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年习俗

​过年贴门神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过年贴门画源于古人对神的崇拜。古人认为,门户为全家人每天必经之要津,必须驱邪镇鬼,才能保全家人平安。早在战国时期,先民已经在用“五木之精”的桃木刻成写有咒语的“桃符”挂在门口镇邪。后来,随着纸的广泛应用,桃符被画有人像的纸代替。人们多在标志着一年之始的正月初一前夕贴于门上,作为门神,保佑全家人全年平安。最早被称为门神的是神萘和郁垒,南朝梁宗懔在其《荆楚岁时记》上说:“(正月一日)造桃板着户,谓之仙木,绘二神贴户左右,左神茶,右郁垒,俗谓门神。”到了唐代,秦琼与尉迟恭成为新门神。传说,患病的唐太宗,晚上常听到鬼魅呼号,抛砖弄瓦之声不绝于耳,于是令秦琼(字叔宝)与尉迟恭(字敬德)二将进宫护驾,二人连日在太宗寝室门口戎装站岗,自此再无怪异之事发生。太宗命令将二人画像挂在宫门上,作为门神镇邪,以后世代相沿成习。宋时,门神画进一步发展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年画系列。

过年贴春联的习俗是怎么来的?

     过年贴春联与贴门神一样,都是从上古“桃符”演变而来。据《淮南子》记载,古人为祛邪降福,每年都要在桃木制成的桃符上刻上咒语。五代后蜀之主孟昶在过春节时,喜欢与其文臣在桃符上题写吉利文字,一天他忽发奇想,题写了联句:“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该联句以鲜明的迎新纳福的内容,成为中国最早的春联。宋时,过年贴春联已较为流行,王安石《元日》诗里说:“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此处“桃符”指的就是春联。明代,太祖朱元璋大力提倡写春联,他在金陵(今南京)定都后,传旨要求公卿士庶之家,过新年时都要写一副春联贴在门上,他亲自出巡逐户观赏取乐。写春联、贴春联自此推广开来,成为新年期间必不可少的年俗活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现在为何年味儿越来越淡?古人的过年习俗有哪些?
是什么为千家万户撑起了过年的“门面”?这些知识春节告诉孩子
门神和春联的由来
古时年味浓
如何让正月过得更有年味儿?古人最有发言权!
从春联习俗的发展,谈春节的文化意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