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一个卑劣与伟大共存的“疯子”——读《月亮和六便士》

你在寻求认同感吗?

关于人们寻求认同感这件事,是读亚当·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时受到的启发。斯密先生用了书中很大一部分篇幅探讨人类情感的合宜性,以及道德的一般准则对我们行为的影响等。什么是合宜性?就是通过他人中立的第三者的感情同我们自己的感情是否一致,来判断我们的感情是否合宜。举个例子,一个对我悲伤一直保持同情的人,不能不承认我的伤心是合乎情理的;那个对同一个笑话发笑,并且与我一起大笑的人,没有理由否认我的笑声是合宜的。相反在这些情况下,那个与我感受不同,不能体会我情绪的人,不可避免的会非难我的情感。

我们为什么要追求自己行为的合宜性呢?因为我们只要不在鲁滨逊生活的荒岛上,我们就会努力在人群中保持行为的合宜性。因为太脱离正常轨道的道德行为一定会被大众视为异类,严重者还会被舆论严厉谴责,极端事件的当事人或许还会被视为恶魔或者神经病吧!

所以在文明社会,我们内心的道德准则会不断提醒自己克制不得体的行为。因而尽管我们内心可能有很多无法公诸于世的想法,但道德准则会让我们努力维持外表的体面和情感的合宜。因为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人格上获得他人的赞同,甚至赞美,进而赢得尊敬和信任。这种自我约束的能力几乎是我们自然而然的反应,也算是一种自我保护和本能的生存智慧吧。毕竟在这个人满为患的地球上,一个人不可能完全孤立的生活。寻求认同感,其实也是我们在寻求在这个世界与人友好共存的机会。

可是毛姆小说中《月亮和六便士》的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显然不属于这样的人。他的所作所为不但不合乎常理,也不合乎常情。他的前半生看上去非常美满,但后半生的突变却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一个不需认同感的“疯子”

思特里克兰德,原是一个股票交易所的经纪人。妻子温柔贤惠,儿女乖巧可爱,一家人看上去和谐美满极了。让人瞠目结舌的是,在家人毫无预感的情况下,这位人到中年的老兄突然失踪了,只留下简短的几行字给和他生活17年的妻子。没有痛哭流涕的忏悔,没有详细具体的解释,只是表达他心意已决,决定离开,并且永远不再回来。当所有人都猜测他是不是爱上了另外一个女人时,他的回答是:“我要画画”。多么不合常理的行为!

肯定会有人说,四十岁从头开始追求梦想也不一定非得抛妻弃子呀。不能跟妻子好好商量吗?如果妻子足够爱他,很可能会支持他的理想,不是吗?但思特里克兰德没有这样做,甚至一点点想这样做的尝试都没有。我想那是因为他心里清楚,他的妻子不可能做到对他毫无盼望期待。他想要的是一种最最纯粹的创作环境,没有任何关系的负累缠绕,没有家庭义务与责任要他承担。这种有关艺术创作的极致想法并非不能理解,但像他这样干脆冷酷的“断舍离”,同时毫不纠结他人对自己道德评判的人是少之又少吧。

小说中的“我”就此事对他发问:“你一点也不觉得害臊。”他说:“我不害臊。”……“所有人都讨厌你,鄙视你,这对你一点都无所谓吗?”他回答到:“无所谓”。小说的“我”,就是叙述者,是这样评价思特里克兰德这一行为的:当我看到思特里克兰德对他的行为肯定会引起的斥责真的无动于衷时,我就像见到一个奇异的怪物一样,吓得毛骨悚然,赶快缩了回去。

有人在这个辩解的环节只是嘴上逞强,但思特里克兰德却不是,他是真的毫不在乎。无论是声誉名利,还是金钱物质,他对除了画画之外的一切身外之物都毫无兴趣。尽管在巴黎穷困潦倒、籍籍无名,可他不但完全不在乎同行的评价和看法,也从不出售画作。他这样对小说中的“我”描述自己的心态,他说就像溺水之人凭着本能努力挣扎一样,画画于他而言也是如此,否则会被淹死。显然画画是他人生的终极目标,此外他摒弃了一切凡尘俗世可能困扰他的因素。从这个角度讲,他的后半生完完全全为画而生。而且他过着一种不需他人认同的纯粹自我的精神生活,这一点又让旁观者不由得心生感佩!

卑劣与伟大共存

思特里克兰德完美诠释了什么叫做伟大与卑劣共存。在巴黎,一个对他倍加推崇的恩主戴尔克·施特略夫,在他饥寒贫病时无数次帮助过他的人。他因为瞧不上对方,所以从来没当面表现出过任何感激之情,相反总是百般嘲笑挖苦对方。最最可恶的是到后来他甚至霸占了施特略夫的画室,且与对方的妻子生活在了一起。而当他觉得不再需要那个女人做模特时,又毅然选择了离开。后者因此自杀身亡,他也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悲伤难过。他一系列忘恩负义的自私冷酷行为让人气愤难平,但显然用良心来诉诸于他是没有用的,因为他全然不以此为意。

在工业革命和城市文明高度发达的19世纪末的巴黎,思特里克兰德一直格格不入。但在他远走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后却获得了意外的和谐安宁。在那里,他还娶了一个叫“爱塔”的土著姑娘,与之生活在岛上一个人迹罕至的幽僻角落。头顶是纯净的天空,四周是郁郁葱葱的树木,有观赏不尽的色彩,呼吸不尽的新鲜空气。在这个可以把世界忘却,也被世界遗忘的地方,他终于可以抛开一切束缚进行忘我创作了,在此他最终完成了自己渴望,也让世人为之惊叹的伟大作品。

如何评价思特里克兰德?

小说主人公思特里克兰德是以法国著名后印象派画家高更为原型的,但显然毛姆在创作这个人物时已把原型做了非常刻意的改编和想象。他特意把人物在追求艺术至高境界的道路上进一步纯粹化了,甚至让他跳脱了一般社会道德规则和伦理界限。在文明社会中,他像一个没有驯化过的原始人那样粗野和蛮不讲理。但在远离城市喧嚣的塔希提岛他整个人却放松了下来,不再那么具有攻击性。

书中说,他住在巴黎,比住在底比斯沙漠里的隐士生活还要孤独。对于别的人他没有任何要求,只求人家别打扰他。他一心一意追求自己的目标,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不仅甘愿牺牲自己(这一点很多人还是能做到的),而且就是牺牲别人也在所不惜。对,就是这点,为了达到他自己心中的艺术圣地,就是牺牲别人也在所不惜,所以有时他看起来会那么可恶、卑劣。显然这样纯净无比的艺术创作空间在追名逐利的巴黎是难以实现的,所以他最后选择了离开,流浪到了远离文明的塔希提。

该如何评价思特里克兰德?他身上杂糅着让人气愤又让人感佩的矛盾气质,同时透露着在人世生活时每个人都会碰到的无奈。没有人可以随心所欲的生活,因为人类的发展生存需要文明规则的把守。没有人能达到精神上的完全自由,所谓“人为物累,心为形役”也算是古今共叹。在生活、工作、家庭等等关系的纠缠中,每个人都会想找到片刻自由的空间,这应是人之常情,但思特里克兰德在追求精神自由的道路上比常人超出的不是一点半点。

他在去世之前留下遗言说务必烧掉自己呕心沥血之作。为什么?因为他只想追求自己内心的满足和平静。当初四十岁抛下一切改行画画就是响应内心的召唤,如今饱受绘画热情折磨的心灵终于有了满意的结果,因此又以轻蔑、骄傲的态度毁掉了自己亲手创造的杰作。他不想世人评述自己的作品,也不期待自己的惊世杰作能流传千古。他就是一个这样只为自己内心而活的人。在社会人情的伦理范围内,思特里克兰德有时冷酷无情到恨不得让人打他;但在追求艺术至高境界时,又纯粹到让人无可辩驳。

高更与梵高的故事

艺术史上两位杰出的巨匠不但生活在同一时期,还曾经朝夕相处过62天。高更生于1848年,比梵高年长5岁。两人在巴黎结识,梵高非常尊敬和欣赏高更。两人分别后,梵高在法国南部小城阿尔一再邀请高更前来跟他一起组建“南方画院”,并精心为高更准备了一间卧室(如图)。

等待高更的日子里,梵高的创作激情很高。也许“相见不如怀念”吧,两人刚开始的相处还是美好的,但后来矛盾却越来越深。或许是梵高滚烫火热,甚至病态的疯癫让高更难以承受。虽然梵高一再挽留,高更最终还是选择了离开。

(两人自画像,左高更,右梵高)

#  顺便推荐一下有关梵高的电影和歌曲  #

萱草近期文章链接:

孩子与父母终将渐行渐远

愿阳光照耀每个角落

温度 | 从《芳华》女主角何小萍开始说起

好人就该无欲无求、奉献至死吗?

你被世界改变了多少?——《熔炉》

生活的真相是啥?


如喜欢我的文章,欢迎个人多多转发!

也欢迎长按或扫描关注我!

苹果用户鼓励通道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5分钟带你读完一本书 | 《月亮与六便士》
要么庸俗,要么孤独 | 读《月亮与六便士》有感
周末书评 | 青莲 | 在均码之外供奉理想的人
书法与非书法的边界在哪里?邵岩的现代书法名为书法,实非书法
《月亮与六便士》是很多人推荐的,为什么读完感觉很无聊?
月亮与六便士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