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元稹《霜降九月中》:又是一年霜降节
霜降节气是秋季最后一个节气,“霜降”不是表示“降霜”,而是表示气温骤降,昼夜温差大,因此,进入霜降节气后,深秋景象越发明显。古人把霜降分为三候,一候,豺乃祭兽,豺开始捕获猎物准备过冬;二候,草木黄落,树叶都枯黄凋落;三候,蛰虫咸俯,冬眠的动物开始进入冬眠状态。唐代诗人元稹根据霜降节气的物候特点,结合人们的情感,写下了《霜降九月中》一诗,原文如下: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

“风卷清云尽,空天万里霜”,秋风吹散白云,碧空万里透出清冷之气。在霜降节气这天,诗人看到万里碧空,让人觉得清冷。因为,霜降节气前后,冷空气南下越来越频繁,所以,经常有大风降温天气。当冷空气过境之后,天气好转,万里无云,碧蓝如洗的天空显得高而远。此时空气中明显多了一份肃杀之气,即便碧空如洗,但因冷风砭人肌骨,也没有了秋高气爽的感觉了。
“野豺先祭月,仙菊遇重阳”,野外的豺狼用它们的猎物来祭祀月亮,盛放的菊花遇上了重阳佳节。到了霜降节气,气温骤降,野兽们最先感受到了这一时令的变化,于是,它们趁着月光捕获猎物,为过冬积攒食物。在人们看来,野兽们把猎物堆放在一起的行为仿佛是在祭祀月亮。霜降节气就在重阳佳节前后,此时,正值菊花盛放,盛放的丛菊为肃杀的深秋增添了一抹暖色,远远看去,仿佛是人间仙境。
“秋色悲疏木,鸿鸣忆故乡”,木叶凋落,秋景萧疏,使人悲伤不已;鸿雁的鸣叫使游子忆起故乡。霜降时节,草木黄落,当树叶落尽之后,树木就显得萧疏,这种情景容易使人联想到人生苦短,勾起深埋于心底的一段悲伤。在霜降节气前后,大雁开始向南方迁徙,它们排成一字或人字,不时发出一声鸣叫,此情此景,容易勾起游子们的乡愁。在霜降节气里,各人都有一段无法言说的悲愁。
“谁知一樽酒,能使百秋亡”,又有谁知道一樽酒,竟能使因秋而起的百般愁绪消亡呢?“心上一点秋”,有人如此解释“愁”字。尤其是在深秋时节,物候剧烈变化,人们会因之产生各种各样的愁绪。但怎样才能消除这些愁绪呢?诗人开出了药方,喝酒能解万般愁,这是诗人的经验之谈,也是无奈之语。因为谁都知道“借酒消愁愁更愁”的道理,通过喝酒,只能缓解一时,却无法长久。因此,尾联看似是豁达之语,实际却是无奈之语,这更显出愁绪的深重。
在这首诗中,诗人从霜降节气的天气特点入手。颔联写在这种天气状况下,菊花的盛开和野兽的活动。颈联写人们对深秋景象的主观感受,尾联以抒情作结。诗人把霜降节气的物候特点和人的主观感受结合在一起,层次分明,抒情性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霜降:秋将尽,草木未凋
由元稹霜降诗想到的
元稹《咏廿四气诗·霜降九月中》赏析
雪来松更绿 霜降月弥辉——唐代咏霜降诗赏析
脉脉此情谁诉---悼亡名诗赏析
题霜降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