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崇礼国学堂》佛爱众生吗?
userphoto

2022.12.27 山东

关注

佛爱众生吗?

佛家的十二因缘与八苦里面分别有“爱”、“爱别离苦”。前者是说我们会贪恋、会执着;后者则是一种“爱”了之后所产生的苦—与自己贪恋的人或事离别的痛苦。这里的“爱”不单单指男女之间的情爱,还包括对事的痴心执着、偏取一端。

佛家认为人有了“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以此六根领受六尘,很容易就对所接之境生出思量分别之心:合自己意的就欢喜,反之则烦恼厌恶。这种偏执的分别心其实就是“贪、嗔、痴”三毒的主要来源,也是沉沦六道的原因。

首先,作为十二因缘之一的“爱”可以生出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喜,成就我所爱,心中自然欢喜异常;怒,夺我所爱,心自然要怒;哀,失我所爱,心难免伤悲;乐,得我所爱,心生愉悦;爱,对我有利的,心中就生起贪念一贪得无厌的妄念;恶,逆我所爱,心生厌恶;欲,顺我所爱,心中就生贪欲。于是,也就有了“爱为秽海,众恶归焉”(《人本欲生经》注)。可以说,“爱”是我们人之为人的根本。可是,这种七情六欲的确是有分别心的产物,而佛家要断的就是这种生来就有的偏执,生来就有的分别心。

其次,“爱”还可以生出“亲爱”(友情)、“欲乐”(爱情)、“爱欲”(建立于性关系之上的情爱)、“渴爱”(过分执着以至于痴病的爱情)等四种。《牡丹亭》中的杜丽娘、《红楼梦》中的林黛玉、还有《化蝶》中的梁山伯与祝英台,在超脱的佛家看来都是“渴爱”中的一种。

但是,佛如果不爱众生的话,他何苦又要度众生脱离苦海?既然是“爱”,那这是不是也是一种分别心?

这种度众生脱离苦海的做法的确有一种“分别心”在,即分出了“苦”与“乐”,“此岸”与“彼岸”。这种“大爱”,用佛家的话说就是“慈悲”,“慈悲”到极致就是“无缘大慈”,就是要毫无条件地给予全部人幸福,比如说“地狱不空,誓不成佛”的地藏王菩萨就有“无缘大慈”。

佛家怎样看待对父母的“爱”?

佛家有《父母恩重难报经》,佛弟子中“神通第一”的目犍连也有救母的故事。可见,爱父母绝对必要,但要讲究“爱”的方式:成就自己后反身度化众生免除轮回劫难,其中就包括自己的父母。当做到这一点,也就是上面所说的“慈悲”了。儒家也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可它回报社会时的力度是向外递减的先是老吾老,然后推及人之老。这种“推及”,在佛家看来还是有分别心的“爱”即贪爱。

佛家是怎么看待同异的?

由“爱”生出的分别心是众生陷于“贪、嗔、痴”三毒的重要原因。其实,“分别心”就是承认了“差别”,即“异”的存在。种种差别的存在也意味着差别的主体有着不同的“自相”(此事物区别于彼事物的地方,即同类相殊叫做差,异类相殊叫做别),乃至在价值上有着不同的地位。在佛家看来,所有的“自相”在地位上是平等的,没有什么价值上的高低取舍。

首先,所有的“自相”均是“缘起”,但终究“性空”。也就是说,世间种种差别相都是由众生“业力”的不同而造成的。也可以说,差别是妄念的反映,即亦空亦有,不落两边,从而也并不是像“真如”般的存在。

其次,差别相在根源处还有着三点毕同,就是《华严经》主张的“三无差别”一心、佛、众生无差别。其中“心无差别”说的是凡圣不二,即众生之性与佛之性无有差别,均有“十界”、“十如是”等法(“十界”有佛界、菩萨界、缘觉界、声闻界、天界、人界、阿修罗界、饿鬼界、畜生界、地狱界;“十如是”有如是相、如是性、如是体、如是力、如是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本末究竟);“佛无差别”说的是十方诸佛都是了悟“十界”、“十如是”等法而成正觉的。他们所了悟的也是众生所迷的,即本心。一悟一迷虽有差别,但其体均是一心;“众生无差别”则更是把界限推延出人的范围,到了九界(除了佛界)的一切众生。

当然,根据中道观,“三无差别”并不是否认“差别”在现象上的存在,只是说明:除了差别,还存在另外一种可能,即不去执着于众多不真的差别,去掉未经审验的分别心。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无差别的解释和意思
十大经典佛语解读
迷时则有差别,悟时则无差别
【心与性丨迷时则有差别,悟时则无差别】
佛家的“三界唯心,万法唯识”与哲学唯心论有何差别
紫觉修心录(三)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