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窦婴之死:有一种绝症叫交友不慎,有一种设计叫死后杀人

魏其侯窦婴是谁?那绝对是西汉政界当之无愧的大佬:既是历经文帝、景帝、武帝的三朝元老,又是窦老太太在世时的头号外戚,因为他是窦老太太的亲侄子。文官,干过百官之首的丞相;武官,干过至高无上的大将军。

关键是,窦婴这个位高权重的外戚还真不是一个花架子,人家要功劳有功劳,要能力有能力,要品行有品行。他是平定“七国之乱”的大功臣,曾坐镇荥阳,主持、指挥齐地和赵地的平乱工作。能力上允文允武,平时的人缘、口碑都相当不错。

可是,这么一位汉武帝时期的首任丞相,这么一个位高权重的大人物,居然在公元前131年12月30日被汉武帝以“伪造先帝诏书”的罪名公开斩首了。

那么,窦婴之死究竟是世事无常?还是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呢?相信大家看完此文之后,会对世间百态、人情冷暖有一种新的感悟。

窦婴被杀的大致过程

公元前135年,窦老太太过早地离开了西汉人们。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一直日子过得相当滋润的魏其侯窦婴开始慢慢不好过了,甚至悄然决定了他必将走向死局。

窦老太太走了之后,汉武帝开始掌权了。这位号称“太阳神”的爱折腾的大帝可不是善茬,掌权之后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丞相许昌和御史大夫庄青翟就地免职了,理由便是给太皇太后治丧做得不到位。

大家看看,皇帝要办一个人是何其轻松?各种理由信手拈来。

汉武帝把前任丞相和御史大夫这“三公”中的“二公”位置都拿下了,自然是要安排自己人上位。结果,他把他的舅舅田蚡推上了丞相之位,并任用大司农韩安国担任御史大夫。

汉武帝这次人事调整其实释放了一个很强烈的政治信号,那就是他要彻底将窦婴边缘化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窦婴是汉武帝时期的首任丞相,因为和田蚡等人一起帮汉武帝推行“建元新政”而被免职,赋闲在家。现在汉武帝开始掌权了,按道理是不是应该弥补一下他?可是,汉武帝好像压根不记得有这个人似的,难道意图还不明显吗?

当然,从政治角度来说,这也不能完全怪汉武帝,怪只怪窦婴是窦家人。一朝天子一朝臣,窦老太太去世了,王娡王太后接棒了,窦姓外戚是必须要给王家外戚让让位置了。

汉武帝释放出这么强烈的信号之后,朝中大臣、京城显贵纷纷表示收到,于是便纷纷开始更加冷落以前的大佬窦婴。

窦婴这种退居二线的老干部是很容易失落的,因为人情冷暖会让他内心觉得世态炎凉的。但他偏偏又对这一切无能为力。

但是呢?凡事皆有例外,就在大家都躲着窦婴走的时候,有一个叫灌夫的老同志却经常到窦婴家里去陪窦婴喝喝酒、聊聊天。所以,灌婴和灌夫很快就打成火热的一片,两人相互引为知己,情同父子兄弟。

这里要慎重地告诉大家一个道理,人在失势的时候,千万不要乱交朋友。因为大多数名利场中的朋友都是极度依靠利益捆绑的,你既然已经失势了,就很难满足对方的真实诉求,到头来容易变成垃圾兄弟。

窦婴和灌夫两个人整天腻在一起,其实也并不是因为气味相投,各自背后都自己的小九九。窦婴看重灌夫,是要恶心、报复那些趋炎附势的家伙:看看人家灌夫,重情重义,纯爷们,值得交往!灌夫巴结窦婴,是想借机抬高身价、多认识些权贵:看看我灌夫,重情重义,纯爷们,值得交往!

两个都过得不如意的失意人用了一种极其脆弱又幼稚的方式在同病相怜、抱团取暖。他们其实应该意识到他们很难做到一荣俱荣了,但极其容易一损俱损。果不其然,窦婴最后死得那么快,直接诱因便是灌夫帮他到处拉仇恨。

灌夫其实也一直想结交田蚡,但是,田蚡在当了丞相之后,就开始彻底起飞了,平时有点眼高于顶,不是很看得上灌夫。

而且灌夫这种人,用的方法也不大对,关键是要是没有达到他的目的,他心中的怨气还挺大。

有一次,灌夫在服丧期内去拜访田蚡。这事弄得有点让人难堪了,你穿着一身丧服去拜访人家,不会让人家觉得晦气吗?田蚡有点不高兴,但毕竟来者是客,也没有直接发作,而是随口逗了逗灌夫:“我本来想和你一起去拜访魏其侯,但你还在服丧,不太方便。”

灌夫一听丞相大人这么给面子,居然没有听出田蚡的画外之音,人家这是在委婉地提醒你,服丧期间不要有事没事往别人家里跑!而是十分激动地主动请缨要去窦婴家报信,让窦婴好好准备准备。

田蚡一见事已如此,也只能随口答应了。

结果,第二天,窦婴家烹牛宰羊搞得不亦乐乎,灌夫也早早在窦婴府上恭候大驾了。但是,田蚡的身影却迟迟没有出现。

一直到了中午,窦婴才开始自我怀疑地对灌夫说:“丞相难道忘记了这件事?”

可笑的是,这个时候灌夫居然记起了自己还在服丧,十分气愤地对窦婴说:我灌夫不嫌丧服在身而应他之约,他这么不给面子,实在太过分了。

于是,意难平的灌夫便亲自驾车去田蚡家中,要把田蚡接过去。

而本就无心赴宴的田蚡此时还在睡觉,现在被灌夫追上门来了,也只好慢慢地驾车前往。

但是,灌夫又觉得田蚡这种故意拖拖拉拉的态度太伤害他的自尊心了,内心就更生气。

等到宴会开始之后,平时就喜欢拿酒撒气的灌夫不知不觉就喝醉了。喝醉了的灌夫便开始翩翩起舞,跳完了还主动去邀请田蚡。田蚡觉得这太幼稚了,直接不给面子,没有起身。

灌夫又开始生气了,咋巴结你田蚡就这么难呢?每次都不给我面子,便开始借着用话讽刺田蚡。

窦婴一看,这事要这么弄下去,迟早得闯下大祸,便赶紧把灌夫扶走,并向田蚡表示了歉意。

后来田蚡看中了窦婴家的一块地,越来越飘的他也开始越来越不注意吃相了,于是直接派人找窦婴硬要。这就让一向脾气很好的窦婴都受不了了,大怒:“我虽然现在退居二线了,你虽然正当红,但也不至于这么明目张胆地仗势欺人吧?坚决不给!”

不给就不给吧,窦婴毕竟是老领导,虽然退居二线了,但身份地位摆在那里,田蚡也不敢直接怎么样。

但是,看热闹不嫌事大的灌夫也不甘寂寞,抓着田蚡派来要地的下属臭骂了一通。

这事后来被田蚡知道了,也开始就势发气了,说:“魏其侯的儿子曾经杀人,我救了他的命。而且原来我当魏其侯的下属时,对他基本上是有求必应,现在他居然舍不得这几顷田地?再说,这事跟灌夫有什么关系,他凭什么插进来干涉呢?

田蚡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小人,在怨恨上灌夫和窦婴之后,便开始搞事。

田蚡在上奏汉武帝取得汉武帝同意之后,便成立了专案组去调查灌夫在老家鱼肉百姓、横行霸道的事。这种事一经查实,一直在严打地方豪强的汉武帝绝对不会心慈手软,灌夫基本上就活到头了。

但是,灌夫也不是什么省油灯,直接拎出田蚡曾经和淮南王私相授受的那件往事做要挟。那是一件牵涉到“密谋造反”的大事,田蚡也兜不住。

结果,为了避免两败俱伤,这俩人居然找人居中调解,暂时和解了。

从这件事来看,灌夫的政治手腕和意识其实都不太高明。你既然已经和田蚡彻底撕破脸皮了,手里又握着能将其置于死地的把柄,你和他和解干什么?你觉得田蚡他会真的和你和解吗?他一定会想办法快刀斩乱麻地干掉你的!

像灌夫这种喜欢喝酒然后借酒发疯的人,是不会让他的对手久等的。

就在这一年夏天,田蚡迎娶燕王的女儿做夫人,太王后为了给弟弟撑场面,下令列侯和皇族,叫他们都前去捧场。

既不是列侯也不是皇亲国戚的灌夫本来可以不去喝这场喜酒,他自己也觉得已经把田蚡给彻底得罪了,所以也不想去。但窦婴出于好心,想缓和他和田蚡的关系,就硬拉他去了。

结果,灌夫到了婚宴上,看到所有人都对田蚡恭恭敬敬,而对窦婴却有点爱理不理的样子,心里又开始不舒服了,又开始借酒发疯了。

先是强行给田蚡敬酒,要和领导一口干,哪知道田蚡根本不给他面子。然后,他就带着怒火继续往下敬,敬到临汝侯灌贤时,灌贤正和名将程不识私聊,没看见他。

灌夫一看灌贤不搭理自己,就直接开骂,说灌贤平时把程不识贬低得狗屁不是,现在长辈我过来给你敬酒,你却像个女人一样,趴在程不识耳朵边聊八卦!装什么装?

田蚡一看机会来了,立马抓住灌夫的话柄开始带节奏,说灌夫当众辱骂和李广同为东西宫卫尉的程不识,就是在侮辱李广,更把他们幕后两位大老板汉武帝和王太后也抬出来了。

而狂起来的灌夫才不管那么多,继续耍酒疯,叫嚣道:“今天你就是杀了老子,老子也不怕,程不识、李广算个啥?”

百客一看事情闹大了,为了避免惹祸上身,都纷纷提前退场了。窦婴赶紧示意灌夫快跑。

但是,被砸了场子的田蚡恼羞成怒,再加上灌夫手握他的把柄,必须弄死他。于是,便以这次酒宴是打着王太后的名号举办的,灌夫砸的是王太后的场子为由,当即将灌夫送进大牢。并把灌夫鱼肉乡里的旧账又翻出来,派人在京城、到颍川大肆抓捕灌夫的家人和下属,全部以死罪论处。

而灌夫虽然手里有田蚡的把柄,但是身陷囹圄的他根本没办法递交证据。

一见自己唯一的铁哥们落到了如此田地,窦婴便想方设法去营救灌夫。但不管是他花钱到田蚡那里疏通关系,还是亲自到汉武帝那里去求情,最后都不好使,还把自己搭进去了。

汉景帝对窦婴有过评价:自以为是、冲动。窦婴不惜一切代价去营救灌夫证明了他确实就是这样的人,因为田蚡是摆明是弄死灌夫,而皇太后是她亲姐姐,汉武帝是他亲外甥,你怎么可能翻盘呢?

后来,这事闹到了汉武帝那里去了,被汉武帝大大作了一番文章。先是抛出去给百官公开讨论一番,结果那些一贯见风使舵的百官基本上都保持了沉默,表示谁也不愿意掺和这种神仙打架的漩涡中来。只有著名的直臣汲黯明确表态说灌夫罪不至死,御史大夫韩安国、内史郑当时说了两句模棱两可的话。

气得汉武帝拿郑当时当出气筒,大骂道:“你平常没少打窦婴和田蚡的小报告,现在让你公开发表意见,你又畏首畏尾!信不信我把你们一起宰了?”会后,郑当时就被降职。

后来,早已了解情况的“扶弟魔”王太后出手了,她故意装作气得吃不下饭,说自己还在就有人敢欺负自己的弟弟,自己若是走了,那她弟弟还不得任人宰割?

汉武帝一看自己老娘都出马了,只好按田蚡的意见给灌夫定罪了,并把窦婴打入大牢。

窦婴一看自己被关押了,灌夫被宣布定罪了,还有什么法宝不拿出来就晚了。于是,便让自己的侄子上书汉武帝,说自己手里先帝遗诏,上面说:如遇不便之事,可随机应变,呈报皇帝。

结果汉武帝派人一查档案,窦婴那份诏书根本就没在皇宫存档,这道诏书只封藏在窦婴家中,是由窦婴的家臣盖印加封的。

窦婴又背上了“伪造先帝诏书”的罪名,最后被汉武帝下令在渭城大街上斩首示众了。

上述便是窦婴被杀过程,明面上自然是被好朋友灌夫带到沟里了,但实际上这背后还有一些其他道道在里面。

窦婴的死因分析

窦婴的死因在明面上自然是交友不慎,是灌夫这种喷子朋友一步一步地把他往死路上带。但实际上,更为隐秘的原因可能是汉景帝早早地就给窦婴布了一个死局,只要窦婴哪一天要动用那道诏书,就注定难逃一死。

大家还记得后世嘉庆皇帝要杀和珅的时候,和珅的小妾拿着乾隆的诏书来给和珅保命,结果打开一看,却写着“留全尸”三个字吗?

汉景帝玩的这一招比乾隆更狠!故意给你一道保命诏书,让你有恃无恐,但是一旦使用这道诏书了,又查无根据,你便犯了欺君罔上的死罪,不死都难。

不然,以汉景帝为人刻薄寡恩的性格,不可能唯独对窦婴这个外戚大臣如此器重。功劳比他更大的周亚夫不也被他逼死了?关系比他更近的梁王刘武最后不也被他彻底抛弃了吗?尽管窦婴是窦太后的亲侄子,和汉景帝是亲老表,但是汉景帝玩起帝王之术来,也算是比较绝情的主。

先来分析一下,汉景帝为什么想要置窦婴于死地?其原因大致和他弄死周亚夫的理由差不多——“此鞅鞅者,非少主臣也!”,也就是汉景帝觉得留着窦婴会对自己的宝贝儿子刘彻不利。

汉景帝为什么会对窦婴如此不放心呢?一是因为窦婴曾是废太子刘荣的太子太傅,曾和周亚夫一样,是汉景帝改立太子的坚决反对者。二是他们老刘家几代人都在为加强中央集权而薪火相传地奋斗着,窦婴作为自己娘家的头号外戚,若是不铲除,怕他的势力太大,汉武帝到时候根本收拾不了他。

汉景帝其实一直都在压制窦婴,比如当年窦老太太要强推窦婴为丞相时,汉景帝便说:“魏其者,沾沾自喜耳,多易。难以为相,持重。”一口回绝了窦老太太,就是担心你们窦家势力太大,以后咱们老刘家的人不好办。

那么,为什么汉景帝不直接找个理由把窦婴给咔嚓了,而是大费周章地去布这么一个长远之局呢?

不是汉景帝不想直接杀了窦婴,而是他当时还真杀不了窦婴。一是因为他那个极为护犊子的老母亲还在,把她惹毛了,可没什么好日子过。要知道,当时大汉是极其注重“孝文化”的;二是窦婴虽然喜欢显摆,但平时的言行还算比较谨慎,并没有做什么太出格的事,你二话不说就把人家杀了,你也不好向天下人交差。

那么,大家又会问,汉景帝给窦婴挖了这么一个大坑有用吗?万一窦婴不用那道诏书怎么办?

首先,汉景帝会觉得窦婴如果一直不用那道诏书,本身就是一件好事。诏书的内容是什么?“事有不便,以便宜论上”,如果窦婴不用,就说明窦婴没有碰到什么“不便之事”,要么是窦婴在自己儿子手下一直很老实,要么是窦婴早已被自己儿子收拾得服服帖帖了。

其次,汉景帝觉得窦婴最终大概率会用上那道致命诏书。因为窦婴这个人本身就是一个喜欢出风头的人,这种人一般都会不甘寂寞,迟早会弄出点“不便之事”来的。为什么会这么说呢?因为这就是人性,风光习惯了的人又有几个能真正学会夹紧尾巴做人呢?更别说是在自己手握一道保命符的情况下。

总而言之,汉景帝把人性拿捏得死死的,不管窦婴最后用或者不用那道诏书,都很难翻出什么浪花,但凡想折腾一下就必然是个死。

最后解释一下,为什么“窦婴伪造诏书”一事最大嫌疑是汉景帝布的局呢?

其实这件事可以用排除法来论证一下。窦婴手里有诏书,但皇宫之中却没有存档,这事基本上只存在这么几种可能:窦婴确实伪造诏书、汉武帝毁掉了诏书、田蚡安排人毁掉了诏书、汉武帝被档案管理人给骗了、诏书平白无故遗失了、汉景帝忘记安排存档了或者汉景帝故意不存档。

大家看看,这几种可能之中,是不是最后一种嫌疑最大?窦婴敢在汉景帝时期就提前伪造这么一份诏书吗?汉武帝和田蚡敢毁掉先帝的诏书吗?档案管理人员有必要为这么一份威力不大的诏书去犯欺君之罪吗?皇家档案管理那么严谨,诏书会平白无故遗失吗?汉景帝会忘记安排存档吗?要知道皇帝的一言一行都有人负责记录在册的,即便汉景帝真忘记了,也会有人提醒他的。所以,只能是汉景帝故意不存档,才显得最合理。

相信大家看到这里就明白了,古代的帝王之术和权力游戏有多残酷?算计有多深?

窦婴之死的现实反思

窦婴之死虽然怎么看都是一个提前安排好了的阴谋,但是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破解不了的阴谋,所以,希望大家能通过窦婴之死明白以下几个最为基本的道理。

第一、当自己处于某种难以自拔的困境之中时,千万不要对所谓的朋友抱有太多的幻想。这话说得有点残酷,但是大多数情况下却是金玉良言。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与人之间最稳定的关系永远是相互成就的关系,你自身的能量有限,这种情况下大抵就决定了你很难交到什么真正有价值的朋友。

像窦婴那样被汉武帝冷落了的权臣,但凡有点追求和觉悟都主动躲着他走了,什么样的人才会主动去靠近他?一是沽名钓誉之辈,这些人的潜台词就是,我和那些趋炎附势的人不一样。二是同病相怜之人,这些人的潜台词就是,同是天涯沦落人,大家相互慰藉;三是挖掘剩余价值之类,这些人的潜台词就是,热灶我烧不上,也烧不起,将就一下烧烧你这冷灶吧。

咱们再回头来看,灌夫是不是就是上述三种成分兼而有之的人?这样的人,你窦婴能指望他将你带出困境?无非是自欺欺人地从他身上获取一点自我安慰而已。

第二、越是处于人生低潮的时候,越要耐得住寂寞,要懂得夹紧尾巴做人。因为焦虑和不甘在大多数情况下是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的,只会让你逐渐掉入某些别有用心的人的圈套之中。

当生活或者现实把我们逼入困境之时,其实就是在强迫和提醒我们要赶紧冷静下来,要去沉着思考新的方向和出路,所以你必须要耐得住寂寞,理得清思路。

窦婴被汉武帝这么明显地打入“冷宫”,大家都自觉避开你,你只是不服、不甘,那又有何用呢?你难道不知道,这种信号的背后就是在等着抓住你的小辫子吗?越是如此,你越要谨小慎微,要韬光养晦,你还逮到一个愿意和来往的人就推心置腹、生死与共?你不就是感觉自己受冷落了,心里特别渴望被尊重和巴结吗?其实就是一种虚荣心作祟,虚荣心重要还是自己的命运重要?

其实我们很多人最终之所以难以成事或者坏事,主要就是在于我们很难克服那些低级的自我情绪欲望的迷惑。

第三、越是莫名其妙的底牌越是不要轻易去掀开。有时候形势不断地给你施压,或许就是在逼着你按他们的设计掀开你的底牌。

进攻,讲究先发制人;防守,却要讲究后发制人,或者以静制动。

你窦婴当时只是被汉武帝下狱,汉武帝又没有直接表明要对你怎么样?你咋就这么沉不住气呢?为了见汉武帝一面就直接动用先帝的诏书。你见了汉武帝又能怎么样?能说服汉武帝,把灌夫给救下来?

绝招要留到最后用,当然最好是不用;底牌要留到最后掀,当然最好是不需要掀。

你仅仅是因为汉武帝认为反映情况不实,象征性地把你下狱,你就把自己的大招放出来了。一看你这么沉不住气,汉武帝不开心死了,即便你的诏书是真的,他也分分钟可以想其他办法弄死你。你的诏书毕竟只是允许你便宜行事去找皇帝汇报,而不是什么真正的免死金牌。

那些动不动就梭哈、赌家当的赌徒,基本上是死得最快的赌徒。

总而言之,窦婴虽然死得有点冤枉,但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们依然要从他的身上去反思一些有利于完善我们自身建设的东西,人,只有不断去汲取别人的经验教训之中,才能慢慢变得稳重和理性。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汉武帝时“窦婴献遗诏”一案中的真正凶手到底是谁?
电视剧《汉武大帝》之窦婴之死
西汉死局 ,无解
失势在家、没有政治威胁的窦婴为什么会被杀呢?
消失的诏书,汉武帝因此杀了窦婴,究竟谁在这千古谜案中做了手脚
汉武帝为什么一定要杀窦婴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