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米饭必将统治天下?


1.

这是野生稻,每一粒我们今天吃的大米,都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这个植物的祖先。与其近亲相比,野生稻是一位反内卷的小能手,早早就摆脱了与其他植物争夺陆地资源的困境,而走上了一条独具特色的道路。

一般来说,大多数草本植物虽然能适应不同的环境,但却无法在水中存活。然而,野生稻拥有一种特殊的基因,它能够在没有氧气的情况下,通过糖和酵铁产生能量,促进嫩芽的快速生长,从而迅速冲到水面上呼吸空气。

这种适应性使得野生稻能够在水中生长,并具备了其他植物所没有的特性,例如更强的耐旱和耐寒能力。

稻子家族曾经靠着一项绝活在全球范围内广为分布。可惜自从大约十几万年前开始,地球的气候逐渐转冷转干,稻子所依赖的湿地沼泽也逐渐萎缩,只有野生的品种得以保存。

在中国南部、中南半岛和印度一带,尤其是华南地区,每逢夏季,暖湿的海洋气流与寒冷的陆地气流相互对抗,形成长时间的降雨,加上该地地势平坦低洼,特别容易形成水稻最适合的潜水沼泽环境。

野生水稻在中国的长江流域、珠江流域等地区快速繁荣。这些茂密的水稻植被对于几千年前迁徙到华南地区的智人来说,具有相当吸引力。

2.

但是,这个吸引力有限。

一方面是野生水稻的谷粒,跟现代大米相比,就像小个子跟高个子比起来,总是不够抢眼。它也不会像那些垂直生长的栽培水稻一样挺拔,而是显得有点斜斜歪歪的,有点像被橘猫压过的样子。再加上谷粒上面锐利的芒刺,如果不小心碰到,就会扎得你哆嗦不已,还会让你的谷粒直接掉进水里。(以前的的稻子也有稻芒)

那时候,中国南方的沼泽水中,虽然生活着许多血吸虫、水蛭、弯鳄,当你要在水里挑选一番才能采集一点采一点水稻的时候,那就说不好说到底是开饭还是开席了。


幸好,从1万年前开始,技术飞速发展,诸如鱼叉、镰刀和船只等工具逐渐普及。想想钓鱼时顺便摘一些稻谷,岂不美哉。

在距今1万多年前的江西新人洞遗址中,考古学家发现当地人虽然还住在山洞里,但已经开始吃野生的大米饭。不过原因也可能是南方本来就气候好的原因。

考古和分子生物学的证据表明,中国人直到约1万年前的新仙女墓时期结束后,才开始正式驯化水稻,并在约8000年前完成了水稻的基本驯化。

这样一来,我们熟悉的水稻逐渐成型,稻杆变得挺直了,稻穗不见了。大米也逐渐成了真正的大米,颜色也从原来的红色变成了我们今天熟悉的米色。不过,也有一小部分奇怪的品种,因组件奇特而颜色日益变得红到发紫,最终成为我们今天所说的紫米或黑米。

南方人不爱种田,水稻自己也要背 3 层锅。生活习性决定水稻必须播种在水田里,不然它就算能发芽,也会瞬间被杂草淹没。但是你又不能让水稻全程泡在水里,在水稻开花抽穗的时节,你又得把水排干,不然水稻就会耗费过多的能量去维持根部的存活,产量也就大打折扣。因此南方古人反而更愿意去种植那些全程泡在水里,打理起来更方便的菱角和孤。

3.

在距近 8000 多年前,地球突然迎来了一波全球变暖,国内一般称为"仰韶温暖期"。在短短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全球平均气温暴涨了大约 7 度,一度让今天的甘肃西部都长出了热带丛林。

温暖的气候与分配的降水,让中国北方黄河流域的先民直接从原始农业社会跑步进入了真正的农耕文明。在红山、仰韶、培李岗等地区,一座座村头拔地而起,华夏开始初具雏形。

但有人岁月静好,那有人就得负重前行。

由于温暖气候把东南沿海季风吹得太猛,一波把降水线推到了华北地区。结果华南地区反而变得比以前更加炎热干燥了。尤其是秋冬季节,经常会陷入到干旱之中。这时候人们再回头就发现水稻可真是太合适了,旱的时候他洗旱。而且水稻种子或者说稻米比起菰米和芡实产量高,比起菱角葫芦耐储存,简直就是这种灾荒年月的储备粮。

更巧的是,南方人驯养的水牛也正好能用来耕种泥泞的水田。

于是水稻一举奠定自己最王道主粮的地位。而他曾经竞争对手菱角逐渐变成了辅粮。而菰则经历一番奇妙的演变后,成了我们今天的茭白。

4.

在约7000年前的浙江河姆都文化遗址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大量的农具和水稻残留物,表明当时中国人已开始进行人工种植水稻。随着时间的推移,水稻开始向北方传播,在黄河中下游和成都平原等地广泛种植。

大约5000年前,随着气温升高,水稻种植者开始将水稻种植于黄河中下游的低洼地区,这也使得水稻向西传入了成都平原。然而,4200年前,气温开始下降,地球进入了一轮小冰期。于是,远古的中国人开始培育更加耐寒的水稻梗,以适应寒冷的环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耐寒的水稻梗开始传入朝鲜半岛和日本。同时,一些喜欢温暖气候的水稻品种从长江流域向南方迁徙,一直到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菲律宾。经过千年的发展,这些地区形成了亚洲的稻米文化圈。中国的水稻也沿着印度的沿岸传入印度,并在当地野生稻的驯化作用下与之结合,诞生了米粒细长的籼稻。

由于籼稻口感较硬,印度人开始在饭中添加各种香料和酱汁来改善口感。这一习惯后来演变成了现代印度的手抓饭。

多说一点:大约2000年前,印度的籼稻被反向传回中国并在中国的西南地区广泛种植。虽然口感不如其他品种,但早期的籼稻能形成坚韧的凝胶结构,这启发了当地人创造出了爽滑的米粉。同时,籼稻也传入伊朗和两河流域,最终通过阿拉伯人的传播经由北非传入伊比利亚半岛,这使我们今天能够品尝到西班牙炒饭。因此,西方人对水稻的了解主要来自印度。许多西亚和欧洲语言中用于描述稻米的词汇,例如英语中的“rice”,都更接近梵语。这也给后来的水稻起源研究带来了一些困难。

印度学界至今认为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是恒河流域,但大多数国际学者通过分子生物学研究,已经相对确定是中国古人率先种植了水稻。主要的争议在于最早种植水稻的地点,到底是长江下游、中游还是珠江流域。

5.

中国是全球水稻种类最多的国家,因此对大米的加工也有着多种不同的方法。其中一种方法是培育一种名为根稻的水稻品种,通过反复的迭代,这种水稻的脂链淀粉含量不断增加,口感也越来越软糯,最终可以直接软烂成稀饭,这就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糯米。

糯米不仅可以用来制作年糕,而且还是古代人所用的廉价粘合剂。据说,在伍子胥为吴王和闫闯建造姑苏城时,他曾经在沉砖之间添加糯米来加强城墙的结构。从东汉开始,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水稻的地位越来越重要,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中国古代经济的重要支柱。

但在距今约1000年前的宋代,地球进入了一个小冰期,导致华南地区的降雨量减少,一些高地的水田干涸,水稻产量暴跌,大宋立即陷入了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

当时的宋真宗赵恒是个颇具实干精神的皇帝,他对外不仅听取了宰相寇准的建议,还亲自御驾亲征,最终与辽国的萧太后签署了澶渊之盟,缓解了外部的军事压力。

而对内,他听闻福建有一种名为占城稻的水稻品种,可以抗旱又生长快速,于是就“遣使福建取占城道三万斛”,在长江和淮河等地种植。

结果这种“网红”水稻不仅口感欠佳,还“用力过猛”,让宋朝人口从三千万飙升到了一亿,带来了一波商业繁荣,仿佛是宋朝版的“网红经济”繁荣。

6.

明朝时期,经过改良,占城稻在南方甚至可以一年种两茬,实现了“早稻、晚稻”双季稻种植。这种改良让水稻的收成再提升了大约50%左右。同时,水稻种植的边界也向北全面推广到了黄河流域。

到了清朝时期,虽然来自东北的八旗兵丁不怎么习惯吃大米,但是作为帝国统治者的皇帝和八旗贵族必须高度重视水稻。史书记载康熙皇帝:“自幼喜观稼穑,所得各方五谷菜蔬之种必种之,以观其收穫。”他在西苑新建了丰泽园,开辟了一块实验基地,种植全国各地的稻种。

据说还在这里亲自发现一处特别早熟的变异水稻,并下令对这处水稻加以括繁和选育。经过十几年的选育,终于在1692年培育出了短生长期的早熟品种,取名御稻米。这个品种也是北京“京西稻”的鼻祖。这件事情还一路传到了英国,成功引起了达尔文的注意。

他在《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一书中为康熙皇帝点赞,称他是“唯一的育种家皇帝”,发现并亲自培育了唯一能够在长城以北省长的水稻。

康熙曾尝试在南方推广御稻米,但当时的气候较为寒冷,导致御稻米无法在南方达到每年两熟的产量,也无法保持稳定的产量。

此外,曹頫是负责御稻米推广的官员之一,也正是曹雪芹的父亲。据红学家周汝昌考证,红楼梦中多次提到的“御田胭脂米”即是指康熙亲自选育的御稻米。但后来康熙的儿子雍正将曹頫和另一位官员李旭的家抄掉,导致御稻米在南方的推广计划失败。

康熙的孙子乾隆后来在下江南时发现了紫金箍稻米品种,取代了御稻米在皇家贡米中的地位。因此,纯种的御稻米逐渐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尽管如此,康熙作为大清首席育种专家,为中国水稻育种技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水稻无法适应夏季干旱地中海气候,至今仍主要分布在东亚和印度等龙兴之地。

相比之下,欧美国家的水稻产量仅占全球的2%,大米在中国则是主要的粮食作物。欧美国家的忽视让中国的水稻育种和工业化种植相对独立自主,但同时也意味着缺少外来经验可以借鉴,必须从头开始探索技术细节。

7.

水稻属于“自花授粉”植物,这意味着水稻无需传粉就能结果。虽然这对于育种专家依赖杂交的策略来说并不理想,因为水稻会自我授粉,而且很难分辨。当稻谷结出来时,情况会变得非常混乱。

袁隆平老师在中国野外发现了天然的雄性不育水稻株系,这为培育只有雌蕊能授粉、雄蕊不育的特殊水稻品系提供了基础。在此基础上,袁隆平和其他许多中国农学家,如丁颖、黄耀祥、杨振玉等人,先后进行了杂交和选育,培育出了许多高产、抗旱、抗病、冻害、抗倒伏、美味等优良性状的水稻品种。

此外,在20世纪60年代,国家在东北肥沃的黑土地平原大力修建灌溉系统,水稻种植面积迅速扩大,现在已经占东北耕地总面积的30%。由于这些耕地可以实现大规模、机械化、标准化的工业种植,东北大米被认为是最优质的商品大米之一。

总之,在无数人的努力下,中国水稻年产量从建国初期的不到5000万吨增加到今天的2亿吨以上,自给率已经超过了97%。相比之下,隔壁日本经过五星天皇(麦克阿瑟)的农业改革后,不仅饮食习惯逐渐改变,而且粮食自给率已经不到40%。

8.

在水稻帮助我们用世界 8% 的耕地养活世界 18% 的人口之后,水稻也迎来了又一次出海。而这一波的主要目的地是非洲。其实非洲的水热条件非常适合种水稻,当地有很多本土的稻属物种。

可惜一方面,非洲进入农业社会本来就晚。据目前研究,他们可能招距今 3000 多年前才开始种植水稻。另外,非洲本土的水稻可能也比我们的野生稻更难伺候一些,所以他们既没能驯化出特别优秀的非洲水稻品种,种植规模也一直很小。

对中国人来说,这能忍。

所以我国对非洲的农业援助项目中,水稻一直以来就占有很高的比重。比如中国育种专家通过杂交技术在尼日利亚培养出了非洲新稻,使得当地的水稻产量增长 3 倍。同时中国还几乎免费为该国提供农业遥感卫星服务,让莫桑比克农业部门可以高效监控全国农业生产状况。

这一切也算是先种田带动后种田了。

如今,虽然水稻科学育种历史远不如另一种主粮小麦,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但水稻却已经能力压小麦成为中国的以主粮。再考虑到现在世界的人口炸,我作为一个吃水稻长大的南方人,对此很想说: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米饭的天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东北大米为啥好吃,有人知道么?
水稻,我们都是干饭人
稻米传奇——米香七千年
万年驯化背后!水稻不得不说的故事
水稻起源于何时何地?科学家利用植硅体揭秘
东北大米为什么好吃?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