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闽南人过年习俗


中国传统的民间过年习俗:过了腊八就是年。


闽南过年习俗较为完整地保留了中华民族过春节的传统,“敬天”“敬神”“拜祖先”是其中最为浓重的春节礼俗。


闽南人是尾牙(腊月十六日)开始过年一直到正月十五。在闽南的这一个月的时间里,你都能体会到浓浓的民俗气息,过年“闹”翻天。前期是准备过年阶段,家里大扫除、置办年货、做“糕”“粿”、等等。


年终的大扫除。人们为了迎接新年,用嫩竹枝叶、榕树枝叶,或用稻草、甘蔗叶等扎成长长的掸子,用来清扫屋角梁上的灰尘蛛网,同时也用“桌布巾”来清洗各种农具、物品。“筅尘”的主要目的当然是为了清洁干净,以便能清清爽爽过个年,同时也是为了驱除病疫,扫除瘟物,祈求来年平安。扫完尘,扫把上的嫩竹枝叶、稻草、甘蔗叶等一般都不会丢弃,而是收藏起来,待到除夕夜时,再拿出来,用来作燃料,以便“跳火群”。



到了腊月二十三,民间传说这些供在家里的神上天去向玉皇大帝汇报本年度的“工作”,闽南人把腊月二十三这一天称为过小年,并会举行比较隆重的祭拜仪式,恭送这些神上天去做客,称“送神”。也称谢神还愿。直到正月初四这些神才会重新回到家中,为人们送来新年的财运并保平安。


腊月二十五是过小年,闽南人习俗是这一天和大年三十是不允许讨债的。


一年中最热闹的节日,从正月初一到十五,天天都在“过年”,只有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完。



除夕之日,贴春联。除夕之夜,闽南称之为“二九暝”、“三十暝”,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依农历十二月的大小而别(今年就是“三十暝”)。家家在天色未晚前准备好“春饭”、“鱼”等供品。“春饭”就是在盛得尖尖的米饭上插上剪纸的春字。在闽南话中,“春”与“剩”谐音。鱼表示“年年有余”。在大门后,还要竖放两根连须带叶的甘蔗,叫“长年蔗”,意味着又长又甜,家运吉祥。


闽南人对年三十晚上的这顿饭是特别的重视,并且也比较讲究食物的名称和搭配,不一定要有山珍海味,但所选择的食物一定要有特别的意义。餐桌上一定要有鱼,那叫年年有余(鱼),要有甜芋泥,因为芋与富裕的裕同音,还要有蚶,蚶的壳类似于古代的银子,有金银万两的象征。


年夜饭前要在大门口燃放鞭炮,然后紧闭大门,晚宴开始,家中的下辈要先向长辈敬酒并送出祝福,盘中的菜即使再好吃也不能吃得一点不剩 至少要留下一点在盘底,在吃年夜饭的过程中忌讳打破碗、汤匙等,因为那是不祥的象征。



年兜跳火群,是闽南特有的过年习俗。除夕夜,吃完年夜饭,人们都会在天井或自家门口“跳火堆”。用晒干的地瓜藤或稻草加“筅尘”用的工具点燃,在火势最旺的时候,家中的男性按辈分大小逐一从火堆上跳过去。边跳边念:“跳入来,钱银魏巍来,跳入厝,厝内控控博”。“跳出去,出外平安得福气;跳入来,年年保庇大发财;跳过东,五谷吃不空;跳过西,钱银满厝内。”此项活动有规矩的,“跳火堆”女性是不允许参加的(小女孩除外)。同时也是辞旧迎新的,驱除一年中不顺利的晦气,喜迎接新年。当跳火群结束,必须用水绕烧的灰浇一圈,寓意“绕的圆,会春钱”。待到火势渐歇,家中妇女手持火钳和瓦片,从火堆里夹出一些未燃尽、带火星的番薯藤条,放入瓦片上,放到“房内”“眠床”下面(象征着“添旺”)。寓意:新的一年的日子,生意兴隆,财源广进。最后剩下的火灰,大人们扔下一串鞭炮,顿时火光四溅,声声震耳,象征着红红火火的新年。



年夜饭结束后,大人们开始给小孩派发压岁钱,压住邪崇。发红包也有讲究的,如果是己婚的人向未婚的人发红包,则要发双份的,即发两包,如果发红包的人是未婚的,则只能发一包,兄弟姐妹当中排行大的给排行小的发红包,辈份高的给辈份低的发,己婚的给未婚的发,所以最划算当属在家中排行最小。晚宴结束后,打开大门,放鞭炮。



初一0点开始,家家户户放鞭炮,称“开正”。一家人起床梳洗后,穿上新衣服,给家里长辈拜年,长辈就会给个红包。(发红包有的是正月初一),闽南人称“三带”。吃完早餐后(一般吃面线加鸡蛋,吃蛋意在除霉气,迎吉祥,面线则象征福寿绵长)。出门走家串户拜访亲戚好友。如果有客人上门,要奉上糖果、蜜饯,或喝甜茶,让客人“甜一下”,表示新的一年有个甜蜜的开端,寓意在新的一年里甜甜蜜蜜。但是大年初一你别忘了,这天是不扫地、不倒垃圾的。怕把财气扫没了。


初二是“女婿日”,所有出嫁的女儿在初二必须跟有“半子”之称的女婿和孩子回娘家探亲。女婿上门给岳父母拜年,送上鸡、猪脚面线、猪肚、糕粿等丰盛的年货,然后欢欢喜喜地在岳父母家吃一顿团圆饭。


初三这天大家一般都睡得很晚。据说,以前对去世未满一周年的亲人是在初三这一天举行祭奠仪式的,这一天不忌讳别人来拜年。或许是从除夕到初二,一直是忙碌并高兴着,有些累了,初三不互访拜年,刚好可以好好地休息一下,所以闽南顺口溜有“初一早,初二早,初三睡得饱”的说法。


初四,三阳开泰。这天是“迎神日”,亦称“接神日”。据说,农历十二月廿三日家家户户把诸神送上天庭,让这些神仙在天上欢度春节,同时向玉皇大帝汇报一年来人间善恶诸事。初四是腊月二十三那天上天去的神仙们在初四这天返回地面带来新一年的运程,据说通过占卜还可以知道你家里的神从天上带回来什么东西,比如带回了红枣那预示着在新一年里平安,如果是带回了元宝则表示今年有财运,如果带回了笔则表示家中今年有参加高考或毕业考的学子将会高中。


初五大家过节后开始忙事了,商铺开张,农民下地,所以闽南顺口溜有“初五过开(过完节日,准备干活),初五可以解除很多过年的禁忌,比如在初一至初四在家中是不能打破碗或其它器皿的,到了初五这些禁忌就不存在了,小孩要是过年时吵闹不听话,在初一至初四大人是不可以打骂小孩的,而到了初五小孩再不听话,大人们就可以“家法伺候”了;


初六养肥(积蓄肥料,以备春耕)”的说法。


正月初七,这天是众人的生日,俗称“众人生”,也叫“人日节”、“人胜节”、“人庆节”等。传说,女娲于第七天造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俗称“冰消日”。闽南人有“正月七”和“二月八”忌讳出门的说法。


正月初八,准备初九敬天公 ,杀鸡宰羊, 因为初九是不能杀生的。



初九,“天公生”(玉皇大帝诞辰日),古人认为天是最大的,“天公”即玉皇大帝主宰着一切,所以,敬“天公”是最为神圣的大事。这一天,人们一般都早早起床,要挂上灯笼,称为“点天公灯”,在厅里摆上一张八仙桌,桌上靠后摆上一道纸糊的高大“天公座”。桌上摆上“三牲”(大猪头、大猪脚、鸡或鱼等)及其他食品、果品。 拜天公一般选择在初八晚上12点以后,家家户户会在这天晚上举行盛大的朝拜仪式,按辈分高低,依次拜天公,以乞求在新的一年里福运高照,家人平安,事业昌隆。这时还会焚烧一些纸钱还有一种叫“补运单”的红纸,上书一家老小的生辰八字。拜天公的供品一般选择三牲或以鸡代替其中一种,另外鲜花、水果、柿饼、桂圆干、红枣等也是必备之品。祈求新的一年,国泰民安,五谷丰登,丰衣足食,万事如意!



正月十五这天是“上元节”,也称“元宵节”。到了元宵,泉州的大型元宵灯会是最闹热的,春节喜庆气氛又到了一个高潮。吸引了港澳台及海外侨胞参加。


“元宵节”又称为“灯节”,这一天,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吃汤圆,闹花灯,猜灯谜。按照闽南地区的风俗习惯,元宵节的活动要持续三天,正月十四的晚上最具闽南特色的民俗踩街活动拉开了“闹元宵”的序幕。


在闽南春节的热闹气氛非常的浓厚,尤其是元宵节,闽南又称为小过年,除了春节以外,元宵节是很重视的,最主要的是全家的团圆,大大小小从海外、从外地都回来团聚,所以叫做团圆,真正的团圆,所以人家称为小过年,元宵节也称:“团圆节”。


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各地共同的风俗,元宵也叫做汤圆,关于它的传说和典故非常的多,但都是取其团团圆圆和吉利的意思。


运灯:元宵花灯象征子嗣繁衍、人丁兴旺。人们又根据灯与“丁”同部首的关系,将元宵花灯与生男联系起来,认为花灯具有使妇女生男的神力。在闽南方言中,“丁”与“灯”谐音,人们则据此认为花灯有预兆生男的吉祥意义。因此,元宵节挂灯、送灯、妇女观灯,小孩子运灯等是重头戏,都具有祈求生子,尤其是生男孩的意义。到了元宵节,小孩们带上各种各样的元宵灯,到村里“运灯”,“运灯运祖厝,倒来控控博”,如果蜡烛烧了灯,寓意今年必“添丁进财”。


听香:是闽南元宵节的特有习俗,元宵夜,女孩子,小媳妇会进行“听香”活动,在厅堂神明前诉说心愿,卜怀决定出门方向,然后手执一炷香,到那个方向的邻居门外偷听人家的讲话,再回到神前卜问所听到的话是否是答案。以此来预卜所求的心愿能香顺逐。很灵的。



传统的闽南过年习俗,宣传少了,所以大部分年轻人都不知道闽南过年习俗,普及闽南文化,丰富闽南精神食粮。祝您猪年大吉!幸福安康!万事如意!


来源:五里桥文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春节>初一到十五的讲究忌讳
正月十五,闹元宵,元宵节快乐!
腊月二十三到正月十六,24天春节习俗完全手册
明日小年丨小年到正月十五的过年习俗,大全版!
春节日历
正月初一至十六的名称及风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