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老浒山地名拾遗


从峙山上远眺老浒山(八十年代)

与许多名城古邑相比,浒山的历史不算悠久,城市规模也并不大。九十年代大规模的“现代化”前,浒山城也就是围着城厢的那一圈,城中街道窄小,楼屋并不雄伟,远处尽是郊野。

许多年过去,如今的浒山,马路宽阔,高楼林立,要探见到当年的景象可是不容易了。这期慈韵,我们就通过对老浒山地名的盘点,带您重温这座小城的难忘回忆。

余姚县浒山镇原来的结构

在前面“新老县城图”中我们已经介绍过,浒山原是绍兴府余姚县下一个小小的海防所城,建于明初洪武年间,名曰“三山”

浒山其名,源于城北滩涂上的一座小山,因早年环水,故称“浒”,俗称晒网山。后来海塘外移,山顶建起烽火台,于是叫烟墩。如今的“教场山”,是山下原来作教兵演武的缘故。所谓“三山”,除城北浒山,另有城南乌山、城西南眉山,三足鼎立,所城据其中。

所城形状方正,四面各有一门。建城之初,城内因为有官兵驻守,所以楼宇稀少,结构简单。东西向有主街一条,南北小巷数条,连结城门与河道。城东北有一小山,名叫虎屿,与城墙合为一体,被乡民称作小山墩

城外有护城河环绕,城北有一堤坝,旧称大沽塘,即如今的大塘河,其余皆为荒野。

浒山原貌

清朝以后,因卫所撤去,远近居民纷纷迁来,城墙内外建起楼宇,小城形制就初现端倪了。

那时的虎屿山下,并列有城隍庙晏公祠天后宫龙王堂,庙内有城隍神,俗称城隍菩萨,是守护城池的神祇。庙前有一小池,曰龙池;庙东有圆通庵;庙西有三官殿志仁堂,庙南有城隍牌楼,牌轩街即为其南小街。

虎屿山上原有张相公殿,后迁至北门月城内。另外东、西、南三座月城内,各有真武殿关帝殿它山殿,均为治水解厄之用。

城内西北有福寿庵,俗称西庵,庵前有池,叫西庵池;庵前有街,称西庵街。东门也有庵,因为在莲花池前,所以叫莲花庵,庵前小路,亦称庵街。莲花庵北有司署东面的小街就是巡司街了。

据道光《浒山志》载,城内原有运河、水道:“一由福寿庵前小沟入河,东至百户倪宅后,稍东折而南,至储桥,又南,至板桥,直至水门入壕。一由高桥仓门前分为二,一入小沟,西流至所厅前,入运河,一西折而南,由小沟入运河。”

这是浒山城固有的格局。解放以后,城墙被拆除,内外民居连为一体,但格局未有明显改变。

双眼井(图片来自桑金伟《老浒山》)

旧城古建虽然丰富,但由于近代商业兴盛,民风逐渐开化,到八十年代,旧时的庙宇楼宇已经慢慢废弃了,除少数主要古迹以外,此时地名依循的主要有两类:一是氏族名号,一是各类行当。

浒山能从滩涂荒地逐渐变为繁荣的小城,本身得益于远近各地的移民。据说最早到此定居成族的为宋时的虞氏和沈氏,城北虎屿山下的虞家岭,城南墙脚下的沈府巷,即为二族的旧居。

明代设卫后,城内的氏族渐渐增多,主要的姓氏有陈、蒋、高、潘、胡、冀、柳、高等,留下如北门内的陈七房,南门的冀家街高桥,西门内的蒋家街后蒋街,东门的章家弄高家弄等地名。

七房池(图片来自桑金伟《老浒山》)

城门外民居主要成型于清初以后。东门外有史家弄,早年为史家人居住地;“团圈弄”,其实是百年前周巷段、邱两族迁至的居所,“团圈”即为“段邱”谐音;南门外有黄家堰桥,早年曾住黄家人;西门头最早定居的为陆、宋两姓,有宋家陆家后陆家等地名。西门外房氏、俞式人数众多,其中房氏又有上房下房之分,不一而足。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旧时南宁的庙宇
苏州城事:城北公路竣工/吴中龙湖天街/浒关迪卡侬/西交大附中确定
#漫步上海#【南市的由来】
奉城
广州海岸、江岸变迁与地名(二)
202-龙头井街(老阿带您胡同游之二百零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