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韩信灭魏:避实击虚的核心目标是调动敌人资源,使其自顾不暇

彭城之战后,刘邦一路西逃,终于在荥阳一线稳住了阵线。这个时候,张良告诉他,光凭你自己是干不过那个男人的,必须要把韩信从关中调出来,同时联系上彭越,让他在项羽背后打游击,牵制楚军的兵力。同时要策反项羽的左膀右臂九江王英布,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

刘邦同志这些年确实被项羽的恐怖战力惊呆了,也被揍惨了,对人生导师张良的建议深以为然,所以二话不说,全部照办。

这样一来,韩信顺理成章地迎来了自己更为广阔的军事舞台,留下了让人膜拜不已的光辉篇章。猛虎出山,势不可挡,属于韩信的时代正式开启。

那么,大家先一起来了解韩信出关后的第一战,看看他是如何谈笑间,灰飞烟灭地灭掉魏国的。

灭魏前的形势介绍

彭城之战的大败而归对于一直在创业路上孜孜不倦的刘邦的心理打击是极大的,原因很简单,就是自己想干成一件事,结果遇到了一位自己怎么打也打不赢的对手,关键是不干翻这位对手,自己的目标根本无法实现,这种无可奈何的绝望感对于一个人进取心是致命的打击。

但是,刘邦这种人由于底层生活经验十分丰富,心理承受能力是相当强的,屡战屡败可以自我激励为屡败屡战。他不服输,这种百折不挠的精神是其最终成就大业的根本支撑。

战线稳定在荥阳一带之后,刘邦痛定思痛,除了接受张良的建议之外,自己还从长远布局,做了几件大事。

第一件事就是赶快回到关中确定太子。这个太子不是别人,就是在逃跑途中被他自己踹下马车的刘盈,此一时彼一时,当初的刘盈影响了他逃命的速度,但是现在的刘盈却成了他将革命进行到底的接班人。他也没有把握在有生之年能干赢项羽,所以必须发扬愚公移山的精神,子子孙孙无穷焉,迟早要干过你。

刘邦这种做法,其实既表明了自己和项羽不死不休的决心,也算是给自己和自己的汉国留了一条后路。

一个政权的稳固和成熟,必须是要后继有人的,后继有人才代表可持续性发展。

为了让自己的孩子尽快上道,刘邦还派给了孩子一个好师傅——丞相萧何。因为在他的队伍里,就治国能力来说,没有谁比得到了秦朝治国宝典的萧何更有能力和经验了。

同时,刘邦还赋予了萧何先斩后奏的权力,言下之意,我这一摊子事目前是千疮百孔,全权摆脱你了,咱这点家业能不能有所突破,就看你能不能帮我把孩子教育好。

刘邦这一番操作,高低有点交代后事的感觉,但是他的授权,正好无限地放大了萧何的治国才能,在萧何殚精竭虑的治理下,关中和汉中成为了刘邦争霸天下一个具有强大造血能力的大后方,为今后的楚汉僵持,提供了人力物力上的强大保证。

第二件事就是灭掉钉子章邯。刘邦还定三秦的时候,章邯并没有被消灭,而是依托废丘这座孤城负隅顽抗,甚至拒绝过刘邦以万户侯为筹码的招降。

这位秦末的名将,一辈子活得相当憋屈,也终将在他最后的倔强和骄傲之中死去。

章邯选择相信项羽,他的骨子里认为项羽是不可战胜的,只要自己能够坚持再坚持,他心目中的英雄项羽一定会脚踏七彩祥云来救他,但是他根本不知道项羽现在是分身无暇,顾不上他了。

刘邦在回到关中后,调动整个关中的人力物力,下定决心要拔掉章邯这个钉子户。最后,采用了“水淹废丘”的办法,引来了渭河水往城里灌,直到城墙崩塌。逼得章邯自杀身亡。

第三件事就是政策逃荒。由于连年战火,再加上关中遇上天灾,所以当时的关中出现了大规模的饥荒,这对关中的人心稳定是有极大伤害的。

刘邦和萧何对于这种状况,发路条给政策,鼓励饥民向蜀地逃荒。蜀地地广人稀,只要到了那里,有的是地种。地种好了,就有饭吃。这样一来,刘邦的汉国所有军事行动才会有人力、物力支撑。

在后方巩固之后,刘邦开始在临晋关集结大军,赤裸裸地对魏王魏豹的魏国进行军事威胁,然后派首席外交官郦食其去招降彭城大败后反水的魏王魏豹。

刘邦在灭魏之前一顿操作猛如虎,其实核心逻辑很简单,就是攘外必先安内。咱先把家里的事处理好,然后一心一意,没有后顾之忧地跟你们好好玩一把大的。

韩信灭魏的详细过程

刘邦打仗是十分注重成本的,基本上是能动嘴解决的事情尽量不动手。所以,尽管魏王豹在彭城之战后见风使舵背叛了他,但他还是理智地想招降他。

那个时代,儒家思想中的忠义概念还没有植根于人们的心中,大家行事基本上都是以利益为导向,很少扯什么气节,刘邦本人就没少干那墙头草的事情,所以对魏豹变节的事情基本上就是持无所谓的态度。群婚时代,谁又一定要对谁守身如玉呢?

但是,魏王豹对于刘邦这样的跑跑领导显然很没有信心和敬畏之心,相对来说,还是项羽的大腿让人感觉心里更加踏实。所以,他就义正言辞地拒绝了刘邦,说:人生苦短,宛如白驹过隙,汉王傲慢辱人,谩骂诸侯群臣如同对待家奴一般,完全没有上下尊卑之礼,我这辈子是不想再见到他了!”

言下之意,就是看不上你刘邦,你刘邦就是一个到处耍流氓的渣男,现在还想来骗取我的芳心,给我滚远点。

魏豹之所以会这么直接地拒绝刘邦,其实多多少少跟他的阶级出身有关。他是魏国贵族出身,看不上刘邦这种混迹民间的混子也算是情有可原的。科班出身的正规军看不上野路子出身的杂牌军,这种鄙视链在任何时代都存在。

魏豹觉得自己堂堂一个魏国王族,要和刘邦这样一个流氓称兄道弟,实在是太掉面子了。

另外,早不久,有一个著名的相士许负给他的宠妾薄姬看相,说她贵不可言,将来生下的孩子一定能当天子。魏豹因此认为自己才是天命所归,根本无需和刘邦合作。

总之,魏豹没怎么给刘邦面子,啪啪地打了刘邦的脸,这也就逼得刘邦要对魏豹动刀子了。因为魏国的位置与关中隔黄河而望,对于荥阳前线来说,属于大后方了。这样的人不能为己所用,就必然要除去,否则后院起火怎么办。

刘邦便安排韩信把魏国这个钉子给拔掉,但是刘邦刚刚经历彭城之战的大败,手里的牌面十分有限,所以也给不了韩信太多的筹码,拢共就两万来人。

这也不能怪刘邦对韩信太苛刻,主要是因为实力有限,而且荥阳前线面对大魔王项羽的防御压力太大,确实抽不出太多的兵力。不过刘邦还算够意思,把久经考验的步兵大将曹参和灌婴以及新组建的骑兵队派给了韩信。

战前,刘邦和韩信尽量做到知己知彼,打听到魏军以柏直为大将,冯敬为骑军主将,项它为步军主将后,心里安心一大截。因为在主将的对比中,汉军占据了绝对优势,韩信吊打柏直,灌婴稳胜冯敬,项它也不是曹参的对手。

韩信这个人作战是十分注重情报分析的,他会根据对手的能力和性格去设计战术的。其实当时比较忌惮的魏军将领叫周叔,这个人名不见经传,但是从韩信对他的态度来看,应该是很有军事才华的一个人,可惜魏豹并没有提用他。

尽管魏军的排兵布阵比较符合韩信的意愿,但是仅仅凭借两万人就想拿下魏国,依然是任重道远。当时的魏国包括河东地、太原郡、上党郡等易守难攻的地盘,基本上囊括了整个山西高原的地理优势。再说,魏王豹虽然是依靠他哥哥魏咎为社稷战死的政治资本发家的,但好歹也是带着几千人就拿下二十几个城的主儿。

但是,当时对于韩信伐魏来说,也有两点比较利好的形势。一是魏王豹接管魏国的时间并不长,根基并不深;二是项羽分封时,看上了原来的老魏国的中原地,一竿子把魏豹“发配”河东地去了,为了补偿魏豹,将赵国的太原和韩国赵国的上党地区给了魏豹。这样一来,除了北边的黄河与济水,魏王豹对于水利天险的控制能力大大削弱了。

讲白了,魏王豹在魏国基本上还处于比较茫然的管理混乱期,户口、钱粮、民心等,啥都没有稳定下来。

也正是在这种情况下,给韩信两万人马,他便有足够的信心灭掉魏国。

韩信用兵的很大的两个特点:善于用间和避实击虚,把这两者结合起来就是《孙子兵法》中所说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韩信在与对手作战时,往往会根据之前的间谍汇报,到处放烟雾弹,然后选择对手的软肋进行突击。还定三秦的时候韩信是这样操作的,这一战他依然是这样操作的。

韩信先放出了大量的间谍去魏国刺探,得到情报说魏军主力集结在临晋关的对面蒲津渡,封锁了黄河渡口。

魏国这样布阵其实也算得上是中规中矩,因为我们的母亲河黄河在西侧喜欢咆哮,能够满足大军渡河条件的地方其实并不多。当时从陕西渡过黄河行军到山西主要有三个渡口:龙门渡、蒲津渡和风陵渡。这三个渡口中,交通条件最好的便是蒲津渡,两岸都是平原,比较适合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魏国驻守蒲津渡也算得上是有的放矢了。但是,魏军对于其余两个渡口的优势实在是太过于信任了,根本不设防,这就有点百密一疏的感觉了。风陵渡还好理解,毕竟离蒲津渡不远,可以由蒲津渡的兵力策应。但龙门渡呢?虽然险要,但是对方若是兵行险招,岂不是猝不及防?

魏王豹之所以会犯下这样的战术错误,一方面是因为约定俗成的惯性思维限制了,毕竟自古以来,从陕西进军陕西,首选的渡河点都是蒲津渡。另一方面则是因为他手里的兵力其实也不多,大约3万人左右,他不愿意分兵削弱自己的战力。

了解了敌人的详细部署之后,韩信就开始拟定作战方针了。

韩信先是命令灌婴将所有骑兵部队留在了渡口,将所有的舟船全部调到了蒲津渡岸边,设立旌旗,演练舟船,摆出即将大军渡河的架势。与此同时,派曹参率汉军主力(其实也没多少,一万多人)在临晋上游夏阳(今陕西韩城南),用木罂作为渡河的工具,悄然的完成了渡河。

这里顺便解释一下,这里所谓的“木罂渡河”其实大抵是利用木罂搭建浮桥或者制造浮船过河的,而不是抱着木罂或者坐在木罂中漂浮过河的。

如果魏军在龙门地区布置一支部队,韩信派出上万部队渡河,再神不知鬼不觉,多少总会闹出点动静来吧,这个时候对他们进行阻击,韩信偷渡黄河的计划估计就得竹篮打水一场空了。遗憾的是,魏军并没有进行这么严谨的布置。

汉军渡过了黄河后,迅速插向魏国的旧时国都河东第一重镇安邑。安邑此时守备力量薄弱,再加上没有防备,曹参攻克安邑,俘虏守将王襄。

这样一来,蒲阪渡口与魏国首都平阳(今临汾)之间的通路就被切断了。

魏豹在听说后院着火后,认为汉军大军已经偷渡,自己被堵死在了蒲津渡口,所有的军需给养无法再送上来了,于是回军去争夺安邑。

趁着这个机会,灌婴率着骑兵队从蒲阪渡过黄河,前后夹击魏军。

在双面夹击下,魏军大败,魏王魏豹在溃逃时在桓县被曹参俘虏。一个月之后,韩信指挥汉军攻克西魏首都平阳,逐一平定魏国。

韩信灭魏的分析与思考

韩信灭魏一战看起来好像是云淡风轻一样,无非就是迷惑敌人,偷渡过河,突击后方,前后夹击,一举克敌。但其实这背后是十分有讲究的。

首先,我们来梳理一下刘邦的战前准备。

我们很多人可能因为刘邦在与项羽的对决中胜少败多,所以觉得刘邦的军事才华乏善可陈,其实刘邦这个人在后期经过锻炼和成长,军事能力是可圈可点的,韩信后来点评他可以带十万兵就是极好的证据。

刘邦在刚刚经历彭城之战的惨败后,刚把阵线稳定在荥阳一带,便着手布局新一轮战略规划,说明其战略敏感性和反应能力是相当强的。不念过往,不惧将来,拿得起放得下,这是一个欲成大事者的必备素质。

前面也说了,刘邦伐魏前的准备工作可以总结为“攘外必先安内”,这句话在历史上屡屡被提及和引用,但其实很多人不得其要。它的深层次逻辑其实是,要想有所输出,必先保证输入。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好男儿志在四方没有错,但是,你前脚刚踏上征程,心里就得担心后院会不会起火,所谓的征战四方基本上也就是四处打酱油了。刘邦回到关中一顿操作猛如虎,其实就是要把自己的后顾之忧降到最低,这其实是一种风险意识。

为什么我们不建议负债的人去创业呢?因为容易患得患失,因为心理压力太大,因为承受后座力的能力太差。

我们要想干成一件大事,一定要向刘邦学习,先把身边和心里的杂草清除干净,然后心无旁骛地去干。

其次,我们来聊聊韩信用兵的虚实之道。

所谓的虚实之道也就是扬长避短的意思,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因为你要避敌之实、就敌之虚,不光要了解敌人的虚实,还要清楚自己的长短。

我们看韩信用兵,总是见他在那里算来算去,好像给人一种磨磨唧唧的感觉,其实这是相当有讲究的。你得通过反复的演算和推断,才能准确地找准敌人的弱点,调集自己的优势,达到一招制敌的目的。

事实上,历史上大部分战争在明面上都是势均力敌的,毕竟以卵击石的勇气并不是每个人都有的。真正的避实击虚其实更多的是通过调动自己和对方的有限资源来创造的。

就像韩信灭魏,两万对战三万,谁能说谁占据了绝对优势?韩信就是通过料敌先机,调动对方的有限资源跟着自己跑,从而达到了避实击虚的效果。

我们在现实生活和工作之中,也要向韩信学习,如果你不是像项羽那样的天生霸者,千万不要一遇到问题就去硬碰硬,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胜利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振奋人心。

最后,我们来聊聊魏王豹的应对之策。

当我们在一件事情面前处于被动方或防守方的位置时,一定要做到严谨、谨慎,把对方想得更凶险和狡诈一点比较好。千万不要觉得对方应该不会怎么样,从而自欺欺人地留下种种漏洞。

魏王豹不在龙门地区设防,是认为那里不适合军事行动,是觉得自己兵力有限不适合分兵,这都是常规思维或者是惯性思维。万一你的对手不按套路出牌呢?你的想当然就会导致自己满盘皆输。

另外,魏王豹在丢失安邑之后,明显是慌了,急急忙忙回军去救安邑,最后被汉军前后夹击,一败涂地。这就是典型的“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解决问题毫无章法。我们常说,焦虑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当我们处于恶劣的形势下,往往更需要我们沉下心来,理智和冷静地分析出路。魏王豹其实应该分兵去迎击安邑的汉军,而不是全军回防。

宁静致远,每逢大事需静气,历史上那些大人物操作大场面之前,往往都是屏气凝神的,会静心去翻来覆去地各种算计,原因无它,战前多费一分神,战时少流几滴血而已。

尤其是当我们处于血气方刚的年龄或者热火朝天的岗位时,切不可因为一腔热血而变成鲁莽之人,凡事提前谋划、计算周全才能应对得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韩信破赵井陉之战
韩信破魏:赢在军事,更赢在战略,汉对西楚的战略合围开始啦!
韩信木罂渡河真相探析
韩信木罂渡黄河│236
为什么有人说刘邦是最厉害的封建帝王
姚尧精读《资治通鉴》 第55集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