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拓跋珪复国后,因为一件什么事差点把自己搞得万劫不复?他太飘了

张爱玲说成名要趁早,但我始终觉得年轻人还是不要过于意气风发、志得意满了。因为人生本质上是一场持续的修行,即便你天赋再高、运气再好,但有些名利重逾千斤,没有足够的修为和内功,是很难消受得起的。

历史上有很多少年成名的英才,比如甘罗、霍去病等,但似乎大多数人结局都不大好。当然,也有一些年少时便春风得意的人,能渡过“慧极必伤”的天劫,比如十六国时期的拓跋珪、隋唐时期的李世民。为啥呢?因为有人帮他们渡劫!

年轻人,血气方刚,是非常容易被理想主义所带来的满腔热血带偏的。范进40多岁中了一个举人,还经受不住那样巨大的反差刺激,一个心智还不算成熟的年轻小伙经得起意气风发的诱惑和刺激?

16岁成功复国的拓跋珪其实就非常值得我们反思。一个十几岁的孩子能够恢复消亡已过十年的故国,这是何等光鲜亮丽的功业大名?夏朝太康失国到少康复国经历三代,前燕失国到慕容垂复国也主要是因为慕容垂在同时代是一枝独秀的成熟军事家、政治家,而拓跋珪则是一个打小就流亡敌国的毛头小孩。虽然他的复国成功其实是坐享其成,注资者是慕容垂、操盘者是他母亲、响应者是他舅舅及他爹一干旧部,但依然很了不起了。

拓跋珪6岁的时候就流亡异国了,在前秦前前后后待了九年,虽然苻坚是出了名的厚道人,但不管怎么说,寄人篱下的生活也谈不上什么痛快和愉悦。也就是说,拓跋珪这孩子和我们今天很多底层人家的孩子一样,打小就过得比较憋屈和压抑的。

这样的人其实是不适合骤然成功的,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就跟中医中“虚不受补”的道理是相似的。一个饿了许久的人,突然之间让他有了暴饮暴食的条件和机会,他很难控制得住自己,从而报复性消费,悄然间给自己带来祸端。

386年正月,时年16岁的拓跋珪成功复国了。从一个处处要看人脸色的亡国小王子变成了一个光环笼罩的少年君主,拓跋珪的内心没办法再波澜不惊了。他想发出自己的声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然后让更多的人来臣服自己。穷人的报复方式往往就是自己变富之后去欺压更多其他的穷人,这样他的心理才会更平衡!

复国成功的拓跋珪新官上任三把火,迫不及待地对代地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心情可以理解,但是事理有待商榷。因为你才被众星捧月地捧上位,你的第一要务是要去团结和拉拢那些扶你上位的功勋元老,以此来稳住你的位置。而不能一上位就亮出刀剑,因为这非常容易给人一种翻脸不认人的感觉。

刚刚复国的拓跋珪干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呢?离散部落!也就是齐民编户!

《魏书.官氏志》:登国初,太祖散诸部落,始同为编民

386年二月,拓跋珪刚刚登位就徙居了盛乐,务农息民。

代王徙居定襄之盛乐,务农息民,国人悦之

可能大家对拓跋珪的离散部落还不大理解,咱先借《魏书·贺讷传》中的一段话来解释一下:讷从太祖平中原,拜安远将军。其后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

从上述《魏书》中这段话可以顾名思义地理解,所谓的“离散部落”就是要打散草原上实行了上千年的生态结构,你们那些部落其实都是一个个小山头,很容易尾大不掉,所以我必须给打散了。只要把你们打散成了更小的单元,你们就难以形成合力了。具体操作方法就是安排你们分散定居,然后登记造册给你们上户口。如果有谁不听组织安排,那就武装连带,你们大人、首领都跟着去享受这样的待遇。

熟读历史的朋友应该知道,这一招其实是起源于中原民族的战国时代,李悝变法、商鞅变法中,这一招都是重要内容。

这个招术有啥好处呢?其实跟当今的人口普查和财产登记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P2P的方式让中间商没法赚差价了,你们那些诸侯、部落首领通过隐瞒、庇护、拉拢等暗箱操作截流政府资源的空间大大减小了,这些地头蛇的威胁也随之减小了。

举个例子,不这么弄,代国如果要打仗,要从各部落征调兵力,拓跋珪找贺兰部要5000人,但是贺兰部的首领贺兰讷完全可以凭心情给与回复,我们没有5000人,刚刚我们盘了一下账,真的只有2000人,你要还是不要?但是这么弄完之后,把花名册拿出来一看,贺兰部可征调的人有多少、在哪里都一目了然,问你要5000人你给不给?不给我自己派人去取!

多了不说了,这一招,我们现在很多集团公司的总部对分公司的财务管理应该是经常在使用的!

拓跋珪这个大招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控制代地的核心资源,从而实现自己将来指哪打哪的战略目的。因为漂泊流离这么多年了,他不想再做那个干啥都要看别人脸色的小卡拉米了。

但是这种损人利己的招术一定会遭到一些顽固势力的抵制的,特别是你拓跋珪自身实力还不够强大、威望也不够厚重的情况下。比如高车部就坚决抵制拓跋珪这种政策,极其硬气地宣布不听拓跋珪调摆,逼得拓跋珪保留他们的部落属性与特权来进行妥协。

太祖时,分散诸部,唯高车以类粗扩,不任使役,故得别为部落

草原民族和农耕民族其实还是有很大区别的,草原民族由于生存资源和生存方式的限制,一般情况下是不太适合定居的。居无定所对农耕民族来说是灾难的代名词,但对草原民族来说是常态。他们通过不断变换地方去放牧、狩猎,才能过得更加称心如意,同时也需要抱团取暖去抵抗外围风险,所以部落制是他们的生存根本。没有了部落制穿针引线的草原民族,其实就是一群被拔了牙齿的狼。

拓跋珪为啥要拔掉自己子民的牙齿呢?因为他要当草原上唯一的牙医,牙齿都掌握在我一个人手里,我需要用你们的时候就给你们装上,或者你们要想拿回自己的牙齿就必须听我的话。用前面史书的原话来说,“分散诸部”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拓跋珪自己“任使役”。

然后,我们也可以看到拓跋珪离散部落的流程设计也就是标准的三步走: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不听迁徙,其君长大人皆同编户。第一步分土,第二步定居,第三步编户。

分土才能把打散原先的部落整体。把不同的人分到不同的地方去就是了,跟现在很多公司的分流是一个意思。你不是铁板一块的小集团吗?把你的核心人员分到不同的单位去,你还铁板个毛线!

定居才能捆绑你们在固定地点安分守己。别跟以前一样随便迁徙了,你们到处乱跑,犯了什么事,我也找不到你们的人,所以流动作案的口子得给你堵死。责任地是你们的生存保障,也是你们无形的枷锁。给你们分了地,你们还乱跑,就别怪我们不客气了。

编户才能做到时时刻刻心中有数。等到用人之际,需要借你们家的青壮劳力用一下,别跟我哭穷,你们家什么情况,咱清清楚楚给你登记着呢,赶紧按要求办事吧!

说到这,可能大家又会诧异,拓跋珪当时也就是一个16岁的小孩子,怎么能做到心机如此之深、算计如此之狠?其实“离散诸部”这种招术并不是拓跋珪发明的,是胡人在乱华的过程中从汉民族的优秀管理经验中借用过来的,拓跋珪是有样学样地跟他的亡国仇人苻坚学的。

苻坚每消灭一个政权,第一件事就是打散人家原有的核心阶级,拆迁、定居,然后慢慢同化、驯化,灭前燕如此,灭代国亦是如此。

比如苻坚灭代国后的具体操作就是:散其部落于汉鄣边故地,立尉、监行事,官僚领押,课之治业营生,三五取丁,优复三年无税租。其渠帅岁终令朝献,出入行来为之制限。看看是不是跟拓跋珪的“离散部落”是一个意思?

也就说,拓跋珪看起来很厉害,其实跟我们现在很多互联网大佬一样,基本上都是靠盗版起家的。他复国是盗版了慕容垂的版权,他改制是盗版了苻坚的版权,还有他后面立下“子贵母死”的极端制度也是盗版了汉武帝的版权……

盗版大师拓跋珪为何要在刚刚继位的情况下,就猴急猴急地迁徙到盛乐去搞离散诸部呢?估计也是看到当年苻坚拿他们代国的子民和土地搞试点的效果还不错!

但是,拓跋珪这孩子究竟还是草率了,因为你不是苻坚,你只有16岁,独立行走都还挺难的,怎么能学苻坚随心所欲地狂奔呢?自古改革都是要有威望和强制力保底的,你有吗?你只看到了苻坚在代地划了一个圈的姿势很拉风,却不明白自己也去划这么一个圈会给自己招致祸端的。

你断人财路,别人就会断你生路,这是亘古不变的生存法则!仅仅三个月后,护佛侯部和乙弗部就叛逃了。跟着你拓跋珪混,连原来那点财务自主权都被收缴了,还混个毛,老子走人了,你拓跋珪自己玩去吧!

五月,车驾东幸陵石。护佛侯部帅侯辰、乙弗部帅代题叛走

被啪啪打脸的拓跋珪当时什么反应呢?他不敢有啥过激反应,只能是故作没有反应。他表示公司尚处于草创阶段,思想还没办法统一,对于这些不能理解公司决策的同志,要放他们一马。

诸将追之,帝曰:侯辰等世修职役,虽有小惩,宜且忍之。当今草创,人情未一,愚近者固应赽超,不足追也

这么看,拓跋珪也是一个跟苻坚一样宽宏大量的雄主了。事实并非如此,拓跋珪后面的种种行为表示,他的报复心理非常重,他之所以这次被人打脸还故作大度,是因为他当时实力不够,没办法对打脸他的人追责。实力不够、装叉来凑嘛。

七月份,拓跋珪回到盛乐后,乙弗部又投降回来了。但十几天后,其帅代题再次叛逃,拓跋珪令其孙倍斤代领部落。

七月己酉,车驾还盛乐。代题复以部落来降,旬有数日,亡奔刘显。帝使其孙倍斤代领部落

啥意思呢?人家乙弗部帅代题就把你拓跋珪这里当成了妓女家了,想来就来,想走就走。你个毛头小子还土狗子学洋狗子叫,学人家苻坚搞“离散部落”!你要搞明白,“离散部队”这种招术一般是战胜国用在战败国身上的,你没把我们打服,就想我们配合搞这种釜底抽薪的改革?

从乙弗部帅代题的态度和行为不难看出,拓跋珪上位不久就因为经验不足、急于求成而犯了众怒,很多代地大佬不买他的账。而且从“乙弗部帅代题再次叛逃后,拓跋珪仍然令其孙倍斤代领乙弗部落”这个细节也可以看出,他的“离散部落”改革并没有成功,应该是草草收场了。

人看架势,马看四蹄。在高端的游戏局中,几乎所有的游戏玩家都是人精式的人物,代地大佬们仅仅是通过拓跋珪这一莽撞的试探,就判定了拓跋珪是一只喂不饱的白眼狼。没过多久,16岁的拓跋珪就为他的自以为是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几乎众叛亲离。若没有他的幕后大佬慕容垂出手相助,他的人生也就大概率就此暗淡下去了。

话说这一年的六月,杀掉慕容冲开始东归的西燕政权又发生了一场内乱,刁云等人杀掉了西燕国主慕容忠(慕容儁孙)推举慕容永(慕容宗室远支)为话事人。为啥呢?因为慕容忠是慕容儁的子孙,而慕容永不是,西燕在慕容永的领导下,能更和谐地与慕容垂和解。慕容大腿,您和您哥哥嫂子之间的恩怨现在跟我们西燕没直接关系了,您就给机会让我们拥抱您那粗壮的大腿吧!西燕正式向后燕称藩!

刚认了大哥的西燕也是比较搞笑,他居然向苻丕借道东归。也不想一想,人家爹和整个苻家都是直接倒在你们慕容家手里,苻丕能借道给你?

不出意料,感觉被调戏了的苻丕倾巢而出在襄陵(山西襄汾县)准备拦截这帮逼死他爹的燕贼。结果苻家人终究还是干不过天地慕容鲜卑,苻丕军被毁灭性的摧毁,左丞相王永、卫大将军俱石子全都战死。

苻丕随后担心被另一个长安逃奔过来的实力派苻纂所害,率数千骑兵南逃东垣打算袭击洛阳,随后被东晋扬威将军冯该斩杀,抓其太子苻宁、长东王苻寿,把他们送到了建康。苻纂与其弟苻师奴率前秦的最后数万兵西渡黄河逃奔了杏城(陕西黄陵县),其余的王公百官全都落入慕容永之手。

纂与其弟尚书永平侯师奴帅秦众数万走据杏城,其余王公百官皆没于永)

慕容永在拿下并州后,也开始飘了,我这么能打,凭什么给你慕容垂当小弟?自己当老大不香吗?于是,开始不搭理慕容垂了。

之前已经介绍过了,拓跋珪复国其实就是靠慕容垂的幕后背书开道的,现在慕容垂的权威受到了西燕的挑战,代地的有些人自然也会因此跳出来。你慕容垂说话在西燕不好使,在我们代地照样也不好使。

独孤部的刘显自始至终就不服被慕容垂扶持起来的拓跋珪,恰逢拓跋什翼犍的幼子拓跋窟咄刚刚跟着慕容永打了个打胜仗,便感觉自己跟拓跋珪打擂台的机会来了。这孩子跟拓跋珪的命运走向为什么会差这么多呢?因为他没有一个好舅舅和一个好妈呗!

初,秦灭代,迁代王什翼犍少子窟咄于长安,从慕容永东徙,永以窟咄为新兴太守

刘显派弟弟刘亢泥迎回了拓跋窟咄,随后出兵代北,引起了拓跋诸部骚动。

刘显遣其弟亢迎窟咄,以兵随之,逼魏南境,诸部騷动

草原之上,强者为王,谁的胳膊最粗、谁的势力最大,就可以称王称霸。所以拓跋珪这个前任代王的嫡子身份其实并不算啥。所以在刘显率先跳出来之后,拓跋部的很多旧臣、老臣就也跟着心猿意马了。比如部重臣余莫题就给拓跋窟咄送去了示好信物,还带了话:三岁的牛犊子咋能拉的动大车!言下之意就是拓跋珪年纪轻轻难堪大任!

登国初,刘显遣弟亢泥等迎窟咄,寇南鄙。题时贰于太祖,遗箭于窟咄,谓之曰:"三岁犊岂胜重载"?言窟咄长而太祖少也

其实最关键的原因就是拓跋珪刚一上台就尝试去分割原有部落的利益,使得他一下就在代地失去了支持和信任。

所以当刘显助拓跋窟咄来逼南界时,拓跋诸部出现了巨大骚动,拓跋珪身边左右甚至出现了谋逆的卧底,于桓等亲随与诸部大人打算干掉拓跋珪作为迎接新领导人的投名状。

八月,刘显遣弟亢泥迎窟咄,以兵随之,来逼南境。于是诸部骚动,人心顾望。帝左右于桓等,与诸部人谋为逆以应之

当时拓跋珪的处境已经恶劣到什么程度了呢?造反派的同谋者单乌干向拓跋珪告密,但拓跋珪考虑到此时人心几乎已经失控,不敢下决心跟造反派翻脸。

太祖左右于桓等谋应之,同谋人单乌干以告。太祖虑骇人心,沉吟未发

后来,于桓又得寸进尺地怂恿其舅舅穆崇下手做了拓跋珪。

窟咄之难,崇外甥于桓等谋执太祖以应之,告崇曰:“今窟咄已立,众咸归附,富贵不可失,愿舅图之

忍无可忍之下,拓跋珪才下定决心了于桓等密谋五人以及余莫题等七姓,余党皆不问罪。

后三日,桓以谋白其舅穆崇,崇又告之。太祖乃诛桓等五人,余莫题等七姓,悉原不问

但即便诛杀了乱党,拓跋珪发现自己仍然控制不住局面,安全起见,再次逃到了姥爷家贺兰部。

帝虑内难,乃北逾阴山,幸贺兰部,阻山为固

逃到贺兰部只能暂时保证安全,要想彻底浇灭造反的大火,还得另请高明才行!谁能帮拓跋珪渡过难关呢?自然是拓跋珪创业的原始赞助人慕容垂。

明明是拓跋珪找慕容垂救命,可臭不要脸的的《魏书》是怎么写的?它写成了慕容垂派儿子慕容麟带着礼物来向已经成为丧家之犬的拓跋珪朝贡了。见过不要脸的,但真没见过这么不要脸的!

遣行人安同、长孙贺使于慕容垂以征师。垂遣使朝贡,并令其子贺驎帅步骑以随同等

真实情况是拓跋珪派了两个心腹去求救,一个半道就直接跑了投奔拓跋窟咄了,另一个心腹安同极其艰险的排除万难来到了中山送信,最终慕容垂派慕容麟率步骑六千前来救场。

遣安同及长孙漫征兵于慕容垂。贺曼亡奔窟咄,安同间行,遂达中山。慕容垂遣子贺驎步骑六千以随之

贺兰分部的贺染干趁着这个机会,也开始响应拓跋窟咄去侵袭拓跋北部了。

贺染干阴怀异端,乃为窟咄来侵北部

十月,南北强敌开始逼近,拓跋部已经一盘散沙,北部大人叔孙普洛等十三位高级领导及诸乌丸逃奔刘卫辰。

燕赵王麟军未至魏,拓跋窟咄稍前逼魏王,贺染干侵魏北部以应之,魏众惊扰,北部大人叔孙普洛亡奔刘卫辰;人皆惊骇,莫有固志。于是北部大人叔孙普洛节及诸乌丸亡奔卫辰

情况危机,远水救不了近火,也得亏慕容麟机灵,派人快马加鞭地到代地散播燕军要来救场了的消息,才让拓跋部的人心稍微安定下来。

贺驎闻之,遽遣安同、朱谭等来。既知贺驎军近,众乃小定;麟闻之,遽遣安同等归。魏人知燕军在近,众心少安

得知自己的援军已到,拓跋珪才回到了牛川(内蒙古集宁区),此时拓跋窟咄已经进军到了高柳(山西阳高县)。

太祖自弩山幸牛川。窟咄进屯高柳

拓跋珪再次派安同去见慕容麟,约定会攻拓跋窟咄的时间。

太祖复使安同诣贺驎,因克会期

最终双方约定了时间,拓跋珪带队越参合陂和慕容麟会师高柳击败了拓跋窟咄,拓跋窟咄逃奔刘卫辰后被杀,拓跋珪悉收其众,打赢了这场王位争夺战。

安同还,太祖逾参合,出代北与贺驎会于高柳。窟咄困迫,望旗奔走,遂为卫辰杀之,帝悉收其众

草原版“抗美援朝”胜利后,慕容麟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潇洒地回国了。

贺驎别帝,归于中山

上述是拓跋珪闯祸而安然无恙的过程。试想一下,若没有慕容垂的出手相助,他是不是就此凉凉了?所以,世间哪有那么岁月静好,更多的人是有人在替你负重前行而已!

此时的拓跋珪因为太年轻,还根本谈不上厉害,这个时候的他充其量只是一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熊孩子。有些熊孩子命好,不管闯了多大的祸,都有人帮他把屁股擦干净。而有些熊孩子除了有胆啥都没有,那就只能把自己和全家都搭进去平息祸端了。这就是为什么要奉劝咱们年轻人要懂得克制自己的原因,因为我们大多数人都不是拓跋珪那样的命好之人,别因为自己的意气用事而害人害己。

回到开篇那个话题上来,“出名要趁早”真的是件好事吗?年轻人心性未定,在巨大的功名刺激下,很难把持住自己,很容易飘。就跟那些喝了酒觉得全天下都是自己的的人差不多,这种人惹祸只是早晚的事情。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个人觉得人生大道其实没有什么捷径可走,为人处事,一步一个脚印去循序渐进才是王道。打好基础,稳住节奏,接地气地努力向上,这就是很好的状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北魏终结了十六国
中国为什么没像欧洲那样陷入民族林立的困局?拓跋珪:感谢我吧
关于“离散部落”问题,聊一聊北魏历史上的这件头等大事
代国(338-376年)
白话二十四史故事之太祖道武帝本纪
旧锦新样 | 胡宝国:在题无剩义之处追索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