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忠义李夫人”的来龙去脉

胥勋和

江油关镇连心广场的碑廊里存立着一块明代古碑,碑上镌刻着“汉守将马邈忠义妻李氏故里”的字样。这块碑是江油关三国历史文化的重要文物,碑文中的“李氏”,就是本地家喻户晓的“忠义李夫人”。从古至今,人们都将李夫人视作忠义报国的女英雄,世代尊崇称颂。那么,李夫人是否真有其人,她到底产生了怎样的深远影响?这些历史的谜团值得探究。

江油关最早扬名天下,是因为三国后期魏国发动的统一战争。曹魏景元四年(263年),魏将邓艾率领大军从阴平(今甘肃省文县)出发,穿越横亘川甘的荒莽密林,出其不意攻占了江由戍(即江油关),从而打开了蜀汉的北大门,直接导致了蜀汉政权的灭亡。这一事件在陈寿编纂的《三国志·邓艾传》中有较为详细的记述:“冬十月,艾自阴平道行无人之地七百余里,凿山通道,造作桥阁。山高谷深,至为艰险。又粮运将匮,濒于危殆。艾以毡自裹,推转而下。将士皆攀木缘崖,鱼贯而进。先进至江油,蜀守将马邈降。”

可以明确的是,江油关名称的出处和历史起源,以及见于史书的三国时期在本地活动的历史人物,都出现在《三国志》中。江油关的历史人物中,最早一个被正式载入史书的是马邈。但是,关于马邈的事迹,《三国志》仅有“蜀守将马邈降”寥寥六字。马邈本是无名之辈,却因不战而献关投降载入史册,成了令人唾弃的投降叛国人物。值得注意的是,传说中身为马邈妻子的“李氏”,在这里却无一字记述。此后直至元代的千余年间,与三国相关的著名史书,如东晋常璩编著的《华阳国志》,南朝宋裴松之著的《三国志注》,对于马邈献关投降之外的事情都无记载,更别提不见影踪的李氏。也就是说,在最具历史学权威的三国典籍中,“李氏”查无此人。

那么,“忠义李夫人”缘何而来呢?据我县知名历史学者曾维益先生考证,“李夫人”最早出现在元末明初小说家罗贯中撰写的《三国演义》。《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邓士载偷度阴平,诸葛瞻战死绵竹”中,罗贯中绘声绘色地描写了江油戍失守的生动情节:

却说邓艾暗度阴平,引兵行时,又见一个大空寨。左右告曰:“闻武侯在日,曾拨一千兵守此险隘。今蜀主刘禅废之。”艾嗟呀不已,乃谓众人曰:“吾等有来路而无归路矣!前江油城中,粮食足备:汝等前进可活,后退即死,须并力攻之。”众皆应曰:“愿死战!”于是邓艾步行,引二千余人,星夜倍道来抢江油城。

却说江油城守将马邈,闻东川已失,虽为准备,只是提防大路;又仗着姜维全师守住剑阁关,遂将军情不以为重。当日操练人马回家,与妻李氏拥炉饮酒。其妻问曰:“屡闻边情甚急,将军全无忧色,何也?”邈曰:“大事自有姜伯约掌握,干我甚事?”其妻曰:“虽然如此,将军所守城池,不为不重。”邈曰:“天子听信黄皓,溺于酒色,吾料祸不远矣。魏兵若到,降之为上,何必虑哉?”其妻大怒,唾邈面曰:“汝为男子,先怀不忠不义之心,枉受国家爵禄,吾有何面目与汝相见耶!”马邈羞惭无语。

忽家人慌入报曰:“魏将邓艾不知从何而来,引二千余人,一拥而入城矣!”邈大惊,慌出纳降,拜伏于公堂之下,泣告曰:“某有心归降久矣。今愿招城中居民,及本部人马,尽降将军。”艾准其降。遂收江油军马于部下调遣,即用马邈为向导官。忽报马邈夫人自缢身死。艾问其故,邈以实告。艾感其贤,令厚礼葬之,亲往致祭。魏人闻者,无不嗟叹。后人有诗赞曰:后主昏迷汉祚颠,天差邓艾取西川。可怜巴蜀多名将,不及江油李氏贤。

毫无疑问,在这段文采飞扬的故事中,罗贯中采用文学的虚构手法,凭空塑造了一个与投降派马邈截然相反的爱国者形象——马邈的妻子李氏。面临国家危亡的生死考验,李氏深明大义,痛斥卖国投降的马邈,毅然为国殉节尽忠,彰显了历代爱国者最为崇尚的忠义精神。在《三国演义》之后成书的方志,如《四川通志》和《龙安府志》,都引录了《三国演义》这段文字,误将小说人物当作了历史人物。人们以讹传讹,将李夫人当作了真有其人的爱国烈女。

《三国演义》成书后风靡天下,人物故事深入人心,忠义李夫人的故事也回传到发生地江油关。明代的江油关人以李夫人为荣,对小说《三国演义》中李夫人殉国的故事进行了再创作。本地流传的民间故事,将李夫人殉国的方式改为投河而死,地点就在涪江岸边的落河盖。这也是今江油关镇古龙村落河盖社地名的来历。明万历四十年(1612),龙安府知府孙延等地方官员,在江油关古渡大岩前为李氏筑墓,并树立墓碑,碑上镌刻有“汉守将马邈忠义妻李氏故里”十二个正楷大字。可以想见,李夫人的墓中绝无尸骨,最有可能的情况是,孙知府他们按照本地的丧葬风俗,用草木扎成人偶,请巫师做法施咒,给人偶附加上李夫人的灵魂,做成了一座空坟。江油关的人们还为李夫人立了祠庙,四时上香供奉。

李夫人碑原立在川甘大道旁,数百年来,路过此地的人们每每驻足观赏古碑。特别是那些负重运货的背夫,他们手持丁字拐铁杵,在古渡歇息待渡,也来认读碑文。因对马邈不忠不义的行为非常愤恨,背夫们每当读到“马邈忠”处,由于文化水平不高,断句不当,误以为是在褒扬降将马邈,于是愤恨难当,就用铁杵戳那个“忠”字。久而久之,“忠”就被过往的力夫们戳烂了,碑上的“忠”字成了一个大大的凹坑。

清初,龙安府知府魏裔鲁来到明月渡口,面对故关残碑,凭吊荒丘古墓,思古之情油然而生,写下诗作《明月渡》:“古墓依岩麓,荒村映日辉。碑残秦火尽,字剥汉书稀。报主留巾帼,孤忠剩铁衣。牛山千载憾,洒泪掩双扉。”到了清代道光年间,李夫人的祠庙早已荒废。当时有人写诗凭吊:“龙州南下水粼粼,古戍移来小县贫。惆怅僰阳儿过处,荒祠谁祀李夫人。”

南北朝至唐宋,江油县城设在今平武县江油关镇。南宋末年,江油县治地流落到雍村(今江油市大康镇),明初辗转迁至兴教镇(今江油市武都镇)。清代的江油县城就在今江油市武都镇,城中文庙的南侧竟也建有李氏夫人祠,并在县东二里河堤上修筑李氏之墓。

李氏夫人的墓怎么会顺江而下建在武都呢?江油民间传说,一次涪江上游涨大水,把李氏夫人的棺椁从上游江油关冲下武都。江油至今有“捞坪坝”地名,又俗称老坪坝或劳坪坝,据传便是当年捞起李氏夫人棺椁的地方。于是江油的官绅士民满怀敬意,在当地兴建了李夫人的墓冢和祠庙。

清朝康熙年间,江油县令朱樟凭吊李夫人祠,见武都珠市桥外的遗址破败不堪,慨然吟诗感叹:“闺中誓节此无双,废址荒芜感陋邦。正气直先绵竹战,贞魂耻见左担降。女墙月没鹃啼树,珠市桥欹雪溅窗。欲问丛祠转萧瑟,空滩鸣雨咽寒江。阴平古道读残碑,寇缒悬崖国事危。一死不贻巾帼耻,千林尚振鼓鼙悲。溪归浣女焚香草,城号夫人哭绣旗。将士尽忘衔璧恨,拔刀能得几男儿?”

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涪江发大水,武都沿江河堤被洪水冲毁,却独留李氏夫人墓地安然无恙。附近居民急忙登上墓地高台避水,得以免祸。1920年,江油知事李宏钧在武都镇桃花岛修葺“故蜀汉守将马邈妻忠义李氏夫人之墓”,并刻有一联:“大节迥殊沟渎谅,幽光堪并日星明。”“文革”期间墓与碑俱毁。20世纪90年代,热心人士修复了这座李夫人墓,并找到断裂的碑石重新粘接树立起来。

小说《三国演义》让江油关声名远播,各种戏曲又在《三国演义》中取材改编,传播的范围更为广泛。明代以来,三国题材入戏的剧目达一百多种,而川剧“三国戏”剧目就有八十多种。在川剧“三国戏”的创作上,黄吉安功不可没,其中影响最大的剧目当数《江油关》。黄吉安(1836—1924)是近代川剧史上的剧作大师。他的剧作着力歌颂英雄好汉,鞭挞逆贼和叛徒,并刻画了一批在川剧舞台上熠熠生辉的妇女形象。光绪二十六年(1900)八国联军进入北京之际,黄吉安编写了川剧剧本《江油关》。故事取材于《三国演义》,主旨是宣扬爱国精神,批判投降变节,褒扬李氏夫人忠义殉国的气节。这部剧后来经多次修改,成为川剧中的经典剧目。抗日战争时期,四川各地经常演出《江油关》,这个剧目成了鼓舞人民抗战的“活报剧”。

京剧、湘剧、秦腔和滇剧纷纷改编或移植川剧《江油关》,尤其是程砚秋演唱的京剧《亡蜀鉴》影响巨大,流传至今。程砚秋(1904—1958),满族,北京人,著名京剧艺术大师,四大名旦之一,程派艺术的创始人。1935年10月28日,程砚秋在北平中和园(中和戏院)鸣和社首演《亡蜀鉴》。《亡蜀鉴》由京剧著名编剧吴菊痴根据川剧剧本《江油关》改编而成,又名《江油关》和《李氏殉节》。程砚秋饰李夫人,侯喜瑞演邓艾,曹二庚扮马邈。当时日本帝国主义已占领东北三省,正在逐步向华北进行侵略,国民党政府采取不抵抗政策,完全暴露出投降派的嘴脸。程砚秋演出此剧,用来抒发国人公愤。程砚秋满腔悲愤地唱道:“那魏国强欺弱兴兵之寇,我蜀邦文贪武斗政事不修,贼兵到不投降便要逃走,眼见得好山河付与东流。”明显的,“魏国”影射了凶残的日本帝国主义,“蜀邦”影射了软弱投降的国民党政府。尤其最后一句“愿国人齐努力共保神州!”已成为直面现实的呐喊。由于在原本简略的情节当中,程砚秋揉进了自己的义烈之气,所以会在抗敌御侮的宣传中动人心弦。演出期间,北京各家报纸争相报道,好评如潮。但这却惹恼了当时的国民政府,被指责为借古讽今,弹喻时局,妄图诋毁政府形象,责令停演。梨园公会出面交涉未果,演出两场后被迫停演。北京市民群情激奋,口诛笔伐,甚至集会抗议。百代唱片公司专为程砚秋演唱的《亡蜀鉴》灌制胶木唱片万张,全国发行。日本人占据北平后,程砚秋出于民族气节,下定决心停演,来到北京西山的青龙桥务农,避开了日伪特务的威逼利诱。这一事件成为《江油关》的一段佳话,也让故事发生地平武县江油关声名远播。从此,《亡蜀鉴》成为京剧程派的传承剧目。20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京剧名家程派传人王吟秋、李蔷华、小毛剑秋等上演这部戏。2008年江苏京剧院重新加工上演《亡蜀鉴》。台湾四大坤伶的章遏云,也有演唱《江油关》的录音传世。

新中国成立后,这块古碑从江油关明月渡移至下场口大路旁。1981年由平武县文化馆工作人员迁立于叮当泉处。2008年“5·12”地震后,河北省唐山市援建人员将碑移至连心广场碑廊。历经数百年风霜侵蚀,古碑仍是光彩焕然,正如李夫人忠义报国的伟大精神,万古流芳,引人敬仰。

2021年10月26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马邈夫人之死》诗词鉴赏
三国十大悲情女(7)马邈之妻李氏:蜀汉灭亡时的一个傻女人
这里虽是弹丸之地却是军事要塞,三国时马邈献关投降邓艾灭了蜀汉
诸葛瞻七万雄兵,为何会败于邓艾两千残兵,是真实的历史事件吗
闲评《三国》第一百十七回(2)
绵阳江油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