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如何客观地评价王莽改制?有些想法很美,但真正实施起来却很难

王莽之所以被戏称为“穿越者”,原因有二:第一,他是被全体阶级集体推举到皇帝宝座上的,这在古代封建帝制下是难以想象的奇迹;第二,王莽改制的许多政策与现代民生理念不谋而合,让人感觉不可思议。

王莽当然不可能是什么真正的穿越者,上述两个原因其实都是那个特殊的时代赋予了他一些神秘色彩而已。比如第一个原因其实本质上就是儒家思想在封建政治秩序中的一次终极崛起,王莽其实是代表儒家思想登上帝位的;比如第二个原因,其实就是因为社会文明的理论是可以领先实际文明几千年的,也就是古人提出的一些理想社会概念终于在现代文明中初具雏形了而已。

我们今天就来深度剖析一下“王莽改制”,它被人们传得玄乎其玄,那么它的本质和本意究竟是什么?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客观地去评价它?它最终失败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只有把这些东西真正搞懂了,我们才不会随波逐流地跟着说什么王莽是穿越者了,也才能对那段云遮雾罩的历史和那个谜一样的时代有更为清晰的认识。

王莽为什么要进行改制?

西汉王朝经历过“昭宣之治”后,其实国力基本上达到了一个小巅峰。后面的汉元帝、汉成帝、汉哀帝、汉平帝四位皇帝虽然都不是什么励精图治的皇帝,各有各的荒唐、各有各的不作为,但总体上他们还是没有怎么去折腾老百姓,而且当时外部环境也很好,北方的匈奴也终于消停下来了。所以到了王莽篡汉时,其实西汉王朝的国力还算是比较平稳的。

鉴于此,有很多朋友替王莽感到惋惜,如果王莽当上皇帝之后,不火急火燎地去搞什么改革,而是按部就班地当他的皇帝,即便他也不作为,他的新朝也不可能在15年内就昙花一现地消亡了。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这么简单的道理,难道王莽就真的不懂吗?他登基的时候已经54岁了,这在古代已经是高寿了,他还能当几年皇帝,安安稳稳当几年太平皇帝不香吗?

事出反常必有妖,所以,王莽为什么要改制,绝对不是我们表面上看到的那么简单。什么王莽耐不住寂寞,什么王莽有一个伟大的梦想,人家早就忍受过寂寞了,也过了爱做梦的年纪。

王莽之所以要冒着风险去改制,其实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个是主观方面的原因,他觉得一直信仰的儒家思想既然能把自己成就为一个皇帝,说不定也能把自己成就为一个传说中的圣人。一个是客观方面的原因,他的江山和皇位是社会各阶级,特别是儒家子弟,拥立出来的,作为儒家的代言人,他必须去完成他的阶级使命,否则,那些儒家子弟会与他决裂的。

其实,政权和思想一直都是相互需要的。封建皇权就和诸子百家存在着长达几百年的相互识别、相互匹配、相互确定的过程,先秦各个学派的知识分子到处去游学,到各国去宣扬自己学派的思想,不就是想为自己学派的思想找一个稳定长久的政治舞台吗?这样一方面可以扬名立万,另一方面可以实践出真知,验证和修正自己学派的思想。

儒家、道家、兵家、法家、阴阳家、墨家等等流派其实都在历史上发挥过重要影响,但是真正率先走到历史前台的就是法家,商鞅就是法家思想的代表,他的法家思想驱动的商鞅变法成就了西秦一统天下的霸业。但是,秦朝二世而亡,这也让后来者对法家思想是否作为治国工具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随后短暂占领最高政治地位的学派是道家,主要就是吕后、汉文帝和汉景帝三朝的“黄老之治”。

但道家思想特别讲究顺其自然、无为而治,很容易给人一种不带劲的感觉,所以道家思想根本就不适合用来鼓动大家斗志昂扬地去搞大事,大家都躺平了,哪有那么容易被皇帝一声令下就变得斗志昂扬?

所以一心想搞大事的汉武帝一直就学不来“黄老之治”,我还很年轻,我精力很旺盛,我的想法还很多,学什么“黄老之治”?我要全国人民跟我一起动起来!所以他经过考察,觉得奋发有为的儒家思想比顺其自然的道家思想更适合自己的胃口,便一举把儒教推到了国教的位置上。

其实汉武帝选择“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并不是看中了儒家思想中的“仁政”思想,而是看中了董仲舒提出的“天人三策”能为皇权提供一层天然的保护色。

但是,这对那些儒家子弟来说不重要,不管皇上是看中我们什么了,反正就是看中我们了。于是纷纷希望能够凭借国教弟子的身份一展拳脚,并把儒家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发扬光大。他们利用皇帝对国教弟子的特殊优待,慢慢发展成为一个势力庞大的阶级。

汉武帝最开始为了回馈儒家子弟,专门为儒家子弟设立了太学这样全国唯一的干部培训学校,每年给50个名额,学习一年后,经过汉武帝这个名誉校长考试合格之后,便可以被任命为正式官员,但级别一般都不高。

这道口子后来被逐渐放大,到了王莽执政的时候,太学生的名额已经被放到了3000个,可想而知,当时的官场有多少人是从太学里走出的儒家子弟,这还不包括其他权贵子弟没有通过太学进入官场,但也一直在学儒学的人。

而王莽之所以在官场上一路顺风顺水,一方面是因为他出身于权倾天下的王家,权力空间的上限很高;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王莽一直按照儒学要求打造自己,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最后被公认为儒家子弟的领袖和代表。

王莽受了委屈和打击,立马有人帮他叫屈、鸣不平;王莽要实现什么政治动作,立马就有一大批人帮他造势;王莽碍于名分,有些事情不方便做,立马就有人帮他捅破那层窗户纸,让王莽就坡下驴……王莽最后的皇位就是这么来的。

王莽篡汉,其实严格意义上是儒家思想在篡汉。这个学派通过杰出弟子王莽成功登上了巅峰。

但是,到此,儒家学派的终极理想就实现了吗?其实并没有,因为一个学派、一种理论的终极理想就是要按照他们的思想和要求来打造一个成功案例。这才是他们真正的自我证明。

儒家思想之中,有一个专属于他们自己的理想案例——上古的乌托邦,这种乌托邦来源于他们的儒家经典里面,是上古时期那种“人人有饭吃、人人有衣穿,没有压迫、没有战争”的美好社会。

理想主义,往往看上去很崇高,但是实施起来却很操蛋,理想看起来很美,验证理想的过程却很痛苦。

作为当时的帝国掌舵者王莽,其实他有两种选择:一是我已经到达了人生的巅峰,我可以选择不再陪儒家那些理论家继续进行疯狂的实验了。但这势必会让他和一大部分的儒家子弟彻底决裂。二是继续“感恩戴德”地为自己的师门燃耗激情和青春,死生契阔,执子之手,与子偕老嘛。

王莽不出意外地选择了第二种选择。原因也有两个,一是他自己并没有经历太多腥风血雨就获取了最高权力,他明白他背后的力量是什么,他没有勇气和广大儒家子弟决裂;二是因为他一直都是儒家思想无往不利的受益者,他对儒家思想产生了难以动摇的自信。儒家思想都可以让一个落魄的我当上皇帝,说不定真的能指导出一个大同世界出来呢?

上述便是王莽改制的来龙去脉,王莽也不是完全自主的,认识到这一点很重要。

王莽改制的内容和结果

“王莽改制”也被称为“王莽新政”,其实也就是按照古籍之中的记载和指导来打造一个理想国度,逻辑上就是按图索骥、托古改制。

他的改制第一刀便是砍向了土地和人口,他把土地收归国有,恢复了井田制,并恢复奴婢的自由,禁止人口买卖。

这些政策看起来很美好,但却与当时的生产力和国情不相符。土地国有,根本就调动不了农民的积极性,也损害了地主豪强阶级的根本利益;而恢复奴婢自由和禁止人口买卖也是同样的道理,一方面当时的经济不发达,各种体制不健全,很多底层百姓不为奴为婢根本就没有活路,而地主豪强则亟需奴婢的人口红利来做大做强,对王莽的抵触和怨恨很大

总而言之,王莽这次土地、人口改革最后是费力不讨好,反而使得豪族阶级对其怨恨极深。

王莽改制的第二刀便是砍向了工商业,主要措施便是“五均六筦”,其中的基本内容就是把盐、铁、钱、布帛、名山大泽和酒等资源拉入到国家调控之中,还在别开生面地搞了放贷金融服务。

这些政策表面上看来也没有什么问题,但实际上,当时的国情根本就不适合大面积搞资源国营,因为这种政策在本质上就是国家垄断,也就是与民争利。你国家把资源都垄断了,老百姓哪来的生存空间,市场秩序全都是政府说了算,再加上那个时候市场监管制度和能力都跟不上,官员和资本家随便动点手脚就可以冠冕堂皇地压榨老百姓。

最后,工商改革的结果就是让全国的中产阶级、富农和平民几乎全部破产,商业生态严重被破坏。民怨极大、流民甚多,地主豪强乐呵呵地在背后一边数钱,一边吸收人口发展实力。

王莽的第三刀便是货币改革,主要搞法就是制造各种价值虚高的大额货币去套现已经得到市场认可的五铢钱,本质上就是在劣币驱逐良币,因为过程太复杂就不展开介绍了。

王莽的货币改革呢,唯一可取的就是他运用了杠杆经济概念引入了大额货币,在理论上可以更好地服务大宗贸易,但是当时的商业并不发达,大家基本上用不上那些大额货币,所以这唯一的优点也没有落到实处。剩下的全是什么面额比价值虚高、各种货币之间的汇率复杂、货币繁多等弊端了,搞得老百姓无言以对。

当然,王莽的这次货币改革最大的损失还是在于他彻底把国家的公信力给玩没了。他在不到8年的时间里,前后进行了4次币改,推行的货币数不胜数,还随心所欲各种调整汇率,搞得老百姓都不敢也不愿再相信王莽政权了。

上述三刀只是王莽改制的三个主要方面,其他方面,王莽也是一直都在别出心裁地改革着。

比如王莽就热衷于改名字,他不仅爱改,逮到什么改什么,官名、地名、建筑名,就没有他不改的。还在取名字上充满奇思妙想,并乐此不疲。

新朝的郡数由西汉末的106个被他扩编成116个,然后名字被他改了91个;全国一千五百多个县有七百多个被他换了名字。听着都搞笑吧,那你要了解王莽取的那些名字的话,更加会进入一片欢乐的海洋。

举几个例子让大家乐一乐吧:

他把南阳郡改成前队,河内郡改成后队,颍川郡改成左队,弘农郡改成右队,河东郡改成兆队,荥阳郡改成祁队,合为豫州六队。有没有一种人民公社的既视感?

曲梁被改成直梁,曲逆被改成顺平,襄阳被变成相阳,无锡被变成了有锡,辽阳被改成辽阴,亢父被改成顺父,沛县被改成吾符。王莽是不是一个找反义词的高手?

东面的琅邪变填夷,南边的长沙变填蛮,西方的天水变填戎,北边最猛,不光填狄(雁门),还有厌狄(北地)、仇狄(白狼)等各种霸气十足的地名。王莽取名威猛不威猛?

如果王莽只是喜欢在国内改名字也就算了,毕竟命名也是宣示主权的一种方式,关键这位同志还喜欢到国际上去改名字。

比如他在篡位之前,就曾强迫羌人献出了青海湖一带的土地给他来设立“西海郡”,因为他已经有北海郡、南海郡、东海郡,就差一个西海郡就能组成“四海郡”了。青海湖一带的土地,就连当年看谁家的地都像自己家的地的汉武帝都没兴趣要,因为实在太寒碜了根本没有什么产值。但王莽为了自己的“四海君”名至实归,管不了那么多了,强制移民,把很多罪犯和壮丁都迁往那里定居,实际上就是变相叫人家到那里去送死。

又比如,王莽觉得周围的国家压根就配不上“王”的称号,顶多只能算个“侯”,便收回了原来的“匈奴单于玺”,改授“新匈奴单于章”,并把匈奴单于改成了“降奴服于”东北方向的高句丽也难以幸免,被改名为“下句丽”。这种瞎给别人改名字的结果就是导致原本臣服于汉朝已经几十年的匈奴、西域诸国等属国统治者全部反叛,而被改成“下句丽”的高句丽在王莽向其借兵平定匈奴时,也果断拒绝了,并随即宣布造反。随后,西南诸夷也因对王莽“降王为侯”的政策不满,纷纷宣布造反了。

从上面这些介绍也基本可以看出,王莽是一个想法很多但却过于天马行空不接地气的人,这种人基本上是惹事时脑洞大开,平事时一无是处。

比如匈奴宣布造反时,王莽是怎么应对的?他在全国征集天下囚犯、壮丁,再加上正规军队,号称三十万人,分六路大军自张掖、西河、五原、云中、代郡、渔阳沿整个北方边境线大举北征。

大家看出问题在哪里了吗?一是不知道“兵贵在精不在多”的道理,尤其是跟匈奴这种速度快、单兵作战能力强的敌人作战,你搞这么多囚犯和壮丁去凑人数干啥?送人头吗?二是兵力过于分散,谁给你这么大自信,打匈奴居然用这种地毯式推进的方式?三是压根就没有考虑战略战术的匹配问题,这么多人的后勤怎么供应?分六路出击怎么相互策应?搞这么多人和匈奴骑兵对战,你拿什么去保证你的机动性和速度?

最后,这三十万人打匈奴是没打上,反而成北境的吸血鬼,把北境的几十年休养生息的成果毁于一旦,史书记载“缘边大饥,人相食”。而内陆各郡为了配合北方作战开始拉壮丁催税费,苛刻惨急,没有豪族庇护的老百姓们被迫抛弃家园成为流民,有的干脆就沦落为盗贼成为反政府武装。

总而言之,“王莽改制”用各种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一次又一次严重地扰乱了社会和市场的结构与秩序。政府的信用彻底破产,社会上民不聊生、怨气冲天!

王莽极其罕见地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就得罪了全部的社会阶层,从有口皆碑的人间楷模跌落成了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这种急剧的民意跳水,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天下百姓回馈给曾经是他们心中的楷模的王莽就是纷纷揭竿而起,尤其是从公元17年开始,各地的起义层出不穷,其中著名的“绿林军”和“赤眉军”应运而生,最后在公元23年彻底推翻了王莽的新朝。

王莽改制的评价与反思

其实除了有人调侃王莽是“穿越者”外,还有很多人说他是一个的伪君子,但这么说其实还是有失公允的。虽然王莽前期的谦虚谨慎和他后期的疯狂失智反差太大,但那毕竟不是王莽的本意,这个人爱惜自己的羽毛是真,但也不见得就是存心欺世盗名。

王莽这个人坏就坏在他是一个过于理想型的知识分子,情怀拉得满满,但能力却没有跟得上,想法很多,但逻辑和思路又不接地气。他实际上是一个偏书呆子型的疯狂实验家。

他过于依赖和相信儒家那一套,最终使得自己变成了无知者无畏的典型。这和我们今天很多刚刚参加工作的大学生是一样的,总觉得从书本上学到的那些理论能让他横行天下,所以什么也敢去试,殊不知“纸上得来终觉浅,方知此事须躬行”

后世的北宋名相也说了一句流传很广的话,叫“半部论语治天下”。为什么他那种偏教条主义的言语最后却没有沦为笑柄呢?那是因为他说的半部论语,并不是指论语上的知识,而是指论语背后蕴含的道理。人家是活学活用的典型。

而王莽对于儒家思想应用,多少有点生搬硬套的感觉,比如说他的改制。正确的改制流程应该是下面这样的:

首先要进行现状分析。你不能因为当时的现状与你的理想状态不相符,你就去瞎改,你得分析当时现状的主要问题有哪些?是什么原因造成的?要通过什么方式才能改进?他与你的理想差距有多大,需要分几步才能转化到你的理想状态?这叫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也叫实事求是的辩证思想,只有这样做了你才能保证对症下药。

不分析原因的改进调整都是耍流氓。你希望你家小孩每餐能吃两碗饭,结果你发现你小孩只吃一碗,就断定他身体有毛病,要赶紧打针吃药。关键你还没搞清要给他吃什么药、打什么针!这不是瞎胡闹吗?

其次要有效地制定目标。你的目标不是来源于“你认为”,而是应该依托于“你能够”。真正的理想都是努努力就能够实现的,不管你怎么往上蹦都够不着的理想叫幻想。王莽改制是如何设定目标的?托古改制,直接把古籍之中那些美好的描述当成目标了。先不说这些描述是不是真实的,就说你那个时代和之前的时代难道没有区别吗?能照搬吗?

人类最可怕的其实不是无知,而是狂妄。一个人如果狂妄到认为自己可以做到自己想做的一切,那势必会引起一场灾难。位置越高的人,他引发的灾难也就越大。王莽作为一国之君,如此不切实际地设定目标,注定他的改制会成为毫无意义的胡搅蛮缠。

然后是摸索切实有效的措施。你要实现你的理想社会,总不能光靠喊吧?你说土地以后归国家所有了,大家就会心甘情愿地把土地交给国家?你说奴婢自由,以后不允许人口买卖了,所有人都会自由地奔跑了?你说国家调控市场,市场交易就会公平公正了?你说货币要多搞点花样,老百姓就会喜笑颜开地接受?你得想好监管、安置、平衡、预防等各个方面的保障方案呀,政策贯彻不到位怎么办?释放的人员怎么安置?执行效果失真怎么办?老百姓不配合、不接受怎么办?

未谋胜,先谋不败,你的所有措施是为了实现你的目标服务的。但是你也要想,如果你的措施达不到你想要的效果,你该如何及时补救?针对可能出现的状况,你有什么应急预案?如果这一套行不通,你有没有备选方案?

再然后就是分阶段检查实施效果。任何改革都是一个系统工程,是不可能一步到位的。你要学会把一个总目标分解为几个小目标,阶段性地实施和检查,发现什么问题,要及时总结和调整。你土地国有也好、废奴也罢,调控经济也好、货币改革也罢,你不能一下子就全面推倒了,这样那些受害者的痛感就太强烈了,产生的阻力也就越大,你失败的可能性和后果也就越大。

摸着石头过河,一步走稳了再走下一步,别就是直接对准目标一顿狂轰滥炸,结果动静搞得是挺大,但是有没有命中目标,达到效果,根本就不清楚。或者等到自己发现没有命中目标时,已经把社会搞成一团糟了,连重新尝试一次的机会都没有了。

最后才是平稳过渡地慢慢固化,一个病人病愈从医院里出来,还有静养一段时间呢?一个国家,包含多少不可控的因素?怎么能够狂风骤雨地去推倒重建呢?除非你是像商鞅变法时的秦国,快活不下去,不变法就是死路一条,那下药下猛点倒无所谓。当时的社会,其实老百姓的日子还过得下去,你何必这么下猛药?改善一部分问题,再慢慢固化一部分,这样稳打稳扎不香吗?

任何改革和变法其实都跟医院看病一样,越是大病,越是在治愈之后,要留院观察一段时间,回家还要静养一段时间。为啥,固化疗效呗!王莽改制不像是在给当时的社会治病,而是像在给当时的社会研制炸药,但凡有点效果我就要听到一声巨响。

王莽改制其实说白了就是一群儒家理论家,把他们从儒家经典里学到的那些未经验证和辩证过的理论用来指导一次疯狂的实验。王莽这个首席实验家以身试道,他坚信他们儒家经典之中美好场景一定可以再现人间。

这帮人其实就跟那些信教徒一样,他们觉得只要他们不断地修炼,一定可以修成他们心目中的神。

理想和信仰其实有两种,有一种只能仅仅用于精神寄托,另一种才可以用于指导实践。我们千万要注意区分,也要格外谨慎。一般地,在我们不够了解现实的情况下,谈理想都是白谈了。

大家有自己的想法,这是值得鼓励的。但是什么想法都要不顾一切去试一下,这就非常危险了。就王莽而言,他可以对大同社会保持一定憧憬,但完全没有必要盲目冲动去尝试,或者不是他这样不尊重客观实际地去尝试。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道德经
史上唯一“民选皇帝”:只因多活了15年,从万众拥戴活成了千刀万剐
儒家经典100句,句句珠玑!附注解,基础了解孔孟之道
刘备关羽张飞,为什么大多数三国里的人物都用单字名?
讲道理不是万能的,儒家学派触动王莽的政权稳定,杀无赦!
释读中国历史141:汉武帝启用董仲舒,开启了一场影响中国2000多年的思想运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