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感受苏格兰传奇,与美声相遇
 

    《海边的曼彻斯特》电影海报

    鲁祝也

    位于苏格兰爱丁堡市中心王子街旁的司各特纪念碑,在周边古老建筑的怀抱下气势恢弘,鹤立鸡群。这个巨大的黑塔建筑所纪念的是19世纪英国诗人、小说家瓦尔特·司各特。当苏格兰民族英雄华莱士和普鲁斯国王只能站在皇家城堡狭小的门洞里守城时,当众多公爵们的塑像经受着日晒及风吹雨打时,为何只有司各特端坐在显赫的塔内与爱犬在一起自在地读书?

    1819年,瓦尔特·司各特的历史小说《拉美莫尔的新娘》极为写意地描绘了一个发生在拉美莫尔小城的爱情故事,脑洞大开的我们想象着这个由大海(Lamer)一词做字根的小镇是有多么美好,当翻开世界地图似乎只能在新西兰找到这样一个同名地。然而历史小说背景地却是在苏格兰群山间,一个与大海不沾边儿的地方。在小说家笔下,这个动人的悲剧故事犹如苏格兰版《罗密欧与朱丽叶》,动人心扉又有些许悲悯。拉美莫尔的领主恩里科杀了埃德加多的父亲,夺占城池后,又想把妹妹嫁给一位公爵。知道妹妹露琪亚和救过她的埃德加多相爱时,领主决定杀了埃德加多,故事最终以两个相爱人的死告终。

    多尼采蒂,这位创作了约70部歌剧的意大利作曲家,对远离欧洲大陆的苏格兰文化产生莫大兴趣,作曲家于1835年以《拉美莫尔的露琪亚》的新名完成全剧谱曲。彼时,曾谱出《塞维利亚的理发师》等大作的歌剧大师罗西尼刚刚封笔退休,以《诺尔玛》《清教徒》名噪一时的美声大亨贝里尼也过世不久,而多尼采蒂则可谓意气风发,站在人生最高领奖台,凭此剧收获重大荣耀,欧洲大陆听众则藉由歌剧感受苏格兰异国风情,获得另一种文化愉悦。然而这部兼具美丽旋律与动人剧情的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自1835年于那不勒斯圣卡洛剧院首演一时轰动外,后续乏力,19世纪初在英国皇家歌剧院上演时遭到观众嫌弃,被认为是十分陈旧的制作与演出。《拉美莫尔的露琪亚》的重获新生最要感谢的是一代美声名伶玛利亚·卡拉斯。卡拉斯对于音乐史最大的贡献也莫过于复兴了多尼采蒂。在卡拉斯魅力感召下,她所饰演的一系列多尼采蒂角色——露琪亚、安娜·波莲娜、波流托重拾大众对美声曲目的兴趣。卡拉斯学者约翰·阿多因评价卡拉斯1955年在柏林与指挥大师卡拉扬录制的《拉美莫尔的露琪亚》:“如果我只能拥有一套卡拉斯录音的话,那就是这套!”《新格罗夫大辞典》也有这样感叹:“卡拉斯凭露琪亚一角达到了伟大歌唱家卡鲁索和夏利亚宾的历史地位。”

    不仅卡拉斯成就了露琪亚,这部歌剧也成就了卡拉斯及后来人的辉煌。当卡拉斯将《拉美莫尔的露琪亚》唱红,甚至家喻户晓时,澳洲女高音琼·萨瑟兰则强势出现,她花腔技巧比卡拉斯更加完美,后来在多尼采蒂多数作品的稳健演唱令她更加声名显赫。大都会歌剧院曾在20世纪保持着连续70个演出季上演此剧的壮举。

    当年有个趣闻,当多尼采蒂被问到他觉得自己写的70部歌剧哪部作品最棒时,“叫我怎么说呢?一个父亲总是更加疼爱跛脚的孩子,而我有太多跛脚的孩子了。”4月9日至12日,国家大剧院与马林斯基剧院联合制作的歌剧《拉美莫尔的露琪亚》将在北京天桥艺术中心上演。如今《拉美莫尔的露琪亚》正突破了历史尘埃,散发着金子般价值正待我们去挖掘。

    图为爱丁堡的司各特纪念碑。

    重音

    维也纳气质的贝多芬

    左驰

    在德奥古典音乐的中心城市奥地利首都维也纳,双雄并立的维也纳交响乐团(Wiener Symphoniker)与维也纳爱乐乐团(Wiener Philharmoniker),共同建构起了这座欧洲历史文化名城的宏伟艺术坐标。在中国,维也纳交响乐团或许没有同城的维也纳爱乐乐团名气那么大,但在奥地利,两支乐团几乎是并驾齐驱,一同深刻影响着整个欧洲大陆的音乐文化生活品位。

    曾走出过赫伯特·冯·卡拉扬和沃尔夫冈·萨瓦利什两位德奥派指挥大师的维也纳交响乐团,此番将在乐团新任法国籍音乐总监兼首席指挥菲利普·乔丹(Philippe Jordan)的率领下首度访华,在这个贝多芬逝世190周年的特殊年份里,为深圳、上海、北京、南京四地观众带来重量级的巡演曲目,即贝多芬全套九首交响曲。在这趟访华巡演的北京站,乐团将分别于4月6日和4月7日晚在国家大剧院上演贝多芬《第六交响曲“田园”》《第七交响曲》和《第四交响曲》《第五交响曲“命运”》这四部不朽经典。

    维也纳交响乐团似乎特别青睐法国指挥家,前不久寿终正寝的老派法国指挥大师乔治·普莱特生前与乐团保有长期而亲密的合作。大师辞世前的最后一场有影像记录的演出,便是今年年初执棒维也纳交响乐团在金色大厅的现场音乐会。2014年,又一位法国指挥家被该团相中,而这便是如今乐团的新任总监菲利普·乔丹。与很多指挥界的“星二代”一样,菲利普·乔丹可谓根正苗红,他的父亲是20世纪著名的法派指挥大师阿明·乔丹。遗传了父亲卓越的指挥家基因,年纪轻轻的菲利普·乔丹早早就占据了著名的巴黎巴士底歌剧院艺术总监一职。接手维也纳交响乐团后,菲利普·乔丹成了目前世界上屈指可数的同时执掌一流歌剧院和一线职业乐团的中生代指挥家。

    值得一提的是,兼具偶像派气质的菲利普·乔丹,还是顶级瑞士名表“积家”的广告代言人。菲利普·乔丹说:“制表和指挥之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都与精度、微调和平衡息息相关。当一名指挥与演奏各种乐器的乐团一起合作,将所有声响整合成一曲优美的交响乐,这与制表的道理如出一辙。”

    与同城的维也纳爱乐乐团一样,维也纳交响乐团同样深谙德奥古典音乐的精髓,以演奏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等德奥古典派作曲家的作品见长。三年前,由女指挥家西蒙娜·扬带队访华的维也纳交响乐团已向中国观众呈现了乐团演绎勃拉姆斯作品的传统。

    奥地利作曲家约翰·施特劳斯作有一首《维也纳的气质》圆舞曲,笔者认为维也纳交响乐团其实就是典型的“维也纳气质”代表——雍容华丽、高贵典雅、气度不凡……

    赏乐

    孤独中的勃拉姆斯

    钱红莉

    听勃拉姆斯。钢琴破空而动,仿佛自童年来,一声声顿首哀叹,永无厌倦,每一下敲击都是簇崭崭的新,宛如二月青苗自泥土拱出,绛红色的嫩芽,饱蘸着汁液,如繁星点点,直至漫山遍野。更像腊月寒天里生了一盆火,褐色的粗糠里卧了一片红炭,起先是死的,渐渐又被温暖着活过来,红得像血一样,远远地看,仿佛灵魂的小楷,端端正正地燃烧自己,一派甜香……人的一颗心慢慢地也静下来,仿佛一湾淡青的水,浮着一群寒瘦的鸭子,淅淅沥沥如同寒食节放的河灯,一齐漂远了。

    是的,勃拉姆斯的琴声里有远意。他的钢琴曲始终有一份牵牵绊绊,像一个人独自走了好一截子路,才知道天在下雨,脖颈子寒丝丝的,还得走回来拿一把伞——是不得已。

    这种不得已,并非“花雕见底,人世绵长”的消极,而是一种积极的稳重妥帖。像是在寂寞深夜临摹细小的字,一粒粒地,自宋元写到现今,漫漫浩浩,明月轮空,似乎连同年轻时的痛苦、仓皇的岁月,都写飞了,写散了。

    勃拉姆斯的音符里可以触摸到体温和气味。他的《第二大提琴协奏曲》,倏忽荡漾起来,宛如一匹白马跑过草原,小提琴成了一群刚出壳的鸡雏,毛茸茸披着一身鹅黄,纷纷尾随着白马的足迹,往前扑,往前扑,扑着扑着便散了……琴音顿时婉转,幽咽,令人痛楚难抑,仿佛天下大雪,下意识把衣领紧紧,精神为之一缩,生命里的光亮悉数熄灭。人类于精神上,一直无以偎靠。对于生命虚无的探索,勃拉姆斯比马勒还要走得深远。

    再听勃拉姆斯的《第一交响曲》,简直是一场高强度的精神徒步,一浪高过一浪,尤其第二、第三乐章,端庄浑厚,气象高华。卡拉扬指挥、柏林爱乐乐团录制于上世纪70年代的版本,到了第四乐章,越发忧郁,沉闷,压抑,像被一条命运的大蛇所窒息。

    勃拉姆斯始终不快乐——这世上的天才,哪一个是快乐的?没吃过苦的人,是不爱“勃一”的吧。“勃一”到了后来,终于有了一丝丝悠扬,小提琴、长笛相携相扶,渐渐地汇成众生合唱,是夜幕降临,天上无数的星辰被一霎点亮。

    冬天听“勃一”不能枯坐着,手不能闲,比如背靠暖气片,剥剥新买回的豌豆壳,豆粒落在白瓷碗里,叮咚、叮咚……阳光一寸一寸,照在手背的绒毛上,窗外草地上有霜,像盖了一层薄被……人心是游移的,想着这首交响曲1973年录制于遥远的柏林,一直流淌着,流淌着,淌了四十多年,终于抵达到你的耳畔,怎不叫人唏嘘?

    《c小调钢琴四重奏》则是爱的纪念,与永无可得的美好一样,是压抑的痛苦结晶体,这里面有不能忘却的,也有不可逾越的,纯粹简单,又深厚复杂。音符如流泉,钢琴浑厚的底蕴上,中、小提琴一步一随,依依不舍,浑然的和音里隐约都是呜咽,就算追逐缠绕,到末了仍是空无一物……是秋深了,遍野枯黄;也是风来雪落,叫人一夜白头……

    于精神气质上,中国的李商隐与勃拉姆斯相若。他俩同样都把热血的一生痴缠于永不可得的情爱里——追逐的大抵都是沧海月明、蓝田日暖这些永恒的东西。这一点上,勃拉姆斯的一生似乎比贝多芬更有故事性。原来,早年的逝去的美好,都注定是要留待日后的中年去提纯的。

    乐·影

    当悲伤如影随形

    李梦

    有人说,《海边的曼彻斯特》是一部特别“颓”的片子。身兼该片导演及编剧的洛纳根没打算讨好任何人,写了一个从头到尾悲伤晦暗的故事。可是,这样一部无视正能量的影片,却意外收获影展评审以及坊间诸多好评。世事真有些说不清楚。

    《纽约时报》的一篇影评开宗明义:《海边的曼彻斯特》与洛纳根过往两部作品一样,都“笼罩在死亡的阴影中”。男主角在哥哥因心脏病骤逝后,回到故乡曼彻斯特料理后事,却不得不面对曾经亲历的另一桩彻骨悲剧——在一次因自身过失酿成的火灾中,男主角的三个孩子被烧死,妻子也因此离开了他。他逃离伤心地,在离乡数十公里的波士顿暂居,修水管、清扫垃圾,以这样繁重的体力劳动惩罚自己、缓解伤痛。

    导演处理这前后两桩悲剧的时候,用了颇为实验性的手法。闪回镜头常常忽然地闯进来,模糊了过往与当下、记忆与现实的边界。得知哥哥死讯的男主角开车在故乡小城游荡时,他想到当年火灾后哥哥与侄子对自己的安慰及陪伴;当他为照顾未成年的侄子不得不考虑搬回曼彻斯特居住的时候,他又因为想到当年那场忽如其来的大火而心生胆怯。我尤其喜欢洛纳根以“静默”的方法,处理男主角回忆火灾、丧子以及与再婚妻子重逢的悲剧段落。人物对白不时被抹去,配以大量慢镜头以及幽缓哀伤的音乐,看得人格外揪心。

    亨德尔的《弥赛亚》,以及马斯奈歌剧《雀鲁宾》的选段穿插在电影中,肃穆哀伤,铺排情绪并渲染氛围。不过,阿尔比诺尼《g小调柔板》的数次出现,特别是与火灾那一段影像的搭配,在我看来是该片配乐与影像结合得最为传神的一笔。

    《g小调柔板》据传是20世纪音乐学者吉亚佐托根据巴洛克作曲家阿尔比诺尼手稿残片整理的作品,时长八分半钟左右,开篇与结尾互为映照。这位影响了巴赫的17世纪作曲家擅长写作协奏曲,寻找不同声部间的互动与关联。在这首柔板中,弦乐声部的两相唱和最为引人关注,一高一低,引人想起电影中同一空间不同时间发生的两段悲剧,此起彼落,如影随形。

    影片中的悲剧被捣碎,填塞在庸常的生活里,看似平淡,实则有一种无可名状的压抑不住地奔走冲撞。同样的,曲中的长线条乐句看似安宁熨帖,细听时才发觉,旋律总是下行的,带着些忧郁与落寞。全曲唯一一次高潮被导演敏锐捕捉到,用于男主角在警察局交代案情后却被无罪释放之时。绝望至极的男主角得知自己竟然被判无罪后,试图从警察手中夺过枪来自尽。当众人合力制止男主角时,背景音乐恰巧抵达其最汹涌的部分。影像与旋律拉扯之下,无法用言语表述的、黑灰色的痛苦与挣扎,从音符之间渗出来。

    英国《卫报》影评人用“小调式的悲歌”来形容这部电影,巧的是,阿尔比诺尼这首作品也是小调。他用g小调写作这首柔板,或是看中这一调式神秘且哀伤的意味。其实,说《海边的曼彻斯特》又颓又丧有些不公道,因为在导演看来,生活原本就是这样,而电影回应生活,也不需要任何的美化或矫饰。

    人生苦旅,哪来那么多甜蜜与美满?我们都不过是背负着过往而蹒跚行走的旅人。曾有人考证,称《g小调柔板》并非阿尔比诺尼所作,而是吉亚佐托假借其名的作品。这首身世与遭逢都如同谜一样的作品,不正呼应了影片中那些忽然而至的惊悸与悲痛吗?不知由何起,亦不知何所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花腔女高音的终极挑战,你猜是什么?
旅欧男高音石倚洁 演唱《我爱你中国》《拉美莫尔的露琪亚》(与曹秀美合作)
旅欧男高音 石倚洁 演唱《我爱你中国》《拉美莫尔的露琪亚》(与曹秀美合作)
维塔斯vitas最唯美最经典唱段:《拉美莫尔的露琪亚》
勃拉姆斯第二交响曲(克莱伯/维也纳爱乐乐团)
强强联合——曹秀美、石倚洁《拉美莫尔的露琪亚》二重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