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追根溯源,敲响东汉王朝丧钟的黄巾起义,其实是一场宗教战争

#头条创作挑战赛#“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儿女情长,被乱世左右。谁来煮酒?尔虞我诈是三国,说不清对与错,纷纷扰扰。千百年以后,一切又从头……”三国始于东汉的崩塌,而东汉崩塌的直接诱因是黄巾起义,那么,黄巾起义的底色和逻辑是什么呢?它为什么会突然爆发?它是什么性质的运动?它何以能在短时间内席卷天下?

黄巾起义发生在汉灵帝时期的公元184年。它的规模和组织性都是可圈可点的,在“大贤良师”张角和他的两个弟弟张梁和张宝的带领下,头裹黄巾的太平教徒号称百万,在八个州同时举事,犹如在内部忽然爆发的炸弹,把东汉王朝的地基炸了个稀巴烂。

事出反常必有妖,像这种突如其来的大暴动,背后一定是有着错综复杂的社会成因的。对于后世人来说,读懂它的底色和逻辑,显然比只知道看它那轰轰烈烈、热热闹闹的画面更有价值一些。

话不多说,咱分三个层面进行具体的剖析。

太平道的底色

公元183年,天下各地开始流传着一句朗朗上口的话:“苍天已死,黄天将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

这句话很有讲究,很直白又很有含义。因为像这种口号性的东西,太深奥了,广大人民群众理解不了,受众会非常有限。但是如果太肤浅了,大家会觉得没有什么营养,也基本上会一笑了之。

这句话的内在含义其实是:苍为木,黄为土,木德已经被干死了,现在土德要立摊子了。土德什么时候立摊子呢?就在甲子年(公元184年)。实际上也就是一个意思,东汉王朝要完蛋了,因为汉朝鼓吹自己是火德,而五行中的相生关系“金水木火土”,木完了之后是火,火完了之后是土。

这句话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预告片广告词一样,直接向世人预告了紧接着要发生的一件大事——黄巾起义。太平道的张角是在用传统的黄老道教化百姓的同时,密谋在公元184年的三月五日发起起义,推翻腐朽的东汉政府。为什么是公元184年的三月五日这一天,因为那天是千载难逢的甲子年甲子月甲子日。

因此,中国历史上,首个宗教性质的反政府武装上场,这个宗教我们很熟悉,是道教。

东汉是个在宗教上非常综合发展的朝代,在思想上发展史上极具里程碑意义。“儒教”在东汉有点癫狂后进入了阶段性的反思,后来另外两个贯穿中国两千年主体思想的“释教”和“道教”也相继在东汉登陆。

其中,“释教”是汉明帝时期(公元67年)引进的,这个很好理解。但是,关于道教,大家可能会有争议,这不是起源于老子吗?早在西汉初年,不就出现了“黄老之治”吗?怎么能说道教是在东汉完成登陆的呢?这个问题其实牵涉到一种思想和一个宗教的区别。

思想是一种意识形态,而宗教是一种实体组织。思想是一种相对自由的精神信仰,而宗教则会形成严格固定的行为秩序。当一种思想变成宗教时,在传播和日常维持上就可以极大地将成本降下来。

那么,如何将一种思想变成宗教呢?一般地,宗教需要有创始人、教义理论、信徒组织、信仰仪式和最高智慧。创始人为教徒提供信心与榜样;教义理论为教徒们提供做人准则和行为规范;道场组织为教徒们提供相互认同和信仰合力;信仰仪式帮助教徒们增强正向反馈和世俗地位;最高智慧是教徒们奋斗皈依的终极目标。

这么讲大家可能不太明白,咱就通俗地来解释一下,把宗教理解为一个项目,它首先得有一个发起人,大家会根据这个发起人的情况来判断这个项目可信不可信;然后得有项目实施方案,参与项目的人才能按图索骥;再然后你得有项目孵化基地,人家参与项目不可能每天呆在自己家里;再然后你得有团建活动,参与项目的人并不都是“同事”,要通过团建活动来增加他们之间的凝聚力,最后得有终极愿景,那就是这个项目顺利完成了,项目参与人能得到什么好处。

这么解释之后,大家能更加明白思想和宗教的区别了吗?思想它只是一个项目策划书或者一种想法,而宗教相当于一个项目实施组或者一个项目部。

那么,道家思想是怎么演变成道教的呢?教主是老子,阴阳五行是理论,广大人民群众是未来的信徒,练功符咒是信仰仪式,最高智慧是易经和道德经。看看这个架构,是不是只缺信徒和负责把这些因素串联起来的组织者?

道家学说最早是战国时代的诸子百家之一,著名道家大宗师老子写出了《道德经》,短短五千言说透了人与天地间的关系。好的思想是禁得起历史的推敲与考验的,道家学说就是这样的,西汉初期的盛世就是黄老思想主导下诞生的。

但是到了东汉,道家学说渐渐发展演变成了以“道“作为最高信仰,奉太上老君(老子)为教主,大量神仙搭建起内部结构,以《道德经》等为修仙经典,追求修炼成为神仙的一个本土宗教。具体成仙的方法有服食仙药与外丹、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积累功德等。

那么,很多朋友又会说了,道教引导人民去羽化成仙这不是瞎扯吗?它跟那些异端邪教有什么区别?其实我们的“儒释道”都是教人向善的好宗教,而不是什么邪教。

评判一个宗教的“正”与“邪”其实很简单,“正教”是教导你去关注和纠正自己内心的善恶,而“邪教”是蛊惑人去利用别人的善恶。

宗教因为运营成本极低、人力与融资来源极强和行动力和执行力超高,所以它行善和行恶的成本都是极低的,也是极易的。

总而言之,“正教”是降低社会成本的;而“邪教”增大社会成本。

回到道教身上来,它由道家思想演变成一个宗教,有一本书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这本书叫做《太平经》,也就是《三国演义》中大名鼎鼎的《太平要术》。

《太平经》,又名《太平清领书》,是相传由神人授予方士于吉的东汉道教太平道典籍,成书于东汉中晚期,170卷。《太平经》内容博大,涉及天地、阴阳、五行、十支、灾异、神仙等,堪称道家的百科全书。采用问答式著述。

它的具体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四个方面:

第一方面主要是组织架构介绍,也就是从太上老君开始介绍了各路神仙;第二方面就是治国方针,主要就是“无为而治”、“天人合一”的思想;第三方面就是劝人为善,和释家的因果报应差不多一个意思。第四方面则是修炼之术,总思想是通过修炼将“形”化为“神”,并提出了辟谷、食气、服药、养性、返神、针灸、占卜、堪舆、禁忌等辅助修炼手段。

其实从太平道的上述纲领来看,其实都是好东西,劝人为善、热爱生命、保持希望、敬畏天理……但好东西也看落在谁手里使用,根据《太平经》创立的太平道最终走上了武装起义的道路,其实更多还是人为因素所导致的。它不像“非攻兼爱”的墨家,把“帮助被打的一方”当成了自己与生俱来的使命。

而道家之所以能从一种思想演变成一个宗教,其实跟《太平经》里那些修炼之术是密不可分的。比如它是能治病的,这就帮助它迅速地吸纳了很多信徒,因为大多数底层人,是没有太强的辨别力的,只要一种东西让他感觉当前受益,他便会觉得那是真理和信仰。

介绍了这么多关于宗教方面的东西,就是在梳理太平道的底色,它是一个道家宗教,这是无疑的。

黄巾起义为何会爆发?

汉顺帝时期,有个名叫宫崇的人第一次献出了《太平经》,他说是从他老师于吉处得到的。

这种献经的行为自然是有一定的目的的,但是汉顺帝的政府高层看了《太平经》之后,感觉有点扯,所以并没有推广这部经书。

但是,后来民间却悄然流传了这部经书,当时有两个道教门派靠着这本书发展出了巨大的影响力。一个是张角的太平道,直接拿理论命名的教派。另一个是汉中的五斗米教,名字比较直白,入教要交五斗米,拿会费当的教派名称。五斗米教也就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天师道。

五斗米教此时还比较低调,当时席卷天下的是太平道。那么,太平道是怎么做到的呢?主要还是东汉朝廷给机会。

东汉自汉桓帝、汉灵帝两朝开始,大搞党锢之祸,把本来已经十分艰难的民生生态逼入了死角。本来当时就处于小冰河时期,低温和干旱自然给粮食减产。士族自治的地方管理秩序也被皇帝和宦官强行扰乱,老百姓就更加处于混乱状态了。再加上宦官集团那不注重吃相的各种盘剥,越来越多的底层百姓开始活不下去了。

与此同时,老天爷也开始现身说法了,不是说“天人感应”吗?你东汉的统治者如此一顿瞎搞,那我不给出点反应,都有点说不过去。所以东汉晚期在各种天灾中还非常神奇的加入了没完没了的地震,很多年份还是瘟疫、日食、地震、蝗灾一条龙的刺激。

把这些情况全部串联到一起,就很容易让天下人产生一个强烈的感受:刘家皇帝失德,汉家国祚将尽。钜鹿人张角就是利用了这股突然爆发出来的巨大民怨开始登上了历史舞台的。

张角创办的“太平道”最开始的社会职能主要是充当现在民营医院的角色,看到没有,《太平经》第四方面的内容开始发挥作用了吧。

那些年,东汉瘟疫横行、民不聊生,张角便带着两个弟弟张梁和张宝,以法术和咒语传授门徒,这帮毕业的门徒再用张角念过咒语的咒符做成了符水给病人们治病。

治病的过程比较特殊。病人先要下跪,把自己犯的错误说出来,然后请求忏悔,之后喝下符水。这在现在来看,是心理医生们治病的重要方式之一。但在当时来看,更像是激发自愈力后的自然挑选。

这种治病方法有效吗?从科学的角度来说,自然是无效的。但是从心理的角度来说,效果还是很明显的。因为总会有一些喝了张角的符水而痊愈的,而那些没有救活的大抵可以划归到“罪大恶极,罪不容赦”的范畴,而被救过来的病人自然对张角和太平道的神奇深信不疑,进而积极投入了太平道的怀抱。

任何时代,无知无识的人都是最好忽悠的。越来越多的生无可恋的人们开始把太平道视为救世主,太平道的规模就跟滚雪球一样,迅速壮大起来了。

小结一下上述的逻辑,东汉政府的瞎搞破坏了民生生态——连年的天灾人祸火上浇油——失去士族地方保护的底层民众活不下去了,只能沦为流民——流民诞生了各种非正常死亡,进而产生了瘟疫——太平道到处免费“救死扶伤”——太平道被那些救下来的民众歌功颂德——越来越多的逐渐绝望民众把太平道视为了希望之光——太平道自然壮大了。

对此,希望大家不管是对自己还是对别人,永远不要轻易走到“让人绝望”的地步。你自己要是没有一点念想,你是很难勇敢地去面对生活的。你要是把别人逼到了绝望的角落,别人最后一定会选择和你鱼死网破的。

太平道聚集了越来越多的看不到希望的人们,接下来的事情几乎都是顺理成章了。大家想一想,一群原本活不下去的人,遇到一个可以给他们治病、吃饭,还可以教他们各种道理,帮助他们解脱或者重塑人生的组织,他们有抵抗力吗?

所以,张角把《太平经》的那些教义稍微一传达,便能达到应者云集的效果。你们活不下去主要都是因为朝廷那帮妖孽,老天都已经看他们不惯了。这个社会本应该是一个太平盛世,咱们要学会自己去争取和创造,咱们一起来斩妖除魔、捍卫正道吧!干他丫的!你说大家会不会跟着张角一起干?

以前收拢流民的是政府和地方豪强,现在政府不管了,豪强被打压了,太平道顺势成为了流民汇聚出口,教徒在几年的时间内便几何级的膨胀达数十万,遍布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甚至出现了大量的信徒卖掉自己的家产去投奔张角的现象。

一个类似于民营医院的组织能发展出这么惊人的效果,是不是细思极恐?

当然,东汉政府也不是完全麻木了,早在公元181年,时任司徒的杨赐便给汉灵帝上书说:“太平道已经越来越危险了,咱们要简别流民,各护归本郡,以孤弱其党,然后诛其渠帅,可不劳而定”

杨赐其实已经非常清醒的将问题点到“流民”上了,但遗憾的是,杨赐还没来得及把他的计划书呈递上去就被撸掉了。

幸运的是,他的司徒掾刘陶再次上书重提了杨赐的这项建议,并给出了更可怕的信息:张角及其党羽已经开始主动在筹划颠覆东汉政权了。

再次不幸的是,汉灵帝觉得刘陶是闲出毛病来了,一个类似于民营医院的民间组织能掀起什么风浪?于是,给刘陶安排了个编书的活,将他打发走了。

汉灵帝忽略了这次宝贵的预警,又多给了张角和太平道一段时间筹划准备。

最后,张角在癸亥年做好了全部准备,利用他在民众中的绝对威望,将青、徐、幽、冀、荆、扬、兖、豫八州的信众们分为了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每方设一渠帅,由他统一指挥,计划公元184年三月初五起事。后来,由于叛徒告密,起义行动提前了一些。

上述便是“黄巾起义”的诞生由来,其成因要说复杂也复杂,但要说简单其实也很简单,就是有些人和事,你不管就会有人替你管,并利用这些人和事来和你作对、来恶心你。比如我们当下有些人说“你不爱你老婆,迟早会有人来帮你爱她的”,其实也是类似的道理。

关于“黄巾起义”的思考

历史之所以很有趣,其实并不在于它有各种打打杀杀、恩怨情仇,而是在于它有很多地方都是见微知著、举一反三的。

比如汉灵帝认为太平道一个民间组织不足为惧,在他的认知里,由来都是贵族豪强才能主政或乱政,一帮泥腿子能成什么事?你很难说他这种认知不对,别说汉朝以前,就是整个中华史上,也很少有农民政权能站稳脚跟的。但你也不能说他这么认为就是对的,尽管胜利的果实大多被贵族、士族等阶级摘取了,但历史上的动乱却往往是流民或者社会底层挑起的,大泽乡起义、黄巾起义、黄巢起义、闯王起义、太平天国运动等,不都是裹挟流民为主体而搞起来的吗?

所以我们看历史,一定要学会透过现象去看本质,要追根溯源地去梳理它的背后逻辑,然后举一反三地借鉴到现实生活和工作当中去。

黄巾起义的爆发至少可以在两个方面给我们提供一些沉重的思考:统治者东汉朝廷和组织者张角、太平道。

先说说东汉朝廷,这其实就是我们现在的管理者,其实要做一个优秀的管理者是很难的。他必须对利益链条上的每一个环节都了如指掌后,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对症下药。

你的管理意愿如何贯彻下去,落实到位?是谁帮你去实现,是谁在帮你承担?哪些人是必须要团结的?哪些人是可以适当地疏远的?又有哪些人看起来不起眼但又不可或缺?什么事做到什么程度打止?什么事情即便再有兴趣也不能随便去触碰?无数的问题和事情都是要求你先做到心中有数的。

汉灵帝显然不是一个好的管理者,比汉桓帝差远了,汉桓帝也搞党锢之祸,但是知道适当地妥协,不赶尽杀绝,汉灵帝却大有“痛打落水狗”的架势,对士族集团进行了全盘否定和打击,这不是自掘坟墓吗?尽管士族集团确实也有些喧宾夺主的事情做得比较过分,但人家毕竟是国家机器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呀,你这冷不伶仃地把他们往死里整,你自己的日子也不过了?要同归于尽了?

再说,就算你感觉士族集团越来越尾大不掉了,必须要好好整风一下,那你也应该是“摧毁和建设”双管齐下呀,结果汉灵帝是只管杀不管埋的典型,他只负责把士族集团踢出去,至于因此而诞生的一系列问题,他全然不顾,心安理得地做起了甩手掌柜,结果使得本来就在负重前行的底层民众根本就喘不上气了。他们会考虑朝堂内外的权斗吗?不会,他们只会记得谁给了他们生路,谁把他们逼上了死路,他们不反你反谁?

管理,是一种权力,也是一种责任。你要想别人对你服从,你就必须对别人的生死和希望负责。光想着得到而一丁点也不愿意付出,没这样的好事。

再说说张角和他的太平道,其实从他们身上也看到一种很明显却很有效的形式逻辑,这个逻辑就是根据情况反其道而行之。你朝廷不管这些流民,我就来施恩于他们;你朝廷把这个天下搞得乌烟瘴气,那我就来描绘一个太平盛世;你朝廷觉得高枕无忧,那我就想办法来让你夜不能寐……

这种“反其道而行之”的形式逻辑其实也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所以,更希望大家将之理解为“针对敌人的薄弱环节去下功夫”的策略。

其实所有的策略都是针对于人性的弱点而设计的,比如历史上那些“二桃杀三士”、“推恩令”、“金刀计”等阳谋不就是利用人性之中的自私、自负、不信任吗?比如挑拨离间、栽赃陷害等阴谋不也都是利用人性之中的猜忌、仇恨、嫉妒吗?张角的太平道则是利用了人对未知的恐惧和对希望的向往。

我眼看就要活不下去了,再不改变一下或者突破一下,啥机会也没有了,咱没有理由拒绝这种“理想之光”。

所以,我们大家不要去笑话身边那些“病急乱投医”的现象,换作你们处于那种境遇,估计你们也会那样选择。

咱不说别的,网上有很多人在贩卖情怀、贩卖焦虑、贩卖欲望,看看他们这种行为对谁有效,大家就明白了很多道理。老百姓要是安居乐业,他们会去信你那突然冒出来的太平道吗?

咱在解说历史的过程之中,一直在强调自我修炼,要约束好自己,其实并不是鼓励大家去勇往直前、满腔热血,而是你把自己建设得越强大、越睿智,你就会减少很多被忽悠、被怂恿、被裹挟的风险。这才是真正意思和意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历史的漏洞---张角
中国史上借宗教力量进行的起义,为何几乎全部失败,从黄巾起义说起
东汉末大瘟疫,持续200多年死人无数,却也诞生一宗教延续至今
《世界宗教源流史》中国道教之三:五斗米道与太平道
换个角度看黄巾-----汉末的道教政权和道教起义的强大动员能力
黄巾起义与《黄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