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铜匠闭关八年 家财耗尽逆袭成大师 仿品被专家鉴为古董

汉代的青铜博山炉,唐宋的瓷炉,

明清的宣德炉,各式香炉冒出的几缕轻烟,

传承了一部至雅的中国香文化史。

然而自清末以来,

不断出现断层的香文化逐渐衰落,

各式香炉制作技艺也随之凋零。

但百年铜炉世家的掌门人

陈巧生正在续写中国香炉史。

连收藏家马未都先生看后都盛赞,

“古有宣德炉,今有巧生炉”!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

陈巧生就成功复原以“失蜡法”为

核心的传统铜炉制作技艺,

并创造“巧生炉”,

使已经断代百年的铜炉文化香火延续。

出生于1957年的苏州铜炉艺人陈巧生,

是家族铜器制作技艺的第四代传人,

主要做铜制日用品。

陈巧生自幼就跟随父亲陈如刚学艺,

18岁开始做铜匠。

因从小接触铜器,

当他见识了“宣德炉”的珍贵后,

就一直对“宣德炉”情有独钟。

便暗自决定,“一定要掌握铜炉铸造手艺,

让这一传统艺术魁宝重放异彩。”

制作宣德炉的核心技术失蜡法,

是一种古老的铜器浇铸工艺,

“但失蜡法,自民国时期就已经失传。”

于是他访遍了各大博物馆、古玩市场,

翻遍了无数的典籍、资料,

陈巧生逐一摸索出失蜡法的10多道工序。

“纯手工做一只香炉要耗时一个月,

每道工序都很关键,

其间不能有一丝一毫的疏漏,

否则要一切推倒重来。”

陈巧生记不得失败了多少回,

只记得一直投入没有回报,家当耗尽,

过年时小孩连新衣服都买不起。

八年后,经过数千次试验,

他终于研究出传统铜炉制作技艺。

陈巧生做炉,不图快,只求精。

因为在他眼里,铜炉不仅仅是一件物品,

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

他坚持采用古老的失蜡法,

一模一器,每款器型都单独制模。

一般炉料要经过四炼,

而他的制炉炉料要经过十二炼。

陈巧生所制作的古韵铜炉,

无论材质、器型、都与明清宣德炉相似。

因此,他的高仿宣德炉,

被心怀不轨之人拍出80万的高价。

上世纪90年代,

他将自己制作的铜炉打上落款“陈巧生制”,

以防被作假坑人。

一时间,他的“巧生款”铜炉闻名于

中国铜炉界和中外文物收藏界。

不仅在国内收藏“巧生炉”成为时髦。

2010年,陈巧生创作的水红铜鎏金龙耳瓶、

水红铜梅花狮钮熏炉等

16件作品在上海世博会展出。

“铜炉作品源于传统,但不能拘泥于传统,

要把时代元素加上去,

不断推陈出新,贴近现代人的生活。”

他还首创十二生肖铜熏炉。

这也是突破自我的一个创举,

让‘巧生炉’在传统工艺基础上创新发展。”

当陈巧生成非遗古韵铜炉制作技艺传承人。

他依然还是忧心忡忡:

“因为老一辈的铜匠几乎无处可寻,

年轻一代耐不了这份苦、累、脏。

铜炉制作技艺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困境。”

他为收徒弟,打破“传内不传外”的规矩。

为了让人们了解传统铜炉文化和香道文化,

陈巧生将“养在深闺”中的铜香炉搬出来,

创办巧生炉博物馆。

如今陈巧生每天都抽出时间待在博物馆里,

自己担当讲解员,

向前来参观的人讲述每个炉子背后的故事。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铜炉收藏:从宣德炉到巧生炉
可传家的铜炉,陈巧生大师出品,再现宣德炉古韵
诗书清欢得烟云——陈冠丞铜香炉作品赏析
苏州巧生炉博物馆
铜香炉鉴藏之宣德炉与巧生炉
[民间高手]他仿了一只炉,卖到80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