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曾狠心嫌弃你:陈独秀、蔡元培、鲁迅、瞿秋白都曾要废除汉字?

虽然知道结果,但仍然惊心动魄,就像学习近代史。感谢捍卫汉字的每个人。

第七集 浴火重生

1860年,历时四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以英、法联军占领北京,火烧圆明园结束。在与英、法两国被迫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中,清政府首次明确承认“英国自主之邦与中国平等”。条约中对于中外文字也有明文规定,“自今以后,遇有文词辩论之处,总以英文作为正义”,具有五千年生命历程的汉字,就在这种极为屈辱的情况下,与养育它的民族一起,开始了栉风沐雨的现代之旅。

(一)面临变局——进入人类不同文字相互交流的平台

同文馆,相当于今天的国立外语学校。

几千年来,华夏文明从来没有遇到过真正的挑战,即便在普通百姓心目中,也充溢着强大的民族自信心,历代王朝一直以“朝贡”来理解国际交往,作为天朝上国,它从来不操心与外夷沟通的事情,那是朝贡者的责任。天朝没有了解夷文夷语的义务。而此时,在西方列强的威逼下,唯我独尊的汉字同那个懦弱的王朝一起,不得不低下高贵的头颅,进入人类不同文字相互交流的平台。

1861年一月十三日,恭亲王奕昕上了一份奏折,请求设立同文馆。其中提出,如果想了解各国的情况,必须得先熟悉它们的文字,这样“方不受人欺蒙”。

1862年六月,同文馆正式成立,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中国第一所近代学堂。此后三年时间里,同文馆以只学言语文字,不准传教为条件,聘请英国传教士教授英文。

1867年阴历二月二十六日,当时的“士林领袖”、工部尚书、翰林院掌院大学士,同治皇帝的师傅倭仁,上奏章公开驳斥奕昕的主张。

倭仁痛心疾首地表示,即使万不得已非学不可,也不能由科举出身的秀才举人们去学,因为鸦片战争以来,耶稣之教盛行,无知的愚民有半数受到蛊惑,全凭读书人讲明义理,“或可维持人心”。现在让国家培养的栋梁之材去向洋人学习,数年以后,“不尽驱中国之众咸归于夷不止”。

十八天之后,三月初二,奕昕向皇帝上奏折,不点名地斥责倭仁等人,“空言塞责,取誉天下”。他特别提到,七年前,当英法联军兵临城下,京师危在旦夕之时,士大夫们“非袖手旁观,即纷纷逃避”。这无异于指斥倭仁为“空言误国”的无能之辈。倭仁真的是一个无能的人么?

以中国传统的价值基准来衡量,倭仁凭借自己的能力突破科举难关,并成为朝廷重臣,无疑已是优秀的人才。

几千年来,承载着中国历史和文化的汉字,突如其来地面对了比自己强大的文明,不论愿意与否,使用汉字的人们,不得不抬眼看世界。来自西方的语言、文字,就像一面镜子,汉语和汉字第一次有机会,从另外的角度端祥自己。这一对比,不仅是汉字命运大转折的前奏,更是文明命运大转折的前奏。汉字,中华文明面临数千年未遇到的历史变局。

(二)由被动到主动——大规模翻译外国文字

1895年,在天津的一条名叫大狮子的小胡同里,白洋水师堂总办严复正夜以继日地翻译一本名为《进化论与伦理学》的英国论文集。官居四品的堂堂水师学堂校长,如此面对夷字夷语,当然需要卓越的勇气年超乎寻常的眼界。

那么,这样一种跨时代的伟大见识为什么会在严复身上体现出来呢?

1840年,在称霸全球的野心推动下,英国军队用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人沉醉了数千年的田园梦,被永远地击碎了。就在这次刻骨铭心的战争中,两广总督林则徐深刻感受到英夷水师的威力,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第一次提出了建立现代海军的构想,但道光帝在奏折上的朱批却是“一片胡言”。

十五年后,英法侵略军再次从海上进攻,最后直入京城。在圆明园痛苦的哀号声中,迟钝的满清政府开始意识到近代海军的威力。

严复成为中国第一所海军学校,福州船政学堂的第一批学员。在这里,严复第一次接触到了西方的现代科学知识,并开始学习英文。第二年,二十三岁的严复作为首批海军留学生中的一员,进入英国皇家海军学院学习。他的同学中,还有日后成为著名海军将领的邓世昌、刘步蝉等人。

1879年,严复以优异的成绩从英国皇家海军学院毕业,回国不到一年,即被洋务运动的领军人物李鸿章罗致麾下。1894年,中日甲午海战爆发,完全西式装备的北洋水师全军覆没,严复的同学邓世昌、刘步蝉也以身殉国。

失败是无法回避的血淋淋的现实,看来构建富强的国家,仅有“坚船利炮”还远远不够。那么中国落后的症结究竟在什么地方呢?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1898年,严复历时三年翻译的《天演论》一经面世,立刻在中国社会引起了巨大的反响。

北洋水师在大海中覆没,传统王朝的威望,传统政府的威望,在龙的土地上覆没了。有识之士开始面向西方世界,寻找救国强国的方略。

从1900年开始,短短十年,至少有一千五百九十九种介绍西方思想、政治、文化的书籍,被翻译成中文。在中国历史上,这种对外国文字的大规模翻译,除了佛教典籍之外,尚无先例。

任何文字都是文明的载体,汉字一旦开始与别的文字大规模交流,就不仅仅是文字间的相互转化。当前所未有的信息、思想注入汉字时,这场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便不再是被动地承受,而是要主动地迎接了。

(三)新文化运动——革命先驱们主张废除汉字?

公元1905年9月2日,一纸诏书把十万读书人金榜题名的理想化为泡影。这一天,慈禧太后颁布政令,废除在中国运行了一千三百年的科举制度。

六年后大清王朝终结。科举一经废止,儒家思想不再是统治中国社会的核心,各种新思想如同雨点般无遮无挡地击打在传统中国的躯体上。于是,新一种危机随风而来。

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政权,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性质。仿佛时间的流逝,独与中国无关。中国的前途究竟在哪里?身处一条千疮百孔风雨飘摇的大船上,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开始了艰难的求索。

1917年2月,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胡适,在《新青年》杂志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提倡废除文言文,使用白话文写作。一时间石破天惊,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新文化运动。胡适认为,西方早在“文艺复兴”时,也都进行过“文学革命”。当时,欧洲各国放弃了古老的拉丁文,改用新兴的市民语言。这不但造就了现代意大利语、英语、法语和德语,而且使文字真正成了表达思想的工具。

中国自“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巨大压力,一直处于“救亡图存”的风云中,民族自信心低落到前所未有的程度。在这种情况下,“文言是半死的文字”,“文字革命”这样动人的口号,的确具有摧枯拉朽的功能。

当时的文化领袖们,几乎都在这里发出了振聋发聩的声音。陈独秀说:“中国文字既难载新事新理,且为腐毒思想之巢窟,废之诚不足惜”;蔡元培称:“汉字既然不能不改革,尽可直接改用拉丁字母了”;而鲁迅则写道:“汉字也是中国劳苦大众身上的一个结核,病菌都潜在里面,倘不首先除去它,结果只能自己死”。

1931年9月26日,第一次中国新文字代表大会在海参崴举行,大会以瞿秋白撰写的《中国拉丁化字母》为基础进行讨论,提出“汉字是古代与封建社会的产物,已变成了统治阶级压迫劳苦大众的工具之一”,大会确定汉字改革的方针是“根本废除象形文字,以纯粹的拼音文字来代替它”。

此后,民国政府也作过种种简化汉字和汉字拼音化的努力,但时局动荡,挣扎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百姓,连起码的生存条件都无法具备,所谓的文字改革也不过是社会天空飘过的云朵。而汉字真正面对大众,成为大众的文字,还要等待另一个时代的来临。

(四)面对考验——汉字真的成了振兴中华的绊脚石了吗?

1949年10月1日,汉字以待罪之身进入新中国。一个月前,就在人们沉浸在对新中国的憧憬之中的时候,时任华北大学校长的吴玉章,特意给毛泽东主席写了一封信,再次提出来了“文字改革”的建议。

10月10日,“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在北京成立。

1951年,毛泽东主席指出,“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应该说,关于象形文字与拼音文字,先进与落后的评价,是那个时代世界语言学界的共识,毛泽东只是接受和表达了这一共识。但是,革命领袖的巨大影响力,使汉字拉丁化直接来到了社会实验的田头。

1958年1月10日,周恩来总理在全国政协的一次会议上,作了文字改革的专门报告,谈到汉字未来的命运时,他曾说过,当前确定的文字改革的任务是“简化汉字,推广普通话,制定和推广汉语拼音方案。”

值得欣慰的是,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中国政府选择了一条最理智,同时也是切实可行的文字改革方案。

从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但对于古老的汉字而言,多了拼音字母的注释,相当于多了一枝掌握汉字的拐杖。

汉字真正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还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事情。

1979年,时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的钱伟长教授,应邀去香港参加一个国际会议。香江的繁荣,令这位年近古稀的老人感慨万千。但就在会议期间,一位外国专家公开宣称,只有拼音文字才能救中国,因为汉字无法进入计算机,这让钱伟长教授的情绪跌到了谷底。

当时日本人就说,汉字进入计算机的问题,如果能够解决的话,全世界的文字进入电脑就都解决了。

1946年,世界第一台计算机在美国诞生,很快计算机技术在西方社会得到迅猛发展和普及。1979年,国门大开,有识之士突然意识到未来必将是计算机的时代。改革开放的领航人邓小平也不失时机地指出,计算机普及要从娃娃抓起。但由于当时所有的计算机软件,都是用拼音文字设计和编写的,只能处理拼音文字。所有,在全球竞争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前景如何,汉字似乎成了关键。

1980年,中国汉字拉丁化的权威刊物《语文现代化》丛刊第一期宣告,“方块汉字在电子计算机上遇到的困难好像一个行将就木的衰老病人,历史将证明,电子计算机是方块汉字的掘墓人,也是汉语拼音文字的助产士”。

半个世纪前那场废除汉字的狂潮,似乎风云再起,而这一次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问题,更有扑面而来的信息时代推波助澜。

(五)走进新时代

1981年6月27日,钱伟长教授发起成立了中国中文信息研究会,动员广大科技工作者,投身于电脑汉字输入法问题的研究,并亲自设计了“钱氏汉字电脑输入法”。

二十多年过去了,据不完全统计,现在的汉字输入法,总数达到一千六百多种。就算懵憧初开的儿童,也能轻松地把汉字输入电脑。

在人类的信息时代,我们艰难但又当然地发现了汉字中蕴藏的现代基因。古老的表意文字以其自身的强大生命力和丰厚的文化底蕴,在完全由西方文化孕育的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在现代理性的审视下,她终于浴火重生,并焕发出了新的活力。

今天,联合国官方正式使用的语言,有英文、法文、俄文、西班牙文、阿拉伯文和中文,重要的文件都会以这六种文字印发,而中文总是其中最薄的那本。

明天会更好

汉字的明天会是什么样呢?不同的人也许会有不同的看法,但在讨论汉字的未来时,任何人都应该注意到一个简单的事实,汉字不仅仅是沉默的字块,也不仅仅是简单的书写工具,它更是砖石,构筑中华五千年历史的砖石。

一个伟大的文明,绝无理由与自己辉煌独特的历史一刀两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汉字与汉字文化圈 2
汉字与汉字文化圈
汉字的发展与中国的统一
为语文现代化奋斗一生的倪海曙
张朋朋先生:文字是以“形”示“意”的视觉符号
废除汉字运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