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勃:大唐一颗璀璨的流星(上)

文/文牧心

公元676年,王勃躺在病榻上,望着漆黑的夜空,回想着自己短暂的一生,不禁暗自神伤,这时一颗流星划过夜空,他心头为之一颤,喃喃自语:“流星虽然短暂,它却能迸发出最强的光芒,绚烂了漆黑的夜空,我的人生亦如这流星一样,转瞬即逝,却留下了最美的一瞬,此生已无憾。”

王勃心头的阴郁渐渐散去,嘴角浮起一丝微笑,静静地闭上眼睛,追随流星而去。

1

公元650年,对唐朝来说是极为平凡的一年,对唐朝诗坛来说却是极为重要的一年,这一年出生了两个重量级的诗人——王勃和杨炯。

王勃出生于山西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市)的一个名门望族,这个家族不仅是官宦世家,还是书香门第。王家近八代以来出过不少官员、文人,王勃在自述中也曾写到:乃武乃文,或公或侯

王勃的爷爷王通,十岁时就判断出隋朝将要大乱,并立下挽救即将倾覆的大隋帝国的志向,并四处拜访名师,专心学习,一头扎进书海中,经常废寝忘食,据说六年都是和衣而睡,难道这六年没有洗过澡?

王通十五岁开始给别人当老师,想想我们十五岁的时候,也就混个初中文凭。

王通十九岁时打算给国家领导人提点意见,写了一篇《太平十二策》,上书隋文帝,隋文帝看后,击节赞叹:“人才啊,王通就是上天赐予大隋的栋梁之材。”

隋文帝于是紧急召开了领导班子会议,重点讨论《太平十二策》的实施方案。此时各部门领导各怀鬼胎,拉帮结派,打算扶持下一届隋朝接班人,特别是越国公杨素正紧锣密鼓地帮助杨广夺取皇位,看到王通在这个节骨眼上给皇帝上书,推销自己的帝王之术,很是反感,恼羞成怒,使劲在隋文帝面前给王通“上眼药”,可想而知,王通的《太平十二策》被扔在了一边。

王通见自己的主张没有被采纳,很是生气,大笔一挥写了首《东征之歌》,雄赳赳气昂昂地回到老家白牛溪,创办了所私立学校,本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办学宗旨,用心用情用力为国家培养人才,一时名声大噪,一跃成为全国最顶级的私立学校,培养出一大批杰出的社会精英。魏征、薛收、陈叔达、杜如晦、房玄龄、杜淹、李靖、姚义等初唐开国重臣,都出自王通的门下。因此王通成为当时教育圈和文化界的牛人,人称“文中子”,与老子、庄子、荀子、扬子并列为“五子”。

王勃爷爷的弟弟王绩也是一位超级神童,自幼聪明好学,博闻强记,十五岁因拜见当时的权臣杨素,而名动京城,被京城文化圈的大V称赞为“神童仙子”。

王勃爷爷的哥哥王度也是一位超级牛人,著有《北朝春秋》(被同时期的宰相兼“书评”达人陈叔达誉为“良史”)和《隋书》,很遗憾,这两部书早已失传,我们无法窥见其瑰丽的文采。王度作为志怪小说的发烧友,业余时间还创作了一部《古镜记》,无意中开创了唐代传奇(灵异小说)的先河。

王勃的老爹王福畤,博学多才,精通儒学,还曾担任多地政府官员,著《王氏家书杂录》,作为大唐最牛的超强“鸡娃”家长,自创一套高效的“鸡娃”模式,把六个儿子都培养成为大唐的高端稀缺人才。老王没事的时候经常给老朋友分享自己的“鸡娃”模式,有一次给好友韩琬父写了一封夸夸信:老韩,最近王勔(miǎn)、王勮(jù)、王勃写文章的能力大为长进,其中王勃最为突出。韩琬父平时没少听老王吹牛,就回信说:老王,最近你的“誉儿癖”又犯了,不吹吹你儿子就过不去了?口说无凭,把你儿子的文章拿来我瞧瞧!

老王把三个儿子的文章拿给韩琬父看,韩琬父看后赞不绝口,老王啊,老王,没想到你教育孩子还真有两把刷子,日后你必定因为儿子而载入史册。

亲朋好友见老王家的孩子这么优秀,深受刺激,纷纷跑来向老王取经:“老王,你家娃这么厉害,给娃报的啥辅导班啊?是新xx,还是学xx?”

老王淡淡地回答:“无他,家学渊源而已。”

就连老王的好哥们,十分狂傲、从不夸人的杜易简(杜甫的爷爷的堂兄)出门逢人就夸:“老王家的三个儿子,真是三株树啊!”

三株树的典故出自《山海经·海外南经》:“三株树在厌火北,生赤水上。其为树如柏,叶皆为珠。一曰其为树若彗。

2

王勃的大哥王勔,作为家里的第一个“鸡娃”,实力也不容小觑,自小才华横溢,文采杰出。王勃六岁开始写文章,“构思无滞,词情英迈”,和大哥王勔相比也只能是“才藻相类”,足见王勔的才华不亚于王勃。杨炯在《王勃集序》中曾盛赞王勃的两位兄长:“兄勔及勮,磊落词韵,铿鍧(hōng)风骨,皆九变之雄律也。

王勃的二哥王勮也是天才少年,自幼文采斐然,20岁就考中了进士,在唐朝参加科举考试绝对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全国上下每年的录取人数也就30人左右,比现在国考还要难。“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五十岁考中进士在进士圈里属于“小鲜肉”。白居易27岁中进士,还非常得意地自我标榜:“慈恩塔下题名处,十七人中最少年。”他和王勮相比,简直弱爆了。

王勮还干过更牛的事情,当时王勮担任凤阁舍人,负责起草皇帝的诏令。有一次,武则天同时册封五位皇子为王,负责主持仪式的官员昨天喝多了,忘记准备诏书。满朝文武都到齐了才发现这个严重的疏漏,几位宰相相顾失色,都为玩忽职守的同事捏了一把汗。王勮见此情景,安慰大家不要着急,他找来五个书吏,一边口述一边让他们书写,五篇诏书不但及时完成,而且辞采典丽,在场文武百官哪见过这样的阵势,无不目瞪口呆,击节赞叹。

王勮因此名扬四海,后来官至天官侍郎,可惜后来因为綦(qí)连耀谋反受牵连被处死,其弟王勔、王助也一起受到殃及,亦遭杀戮。后来三人虽然沉冤昭雪,但是一代才子死于非命,实在让人惋惜。

王家真是一个“内卷”出天际的名门望族啊!王勃更是遗传了家族中优秀的基因,将天才发挥到极致。

3

当邻居家的孩子还在识字的起跑线上苦苦挣扎时,王勃早已赢在了起跑线上,六岁时就能写一手好文章,是当时出了名的神童,开始在大唐的文学圈里发出耀眼的光芒。

9岁,读颜师古注解的《汉书》,边读边批注,给老颜挑出了一系列的错误,撰写成10卷的《汉书指瑕》,出版发行,畅销一时。要知道老颜可是初唐有名的大儒,研究《汉书》的专家啊,相当于现在顶级大学里的顶级教授,一个九岁的小学生能指出教授的错误,还撰写成论文发表,这得多么优秀啊。

天才啊,请收下我的膝盖!

接下来,王勃更是像开了外挂一样,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10岁,当其他小朋友孩子读《千字文》的时候,王勃同学已经饱览“六经”(《诗》、《书》、《礼》、《易》、《乐》、《春秋》)。即使上天借我五百年,我也不敢保证能饱览“六经”,王勃同学几个月就能背得滚瓜烂熟,分析得头头是道,这对常人来说简直是痴人说梦,对天才来说易如反掌。

王勃是一个非常孝顺的孩子,经常对别人说:“人子不知医,古人以为不孝。”12岁,对医学产生深厚兴趣,费尽周折,拜在当世名医曹元的门下,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遍读《周易》章句、《黄帝内经》、《难经》等,在短短的15个月的时间里成为一名出色的医师,后来王勃还撰写了《医语纂要》一卷,开中医医话之先河。王同学啊,你让医学专业的学生情何以堪啊。

王勃学医结束,回到家乡龙门,并没有在家乡开一个诊所,做个郎中,悬壶济世,而是等待时机,毛遂自荐,引起朝廷的重视。

公元664年,14岁的王勃终于等到了时机。这年八月,刘祥道被朝廷任命为右相,并巡行关内,王勃抓住这一难得的机会,直接毛遂自荐,及时呈上《上刘右相书》,阐述政治主张和政治见识。同样是上书,王勃比爷爷王通运气好一些,王通上书受到小人的阻扰,最终无功而返,王勃的上书却赢得刘祥道击节赞叹,大呼神童,当即就向朝廷写了封推荐信,把王勃狠狠地夸了一番。

公元665年,东都洛阳乾元殿竣工。15岁的王勃,竭尽心力,完成了构制宏博的《乾元殿颂》,极力描绘乾元殿的宏伟,极力歌颂皇帝的英明,极力展示大唐的繁荣,把唐高宗夸得晕头转向,连连称赞:“奇才,奇才,我大唐得此奇才,何幸之有也。”看来王同学的情商并不像有些人说的那么低啊!

公元666年(真是一个很溜的年份)年初,王勃又写了一篇《宸游东岳颂》,歌颂唐高宗登泰山封禅的伟大事迹,王同学的情商又一次爆表。

公元666年,当其他的同学还在埋头刷题备战考试的时候,16岁的王勃已经凭借刘祥道的推荐信,参加了朝廷举办的幽素科考试,一举高中,授予朝散郎一职,成了大唐最年轻的公务员之一。朝散郎只是一个闲职,与王勃宏大的志向相差甚远,王勃并不满足,并积极地将以前的旧文抄录成册,呈现给当时的达官显贵,希望通过朝廷官员的引荐实现自己伟大的理想。

文章图片:蓝雯轩

参考文献:傅璇宗《唐才子传校笺》 杨晓彩 《王勃研究》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死的时候,只是天地乍惊,山海悲悯
大唐苍穹下,那颗绚烂的流星
从朝廷命官到无业游民 '神童'王勃经历了哪些“糟心”事?
初唐四杰都是什么下场
王勃!王勃!
王勃王维王昌龄,唐朝的那些“隔壁老王”们......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