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崇礼国学堂》为什么古时讼师被叫做“刀笔吏”?西周时的“三刺”是什么制度?明代的“打事件”是什么?
userphoto

2022.12.26 山东

关注

为什么古时讼师被叫做“刀笔吏”?

“刀笔”是古时书写简牍的工具,笔用来记事,刀用来削误。因为简牍杀青,刮削需刀,在竹简上写字,有误时要用刀刮去重写,古人常常刀笔相随,所以“刀笔”连称。因为办理文书、管理案牍的书吏也离不开刀笔,用笔和刀是书吏的专长,所罚,以被称作“刀笔吏”(《史记·张丞相列传》)。即使普遍用纸的年代,这个代称也依旧流传。近数十年的考古发掘中,长沙左家公山战国墓、信阳战国墓、成都天迥山崖墓都有书刀出土。

后世也称代书讼师为“刀笔吏”,不过他们并不靠专门为他人写状子及其他文书为营生,他们不过是当时的“识字人”,还兼着其他的如代写信函、代造账册等文字抄写工作,因而更多是被唤作“刀笔先生”。不过,他们并不一定都熟悉法律,只是凭着见多识广的经验“助讼”,给当事人出一些打官司的主意。由于精于刀笔,代书讼师经常故意挑讼架词从中渔利,有的讼师的状词甚至具有要挟官衙的作用,其笔如刀甚至能杀伤人,因而被民间讽刺为“刀笔邪神”。

西周时的“三刺”是什么制度?

西周时以“明德慎罚”为指导思想,对疑难案件的审讯和执行死刑判决比较慎重,不能草率结案,要求“以三刺断庶民狱讼之中。一日讯群臣,二曰讯群吏,三曰讯万民”(《周礼·秋官·小司寇》),即需要经过士以上群臣、府吏胥徒庶人在官的群吏以及民间有德行不仕的万民讯决的特别程序,才能最后决定是杀还是宽宥。

清末沈家本和后来的陈顾远、徐朝阳等学者认为这实际上是“陪审制度”。不过,“当是罪定断讫,乃向外朝始行三刺”(唐贾公彦疏注),案件是已经审判结束后才向群臣、群吏、万民征求意见,而非直接参与审判。

“三刺之法”反映了周代断狱时保留了某些氏族公社的民主遗风,但与清末变法时附会的陪审制度是大不相同的。

明代的“打事件”是什么?

《金瓶梅》在写到提刑所的缉捕时,不止一次地使用“打事件”这个词。

“打事件”是明代特务机构的习惯用语。明代拥有一个布满全国的特务机关网,法律文化共达十万人,加上爪牙狗腿,有四十万人以上。提督东厂下设掌刑千户一人,理刑百户一人,二者又称“贴刑”。这些都是官,下面还有一大批工作人员。“每月旦,书厂役数百人掣签庭中,分瞰官府。其视中府会审大狱,北镇抚司考讯重犯者日听记。他官府及各城门访缉曰坐记。某官行某事,某城得某奸,胥吏疏白坐记者上之厂,日打事件。”(《明史·刑法志》)“打事件”,就是侦查过程中眼线密报侦查主管机关的行为,是宦官特务们秘密收集各种情报的书面报告。干“打事件”的人,大都挑选“最轻默猖巧”的人充任,这种人叫做番役,又叫“番子”或“干事”。

东厂还雇佣大批流氓无赖即所谓“京师亡命”,作为耳目去四处打探情报,他们收集情报后秘密报告在社会上进行侦缉活动的“档头”,档头视其情报价值付给报酬,即“买事件”。

明朝以后,由司法官派人充当耳目,或者在民间建立耳目收集犯罪情报,一直是侦查方法体系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子产离之》
原来是“曩生之日” / “其刀如笔”?两篇
励治撮要-清-张经田
为什么是“刀笔吏”
微头条
刀笔书法 独领风骚——陈复澄的紫砂艺术品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