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蝙蝠效应


作者:暮初

     一、“蝙蝠效应”的概述

   蝙蝠是翼手目动物的总称,形象丑陋、令人恐怖。据说是哺乳动物中仅次于啮齿目动物的第二大类群,几乎分布于全世界的各个地区。
   蝙蝠又是一种非常特殊的动物,它习惯生活于黑暗的环境中,几乎所有的蝙蝠均在白天休息而在夜间外出觅食。这并不是说蝙蝠有极强的夜视能力,相反它的视力较弱。但是它有一项特殊的本领是能够发射声波,并通过声波的反射来辨别物体,这就是所谓“回声定位”,类似于现代雷达。所以,夜色反而是蝙蝠们捕杀猎物时最好的掩护色。蝙蝠具有“回声定位”功能的奥妙在于它的脸部具有接收声纳的特殊结构,如脸部多层的褶皱、向外突出的大耳朵、鼻叶。人们把它的特性总结为视力较弱、听觉非凡,善于在黑夜中辨别事物。可以说,蝙蝠正是由于拥有了“回声定位”功能才使它具有了最基本的安全保障。也许正是有了这项特殊的本领,才使蝙蝠扩展到如此庞大的族群。正应了“一招鲜,吃遍天”的俗语了。
   由于蝙蝠的这种特性对于人类的思维认知的某个方面具有较好的借鉴作用,因而自然而然地得出了“蝙蝠效应”这一结论性的描述。
  “蝙蝠效应”也叫“边界认知效应”,由暮初于去年初命名。之所以要总结和提炼蝙蝠效应,其初衷是暮初在对人类现实社会的某种规律性和根源性要素的实证体验过程中,觉得“边界认知”这一个概念非常重要,贯穿于人的一生。虽然“边界认知”这一概念被人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但是“边界认知”这一要求始终客观存在着,人们终其一生,不停地在潜意识中进行着繁复的“边界认知”判断。而“边界认知”恰恰又是“存在感”的真正根源,也就是说,“存在感”的缺失的原因在于“边界认知”的缺失。
   什么是“边界认知”?拿美人作比方,美人之所以让人觉得美,是因为眼前的美人与我们心中对美人的判断标准具有边界一致性,或称之为完全吻合。先秦宋玉《登徒子好色赋并序》中说“东家之子,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著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也就是人性之中天生存在一种对美的衡量尺度,所以面对美人才有一种“增一分太长,减一分太短”的感觉。这里虽然有“一分”这个度,但这一分究竟是多少,实际上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这就是中国文化的特点,明明有一个度,但就连这个度也是模糊的。而这个“模糊”实质就是边界认知的模糊。因此,美人只能远看,不能近观。一近观,边界辨识度提高,美人的缺陷就出来了。
   看待美人,环肥燕瘦各有所好,情人眼中出西施。而现实中的“一见钟情”现象就是男女双方对于审美、价值观及安全感的认知边界超乎一致地重叠后产生的情感共振现象,感觉到好象前世遇到过一样。现代甚至研究出“一见钟情”的过程只需要30秒钟。但是“一见钟情”的边界究竟是什么,陷于感情漩涡中的人是不可能感知的。
   无独有偶,事实上人们对于世间其它各种事物的判断也如出一辙,人们只认同自己认为有价值的东西,听不进与自己意见相左的意见,看不惯与自已的价值判断有差异的人和事,只以自己的价值观边界去测量世间万事万物的边界,更无法接受客观规律有着客观边界限定的事实,无视“过犹不及”的古训。当然,这客观上源于我们的知识积累不够或教育程度不足,不能为自己建立一个正确的边界认知能力,因而在社会生活中常常不知道德底线在什么地方,不知道做事的原则什么,不知道法律红线在什么地方,不知道什么事不可以做,不知道怎样做才能恰到好处,因而一生之中为之付出不必要的劳累和多走许多的弯路。所以,对事物本身的边界认知,尤其是对事物本质的边界拥有一个正确的认知判断能力,实则是一生中所最需要的能力之一。
   如果能体会到“边界认知”的概念相对于人生的重要性,那么就能理解为什么古人要对不同的社会阶层设定“道、德、仁、义、礼”或者是“仁、义、礼、智、信”那样的层次结构及其边界划分。从哲学层面而言,每一个人置身于社会之中,最需要搞清楚是两样东西,一是价值观定位,二是方法或路径的定位,而这二样又都涉及边界问题。
   正因为这个原因,暮初才选择蝙蝠作为研究的样本。当然,在这里先要确定二个概念。所谓“效应”,是一种因果现象,甚至是一系列由此及彼的连锁反应。蝙蝠这种动物喜欢处于完全黑暗的环境中,它的肉眼不起作用,完全靠回声定位功能探知前面是否有障碍,即通过回声定位法来获得对于障碍物的“边界认知”。因而它的“边界认知”的程度取决于回声定位功能的健全程度。事实上,蝙蝠的回声定位功能的个体间差异性较大,即没有一个蝙蝠个体的回声定位功能能够达到十全十美,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缺陷(即存在认知盲区)。
 “蝙蝠效应”是说,蝙蝠即使拥有回声定位法这项武器,但回声定位功能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缺陷(认知盲区)。不同程度的缺陷将对应影响边界认知能力,增加对于后续行动的方向上判断失误的可能性。而判断失误的概率超过一个阈值,那么蝙蝠将面临生命危险。
   一言以蔽之,蝙蝠规避危险的能力不是取决于声波发射的强度,而取决于对边界认知的灵敏度和判断能力,这就是“蝙蝠效应”的本质。
 “蝙蝠效应”揭示在黑暗环境中,蝙蝠的边界认知能力(等同于判断能力)越强,那么在恶劣的生存环境竞争中胜出的可能性也越大。反之,危机就会增加。
 “蝙蝠效应”的意义在于为人类社会的思想和意识领域提供了一个参照物。在人类社会的思想和意识领域,人的肉眼也不起作用,仅靠以语言和行为所组成的信息试探系统(相当于蝙蝠的声波发射)和以大脑为主体的信息整合系统(相当于蝙蝠的声波接收和判断)作为探测安全边界的基本手段,犹如蝙蝠在黑暗环境中运用回声定位法一样。人类的边界认知能力越强,对相应事物的把控能力也就越强。
   但是,人类的认知能力与蝙蝠一样也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和认知盲区。中国古代说“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就揭示了现实社会中人的认知能力存在缺陷的事实。
   在社会现象研究过程中,需求理论告诉我们,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是人的一项基本需求。通过交往,人们借以了解其他人的思想和意识,尤其是了解不同思想和意识的边界所在,从而确定自己的社会定位和行为规则,以避免引起不必要的人际冲突。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为什么“人以群分”?主要还是取决于这一类人具有相近的价值观边界认知能力。而所谓的“臭味相投”,就是指相互的价值观的认同度较高。因此,人的信息试探和信息整合系统的功能越是完善和准确,探知他人的思想和意识边界的能力越强,辨识度越高。
   但是,不同的人所具备的信息试探功能及信息整合系统有着不同程度的缺陷,个体间的差异性较大。有些人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如鱼得水;而有些人则对于人际交往怀有恐惧感。与之对应的是,在人际交往中如鱼得水的人,他的信息试探功能及信息整合系统较完备。相反,那些不擅长人际交往的人的信息试探功能及信息整合系统缺陷较大。因此,人的社会交往能力与人的信息试探功能及信息整合系统的完备程度成正比。这实际上就是“情商”一词的本质所在。
   边界认知能力对于人而言,是决定下一步选择怎样行动的基础,相当在于现实世界中搭建梯子或造桥。一旦失去了边界认知的能力,那么就会形成认知盲区,分不清前进的方向和正确的路径,从而产生心灵的迷茫,不知所措。
   总而言之,蝙蝠的回声定位法其功能核心在于发射超声波和接收回波,从而作出边界定位;而人的理性判断其功能核心在于信息试探和信息整合,从而进入思考和作出边界判断,二者较为相似。
 

   二、蝙蝠效应的延展

   在实际应用中,“蝙蝠效应”有三方面的延展:
   1、人的信息试探及信息整合系统一旦出现认知误区,这个误区将存在进一步放大的趋势。
   建立适用的信息试探及信息整合系统(对人而言就是对于事物的价值判断体系)有助于让人的认知能力发挥正常水平。相反,一旦建立起一个错误的信息试探及信息整合系统,由于思维惯性的作用,将贻误终生。即使认知能力再强,但错误也将随之相应放大。
   一些人表面看起来聪明无比,但总是做出错误的决定,原因就在于错误的信息试探及信息整合系统导致在判断和选择有效信息时失去了方向性。而产生错误的本质在于对于事物边界的认知出现混乱和错位。尤其在错误判断客观事物边界的情况下,再机械地套用一些现成规则必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三国演义》中,诸葛亮挥泪斩马谡的起因就是因为马谡对于司马懿的军事思维方式产生了误判而造成重大损失。也就是说,马谡对于战场危险性的边界认知完全失效。
   在社会生态中,一个人一旦形成了一个相对固定的生存方式,这种生存方式将自趋完善并具有一种惯性,使人对其产生极端的依赖性,其意象犹如作蚕自缚。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一旦潜移默化地构成一个错误的信息试探和信息整合系统后,一个极端是形成固执、扭曲的思维范式,不仅与社会的客观规则格格不入,也会对普世价值的认知产生迷失现象,甚至会导致在挫折和抑郁中终其一生;而另一个极端则会导致极度的自我膨胀,无法无天。
   所以,抑郁症或其它精神疾病的最初起因都是在于信息试探及信息整合系统出错,导致错误的信息不断发酵所致。并非所有人都能对眼前的困境和难题拿得起、放得下,也就是说信息试探及信息整合系统一旦形成较难改变。许多涉及价值观错误的极端案例最初的原因就是个人的信息试探及信息整合系统紊乱所致。这类人假如单从心理层面进行疏导,将不起任何作用。
   在这个方面,人类与蝙蝠有着惊人的相似。蝙蝠对于方位的判断是通过二种途径,一是肉眼,二是回声定位法,这是蝙蝠经过不知多少年“进化”所获得的结果。蝙蝠总是把自身的生存空间限定在黑暗之中,回声定位的功能由此得到逐步进化和加强,进而成为蝙蝠赖以生存的基本工具。而肉眼视觉功能由于长期不经常发挥作用而自然弱化,使得回声定位法成为其赖以生存的“唯一”工具,成也回声定位法,败也回声定位法。

   2、当一个新事物(新功能)出现后,旧事物(旧功能)也将因“新陈代谢”而淘汰和弱化,这一过程无法逆转和恢复。
   例如,一项基本技能一旦失去,往往无法重新恢复。蝙蝠一旦失去回声定位的功能,可能直接面对死亡的威胁。如同之前,蝙蝠的肉眼视觉功能渐渐消退,就无法重新恢复一样。一般规律是,当一个新事物(新功能)出现后,旧事物(旧功能)将被新陈代谢过程所淘汰,这一过程无法逆转和恢复。
   其实,人类社会也是如此。当人类拥有某项生存技能后,一旦这项技能在社会实践的应用过程中失效,那么再要重起炉灶另外掌握一项技能将存在较大的心理障碍。还有一种情况是,好不容易掌握了某种新技能后,想再重新恢复原有技能的水平和程度,也是难上加难。例如,我们对于中学和大学中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几乎完全忘却,要重拾原来的考试能力,也是几乎不可能。当然,回不去的另一个原因在于社会在不断进步,对于技能的要求在不断提升,旧知识的局限性也日渐显现。所以,人的一生是针对一项技能不断地精进,还是选择几项技能不断转换,是预测一个人是否成功的另类标准。古代判断“成功”往往先看一个人是否“专”和“精”,正同此理。

   3、当动物的一种肌体功能不健全时,必定有另一种更为发达的功能给予补益。人类可能也是一样。
   单从肉眼的视觉功能来说,蝙蝠明显有着巨大的缺陷。假如,它执着于用眼睛去判断周围的环境,而不是用“天生”的回声定位法,那么迎接它的将是一次又一次的碰壁。也就是说,作为蝙蝠必须学会用回声定位来作为生存的最基本技能,否则将面临淘汰的危险。生物学上有一种现象,当动物的一种肌体功能不健全时,必定有另一种更为发达的功能给予补益。其实,这一点也适用于人。
   在人类的精神世界,同样没有光亮,犹如黑暗的夜晚。一个人想去了解别人的精神世界,单凭肉眼的观察基本不起作用。因此,一个人对于周围社会环境,尤其是周围人群的相关认知是通过解读周围其它人对事物的评价、判断、反应等各种各样的“信息源”来建立,继而找准定位、作出自我判断、分辨社会环境中的各种风险,最终确立最基本的安全感。久而久之,人才会形成独特的,属于自己的价值观体系。这好比是人加强了透视力,延长了手臂和腿脚。也就是说,当人类的肢体功能不足以应付复杂的社会时,智力层面的功能将给予补益。因此,有理由相信“知识就是力量”的本意绝非指书本上的所谓知识是一种力量,而在社会交往和探索自然的过程中对于客观事物边界认知能力或称之为“知识的应用能力”。
   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通过对周边“环境”的认知来确定定位的特性,近似于蝙蝠的“回声定位法”,只不过由于人类进化的层次更高一些,虽然与蝙蝠的生存技巧极为相似,但相比蝙蝠更为隐秘。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一旦脱离社会环境就无法确定自己的社会定位,也无法确定应该与别人保持怎样的距离才觉得安全。这就有点象蝙蝠的特性了,明明长有眼睛,可是有时候眼睛所看见的并非是事实真相,往往需要依赖于各种社会信息的反馈,才能求得心安。
   因此,不难发现一种现象,这就是越是躲在黑暗中越会觉得安全(这是自闭症病人产生的源由);越是觉得掌握了探究事物的特殊本领就越觉得安全(这是科学狂人和思想家产生的源由)。其实,都是信息试探和信息整合系统产生紊乱的特例。当然,在思想的混沌中沉沦的人就成了疯子,而在思想的混沌中找出有序特性的人就成了哲学家或思想家。所以,在一般人看来,哲学家或思想家等同于疯子,实则是一个误会。
   确实,人类有时候对事物的分析定位较为困难,例如生物学起初对于蝙蝠这样非禽非兽的动物的生物门类就归类模糊,后人万般无奈只得挖空心思将其单列为翼手目。也就是说,虽然经过了不知几千万年的进化,但是人类的边界认知能力仍存在较大的缺陷,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这也是世间纷争不断,不愿达成共识的根源所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蝙蝠—超音速声波定位
人脑也有蝙蝠视觉功能
人类从哪些动植物身上得到了启发,并发明了什么?
研究发现导致表型趋同进化新机制
海豚——自带高精尖的水下导航系统
Science advances:非侵入性脑刺激技术的生理效应在整个皮层区域存在本质差异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