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勤学善问

没有错,这里说的就是“勤学善问”,不是“勤学好问”——好问易学,善问难得!

“学问学问,勤学好问”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为了鼓励学生多问问题,许多老师想尽了办法:有些老师鼓励学生之间互相问问题;有些老师规定学生每周必须问某些学科多少问题;有些老师会以每周学生问老师问题多少来“考核”本周学生的“学习效果”……这种形式化的问问题不见得是在勤学,或许还会给学生造成一些错误的观念。

“善问”的第一要素是“确需发问时才问”。那些为了完成任务的问问题是低效率甚至是零效率的,耽误自己时间也影响别人的工作。那些为了“哗众取宠(自己本来是知道问题结论的,只是想展示自己或者是检验老师能力的……)”的问问题更不可取,长期下去对自己的心态会造成一定的负面影响。

“善问”的第二要素是“深思熟虑后才可发问”。学生在学习中发现问题是司空见惯的事,发现了问题就请教别人是不好的现象,长期下去不仅自己变得懒惰,而且不会思考问题,因为没有了自我思考的习惯。发现问题后要自己熟读问题或试题、查阅课本或资料,找找问题到底是什么:是题目看不懂?是题目提供的情景不清楚?是物理过程不知道?是知识点不知道?是条件之间的关联不清楚?是数学方法不会用?……很多问题经过自己的思考后就不再是问题了。我就见过不少学生来问问题时,我将题目读一遍他就知道了——因为有些关联字词我会读得比较重,他听到了这些字词的内涵……

“善问”的第三要素是“问后要有反思”。我们绝大部分学生问问题要的是老师给他一个完整的答案,以为搞到了答案问题就解决了(更多的家长也是这样的,所以网络上的各种“搜题”用户很多),为了答案去问问题的是低级发问。真正的请教发问是领悟其中的方法,感悟老师处理问题的思路,找出自己处理问题的过失或错误——这才是高效的发问!所以请教老师过后一定要总结反思自己在处理该问题时的不足或错误。也只有这样的发问才是有助于自己能力提升的发问。

总之:以自我提升的发问目的才是“勤学”中的“好问”,在深思熟虑后的发问才是有效的发问,在领会和感悟后的总结才是自我提升的开始!

闲着也是闲着,与有缘人共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来自实验学校的报道:如何帮助高三学子冲出题海!
期中考试以后,怎样分析自己的试卷才会事半功倍呢?
范明甫:反面教材
这道题目被老师打叉,错在哪里?老师的解释被议论
进入学习成功隧道之怎样做作业
凌宗伟:答案就在文(题目)中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