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阿德勒十日谈2:人际关系

专注高效学习,深度思考,自我成长

大家好,我是Mien。

最近在细读岸见一郎和古贺史健的阿德勒心理学系列,也就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被讨厌的勇气》和它的姊妹篇《幸福的勇气》这两本书。读的过程中有太多的话想说,索性写成一个十日谈系列,一边给大家介绍里面的主要内容,一边来把我想说的话慢慢唠给大家听。今天是聊阿德勒的第二天,主题是人际关系。

昨天跟大家聊了改变的勇气这个主题。先简单回顾一下。阿德勒心理学明确否定心理创伤,认为决定我们自身的不是过去的经历,而是我们自己赋予经历的意义。不同于弗洛伊德心理学追溯过往经历的原因论,阿德勒心理学强调的是目的论,即阿德勒认为我们所有的处境都由我们自己的选择决定,而催动我们做出这些决定背后的目的往往就是事情的关键。

然后我们进入正题。对于人际关系,阿德勒提出了一个听上去几乎是偏激的观点: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来源。

那么,为什么人际关系是一切烦恼的来源呢?我们要从阿德勒心理学对人的行为和心理的目标说起。

首先,行为方面的目标有”自立“和”与社会和谐共处“这两点。心理方面的目标支撑着行为方面的目标,具体内容是”我有能力“以及”人人都是我的伙伴“这两种意识。

行为目标

心理目标

①自立

②与社会和谐相处

①我有能力

②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阿德勒心理学对于人的行为方面和心理方面都提出了相当明确的目标。而支撑这些的目标实现的方式,就是直面人生课题,即人际关系。

人生课题的具体定义为一个个体在想要作为社会性的存在生存过程中不得不面对的人际关系。我们从小到大的过程中,可以归纳为三类人际关系的课题:工作课题、交友课题和爱的课题。

工作课题即工作上的人际关系,是三个课题中门槛最低的。

工作上的人际关系因为有着工作成果这一简单易懂的共通目标,即使有些不投缘也可以合作或者说必须合作;而且,因“工作”这一点结成的关系,在下班或者转行后就又可以变回他人关系。

阿德勒认为,那些不想工作或拒绝劳动的人,本质只是为了逃避工作方面的人际关系。

这么说有些抽象,举个例子。比如,有些人为了求职发出简历,面试了却没被任何公司录取,自尊心就受到极大伤害,思来想去便开始怀疑工作的意义。或者,有些人在工作中遭遇重大失败,由于自己的失误致使公司遭受巨额损失,眼前一片黑暗,于是开始讨厌再去公司上班。

这些情况都不是讨厌工作本身,而是讨厌因为工作而受到他人的批评和指责,讨厌被贴上“你没有能力”或者“你不适合这个工作”之类的无能标签,更讨厌无可替代的我的尊严受到伤害。也就是说,一切都是人际关系的问题。

交友课题是指脱离了工作的、更广泛意义上的朋友关系。因为没有了工作关系那样的强制力,所以比工作课题更加难以开始和发展。

关于交友课题,我们需要了解的是朋友并非越多越好。朋友或熟人的数量没有任何价值。这是与爱之主题有关的话题,我们应该考虑的是关系的距离和深度,而非数量。

爱的课题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所谓的恋爱关系,另一个是与家人的关系,特别是亲子关系。在工作、交友和爱这三大课题中,爱之课题是最难的课题。

在爱的课题中,阿德勒不同意束缚对方这一点。如果对方过得幸福,那就能够真诚地去祝福,这就是爱。相互束缚的关系很快就会破裂。

很多时候,当由朋友关系发展成恋爱关系的时候,一些在朋友之间被允许的言行就不再被允许了。具体说来,例如不可以跟异性朋友一起玩儿,有时候甚至仅仅因为跟异性朋友打电话,恋人就会吃醋。这种行为在阿德勒心理学中是不被提倡的。

看到这里,有些人可能会不以为然。人际关系中确实存在许多烦恼,但很多个人的烦恼看上去跟人际关系无关。比如说独立于人际关系之外的烦恼、个体内心的苦闷、自我难解的苦恼等。

但阿德勒心理学认为,那些自我苦闷、自我厌弃的人,他们的这种感觉实际上是来源于有意无意的与身边人的比较。我们评价自己的方式都难免受到社会及他人的影响。我们不妨仔细想想,社会标准就一定是对的吗?所谓的社会标准,也不过是大多数人的主观想法的合集而已啊。

也就是说,困扰每个个人的各种“自卑感”的,并不是客观上的“劣等性”事实,而是主观上的解释。

话说回来,我们每个人也都活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而主观的好处就在于我们可以任意改变主观的解释。我们完全可以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那一种,不去理会那些本与你无关的来自他人的主观性解释。

看到这里,可能有些人已经有些不耐烦了,道理都懂,可事到临头的时候,还是会烦恼啊!到底有没有什么立竿见影的办法,能让我们不再为人际关系烦恼呢?

答案是有的。但我想从头聊起,从人为什么会从人际关系中收获烦恼聊起。相信我,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会事半功倍。

首先,人本身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当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就有了普遍欲求。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性”。

简单解释就是“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例如,蹒跚学步的孩子学会独自站立;他们学会语言,可以与周围的人自由沟通。我们都有想要摆脱无力状态、追求进步的普遍欲求。人类史上的科学进步可以说就是“追求优越性”的结果。

而当无法达成理想时,人们就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当然,如果这种自卑感只要能促进你进一步向前,不断追求进步,是没有任何问题的。

但是,有些人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迈进的勇气。他们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甚至,他们干脆将自己的自卑感当成某种不行动的借口使用。比如“我因为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或者“我因为长得不漂亮所以结不了婚”之类的想法。像这样在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已经超出了自卑感的范畴,它是一种自卑情结(情结一词在心理学中表示一种复杂而反常的状态)。最终这种想法会异变成“只要我有了A就能做到B”、“真正的我其实非常优秀”这种自我麻醉、行动瘫痪的借口。

除此之外,自卑情结还有另一张面孔——优越情结。有些人会故意表现得好像自己很优秀,继而沉浸在一种虚假的优越感之中。例如大力宣扬自己是权力者或知名人士来显示自己是一种特别的存在,通过把“我”和权势相结合,似乎显得“我”很优秀。

此外,自卑情结和优越情结结合起来还有一个更加极端和畸形的产物——夸耀不幸。这是一种通过把自卑感尖锐化来实现异常优越感的模式这种人会不断提及自己所遇到的各种不幸,即使别人想要去安慰或者帮助其改变,他们也会用“你无法了解我的心情”来推开援手。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鲁迅笔下的祥林嫂。

这种人的真实目的,其实是想要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特别”,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

以上都是人际关系中常见的歧途。他们的共同点是这些人都有意无意地存了竞争的心。有竞争的地方就会有胜者和败者,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于那个”之类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随之而生。

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心、不想成为败者。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觉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所以,如果想从人际关系的烦恼中解脱出来,最重要的就是竞争的怪圈中解放出来

因为这样就再没有必要战胜任何人了,也就能够摆脱“或许会输”的恐惧心理了,变得能够真心祝福他人的幸福并能够为他人的幸福作出积极的贡献。当某人陷入困难的时候你随时愿意伸出援手,那他对你来说就是可以称为伙伴的存在。如果能够体会到“人人都是我的伙伴”,那么对世界的看法也会截然不同。不再把世界当成危险的所在,也不再活在不必要的猜忌之中,你眼中的世界就会成为一个安全舒适的地方。还记得心理目标的第二条是什么吗?没错,正是“人人都是我的伙伴”。

OK,以上就是阿德勒十日谈第二天的全部内容啦。如果你能看到这里,那我真的是非常爱你啦!
明天我们来聊一聊阿德勒心理学中更有趣也更重要的话题——自由。自由是什么?我们究竟要如何获得自由呢?
我们明天见。
END
最近文章:阿德勒十日谈1:改变的勇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读书 | 《被讨厌的勇气》,被讨厌和被人认可一样重要
《被讨厌的勇气》读后感:即使有被讨厌的可能,我都要用自己的双手双脚往那里走去
《被讨厌的勇气》| 袁泽解读
【好书推荐】打通自身的闭环——《被讨厌的勇气》精华分享
《被讨厌的勇气》内容篇
人为什么自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