月1日第一篇《劳工之爱情》起,到今天《光芒万丈》收尾,历时2年,凡145篇,毛估估不到44万字。作为偏僻冷门的小众题材,本号主又非影视业内人士,文字也不是日更,凭的只是一腔热爱。本系列写作过程中始终伴随着各地网友前辈的支持与鼓励:有留言更正错误的,有留言提供线索的,有加油打气鼓励的,更有少则二三元多则百元打赏支持的;本号关注人数也从开始的310人增加到现在的2610+,在此谨致衷心谢意。感谢你们伴我一路走来,给予我坚持下去的动力;所有打赏款项我都专款专用,用作文献资料查询经费。顺便说一下,本系列参考的所有信息资料都是网络公开发表的,有价值的文献资料我也都是依规付费购买的;所有图片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提醒后必删

下个系列本想继续上海电影的话题,题目也已拟定,初定为“新上海老电影系列”,计划从1950年写到1979年结束。然而回看“旧上海老电影系列”写作两年间积累下来的的资料,很大一部分因与本系列主题不符没利用上。在确认目前网络上还没有这方面的系统文字之后,我就有一个不自量的想法:以本人纯属业余的脑壳再去触碰一下民国电影的题材,从现代电影发明后进入中国,当时的上海、北平、香港,乃至后期的台湾岛,从洋到中、从无到有,探寻一下中国电影这棵大树是如何生根发芽的,于我而言这将是一个极具趣味性和专业性的学习过程。心动不如行动,列位大佬,我的下一个连载《民国电影演义》敬请期待

又是三千九百字,感谢您的耐心阅读与欣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安东尼奥尼与上海:拍摄外滩犯了"方向性错误"
《少年巴比伦》:不堕胎、不狗血的青春片还真让我找到了一部
朝鲜老电影《轧钢工人》(1972年出品)
三  “他们唱得太多了”
揭秘!70年前的这场奇迹,是因为他们挺身而出……
天马电影制片厂 - 铁窗烈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