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父母的爱不是越多越好,5个常见的溺爱行为,不少家长还以为是正常……
大家好,我是家庭教育指导师果妈~
联著名的教育学家马卡连柯曾说过:父母给子女的爱不够多,那么子女就会感觉到痛苦。但是,过分的溺爱,虽然是一种伟大的感情,却会使子女遭到毁灭。
01 溺爱,等同于在“毁灭”孩子
小圣小时候一直和爷爷奶奶生活在农村老家,上小学的时候,父母终于买了房,便接小圣过来读书、生活。
缺席了儿子这么多年的成长,小圣妈妈总觉得非常愧疚,然后便有了“补偿心理”:小圣想要什么、想做什么,妈妈都百依百顺。
有一次,小圣因为没见过披萨被其他小朋友嘲笑是“乡巴佬”,小圣就动手打了那个孩子。
然后妈妈向那个小朋友道了歉,只是,回家之后妈妈不但没有责怪小圣,甚至孩子将错揽在自己的身上,觉得是因为自己没多陪伴小圣,多带他出去长长见识,才让小圣被别人嘲笑。
逐渐的,小圣变成了家里的“小霸王”。一旦爸爸妈妈无法满足自己的要求,小圣就大发脾气、不写作业,甚至离家出走。
妈妈一直觉得,是因为自己缺失了小圣的成长所导致,总觉得等小圣再长大些,就好了。只是,随着小圣的长大,妈妈却发现问题越来越严重:逃课、赌钱、上网、早恋、大手大脚花钱等等。
妈妈这时候有些害怕了,却不知道该怎么办。
因为“亏欠”所以想要“弥补”,这种溺爱心态,直接将孩子推向“毁灭”。
02 每个人的心中,都藏了“两个我”
为什么会有“溺爱心理”?其实,每个人的心中,都藏了“两个我”,这“两个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家长给孩子的爱,是否为溺爱。
第一个“我”是“内在的父母”
内在的父母,就是指现实生活中,我们作为父母这个角色,与内心中理想父母角色的内化。
其实,这就是“教育理念”的差距。家长理想中的教育模式与现实会给到孩子的教育模式的相互碰撞与融合。
这第一个“我”,就已经有不少父母潜意识里就给了孩子溺爱。
第二个“我”是“内在的小孩”
“内在的小孩”其实就是父母自己小时候。
父母也有自己的童年,他们会将孩子当成自己小时候,按照自己曾经的幻想、爱、缺失来满足孩子。
比如,老人总是喜欢强行喂孩子,希望孩子吃得饱饱的,就是因为他们那个年代吃不饱穿不暖,他们不断让孩子吃,就是在满足自己的物欲;
再比如,父母喜欢给孩子买各种漂亮的裙子,满足孩子各种物质要求,就是因为自己童年的时候非常渴望漂亮的裙子,物质缺乏,所以,他们在满足孩子的时候,就是在满足自己童年的缺失。
父母在满足自己“内在的小孩”,表现是牺牲自己满足孩子,其实,真相就是宠爱了自己,牺牲、溺爱了孩子。
所以,父母们都应去反思一下自己对孩子的爱,到底是按照孩子的想法去爱孩子,还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爱孩子。
03 5个常见的溺爱行为,不少家长误以为正常
了解了“溺爱心理”的起因,那么家长再对照一下这5个行为,或许家长们一直觉得这5个行为是非常正常的爱孩子的行为,殊不知,这些爱,就是“溺爱”。
行为一:孩子才享有的“特殊待遇”
你们家谁的地位最高?
孩子。
如果你的答案是这个,那么你们家也很有可能是溺爱孩子的那一款。因为疼爱孩子,尤其是独生子女又或者家人喜欢的某个性别的孩子,在家里,孩子总能处处受到优待。
这类孩子,也会“恃宠而骄”,优越感爆棚。时间长了,孩子会逐渐变得自私自利,只在乎自己的感受,不会去关心他人。
行为二: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满足”
孩子想要什么,就给什么。若是有些什么没能给到孩子,家长就满心自责。甚至有不少父母,可能家里条件也就那样,但是他们觉得“苦啥也不能苦孩子”,所以自己省吃俭用,也得满足孩子,哪怕孩子的要求有些无理。
又或者有些家长觉得,自己小时候太苦了,所以不想孩子也苦,于是对孩子各种满足。
被“无条件满足”溺爱长大的孩子,不但不知道珍惜,喜欢浪费,长大之后更不懂如何“体贴”别人。
行为三:对孩子“过分保护”
“过分保护”其实也是一种溺爱,只是,很多家长觉得比较正常的事情。
这点尤其出现在宝妈身上,总想要确保孩子“绝对安全”,从而不让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甚至也不让孩子出门,日常是孩子的“小尾巴”,一直跟着孩子。
这样养大的孩子,往往容易胆小、无能、依赖心理强。尤其是男孩,容易长成大家口中的“妈宝男”。
行为四:孩子犯错家长“袒护”
孩子犯错的时候,有些家长总是喜欢说:“孩子还小,长大了就好了。”又或者会对别人说:“你一个大人,怎么还和孩子计较?”
孩子在一个没有“是非观念”的环境中长大,长大之后,只会犯更大的错。
行为五:孩子出现意外的时候家长“大惊小怪”
我们也曾这样过。
开心果小时候摔跤了,我们也担心她有没有磕到哪里,然后就会立马关心:有没有哪里受伤啊?疼不疼?妈妈抱抱……
然后我们发现,开心果越来越娇气了,胆子也越来越小。
原来,这也是一种溺爱。
孩子小时候,其实是啥都不怕的,不怕黑、不怕摔、不怕虫子等等,也就是所谓的“初生牛犊不怕虎”,摔跤后能够自己爬起来继续玩,看到虫子还会凑上去摸一摸。可是为什么孩子越来越害怕呢?因为我们大人总是“大惊小怪”。
孩子摸虫子,家长:“哎呀,这个恶心,别碰!”
孩子晚上出去玩,家长:“外面有大野猫吃小孩呢!”
孩子生病,家长:“哎呀,怎么办,又生病了。”
在出现这些小意外的时候,孩子其实一开始都是无感的,但是家长的大惊小怪,会让孩子觉得这是一个了不得的事情,然后越来越胆小,越来越娇气。
懦弱,便逐渐开始紧紧跟随着孩子。
寄语
爱,不是越多越好。
父母爱孩子,也要记得先爱自己,爱自己的另一半、父母,再去爱孩子,孩子才懂得,什么是健康的爱。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别让散养害了孩子
二胎不公平的比较
与孩子对话|真正的快乐不必建立在别人的关注上,而是内在的满足上
想要走出原生家庭,不再受操控型父母影响?你需要做到这4步
缺乏安全感的家长,怎样做能给孩子安全感?
你做好3点,才不会浪费了孩子的天生潜能,聪明妈妈反败为胜!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