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周瑜和孙策被誉为“江东双壁”,应如何看待他们的关系呢?要理性

孙策和周瑜被誉为“江东双壁”,两人既是少年结拜兄弟,又是连襟,名为君臣,实为手足,肝胆相照,不离不弃,这也使得两人之间阳光明媚的关系在阴暗沉重的历史长河之中,成为一种美谈。

其实类似于他们之间的关系还有袁绍和曹操,但是为何袁绍和曹操最终却分道扬镳了呢?袁绍和曹操之间的反目成仇自然是因为政治利益和阶级立场。可如果按照这个维度去思考,孙策和周瑜两个人的阶级立场其实也是不一致的,他们为何能做到生死与共、推心置腹?这背后其实是有诸多讲究的,也是有太多巧合的,换句话说,他们之间这种美好关系其实是不符合常理的。

先举个例子来类比铺垫一下吧,如果孙策是一个寒门郎,周瑜是一个富家女,而且孙策家还背负着“恶霸”的坏名声,这种情况下,孙策和周瑜之间的完美结合并白头到老会是正常的吗?婚姻中讲究“门当户对”、社会中讲究“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奋斗中讲究“道不同不相为谋”,其实历史和社会早已从各个维度和角度为不同阶层的人划好了分界线,为何孙策和周瑜能逾越这些牢不可破的社会潜规则的防线呢?

一切皆是命,都是孙策和周瑜在拿人命抗天命。

简单梳理一下孙策和周瑜的关系

众所周知,孙策是暴徒军阀孙坚之子,孙坚那种炮轰一切的灭霸行为其实放在任何时代都是招人反感的,所以他们老孙家并不受人待见,尤其是那些十分注重内外兼修的士族集团。而周瑜恰恰是出身庐江士族领袖周家,按道理来说,两人的人生不会有太多的交集,或者说两人不太可能同心同力。

但是,孙策和周瑜是相识于少年,而少年是一个纯真的时代,在那个时期,很多世俗的东西都会被天然摒弃,小孩子的天性就是追寻一些简单的能让他们愉悦和兴奋的人和事,玩具如此、食物如此,朋友也是如此。少年心性使得他们在内心没有被过多“污染”的状态下,彼此相互接受和认可了,这是一种缘分。

这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需要给大家解释一下,难道古代的家长对于自己的孩子交朋处友就压根不过问吗?这自然不可能!家族的约束力和它的成就能力是成正比的,它如果不约束孩子们的社交行为,它就没法成为稳定的势力单元。那么孙策和周瑜的家长和家族为什么会允许两人结交呢?主要是当时孙坚的名声还没有臭大街。孙坚的名声真正臭大街是在荆州杀王叡、南阳杀张咨,然后和袁术狼狈为奸之后。

两人结识的根本原因是两人都是少年英才,且名声在外,颇有点惺惺相惜的味道在里面,因为小孩子总是喜欢有样学样,大人之间那种“相见恨晚”的结交很多时候会让他们觉得很神秘很美好。汉灵帝中平元年(184年),孙坚北上参与平定黄巾军时把家人留在了寿春(今安徽省淮南市寿县),少年老成的孙策在寿春结交名士,声名鹊起,这就吸引了同样少有大志的周瑜,周瑜专程赶到寿春去“考察”孙策,结果两人一见如故。

少年时期的情怀和情愫永远都是最让人动心和难忘的,所以在这里也奉劝大家一定要学会珍惜自己身边的少年知己,再过一百年,发小、中小学的铁哥们等都比成年后结交的酒肉朋友要金贵得多。

中平六年,孙坚再次起兵北伐董卓。周瑜充分发扬了“好兄弟同甘共苦”的精神,劝说孙策携家人移居到自己的家乡舒县(今安徽省庐江县)。盛情难却,孙策答应了。

在舒县,周瑜充分发扬了东道主的高风亮节,专门从家族中挑选出一幢房子给孙策及其家人居中,并全权负责了他们的一众用度。

然后,早有袁绍、曹操的“洛阳二人组”珠玉在前,孙策和周瑜这对“舒县二人组”也不遑多让,他们经常组织各种沙龙、宴会,结交了很多上流人物。

两人还一度登堂拜母,结成了异姓兄弟,这种结拜比《三国演义》中的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级别更高,因为拜了生母。但这里需要说明的是,他们拜的是孙策的母亲,不是拜周瑜的母亲,也不是互拜生母,这其中还是有点区别的。一般地,拜谁的母亲便以谁为主导。

后来的剧情在“孙策取江东”中已经交代得差不多了,这里再简单梳理一下。孙坚死后,孙策回老家葬父守孝,孝期满后,举家迁居江都(今属江苏省扬州市)。在江都请教了名士张纮后定下了自己的人生规划,然后找袁术要兵却被袁术利用,于公元194年攻打了周瑜的家乡庐江郡,并因此连累了舅舅吴景(丹阳太守)和兄弟孙贲被扬州刺史刘繇突击而失去了丹阳的地盘,退守长江北岸的历阳(今安徽省和县),并再次投靠了袁术,本来已经处于半独立的孙家再次全部投靠了袁术集团。

如果袁术是一个稍微狠一点、聪明一点的角色,孙策这一家子就注定只能给袁术当枪使了,但好在袁术在政治上的水平也就那样。他在接受吴景、孙贲的投诚后,也想趁机把手伸进江东,于是任用自己的老部下惠衢为扬州刺史,以吴景为督军中郎将,和孙贲一起率兵进击江南的刘繇部下张英,结果打了一年多没有进展。这个时候,经历“无偿攻打庐江”一事而彻底醒悟的孙策趁机主动请战,目的就是彻底摆脱袁术。关键是袁术明明也猜出了孙策的心思,还同意了。

孙策虽然战斗力惊人,但是面对长江天险,他也无力回天,他和舅舅吴景、兄弟孙贲汇合之后,也被堵在了长江北岸。

这个时候,百般无奈的孙策终于提笔给他的兄弟周瑜写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一封信,因为他兄弟周瑜的从父(叔伯)周尚正在对面的丹阳郡当太守。信的具体内容不可考,但可以猜出大致是求助求援之类的信息。

这个情况对周瑜来说就比较有意思了,兄弟孙策与自己家族、自己家的恩主、甚至自己的阶级为敌,却突然向自己求助了,自古忠义难两全,周瑜该怎么办?正常情况下,是不是两不帮衬比较合适点?再退一步来讲,周瑜念着兄弟情深,孤身来投也可以接受。但周瑜是怎么处理的呢?

瑜从父尚为丹杨太守,瑜往省之。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

周瑜不光来帮好兄弟助阵了,还带来了从父周尚的部曲、粮草以及过江大船等核心家当。这种行为有多混不吝,大家想一想就知道了,这不相当于偷了家里的全部家当,跟与家长不对付的“情郎”私奔吗?

正是有了周瑜这次让人不可思议的“家族和阶级背叛”,孙策才顺利过了长江,然后摧枯拉朽地拿下了整个丹阳郡。这也是后来孙策对程普等军中不服周瑜的大将们说“周公瑾英隽异才,与孤有总角之好,骨肉之分。如前在丹杨,发众及船粮以济大事,论德酬功,此未足以报者也”的根本原因。

当时孙策部众已发展到几万人。他对周瑜说:“我用这支队伍攻取吴郡、会稽郡,平定山越,已经足够了,你回去镇守丹阳吧。”于是,周瑜率部回到丹阳。

会策将东渡,到历阳,驰书报瑜,瑜将兵迎策。策大喜曰:"吾得卿,谐也。"遂从攻横江、当利,皆拔之。乃渡江击秣陵,破笮融、薛礼,转下湖孰、江乘,进入曲阿,刘繇奔走,而策之众已数万矣。因谓瑜曰:"吾以此众取吴会平山越已足。卿还镇丹杨。"瑜还。

不久,袁术派其堂弟袁胤取代周尚任丹阳太守,周瑜便随周尚来到寿春。这是属于袁术的地盘了。袁术早听说过周瑜的大名,所以便趁机想招揽他,让其为自己效力。遗憾的是,周瑜对袁术这个“冢中枯骨”根本就看不上,但又担心袁术要挟报复,便请求做居巢县长,欲借机回江东,袁术同意了周瑜的请求。

果不其然,不久后周瑜便从居巢县偷偷跑到吴郡去投奔孙策取了,并拐走了一个大才,这个人在东吴集团后来大放异彩,名叫鲁肃。

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此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之相比。

这种厚遇自然让军中一些老将心生不服,但领导要对一个人好,找个理由还不简单?于是孙策便说了前面那句话,周瑜既是他的铁哥们,还在关键时刻背叛家庭帮过他,给他什么待遇都不过分。

周瑜时年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

周瑜本是庐江人,在家乡威信很高,其实主要是因为家族势力庞大。于是孙策任命他出守牛渚,后来又兼任春谷长。

公元199年,孙策要攻打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治湖北新州西)太守,随军征讨。

这年十二月,孙策带领周瑜等人攻破皖城,虏获袁术手下刘勋家人及他们部下的男女亲族,其中桥公二女皆国色天姿,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两人亲上加亲,成为了连襟。

接着他们又进攻寻阳,再败刘勋。

第二年(公元200年)年初,孙策讨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今江西南昌)、庐陵(今江西吉安)。周瑜留下来镇守巴丘。

但也就在这年四月,孙策和周瑜这对好兄弟阴阳两隔了,孙策遇刺身亡了。

孙策在临终时,把军国大事托付给了年仅18岁的孙权。并嘱咐弟弟孙权:“外事不决问周瑜,内事不决问张昭”,相当于周瑜和张昭就是孙策的托股之臣了。

而周瑜在听闻孙策的死讯之后,直接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帮根基尚浅的孙权保驾护航、稳住局面。

分析一下孙策和周瑜的关系

“东吴双壁”这种相互成就、不离不弃的关系,从表面上看,毫无疑问应该被传为美谈。不负如来不负卿,还有比这更美好的关系吗?

但是,我还是想说,有些事情看起来美轮美奂,可真实的逻辑却相当不合时宜,这种虚幻的美感其实并不值得我们过于沉迷。打个比方,一个富家女和一个穷小子私奔了,并过上了相对幸福美满的生活,这是不是一段爱情佳话?但这种门不当户不对的关系能被大肆推广吗?大家会允许和支持自己的女儿这么去选择自己的婚恋之路吗?大多数穷小子都能和富家女和和美美、白头到老吗?

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一个逻辑的普适性而已,也就是说,我们看历史要看符合大多数人人性的历史。放大某一个非正常的点,并借此来打造一个假想的历史面,那是相当危险而又荒谬的。

客观地讲,周瑜和孙策这对黄金组合在那个时代是一个异类,所幸他们成功了,否则他们都将成为叛逆者的代表。

他们两个人实际上是来自不同的阶层、不同的圈子,而且是冲突性极强的两个人圈子。

孙策出身于军阀家庭,迷信暴力征服一切。他爹孙坚已经向全世界展示他们老孙家那强者为王的野蛮逻辑了,以下犯上杀荆州刺史王叡,耍奸弄巧杀南阳太守张咨,关键是毫无理由地杀,也是毫无名分地杀,这和土匪有什么区别?手里有枪就可以乱杀人,难怪士族集团不待见他。他最后只能沦为“喜欢收破烂”的袁术手里的一杆枪,而死于非命。

孙坚死了,他们老孙家最好使的那杆枪都没了,按道理老孙家就该彻底没落了。奈何孙策的“姻缘”到了,挡也挡不住,谁也没料到把他们老孙家拉入黑名单的士族集团居然会出一个异类,关键是这个异类还是一个一遇风云变化龙的天才,这个人就是他的少年结拜兄弟周瑜。

周瑜和孙策结拜,这个是可以理解的,当时孙坚的名声还没有烂大街。少年心性之下,两人不考虑家庭、阶级那些因素,完全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拜把子、交朋友、搞对象,都是很正常的。

不正常的是周瑜率从父周尚的部曲、船只、粮草来帮孙策来取丹阳郡。因为你们本就不应该是一路人,即便彼此之间有过一段感情,但你周围为了一个早年结拜兄弟不顾一切,而且这个结拜兄弟还是跟你自己家族为敌的,这多少有点亲者痛仇者快的味道了。

先来了解一下周瑜的家世吧:周瑜高祖父周荣曾章帝、和帝两朝尚书令 ;伯曾祖父周兴安帝时期官至尚书郎;从祖父周景官至司空、太尉,追封安阳乡侯;父亲周异曾任洛阳令;从父周尚官至丹杨太守;从父周崇嗣安阳乡侯;从父周忠官至太尉、录尚书事。周瑜背后的周家是江东的顶级士族代表,你周瑜为啥就非要和一个军阀儿子搭伙过日子呢?就算你和孙策两情相悦,你要和他生死与共,那你可以孤身去投奔他呀,这是你的个人选择,多少还说得过去!结果你和孙策去私奔,还家产卷走给孙策当嫁妆,这就多少说不过去了。

总而言之,周瑜对孙策的各种掏心掏肺,看起来确实比较感人,但这事要是发生自己孩子身上,估计没几个人能心安理得地接受。个中道理,并不复杂,相信大家能够理解。

试想曹操,穷极一生都在努力摆脱自己身上宦官集团的印记,而周瑜却毅然决然地背叛了自己的阶级和家庭,选择和孙策这种军阀站在一起,这种以高就低的选择逻辑是不可取的。

而且周瑜这种背叛还不仅仅是“带上家产与情郎私奔”这么简单,大家再想一想,他们周家的丹阳太守是怎么得来的?是扬州刺史刘繇赶跑孙策舅舅吴景和孙策兄弟孙贲之后,让周尚当丹阳太守的,说明人家刘繇是非常信任和器重你们周家的,你周瑜这熊孩子咋能干这种忘恩负义之事呢?再往远了说,人家刘繇的哥哥刘岱对你们老周家还有恩呢?总之,周瑜这事做得相当不厚道!

反过来说,孙策拐走了士族集团的“周郎”,这或许是他这一辈子最大的福分了,否则,他这一辈子顶多只能做一个像吕布那样处处闹事又处处挨揍的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了。庆幸的是,他没有辜负周瑜,这或许是两人之间最值得称道和推崇的地方了。痴心没有错付,何其珍贵;付出终有回报,何其美好。

从现实意义上来讲,孙策也不能不重用周瑜的,说句不该说的话,就凭他26岁不到就撒手人间了,若不是周瑜利用他们老周家在江东士族圈的崇高声望帮18岁的孙权去稳住阵势,单凭孙坚和孙策两父子那已经熄火了的恐怖镇压力,他们老孙家是坐不稳东吴的江山的。周瑜、张昭、鲁肃这些人都活得比程普、太史慈那些武将要讲究多了。

一句话总结一下周瑜和孙策的关系,那就是这一份阴差阳错之下而相互成就的良缘,很难得,也很惊险,在古往今来的社会生态之中算得上是“孤本”。因为大多数正常人都不会这么玩的,比如曹操和袁绍、曹操和张邈、张邈和袁绍等一大堆发小。

最后,挖掘一下像周瑜这么才华横溢的人为什么会干出这么让人不可思议的选择呢?整体上跟人内心的冒险性欲望有关。比如韩信,他就是要当大将军,至于是项羽的大将军还是刘邦的大将军,那不重要!别人怎么看他、怎么说他,那也无所谓。周瑜大抵是想做孙策的“韩信”,刚好孙策身边也缺这样的人,他们的感情基础也摆在那里,所以他觉得孙策值得他去冒天下之大不韪。

谈一点现实感受

首先声明一点,咱们只是在就事论事,不存在带着有色眼镜去看待历史人物,孙策、周瑜后来的表现都很亮眼,咱们没有要否定他们的意思,一些持不同意见朋友无需拿那些事情来抬杠。

接下来咱想就孙策和周瑜这段“彪炳史册”的兄弟情聊一聊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在现实生活中交朋处友的问题。

“多交朋友少树敌”、“朋友多了路好走”、“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等等如此诸类的大道理,我相信大家都懂,至少都听说过。关键是,我们要如何去结交正确的朋友?如何才能结交到正确的朋友?有些朋友会说,像孙策和周瑜这样互相掏心掏肺不就行了吗?其实还真不行,因为孙策和周瑜捆绑成一块是非常偶然的,不具备太强的代表性。

关于如何去结交朋友,在逻辑上,我想下面几句话应该是可以给大家带去一些参考和借鉴的。

第一句:只有相互对等的人才能相互识别。这句话其实找对象中的门当户对逻辑是相通的,结交朋友一定要注意错位尺度。坦白点讲,如果两个人在身份、能力、学识、家境等各个层面相差太大,其实是不适合做朋友的。因为很多内在的因素决定了双方是很难实现同频共振、共鸣的。

举个例子,在很多公司,一个博士生和一个低学位的操作工就会有天然的沟通障碍,比如说他们在一起聊产品技术质量这些,基本上是聊不到一块去的;比如他们在一起聊一些底层社会的人情世故就会比他们聊一些高大上的理想情怀要顺畅得多。这种差异化的群体其实是不适合做朋友,尤其是不适合做合作伙伴的,因为能够同频交流的点太少了。

再说一个很现实的问题,一个公司,级别上差两级以上的人基本上很难成为什么知心朋友的,是很难而不是可能哈。因为彼此接触的信息、资源以及看待问题的角度、高度、深度都会渐行渐远,彼此之间的感情会伴随着有效交流的稀释而稀释。

总而言之,两个不对等的人的感情基础其实是不牢靠的,很容易因为双方觉得很累或者出现意见或情绪上的冲突而感情破裂。

第二句: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是以圣人抱一为天下式。这句话的核心意思在于告诉大家,结交朋友要有抓重点的意识,不要刻意追求以数量取胜。其实大多数的朋友和社交都是无用的。

交朋友其实是有两根准线:一个是获得额外的帮助,一个减少潜在的敌人。从实用主义的角度来说,人若是要求相知遍天下,未必是一件好事。因为一个人的时间、精力、资源、能力等等都是有限的,是很难去取悦太多人的。与其去结交太多的泛泛之交,还不如结交几个对自己有关键意义的朋友。有些人只要维持不刻意互相得罪就行了,值得深交的人永远只是极少数。

举个例子,职场之中有很多社交达人,似乎跟谁都是自来熟,这种人一般都是然并卵的。因为维系情感其实是需要持续稳定的付出成本的,正常情况下,一个人是没有这么稳定和宽泛的输出能力的。

所以,一个成熟的人,真的要学会去减少一些非必要的社交,把节省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自己的核心情感维护和建设当中去,比毫无重点地到处撒网要强得多。

第三句:凡事随缘,不攀缘,境来不拒,境去不留。有些时候,我们不能过多地在自以为是的主观世界里挣扎和徘徊,结交朋友要搞清楚“我想结交的人”和“我能结交的人”是两回事。

打个比方,一个厂的厂长,难道不是有很多下属和员工想结交他吗?但是,是不是大多数人都无法与之相交?这玩意跟找对象是一样的,你喜欢的人或许并不喜欢你的。这个时候,我们单方面的强求其实没有多大意思,也不会产生多大的意义。

交朋处友,如果能做到遵循历史经验和现实规律,其实是能让很多人少走很多弯路的。不要有太多幻想,不要有太多天马行空、格格不入的想法,你处于什么样的客观环境和真实状态,其实已经决定了你能结交什么样的朋友或者你应该结交什么样的朋友。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如果你是一只羊,真没有必要去羡慕虎狼的凶猛去与之为伍。即便你分辨不出对方是否具有极其明显的攻击性或伤害性,也没必要强行去攀附什么缘分,是你的朋友终究是你的朋友,不是你的朋友再怎么强行挽留也终究渐行渐远。

最后回到周瑜和孙策这对人生挚友身上来,尽管他们的结果看起来很美好,但是他们交往的普遍逻辑是有问题的。周瑜和孙策的交往是带有很强的折交性质的,而且还具有很明显的冒险性投资倾向的,这都是一种极为不稳定的关系。

人的一生都是有限而宝贵的,多做点让自己心里踏实而又意义的事情,大抵是好的,至于那种让人血脉喷张的刺激感,偶尔来一次就可以了,多了,往往会害人害己的。周瑜如果不是幸运地“赌中”了孙策,或许他们周家会为孙家陪葬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第四十八战:挟天子令诸侯(2)周瑜的卖家背叛,孙策的无解循环
孙策为何能轻松拿下长江天险?(顶级士族庐江周家为啥站队袁术)
你知道周瑜一生的足迹是什么样吗?
有“小霸王”之称的孙策,若他没有英年早逝,三国胜负犹未可知!
孙策和周瑜是怎么打下江东六郡八十一州的?
没有弄懂孙策之死,对江东士族与孙氏矛盾的认知就还需深入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