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楚汉争霸|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

楚汉争霸的过程让人血脉喷张

某种程度上,我们每个人都是精神上的流浪者,我们的灵魂无时无刻不在经受着自我的洗礼和追逐。历史,更是我们灵魂旅游的一个通道,穿梭于历史长河中,铁血丹心、侠骨柔情、百炼刚和绕指柔、真善美和狠毒恶、成功与失败、无悔与缺憾等无数让热血澎湃而又凝心静气的画面,用一次又一次强烈的画面冲击感洗刷着我们的内心。历史因此可以使人明智。

楚汉历史,钟爱已久。喜欢项羽,也欣赏刘邦。对历史人物的研究,不能只流于成败的表象,如果单独以成败论英雄,注定会失之偏颇的。如果把历史比作一棵参天大树,那每一次历史事件都是一朵花,或许有些毫不起眼,有些璀璨夺目,有些中途凋谢,但是,也正是它们成就了历史的绚丽多彩,与最终结没结果并没有必然的关系。

刘邦的成功在于他的胜利给历史带来了累累的硕果,项羽的成功则在于他的失败给英雄涂染了动人的颜色,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历史,不只是故事。我们对历史人物,先肯定,再批判,再对批判做批判。唯有如此,脑中那些历史人物的形象,才足以渐渐丰满,真实客观。也只有这样,才对当下的我们有借鉴的意义。

项羽、刘邦都是精神上的孤独者

时势造英雄,项羽、刘邦应时而生

何为孤独者?老易认为没有追求和有高于常人的追求的人都是精神上的孤独者,项羽和刘邦都是后者。面对秦始皇时,无论是“大丈夫当如是”的羡慕还是“彼可取而代之”的豪气都足以说明项羽和刘邦是心中有抱负和梦想的人。他们的成功和成就是以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为底色的,不同于很多历史人物的成功和成就只是特殊历史因素的偶然作用的结果,这也使得他们的形象更为高大、气质更为动人。

在娱乐化的文化氛围下和不求甚解的文化精神下,时下有很多人基于成败论和表象论,把项羽说成是一个有勇无谋的莽夫,把刘邦说成是一个心狠皮厚的无赖,这是世俗历史逻辑的误区,也是功名主义的悲哀。原本一千人眼里是允许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每个人都有权力去理解“自以为是”的历史,但是,如果基于人性的道德和求是的精神,我们是不应该以这种片面的结论用于说教式的传播和教育的。换句话说,我们可以理解错误,但是不能把错误的理解传播于他人。项羽和刘邦的历史形象比我们想象的要高大得多。

秦末,天下大乱,群雄并起,项羽和刘邦借此登上了历史的舞台,并逐渐散发出耀眼的光芒。关于秦末动乱的原因,历史上众说纷纭,老易将其简单地归纳一下:

1、从民生的角度来说,就是民不聊生,那些觉得生活无以为继的人才会纷纷走上反秦道路的。

2、从法制的角度来说,就是严刑峻法,那些觉得生活空间和行为约束的人承受不了时刻存在的心理威胁和经常发生的行为制裁,所以揭竿而起。

3、从政治的角度来说,就是六国不服,秦始皇虽然横扫六合、一统天下,但是那些彻底失去既得利益的六国贵族却并不甘彻底死心,只是暂时屈服于绝对实力,时刻在等待机会、伺机待发。

4、从人性的角度来说,就是人心难测、欲壑难填,人们生活的底层逻辑永远只是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活状态和精神空间。

一分为二地看问题,秦朝的政治体制确实值得我们思考,也为后世正确地改善和调整治国方向提供了方向。但是很多人因此想尽办法去抹黑秦始皇,却有点无理取闹了。秦朝统治下,有没有生活得很好的百姓?严刑峻法之下,如果人人都能遵纪守法,又何来人人自危?政治兼并中,六国就真的占据了道德的制高点吗?所以,历史问题,归根到底是人性问题,毕竟历史就是由无数的人书写的。

这是绝代双骄

项羽和刘邦其实都是当时天下众多反秦人士中的一员,他们能够脱颖而出而青史留名,不仅仅是因为他们的行为模式,更是因为他们的精神层面。相比于那些“迫于无奈”的被动造反者或者“浑水摸鱼”的投机分子,他们心中有一个理想国,这种理想和追求为他们的人生拔高了基调。

也正是因为他们高于世人的追求,使得他们成为了精神上的孤独者。那些说项羽好大喜功、目光短浅、刚愎自用、有勇无谋的人,你们真的了解项羽的追求吗?那些说刘邦破泼皮无赖、心狠手辣、厚颜无耻、反复无常的人,你们真的了解刘邦的品质吗?

而更为荒唐的是那些基于“成败论”把项羽这样一个千古英雄说成是一个头脑简单的莽夫和把刘邦所取得伟大成就归功于当下那些“厚黑学”所说的“心灵鸡汤”,真正伟大的思想境界往往不被常人所理解正所谓“孤独是一个人的狂欢,狂欢是一群人的孤独”,在大多数人沉浸在表层化、粗俗化的历史中,用那些“低级趣味”来满足自以为是的精神愉悦,这种“自嗨式”的狂欢不正是历史文化的一种孤独、甚至悲哀吗?而只有像项羽、刘邦这样的英雄,默默地坚守着自己的“孤独”,享受着他们的精神狂欢,才会最终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笔画。

楚汉争霸是英雄之间的惺惺相惜

看历史不应该厚此薄彼而失去客观公正的态度

前文说了,项羽和刘邦都是精神上的孤独者,这种孤独使得他们成为了与众不同的英雄。为什么呢?当时的秦朝烽烟四起,有人是为了活命,有人是为了获利,有人是为了避难,有人是为了求名,一般的乱,万象的心。刘邦走上造反之路,是为了让别人活命——刘邦押送劳役的时候,因故耽误了时间,事已不可为,刘邦不想牵连众人,所以干脆解散众人,让大家自寻活路去了。当然这种决定是要承担责任的,从这一点我们可以看出刘邦是有一股侠义之心的,这也是刘邦在之后的过程中能够凝聚人心的主要原因。而项羽作为一个楚国贵族,远没有一般百姓那样生活举步维艰的窘迫,他之所以走上反秦之路,是因为他有自己的政治追求,有家国情怀(当然这种家国情怀是狭隘的)。从这个基础上来说,刘邦和项羽无论成败,他们都是英雄。

楚汉争霸的局面是有原因的

历史的细节需要细细推敲才能品味道个中滋味,为什么最后能出现“楚汉争霸”的局面,其过程显然是纷杂多变的,但是不妨碍我们从一些细节去思考其中的逻辑。

1、刘邦解散众多劳役的时候,为什么会有数十人不愿离去,生死相随?刘邦回到沛县起事时,为什么能够迅速组织、壮大队伍,应者云集,所向披靡?

2、项羽跟随叔父项梁兴兵反秦,为什么能够名声大噪、战功赫赫?项梁战死,楚军式微,为何项羽又能够独领风骚、反败为胜?

3、刘邦高举义旗支出,手下有一员猛将雍齿,依附魏王,在丰邑公开背叛刘邦。刘邦恼怒,却久攻不下。为何在这种情况下,刘邦能够收服张亮?为何能够向当时名震天下的项梁借兵?

4、章邯横空出世,打得各路义军抱头鼠窜,楚怀王为了鼓舞士气,发出“先定关中着王之”的“怀王之约”,手下大将无人敢应,为何唯独项羽和刘邦敢于领命?

5、北上救赵时,原本兵力不足、势力大减的楚国还要分兵,而且救赵的主力军还刻意剥夺了项羽的统帅权?

6、巨鹿之战,项羽为何会以数万破敌40万?项羽孤军奋战的时候,各路诸侯联军都在干什么,为何他们会作壁上观?

7、鸿门宴时,刘邦真的就心甘情愿地交出“关中王”的名号吗?那个时候项羽杀掉刘邦真的就是最好的选择吗?

相生相杀的一生之敌

8、项羽戏下分封诸侯,就能说明项羽是分封制的信奉者吗?项羽没有据守关中,匆匆赶回江东,真的是“沐猴而冠”、是为了衣锦还乡吗?

9、项羽分封诸侯之后匆匆赶回楚国,彻底搬开楚怀王这块绊脚石又是为了什么?随后,齐国先乱,赵国再乱,天下大乱又是因为什么?

10、刘邦就封汉中的途中,手下几乎作鸟兽散,连张良都到韩国为相去了,为什么会出现“萧何月下追韩信”的经典插曲?

11、刘邦出汉中、定三秦真的是因为他当时有实力和项羽一决雌雄了吗?他占据关中之后,为什么又要主动和项羽议和?而项羽为什么又能接受他的背叛?

12、彭城之战项羽打得刘邦丢盔弃甲、溃不成军,为何刘邦又能够迅速卷土重来、反败为胜?为什么最开始的时候韩信等诸侯不出兵帮助刘邦,反而刘邦一败涂地的时候,反而出兵帮助刘邦对项羽进行军事合围?

13、一直战无不胜的项羽为何会在垓下之战一败涂地,而且是一战送命?如果说项羽人心尽失,为何会有那么多么誓死相随?如果说项羽威望不散,为什么争先恐后去抢他的人头的恰恰是他原来的楚军叛将?

14、刘邦打败项羽之后,一统天下就是那么水到渠成、顺理成章了吗?他建立汉朝为何还要保留分封制?保留分封制为何还要诛杀异姓王?消灭异姓王之后,汉朝为什么会代代着力于削藩?

手中有剑,心中有情

很多时候,我们对于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只是针对某一个节点、某一个画面在断章取义,基于这种片面的现象去对历史事件下结论,对历史人物做评判,是明显不负责任的。我们要系统地全面地对历史进行分析和总结,才能客观地收获到历史所应该传递给我们的信息。

刘邦没有我们所看到的那么不堪,项羽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鲁莽,所以在楚汉相争的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之中,至始至终,群雄并起、烽烟四漫,最耀眼的英雄只能是他们两个。历史终究是英雄的舞台,也只有相互对等的人才能相互识别,争霸天下的过程是英雄之间你死我活的过程,也是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的过程。

两个英雄展现的两种极致的美

也正是因为这种朴素而又真实的情怀的相互识别下,英雄项羽和“无赖”刘邦才能结拜为兄弟,才能斗争到最后。有斗争就有成败,但是项羽和刘邦的英雄气质已经无关于成与败。所以,刘邦彭城战败后,项羽押着刘邦的父亲和妻儿去威胁他,内心是无奈的也是挣扎的;项羽垓下战败后,刘邦以“封侯”的名利驱使大家逼迫项羽乌江自刎,内心是欣喜的也是落寞的。

即便是身为对手,英雄之间的相互识别是一直都存在的,一个让人尊敬的对手往往比一个让自己开心的队友更难得。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即便是项羽最后获胜了,刘邦一样会在历史上大放异彩,就像项羽虽然失败了,依然名垂千古。

楚汉争霸的转折点分析

项羽的失败不影响其历史形象

前文提出了很多问题,主要是想通过问题的背后思考去引发大家对项羽和刘邦的英雄情怀的思考和共鸣,基于篇幅问题,老易也不可能在此就每一个细节问题加以详细的说明和解说。但是通过这些问题,我们基本上可以摸清楚汉争霸这一段历史的主线,在这条主线上,本文将选取几个关键点对项羽和刘邦的英雄气质加以丰富和赏析。

1、巨鹿之战

巨鹿之战让项羽与天下诸侯云泥立判

巨鹿之战是历史上最著名的以少胜多的战役,也是项羽惊世骇俗的成名战,其过程基本上算是家喻户晓了,本人将不作赘述,但基于这场战争对于整个秦末的整体局势和项羽的个人地位的重要影响,又是无法忽视的,因此,本文就战争诞生的形势和产生的影响作几点补充吧。

1)、章邯横空出世,先是消灭了陈胜吴广的“张楚”政权,随后率领手下20万精锐东征西讨,所向披靡,把六国义军打得人心惶惶、损失惨重,就连当时军事领袖项梁也战败身亡了。秦朝从军事态势上化被动为主动,稍有不慎,天下即将重新归秦。

2)、早前,项梁在范增的建议下,为了归拢人心,推举了楚怀王作为天下共主。但是这个原本落魄到放羊卫生的楚国王族后裔,困境之中老老实实,上位之后却不甘寂寞。项梁威望极高又手握重兵,所以他不敢轻举妄动,项梁一死,他那发“国难财”的心思便无法控制了。他以楚王的名义号召楚国的各路诸侯北上巨鹿,救赵抗秦,并发出“先定关中者王之”的“怀王之约”。当然,作为政治家来说,适当地撒点狗粮并不过分。然而,楚怀王却趁机剥夺了亲近项家的将领们的兵权,把项家的兵权集中交给了名不见经传的上将军宋义,项羽沦为一个毫无实权的下将军。至于西征咸阳的事自然也轮不到项羽了,只派了刘邦率领不足万人的部队去取关中。其中的猫腻一目了然。

3)、宋义率领部队北上救赵,可是走到河南的时候,就开始驻足不前。巨鹿战事紧张,而宋义神情轻松,每日只管喝酒作乐、不问战事,只是悄悄地派出自己的儿子代表楚王去出使齐国,而齐国正好是与项家有深仇大恨的。在这个特殊时期宋义的这些特殊举措实际上已经把楚怀王欲彻底瓦解项家军的嘴脸表现的淋漓尽致了。

成功,比想象中往往更艰难

4)、巨鹿之战前夕,项羽深感情况不妙,暗自发动病变,一举擒杀宋义,劝降范增(范增是楚国旧贵族的忠实代表),才算取得了楚军的军事领导权。这里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即便项羽夺取了楚军的军事领导权,其部也只有几万人,还是几个楚军阵营临时组建而成的。

5)、巨鹿之战看起来和当年秦国围攻赵国首都邯郸的情况基本一致,其实情况更加恶劣。各国诸侯都知道唇亡齿寒的道理,但是又都被秦国彻底打怕了,各国诸侯虽然都是率军赶到了巨鹿周围,但是真正像项羽这样不计生死得失,敢于同秦军开战的人绝无仅有。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项羽当时是孤军作战、内忧外患,并且在军事实力上处于绝对的弱势,但也正是这种的态势成就了项羽的盖世气势和千古美名。巨鹿之战,项羽以弱胜强,一举破敌,打得秦军丢盔弃甲,也打得诸侯联军心悦诚服。巨鹿之战后,秦朝和天下义军之间的军事局势再次反转,而项羽的个人威望也自此如日中天。

项羽被封为诸侯上将军,名符其实地成了天下义军的最高统帅,这是反秦大业最重要的转折点,也是后来楚汉争霸的基础点。

2、鸿门宴

鸿门宴看起来热闹,但是没那么复杂

关于鸿门宴明面上的逻辑其实很简单,但因为最后是刘邦赢得了江山,所以很多历史爱好者又打开了上帝视角,认为项羽当时果断一点,把刘邦给杀了就一了百了、高枕无忧了。或者退一步来说即便项羽当时不知道最后是刘邦和自己争天下,但刘邦终究会成为自己平定天下的一个对手,早点清除也是应该的。但事实上的鸿门宴真的应该如后世众多的史书和故事里那样去解读吗?

按照楚怀王的战略安排,刘邦本来应该是沿西路一边收拢项梁的余部,一边为宋义率领的主力部队扫清行军障碍,最后和宋义合兵一处,共同抗秦救赵的。当刘邦听说项羽发动兵变,杀害宋义夺取楚军领导权时,刘邦就开始停止北上了,转头南下并逐渐向西。从楚国出发到此时,刘邦经过小打小闹和收拢项梁残部,此时的部队已经到达两万之众。但是两万人马原本也没有攻入关中的能力,但是巨鹿一战把秦朝打得魂飞魄散,而项羽在河北几乎牵制了秦朝的全部主力,秦朝朝廷也正是内乱四起的时候,所以因缘际会,刘邦还真成了那个率先攻入关中的人。

鸿门宴很多故事都是基于结果而加工的

按照楚怀王的约定,刘邦应该是理所当然的那个“关中王”。关中是大秦帝国的大本营,有帝王之资,天下诸侯莫不垂涎三尺。所以,不论是项羽还是其他诸侯都不会答应让刘邦这个“投机分子”做关中王的。所以很多人把鸿门宴的矛盾集中在刘邦和项羽个人身上是不对的。事实上,刘邦想要关中称王的时候,意见最大的恰恰是各国诸侯,而不是项羽。

在反对刘邦关中称王这件事上,各国诸侯和项羽的意见和利益是一致的,这才促使鸿门宴的诞生。否则按照刘邦的性格,本有两万部队,进入关中收降一部分,而项羽本来接手宋义5万人马,经过巨鹿之战的战损,这样的实力差距之下,估计早就真的和项羽开战了。但是当时项羽的阵营不是他一个人,而是天下诸侯,合计40万联军,所以刘邦只能忍气吞声、单刀赴会。

鸿门宴中项羽原本就不想杀刘邦

按照常规逻辑,如果项羽真心想杀刘邦,鸿门宴时有十个刘邦也不够项羽杀的。至于什么项伯因为感恩把计划告诉张良,张良又出计收买项伯,然后就是鸿门宴中项庄舞剑、樊哙闯帐的插曲,最后刘邦把张良留下来垫尾,借借口上厕所而逃之夭夭……这些根本就经不起逻辑推敲,不过是增加故事的趣味性性罢了。鸿门宴的逻辑只有一个,项羽根本不想杀、或者不能杀刘邦。

1、项羽的军中就凭刘邦上个厕所就可以逃走的?上个厕所要多久,项羽真想杀刘邦,刘邦又能跑多远?

2、樊哙闯帐的故事就更加胡闹了,就根据历史来推断,恐怕2个樊哙也不一定是项羽的对手,居然一副“金刚怒目”的样子就把项羽惊住了。

3、项庄舞剑、项伯挺身而出保护刘邦也经不起推敲。项庄要起杀意,用的是杀招,项伯只是保护刘邦,还不能做得过于明显,难道项伯的武艺比项庄高这么多?为何范增不安排一个武艺更高强一点的?或者说整个宴会就没有其他更好的机会吗?

如果项羽真的目光短浅,也许就真把刘邦杀了

这些逻辑漏洞无需过于纠结,项羽不想杀刘邦是有原因和有具体事实支持的。

1、项羽当时虽然风头一时无两,但终究嫡系的实力还是有限的,消灭秦朝毕竟只是万里长征第一步,项羽还有更大的追求,也有更多的政治敌人。举行鸿门宴,只是给其他诸侯和自己,也是给刘邦一个台阶下,刘邦既然已经服输,项羽就没有必要杀刘邦。

2、虽说项羽在心底已经把楚怀王列入了死亡名单,但是这个时候毕竟还没有公开和楚怀王翻脸,杀刘邦也有点名不正言不顺。

3、从项羽分封天下的思路来看,刘邦其实对项羽来说还有利用价值。后来项羽把关中一分为四,三秦将和刘邦各得其一,就是把关中这块肥肉分化成小势力,并且相互制衡,为自己各个击破创造条件。

4、从私人感情上来说,项羽和刘邦曾结拜兄弟,也有一种英雄之间惺惺相惜的情怀在里面,没有到万不得已,也不愿意你死我活。这不是一种迂腐的仁慈,而是一种英雄惜英雄的敬重。

所以,作为一个历史局外人,仅仅是以鸿门宴这个特殊事例来歪曲项羽的政治智慧和抬高刘邦的政治胸怀是完全没必要的,他们都是基于实际情况有着清醒判断的当时英雄。最后,反问一句,鸿门宴中,项羽真把刘邦杀了,后来的关中封给谁?

3、鸿沟会盟

彭城之战是楚汉相争的又一个重要节点

鸿沟会盟是楚汉相争中最重要的转折点了,它是刘邦彭城之败和项羽垓下之败的起承转折,过程十分的复杂,影响也是十分的巨大。基于篇幅的问题,本文不可能对其进行详细的说明。只说明两点逻辑:

1)、项羽为什么不“痛打落水狗”?刘邦从出汉中、定三秦、出关中,再到后来屡屡在项羽后院点火,什么扰袭粮道、策反盟友、浑水摸鱼、背后偷袭,无所不用其极,项羽就是一个傻子也知道刘邦这个人对自己来说是多么讨厌和可恶了。可是,项羽为什么在彭城之战大获全胜的前提下,依然愿意接受和刘邦议和?原因是显而易见,当时的项羽四面环敌,已是分身乏术,能够让刘邦老实下来,让他有更多的精力和时间去平定其他诸侯的作乱更加重要,也更加有意义。这恰恰证明了项羽不是什么心胸狭隘、目光短浅的武夫。

2)、刘邦为什么会“背信弃义”?当然在人们心目中,刘邦从来都不是一个信守承诺的君子。这要放在生活中,自然足以为人诟病。但是在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中,反而足以体现刘邦是极具政治智慧和政治眼光的。彭城之战惨败之后,刘邦的实力已经严重削弱,他清醒地意识到了光以自己的实力根本无法和项羽抗衡,打不过就求饶,大丈夫能屈能伸,这是一个政治家应有的胸襟。当然,彻底认输是不行的。屡战屡败和屡败屡战是两回事。求和是为了赢得喘息之机,所以刘邦通过各种手段拉拢韩信、英布等人,感觉自己恢复生机了,又卷土重来。这体现的是一个政治家百折不回的韧性和把握战机的敏锐。

既生瑜何生亮

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历史不也是如此吗?与其毫无观点和立场地摇旗呐喊,还不如潜心地去思考现象背后的逻辑和原因。看似不可理解的鸿沟会盟其实是项羽和刘邦两个优秀政治家、军事家的较量,是较量就有输有赢,这种输赢不能否定他们的才能。

楚汉争霸的过程其实有很多偶然因素和转折点,最终这些“点”汇成了项羽兵败自刎的历史主线,而项羽败亡和刘邦就势又交织成大汉王朝建立的历史画面。这中间有着各种息息相关的必然关联也有各种瞬息万变的偶然因素,历史也正是由必然和偶然因素相互作用而组成的。

尾声:一点时代感言

对于历史来说,他们必须有一个失败者,但也没有失败者

一不小心又写到了快八千字了,所以我必须给自己一个刹车。其实对于楚汉争霸这段历史,我想,用尽千言万语也不一定能够把其中那让人回味无穷、荡气回肠的感觉表述得一清二楚。本文也只是希望能为这段历史定一个正确的基调:看楚汉争霸,要有正确的史学观,要有成败论,但不能唯成败论。

项羽是千古英雄、西楚霸王,刘邦是一代人杰、帝王典范,当大家以世俗的“成功学”、“厚黑学”去对他们品头论足时,这让人情何以堪呢?

当然,在楚汉争霸的过程中,项羽和刘邦的命运注定要被绑在一起,也注定要有一个你死我活。他们两人,从结果来看,必定会有一个失败者,也会有一个成功者。但我真的不喜欢以“成功”去抬高某一个人,或者以“失败”去贬低另一个人。这种逻辑委实不客观,也失去了历史真实的意义。

末了,我想以这样一句话来支撑我所有在前文之中的啰嗦和辩解:只有弱者才沉迷于相互比较,真正的强者只需要相互印证。而刘邦和项羽正是相互印证的时代强者,通过他们,我们才能真正地感受到那个时代、那段历史的魅力和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项羽:一个千古传唱的悲剧英雄
英雄悲歌之一:巨鹿之战和鸿门宴
<鸿门宴>项羽岂是"勇释"刘邦
西楚霸王——项羽
历史人物:末路英雄——项羽
假如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能够夺得天下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