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刘秀作为东汉的开国之君,表现堪称完美,为何人气却不是很高?

纵观中国历史上的开国皇帝,基本上全都是大智大勇、能打仗会用人的大能人,这种综合能力较高的属性也使得历史上的开国皇帝一般都有较高的人气。

但是,凡事皆有例外,在中国历史上十几个大朝代的开国之君中,尤其是靠武力打下来江山的,光武帝刘秀的各方面综合表现是可以排进前几名的,其作为一个皇帝的功业水平和道德水平都是顶级的,但是,他和他建立的东汉却不太被老百姓所喜闻乐见。

其实这有点不符合常理,因为纵观整个历史长河,但凡是每次天下大乱后的分久必合都是小说家和老百姓所津津乐道的历史题材。诸如秦末的楚汉争霸、汉末的三分天下、隋末十八路诸侯反隋、唐末的燕云十六州争夺战、宋末的蒙古铁骑鞭笞天下、元末的洪武大帝驱逐鞑虏、明末的清兵入关……基本上每个历史爱好者都能说上点条条道道来。

让觉得比较印象比较单薄的乱世统一有三大例外:王莽篡汉之后的东汉开国、八王之乱后的东晋南北朝和唐末藩镇割据的五代十国。后两者因为是大乱世,枭雄辈出,各种政权和英雄你方唱罢我登场,所以容易去中心化,主线也十分不明确,不方便塑造绝对的、饱满的主角,所以传播度十分受影响。

但是,王莽篡汉后的东汉开国却成了历史上唯一的例外,啥都很明确,就是光武帝刘秀的绝对主角戏;剧情基础也很好,收拾旧山河、创建新天地。却给人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东汉稀里糊涂就建立了,刘秀一路开挂就成了皇帝……

这背后究竟有什么深层次的原因呢?且看真实的历史和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剧情铺设诉求到底有什么差别!

刘秀建立东汉的本质

我们阅读历史的时候,其实是需要去建立自己动态、发展的历史观的,每一段历史、每一个时代,它的阶级属性和重心其实都是有一定的出入的。

比如春秋以前,实际上所谓的历史政治基本上都是贵族政治,那个时候的战争和政权更迭基本上是诸侯国灭掉诸侯国或者取代中央政权;

到了战国时期,各地游士开始风风火火走四方,实际上就标志着一个新的社会阶级在逐渐崛起,这个阶级就是“士”,这些人其实都是有一技之长的人,他们不安于过于边缘化的社会政治参与感,所以想方设法地在谋求出路,被贵族养士是一种方式、周游列国搞游说换取名利与舞台也是一种方式、参与和主导反对运动也是一种方式。

其实刘邦战胜项羽,在本质上是六国贵族和民间士族联合起来剿杀了贵族之中的霸主楚霸王。也就是,西汉的建立其实是一次联合创业的成功。所以,我们可以看到,西汉在完成中央集权的过程上花费了60年时间,直至汉武帝时期才最终成型。

雄才伟略的汉武帝虽然明确了“中央集权”的统治框架,但是这位爷一生酷爱折腾,生命不息、折腾不止,所以他为他们老刘家的大汉王朝统治根基也埋下了一些的隐患。因为万事万物皆有两面性,凡有动作、皆有成本。其中一个重要的隐患就是汉武帝时期长时间的横征暴敛为地方豪族的发展与蜕变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当时那个时代,社会的核心资源其实就是人口和土地。汉武帝晚年,为了支撑巨大的国家战争和财政支出,社会民生生态已经被破坏得支离破碎,大量的底层百姓流离失所、无以为生,那些地方豪族通过土地兼并和吸收流民,慢慢成为了地方上的难以约束的地头蛇。

这些地头蛇们有钱、有地、有人,垄断了很多核心资源,比如掌握着资源分配权的官员晋升通道等,又富又贵。再加上西汉晚期,中央政府的控制力逐渐衰退,很多社会治理慢慢依赖于地方自治,导致豪族甚至慢慢“合理、合法”地拥有了自己的私人武装。掌握社会核心资源和拥有私人武装的地方豪强成了东汉开国的阶级基础。

王莽篡汉其实是走了上层建筑的路线,主要依靠的是上层阶级和中坚阶级的舆论力量,但是王莽在篡汉以后,过于理想化地继续走上层路线,其实又把很多中低层阶级的利益给损害了,从而导致了一地鸡毛的结局。

刘秀建立东汉从表面上看,似乎就是皇室复国,其实是一场自下而上的豪强阶级的联合运动。它在本质上也是一场联合创业,是地方豪强凭借实力和王莽的中央政权硬碰硬地打擂台。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刘秀在建立东汉的过程,顺利得有点让人匪夷所思,这首先确实是因为刘秀在个人能力和个人魅力上相当出众,但在本质上还是在于他的阶级优势无与伦比。

支持他们兄弟发家的是南阳豪族,支持刘秀站稳脚跟、逐鹿天下的是河北豪族。“云台28将”几乎全部是地方豪族背景,他们加入刘秀阵营的方式几乎都是清一色的“有钱带钱、有人带人、有粮带粮”,比如云台将首的邓禹就是新野豪族、排名第四的耿弇就是幽州豪族、排名第六的岑彭就是南阳豪族、排名第七的冯异就是颍川豪强……这些都都是自带股本入股的。其中耿弇家的带入的幽州突骑更是刘秀争霸天下的核心战力。

也只有读懂了这一点,我们才能真正理解刘秀建立东汉的实质性与便利性。

很多不明就里的朋友总喜欢说运气极好的刘秀是什么“位面之子”,总是到了关键时刻就有如神助,这一方面确实是刘秀的魅力大,但是如果没有各方豪族的鼎力相助,刘秀即便再是什么天纵之才,也不可能在短短2两年之内就从一个县太爷的公子哥摇身一变当上了九五至尊的。

公元23年,刘秀还是一个光杆司令,只身赴往河北之地去到处招安;公元25年,就坐拥争霸天下的资本——河北之地,称帝建国了。这种事情哪有这么神奇和立竿见影,类似的还有沾了关陇贵族的光的李唐江山,李渊太原起兵一年多就建立了大唐,建国真的有这么容易吗?

总而言之,东汉建立的本质其实并不仅仅是刘秀本人以及他所宣扬的汉室宗亲的胜利,把刘秀视为地方豪族公选的代言人或许更接近于历史的真相。

东汉开国的过程为什么人气不高?

了解了东汉建国的本质之后,相信很多朋友会认为东汉历史之所以受关注的程度不高,就是因为它不够精彩。其实像这种开国历史怎么可能不够精彩?没几个人中之龙出来站台,这种统一全国的大场面能撑得住?

东汉的开国功臣被称为“云台二十八将”,里面的牛人一抓一大把,像冯异、岑彭、耿弇等人物放在任何朝代都是顶级战将级别的,比如凭4万降卒就平定齐鲁的耿弇就被刘秀誉为当代韩信,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咱们能说它的过程和桥段不精彩吗?

但是,相比于“汉初三杰”、“凌烟阁二十四功臣”这些开国功臣榜单来说,“云台28将”这份功臣榜确实在历史上的知名度差了一大截。“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的秦琼、尉迟恭都被民间口口相传地演绎成了门神,几乎天下皆知,而“云台28将”中的很多人可能连名字都不为人所知。

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仔细分析一下,主要是下面三个方面的原因:

第一、这帮开国的功臣宿将全部得到了善终。开国功臣都得到了善终,这不是好事吗?咋还能因为这个老百姓就不喜欢关注这段历史了呢?

开国功臣能得以善终,事确实是好事,但是确实不受关注。不信,咱看看“战国四大名将”之中,人气最高的是不是不得善终的白起和李牧?结局较好的廉颇和王翦是不是相对就人气低了很多?又比如在卫青、霍去病这对帝国双璧的时代,人们是不是对难封的李广、被逼投降的李陵倾注的关注度更高一些?

功臣都得以善终的故事虽然很美好,但是这样的故事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却缺乏吸引力,因为大部分人都有或轻或重的猎奇心理,他们习惯性在历史之中的那些不合理、不合情的人物和事件上去宣泄情绪、表达观点。都特么波澜不惊、顺理成章地善终了,还有什么好讨论的?

大家反过来看看卸磨杀驴的刘老三和朱重八,为什么他们俩一直以来就话题不断?因为他们的行为方式本身就是一个话题制造机器呀!有些人可以站在道德角度指责他们不讲武德;有些人可以从政治角度上去支持他们六亲不认;有些人还可以从韩信那些功臣身上去找性格原因和利益冲突等等,怎么品论都是很有嚼头的话题。

第二、刘秀这个核心人物身上的槽点太少,皇位资格没有任何争议、个人能力力压群雄、生活作风有口皆碑。这种人有什么好讨论的?讨论来讨论去,不都是一个好?

这实际上和第一点的背后逻辑是相似的,刘秀的形象过于完美、事情过于成功,这让舆论和故事没办法在他身上制造一些利于传播的狗血新闻。没有豪门恩怨,没有复杂的男女情仇,没有阴谋诡计……想想都没劲。

咱看看那些人气较高的皇帝,普通老百姓讨论曹操大多在讨论什么?是不是在讨论他“宁可我负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负我”的枭雄性格?讨论李世民是不是一把都把焦点集中在他杀兄灭弟的“玄武门之变”?讨论赵匡胤是不是多关注他欺负柴荣家孤儿寡母的“陈桥兵变”?

很多人其实都矛盾的,骨子里向往美好的东西,但是眼睛里关注的却往往是那些灰色阴暗的东西。你刘秀是公认的好皇帝,那有什么好关注的?大家公认的好皇帝,还能刻意哗众取宠的往你身上加点黑料来制造话题?

第三、刘秀这个主角的光环太集中了,很难再呈现出出彩的配角和对手,导致这段历史的剧情相对比较平稳和顺滑,没有跌宕起伏。

刘秀本人就是那个时代最杰出的军事家,没有之一。这就导致他手下的“云台28将”很难出彩,关键是刘秀的对手也没有什么势均力敌的对手,唯二难缠的就是仗着地利的陇右隗嚣和蜀地公孙述。

皇帝碾压一切,对手不堪一击,这就吊不起观众的胃口。任何困难僵局,只要刘秀去了,大家就知道这事基本上就搞定了,所以整个东汉的开国过程缺乏戏说的土壤与矛盾的包装。

那么,有些朋友会说,即便是东汉开国是刘秀的独角戏,这种戏码也很受人欢迎的呀!可是,大家要从前面的分析去看,东汉建国的本质是一次联合创业,刘秀的顺风顺水是各地豪族在资源优势和实力优势上对那些农民起义军的吊打,如果把所有的功劳和焦点都交给了刘秀一个人,多少有点不合适。

从文学角度来说,东汉开国的过程既缺少悲剧元素也缺少喜剧元素,它是四平八稳的平剧,所以很多同志对它不怎么上心,其实也是情有可原的,因为大多数平民百姓在阅读历史的时候,都比较追求趣味性,且这种趣味性不需要过多消耗脑细胞的思考。

刘秀不受人关注的原因

客观地讲,刘秀在中国历史上算得上前几的有为之君,能打仗、会用人、善待属下、勤勉治国、个人感情和道德标准也很高,按道理,这应该是一个优质历史偶像。可是,恰恰相反,这样的皇帝反而在民间传播中不利,因为平民百姓对于帝王的认知其实很多时候会不由自主地不接地气,总会往一些“怪力乱神”的方面去揣度他们。

举一个例子,隋唐的开国皇帝都没有它们的二代皇帝人气高,隋文帝杨坚在人气上比不上他的儿子隋炀帝杨广,唐高祖李渊也在人气上比不上他的儿子李世民,是杨坚和李渊真的一无是处、坐享其成吗?开玩笑,人家能开创一个王朝,没点能力和水平可能吗?关键是他们的人生缺乏老百姓喜闻乐见的元素,沙场的血性、后宫的缠绵、朝堂的算计、主仆的情仇、兄弟的反目、敌我的拉锯……不像他们的儿子,所作所为自带流量,狗血不狗血没关系,平民百姓就好那一口。

我们再来看看刘秀的一生,简直就和我们现在的乖学生一样,一路上都是出类拔萃,然后顺理成章地就成了一个大BOSS,这种人真实得让人感觉都有点平淡了。

刘秀从小就性格沉稳,心思缜密。他哥刘縯不安分,他就老老实实守住家里的那一亩三分地,一家兄弟,不能同时出两个“风风火火闯九州”的“败家子”,否则家里的日子就没法过了。哥哥就然一心一意要去闯社会,自己就脚踏实地把家里的营生搞好。

关键是,像刘秀这种接地气的人干啥都是一把好手,就算是打理土地、修理地球,人家照样能弄出名堂来。

其实干农活干出点名堂也不一定能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主要是把这种小事干好了,周围的人会觉得这个人办事相当的稳重和扎实,会觉得这个人十分靠谱,能委以重任、寄托希望。

刘秀其实最应该感谢的还是他大哥刘縯,刘縯送他到长安求学的那6年时间,拓宽了刘秀整个人生的深度和宽度,开了眼界的刘秀能够更加理性、科学地去看待一些问题和作出重要的选择了。

一个经过科学洗礼的人才能最大程度地摆脱一些原始因素的制约,比如情绪、天赋、本能等等。刘秀是一个有天赋的人不错,如果没有那6年的增广见闻,那么在其后来那些重要而又惊险的人生十字路口,每一次选择和决定都要依靠直觉、情绪、本能或者运气,那么刘秀能否一直幸运下去,依然会是一个疑问号。

跟随哥哥走上了艰苦卓绝的创业道路,刘秀就比哥哥要更加如鱼得水、后发制人,他更知道蓄势待发和明哲保身,知道团结队友、因势利导

昆阳危局时,退无可退的情况下,他知道必须要挺身而出地坚持下去才有希望;哥哥被害后,危如累卵的情况下,他知道必须要以退为进地保全自身才能崛起;赋闲在家时,势单力薄的情况下,他知道要厚积薄发地静待时机才有转机;岀抚河北前,危机并存的情况下,他知道要主动出击地绝地反击才有可能;巡抚河北时,四顾茫然的情况下,他知道要从谏如流地争取盟友才能壮大……

刘秀很聪明,格局很大,也很幸运,他的一生每到关键时刻都有贵人相助,著名的“云台28将”就是在他岀抚河北那两年时间全部聚集的。所以,我们回过头来看他登顶皇位的过程,似乎每一步都是那么顺理成章,所以才会觉得他的人生不够跌宕起伏。

按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刘秀一生的剧情就像早已安排好了似的。没有太多的意外,也没有任何悬疑,一切皆是水到渠成。大家喜欢看这样的剧情吗?

其实,刘秀和他开创东汉的过程不是不够精彩,而是他们不符合我们的传统印象。我们的传统印象是一个开国帝王要如何历经九死一生,要如何善用阴谋阳谋,要如何具有阴暗与光彩双面人格,要如何体现人性的复杂,要如何历尽艰辛地摆平那些难缠的对手……

有时候,一个人给人留下的印象深刻程度,不光是取决最终的成就,其实也包括过程的复杂。真正的“名角”,其实主要是他的剧本和对手决定的。

讲了这么多,其实希望大家多多珍惜刘秀这样的历史人物,这种人在历史上确实很少见,堂堂正正、光明磊落地成就一番伟业,这在历史长河之中永远是难能可贵的。

有一句老话叫“平平淡淡才是真”,也许一些平淡的人和事不是那么招人热衷,但是,大道至简,凡是能够举重若轻地干出一番事业的人,往往才是我们真正值得尊重和学习的楷模。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同样是开国皇帝, 为什么汉光武帝刘秀没有滥杀功臣
历史上唯一没有缺点的开国皇帝,没有杀一位功臣,遗诏令人侧目
不杀功臣的皇帝,历史上只有三个,无一例外都是千古一帝
历史上不杀功臣的皇帝,只有三人,无一例外都是千古一帝!
历史上第三位开国皇帝,一生不杀任何功臣,临终遗言令人感动
不杀功臣的皇帝,历史上只有三个,都有一个共同点,全部都是千古一帝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