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闻人追念|最后一次见面,宁树藩忧虑新媒体弊端不应忽视

新闻人追念|最后一次见面,宁树藩忧虑新媒体弊端不应忽视

2016-03-06 21:52:08 作者:彭德倩

摘要

宁树藩,这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史学大师,6日上午走完了95岁的人生,就此远行。每一位学界大师离开,细读缅怀文字,常会发现,后辈学生留在心底的印记,总有相似;而那丝丝缕缕的重合,或许正勾勒着治学、为人的应当本源。

 

1997年,他在新闻史研究领域首次提出“本体意识”,希望以新闻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化为主线来考察各种各样的新闻现象并揭示其内在规律,以建立新闻史具有自身特征的学科系统。“如果不建立新闻史‘本体意识’,学科建设就无法正常开展,最终推动的只是政治史、思想史,而不是新闻史。”

 

19年后,宁树藩,这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史学大师,于6日上午走完了95岁的人生,就此远行。

 

每一位学界大师离开,细读缅怀文字,常会发现,后辈学生留在心底的印记,总有相似,而那丝丝缕缕的重合,或许正勾勒着治学、为人的应当本源。每每重遇,总是动人。

 

“下午刚刚得到消息,现在心里非常难过……”复旦新闻学院教授李良荣说,“他的观点,新闻史研究,不在于考证什么、或者记录流水账,而是将史料与思想性融汇在一起,以独特的眼光,发掘新闻发展规律,陈述或重新评价新闻发展过程,这样的想法,为新闻史研究翻开了新的一页。”例如,对于《申报》的研究和评价,他并不过度纠结于具体日期细节,而是将这中国第一份面向大众的通俗性刊物的出现,放入历史环境中,投注以更宽广视野。

 

“老师的长者风度和学术追求,我永远永远都记得,”对于李良荣来说,宁教授不仅仅是新闻学研究的前辈大家,更是自己青年时循循教导的恩师。“我在复旦新闻学院的导师是王中先生,但由于我的论文方向是报刊文体,偏向新闻史,而王先生主要领域是新闻理论,所以在读硕士的3年间,宁教授对我的指导良多。可以说,我的第一篇文章《中国报刊文体发展概要》,十几万字,都是宁老师一点一点把着手教我写的。”那时初稿交给宁老师,前三章全部被推翻,再与我细细讲,重新写来后,再讲,再改,第三稿、第四稿……”当时宁老师密密麻麻圈点批阅的论文原稿,如今已找不到了,却深深印在他的心头。

 

“最后一次见面,是在去年中秋节前,老师生病住院,耳朵已听不太清楚了,带着助听器,表达也困难,可还是翻出两篇文章,与我讨论……没想到,那会是与先生的最后一次对谈。”李良荣依然记得,在新媒体狂飙的时代,他的老师担忧的是学界、社会对新媒体可能存在的弊端和影响,准备不够充分。

 

下午得知噩耗,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张涛甫脑海里首先浮现的,是一件小事。“十多年前,我来新闻学院读博士后,之后留校任教,对宁老久幕大名。叫我吃惊的是,系里第一次见面,我自我介绍后,他马上说,‘噢,我读过你的文章’。当时已经年近八十的前辈长者,依然关注着我这样的不出名的年轻人,关注着我们的成长,想到了心里就很暖。”张教授特别记得,宁老是安徽人,每次见到自己,常说的一句话,“你也是安徽人。”消失在岁月中的简单一句话,偏在此刻氤氲心头。

 

 

【人物小传】

 

宁树藩,安徽青阳人。1941年就读于浙江大学龙泉分校外文系,1943年转学广东坪石中山大学外文系,1946年夏毕业。曾任《徽州日报》副刊《文艺之家》主编。1955年起,在复旦大学新闻系从事中国新闻史方面的教学研究工作,历任讲师、副教授、教授,校图书委员会委员、系务委员会委员、系资料室主任、《新闻大学》编委、系学术委员会委员、系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大百科全书·新闻出版》卷中国新闻事业分支副主编和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曾参加《中国现代新闻事业史》、《新闻学简明辞典》编写工作,并主编《新闻学基础》。曾获上海市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论文奖、复旦大学研究生教学优秀奖、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论文奖。著有学术论文数十篇。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19年这六所高校参考书目变动后该怎么复习?
假如择校是搞对象… | 我的老情人:华侨大学 | 真题 | 报录比
潮汕人物介绍之五十一:“新闻泰斗”方汉奇
新闻史上的异象 文 / 刘齐lq
论文还没眉目?来来来,我帮你搞定论文选题|论文狗福利包
国标学科代码:860 新闻学与传播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