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第五章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皮肤由表皮、真皮和皮下组织组成。发生于人体皮肤、粘膜及皮肤附属器的疾病统称为皮肤病。性传播疾病是指通过性接触、类似性行为及间接接触所感染的一组传染性疾病,简称为“性病”,过去又称为“花柳病”。
皮肤病的病种很多,目前已认识的约有1500多种,常见病亦达200~300种左右,为中医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过去称梅毒、淋病、软下疳、性病性淋巴肉芽肿及腹股沟肉芽肿为“经典性病”。197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正式决定使用性传播疾病(STD)来代替旧名。病种增加了非淋菌性尿道炎、生殖器疱疹、艾滋病(AIDS)、尖锐湿疣等达20多个病种。本章选入临床常见病种30个,涉及到多个类型。
一、病因病机
皮肤病的病因病机虽然复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内因、外因二类。外因主要是风、湿、热、虫、毒;内因主要是七情内伤、饮食劳倦和肝肾亏损。其病机主要因气血不和、脏腑失调、邪毒结聚而致生风、生湿、化燥、致虚、致瘀、化热、伤阴等。性传播疾病    主要由性接触染毒致病,属特殊病种,其病因病机分述于各病中。
1.风  很多皮肤病都与风邪有着密切关系。风邪可以单独直接致病,也可以与他邪合而致病。当人体腠理不密,卫气不固时,风邪乘虚入侵,阻于皮肤,邪毒结聚,内不得疏通,外不得表解,使营卫不和,气血运行失常,肌肤失于濡养,则可致生皮肤病。风邪所致皮肤病,其病变多具有发生迅速,骤起骤消,游走不定,泛发全身或多发头面,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等特点。常见皮损有风团、丘疹、疣目、脱屑等。若皮损色白,遇寒易发,苔薄白,脉浮紧者为风寒;皮损色红,遇热易发,苔薄黄,脉浮数者,为风热。
2.湿  皮肤病以外湿居多,但有时外湿与内湿相合致病。湿邪侵入肌肤,郁结不散,与气血相搏,多发生疱疹、瘙痒、渗液、糜烂等。湿邪所致的皮肤病,其皮肤损害为水疱,或为多形性,或皮肤糜烂,常患病于下部,或浸淫四窜,滋水淋漓,病程缠绵,难以速愈。若与内湿相合,则常伴有胸闷,纳差,肢体沉重,苔白腻,脉濡缓等症状;若湿邪与寒邪相合,则伴有四肢乏力,一身肌肉疼痛,四肢受凉则肢端发冷、苍白或紫暗,苔薄白,脉迟缓等症状。
3.热  热为阳邪,热为火之渐,热微则痒;火为热之甚,热盛则痛。外感热邪,或脏腑实热,蕴郁肌肤,不得外泄,熏蒸肌表,均可发生皮肤病。火热同属阳邪,只是轻重的区别,火热之邪性喜炎上,发病暴速,蔓延也快,故热邪致病多发于人体上部,化火则易灼伤营血;热盛则灼烁肌肤而红热灼痛,常伴身热口渴,便秘,尿赤,苔黄,脉数等症状。
4.虫  由虫致生的皮肤病多种多样,虫不同则皮损也不相同。一为皮肤中寄生虫直接致病,如疥虫引起的疥疮,真菌则可引起手癣、脚癣、体癣、甲癣等病;一为由昆虫的毒素侵入或过敏引起的皮肤病,如蚊虫、臭虫、蠓虫、虱子叮咬所致的损伤和虫咬皮炎。此外,尚可由肠道寄生虫过敏及禽类寄生虫毒、桑毛虫毒、松毛虫毒等引起皮肤病等,在临床中均较常见。中医文献中对部分皮肤病认为是虫蚀所致,尤其是《诸病源候论》中所载因虫所致11种皮肤病,谈及有虫者约占10种,由于古代条件所限,将真菌所致皮肤病也归为虫蚀为患;或以虫来形容皮肤病的瘙痒,如“痒如虫行”,而皮损中实非有虫,应予以区别。由虫引起的皮肤病,其症状是皮肤瘙痒甚剧,有的表现糜烂,有的能互相传染,有的可伴局部虫斑,脘腹疼痛,大便中可查到虫卵等。
5.毒  由毒邪引起的皮肤病可分为食毒、药物毒、虫毒、漆毒等,其病机不外中其毒邪或禀赋不耐对某物质过敏而成。由毒邪引发的皮肤病,发病前有食“毒”物史或曾内服某种药物,或接触某种物质,或有毒虫叮咬史,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后方发病。其症状是皮损表现为灼红、肿胀、丘疹、水疱、风团、糜烂等多种形态,或痒或痛,轻症则局限一处,重症则泛发全身。停止上述毒邪来源后,其病来势急而去也快。有病情严重者,皮肤暴肿,起大疱,破流滋水,皮肤层层剥脱,甚则危及生命,不可忽视。
6.血瘀  为皮肤病重要的病因病机,凡外感六淫,内伤七情,均可导致气机不畅,气为血帅,血随气行,气滞则血凝,血凝久则成瘀。血瘀证候多见于慢性皮肤病,其特点如:皮损色黯、紫红、青紫,或出现肌肤甲错、色素沉着、瘀斑、肥厚、结节、肿块、瘢痕,舌紫或有瘀点,脉弦涩等。
7.血虚风燥  亦为皮肤病的重要病机。多种慢性皮肤病,因长期皮肤瘙痒,寝食不安,脾虚食减,脾胃失其健运,阴血失其化源,以致血虚生风化燥;或风湿郁久,郁而化热化火,伤其阴血,阴血亏虚,导致血虚风燥;或本虚病久导致血虚风燥。由于血虚则不能濡养肌肤,肤失濡润,血虚生风化燥,风邪逗留肌肤,可引起皮肤干燥、脱屑、瘙痒、粗糙等情况。血虚风燥临床症状表现为病期较长、皮损干燥、肥厚、粗糙、脱屑、瘙痒,伴有头晕,目眩,面色苍白,苔薄,脉濡等。血虚风燥常见于牛皮癣、白疕、慢性湿疮、风瘙痒、鱼鳞病等慢性病久之皮肤病。
8.肝肾不足  脏腑失调是皮肤病重要的病因病机,其中以肝肾不足为多见。肝藏血,开窍于目,在体为筋,其华在爪,其色属青;肾藏精,为先天之本,为生殖发育之源,开窍于耳,其荣在发,其色黑。肝血虚,爪甲失养,则指甲肥厚干燥变脆;肝虚血燥,筋气失荣,则生疣目;肝经火郁血滞,可致血痣。肾精不充,发失其养,则毛发干枯易脱;肾虚,本色上泛,则面生黎黑斑。因肝肾不足所致生的皮肤病,其特点是:大多呈慢性过程,其皮损有干燥、肥厚粗糙、脱屑或伴毛发枯槁,脱发,色素沉着,指甲受损,或伴生疣目、血痣等;且其皮肤病的发生、发展常同患者的生长、发育、妊娠、月经等有关。并伴有全身症状,如兼见头晕目眩,耳鸣,面部烘热,腰膝痠软,失眠多梦,遗精,舌红少津,苔少或光剥,脉弦细等,为肝肾阴虚;如兼见面淡白,畏寒怕冷,四肢不温,腰膝痠软,头昏耳鸣,阳痿,舌苔白,舌体胖,边有齿痕,脉沉细等,为肾阳不足。
二、辨证
皮肤病在发病过程中,往往不是单一原因所引起,常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病因共同作用下形成,故皮肤病的辨证,首先是对病情进行周密的调查,运用四诊八纲的辨证方法收集资料,然后经过综合归纳,比较分析,区别真假现象,认识疾病本质,才能作出正确的结论。
(一)辨皮肤病的常见症状
皮肤病在发病过程中,可产生一系列的自觉症状和他觉症状,是皮肤病辨证的主要依据,亦是诊断皮肤病的重要依据。
1.自觉症状  皮肤病的自觉症状取决于皮肤病的性质、病情轻重以及患者个体的差异等。最常见的症状是瘙痒,其次是疼痛,此外尚有灼热、麻木、蚁走感等。
(1)瘙痒  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但着重在“风”邪的辨证。一般急性皮肤病的瘙痒,多由外风所致,故其有症状流窜不定,泛发而起病迅速的特点,可有风寒、风热、风湿热的不同。风寒所致瘙痒,遇寒加重而皮疹色白,兼畏寒,脉浮紧等;风热所致瘙痒,皮疹色红,遇热加重,可有恶风,口渴,脉浮数等;风湿热所致瘙痒,抓破有渗液或起水疱或起苔藓等;营血有热所致瘙痒,皮损色红灼热,丘疹、红斑、风团,瘙痒剧烈,抓破出血,并有心烦不安,舌红绛,脉细数等。
慢性皮肤病的瘙痒,原因复杂,寒、湿、痰、瘀、虫淫、血虚风燥等因素均可致瘙痒。寒证瘙痒除因寒邪外袭,尚可由脾肾阳虚生内寒而致瘙痒,兼见形寒肢冷,腹胀,大便溏稀,腰膝痠痛等症状,皮疹色红发热症状不明显,或呈寒性结节、溃疡等;湿热所致痒可表现为慢性湿疮,少量流滋或出现水疱;瘀血所致瘙痒可见紫斑、色素沉着等;瘀血夹湿其所致瘙痒剧烈,皮损结节坚硬,顽固难愈;痰邪所致瘙痒则常呈结节;血虚风燥所致瘙痒常有血痂或糠秕样脱屑,皮肤干裂,苔藓样变等;虫淫所致瘙痒,痒如虫行或蚁走,阵阵奇痒难忍,且多具传染性。
(2)疼痛  皮肤病有疼痛症状者不多,一般多由寒邪或热邪或痰凝血瘀,阻滞经络不通所致,“通则不痛,痛则不通”。寒证疼痛表现为局部青紫,疼痛遇寒加剧,得温则缓;热证疼痛,有红肿、发热与疼痛性皮损;痰凝血瘀疼痛可有痰核结节或瘀斑、青紫,疼痛位置多固定不移。此外,在有些较重的皮肤病后期或年老体弱,气血虚衰的蛇串疮患者,虽皮肤损害已愈,但后遗疼痛,且较剧烈,属虚证兼气滞血瘀疼痛。
(3)灼热感、蚁走感、麻木感  为皮肤病较特殊的局部自觉症状。灼热感为热邪蕴结或火邪炽盛,炙灼肌肤的自觉感受,常见于急性皮肤病。蚁走感与瘙痒感颇为近似,但程度较轻,由虫淫为患或气血失和所致。麻木感常见于一些特殊的皮肤病如麻风病的皮损,有的慢性皮肤病后期也偶见麻木的症状,一般认为麻木为血虚或湿痰瘀血阻络,导致经脉失养,或气血凝滞,经络不通所致。
2.他觉症状   皮肤病的他觉症状,以表现在患部的皮肤损害最具诊断意义。皮肤损害也称皮疹,可发于皮肤及粘膜,病变常有一定的形态,它们都是由一些基本损害所构成,掌握这些基本损害的特点,对皮肤病诊断、辨证治疗都很重要。
(1)原发性损害  原发性皮损是皮肤病在其病变过程中,直接发生及初次出现的皮损,有斑疹、丘疹、风团、结节、疱疹、脓疱等。
①斑疹  为局限性皮肤明显的颜色变化,不隆起,也不凹陷。面积大而成片的称斑片。分为红班、色素沉着斑、色素减退斑。红斑:压之褪色者多属血热;压之不褪色者除血热外,尚兼血瘀;红斑稀疏者为热轻,密集者为热重,红而带紫为热毒炽盛;红斑常见于丹毒、药毒等皮肤病。色素沉着斑:如黄褐斑,是肝肾不足,气血瘀滞所致。色素减退斑:多由气血凝滞或血虚风邪所致,最常见者为白驳风。
②丘疹  为高出皮面的实性丘形小粒,直径一般小于0.5cm,多为风热、血热所致。丘疹数目多少不一,有散在分布的,有的互相融合而成扁平隆起的片状损害称斑块。丘疹顶端扁平的称扁平丘疹,常见于牛皮癣、接触性皮炎、湿疮等。
介于斑疹与丘疹之间,稍有隆起的皮损称斑丘疹。丘疹顶部有较小水疱或脓疱时,称丘疱疹或丘脓疱疹。
③风团  为皮肤上局限性水肿隆起,常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发作时伴有剧痒。有红色与白色之分,红色者为风热所致,白色者为风寒所致。常见于瘾疹。
④结节  为大小不一、境界清楚的实质性损害,质较硬,深在皮下或高出皮面,多由气血凝滞所致,常见于结节性红斑等病。
⑤疱疹  为内有腔隙、含有液体、高出皮面的损害。水疱内含有血样液体者称血疱。水疱为白色,血疱为红色或紫红色。疱疹的疱壁一般较薄易破,破后形成糜烂,干燥后结痂脱屑。疱疹常发于红斑之上,多属湿热或热毒所致,常见于湿疮、接触性皮炎、虫咬皮炎等。
⑥脓疱  疱内含有脓液,其色呈浑浊或为黄色,周围常有红晕,疱破后形成糜烂,溢出脓液,结脓痂。多因湿热或热毒炽盛所致,常见于脓疱疮等。
(2)继发性损害   是原发性皮损经过搔抓、感染、治疗处理和在损害修复过程中演变而成,有鳞屑、糜烂、溃疡、痂、抓痕、皲裂、苔藓样变、疤痕、色素沉着、皮肤萎缩等。
①鳞屑  为表皮角质层的脱落,大小、厚薄不一,小的呈糠秕状,大的为直径数厘米或更大的片状。急性病后见之,多为余热未清;慢性病见之,多由血虚生风、生燥,皮肤失其濡养所致。
②糜烂  为局限性的表皮缺损,系由疱疹、脓疱的破裂,痂皮的脱落等露出的红色湿润面,多属湿热为患。糜烂因损害较浅,愈后较快,且不留疤痕。
③溃疡  为皮肤或粘膜深层真皮或皮下组织的局限性缺损。溃疡大小不一,疡面有脓液、浆液或血液,基底可有坏死组织。多为热盛肉腐而成,常见于疮疖、外伤染毒等溃烂形成,愈后留有瘢痕。
④痂  皮肤损害处的渗液、滋水、渗血或脓液与脱落组织及药物等混合干燥后即形成痂。脓痂为热毒未清;血痂为血热络伤,血溢所结;滋痂为湿热所致。
⑤抓痕  由搔抓将表皮抓破、擦伤而形成的线状损害,表面结成血痂,皮肤瘙痒,多由风盛或内热所致。
⑥皲裂  为皮肤上的线形坼裂,多由血虚、风燥所致。常见于脚癣皮损角化增厚者等。
⑦苔藓样变  为皮肤增厚、粗糙、皮纹加宽、增深、干燥、局限性边界清楚的大片或小片损害,常为一些慢性瘙痒性皮肤病的主要表现,多由血虚风燥,肌肤失养所致。
⑧色素沉着  为皮肤中色素增加所致,多呈褐色、暗褐色或黑褐色。色素沉着有的属原发皮损如黄褐斑、黑变病等,多由肝火、肾虚引起;有的属继发皮损,如一些慢性皮肤病之后期局部皮肤色素沉着,多因气血失和所致。
(二)辨皮肤病的性质
皮肤病的性质,按照临床表现来分,主要分为急性、慢性两大类,急性者大多为实证,慢性者当以虚证为主。
1.急性的皮肤病   大多发病急骤,皮损表现为红、热、丘疹、疱疹、脓疱、糜烂等,伴有渗液或脓液。发病原因大多为风、湿、热、虫、毒,以实证为主。其与内脏关系,一般与肺、脾、心三脏的关系最为密切,《内经》指出:“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因心主热,火之化,热甚则疮痛,热微则疮痒;《诸病源候论》说:“肺主气,候于皮毛;脾主肌肉。气虚则肤腠开,为风湿所乘;内热则脾气温,脾气温则肌肉生热也。湿热相搏,故头面身体皆生疮也。”
2.慢性的皮肤病  大多发病缓慢,皮损表现苔藓样变、色素沉着、皲裂、鳞屑等,或伴有脱发、指(趾)甲变化。发病原因大多为血瘀或营血不足,肝肾亏损,冲任不调,以虚证为主。其与内脏关系中,一般与肝、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肝主藏血,血虚则生风生燥,肤失濡养而为病;肾主藏精,黑色属肾,发为肾之所华,肾精不足,则可产生皮肤的色素改变以及脱发等病。
三、治法
依据皮肤病发生的病因病机,皮损特点,患者体质,病情轻重,采用辨证论治,内外合治的原则进行治疗,以期达到早日康复的目的。但皮肤病是人体全身性疾病在皮肤上表现,许多全身性疾病可反映在皮肤上;而皮肤上的局部刺激也可引起全身性病变。因此,中医治疗皮肤病主张“治外必本诸内”,局部与整体并重。治疗方法分内治、外治两大类,在临床应用时,必须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不同的致病因素和皮损形态,然后订出内治和外治的法则。
(一)内治
1.祛风法
疏风清热    用于风热证。方选银翘散、桑菊饮、消风散。常用药物如荆芥、防风、蝉衣、牛蒡子、银花、连翘、桑叶、菊花、黄芩、生地、栀子等。
疏风散寒    用于风寒证。方选麻黄汤、麻桂各半汤等。常用药物如麻黄、桂枝、羌活、防风等。
祛风胜湿    用于风湿证。方选独活寄生汤。常用药物如细辛、防风、独活、桑寄生、秦艽、茯苓等。
驱风潜镇    用于风邪久羁证、顽癣类皮肤病。常用药物如乌梢蛇、蝉衣、僵蚕、全蝎等,用于血虚肝旺证或疣类皮肤病;或由皮肤病所引起的神经痛,方选天麻钩藤饮。常用药物如牡蛎、磁石、珍珠母、石决明、钩藤、白芍等。
2.清热法
清热解毒    用于实热证。方选五味消毒饮、黄连解毒汤。常用药物如银花、蒲公英、连翘、黄连、黄芩、栀子、黄柏、板蓝根等。
清热凉血    用于血热证。方选犀角地黄汤、化斑解毒汤。常用药如山栀、黄连、赤芍、丹皮、槐花、鲜生地、紫草等。
3.祛湿法
清热利湿    用于湿热证和暑湿证。方选茵陈蒿汤、龙胆泻肝汤、萆薢渗湿汤。常用药物如茵陈、车前草、山栀、萆薢、生薏苡仁、滑石等。
健脾化湿    用于脾湿证。方选除湿胃苓汤等。常用药物如苍术、厚朴、陈皮、生薏苡仁、藿香、佩兰等。
滋阴除湿    用于渗利伤阴证。方选滋阴除湿汤。常用药物如生地、当归、玄参、茯苓、泽泻、黄柏等。
4.润燥法
养血润燥    用于血虚风燥证。方选四物汤、当归饮子等。常用药物如熟地、当归、川芎、白芍、女贞子、何首乌、小胡麻等。
凉血润燥    用于血热风燥证。方选凉血消风散等。常用药物如生地、丹皮、当归、丹参、槐花、茅根、紫草、生石膏等。
5.活血法
理气活血    用于气滞血瘀证。方选桃红四物汤、通络活血方等。常用药物如归尾、赤芍、桃仁、红花、香附、青皮等。
活血化瘀    用于瘀血凝结证。方选通窍活血汤、血府逐瘀汤等。常用药物如川芎、桃仁、红花、牛膝、水蛭等。
6.温通法
温阳通络    用于寒湿阻络证。方选当归四逆汤、独活寄生汤等。常用药物如麻黄、桂枝、羌活、独活、制川乌、红花、细辛、牛膝等。
通络除痹    用于寒凝皮痹证。方选阳和汤、独活寄生汤等。常用药物如麻黄、肉桂、干姜、白芥子、独活、鹿角胶等。
7.软坚法
消痰软坚    用于痰核证。方选海藻玉壶汤。常用药物如半夏、贝母、陈皮、青皮、海藻、昆布等。
活血软坚    用于瘀阻结块证。方选活血化坚汤。常用药物如当归、川芎、赤芍、桃仁、三棱、莪术等。
8.补肾法
滋阴降火    用于阴虚内热证或肝肾阴虚证。方选知柏地黄汤、大补阴丸。常用药物如生地、玄参、麦冬、山萸肉、龟板、女贞子、旱莲草、知母、黄柏等。
温补肾阳    用于脾肾阳虚证。方选肾气丸、右归丸。常用药物如肉桂、附子、枸杞子、菟丝子、巴戟天、仙茅、淫羊藿等。
(二)外治
皮肤病的病变部位多在皮肤或粘膜,采用各种外治法可以减轻患者的自觉症状,并使皮损迅速消退;有些皮肤病单用外治即可达到治疗目的。因此,外治法在皮肤病治疗中十分重要。在使用外治法时,同一皮肤病若皮损情况不同,外治方药也不同;不同性质的皮肤病,若皮损表现相同,处理则可以相仿。掌握了外治的一些基本原则,临床中即可灵活运用。皮肤病外治可分药物外治和非药物外治,本节重点论述药物外治疗法。
1.外用药物的剂型
⑴溶液  具有清洁、止痒、消肿、收敛、清热解毒的作用。适用于急性皮肤病,渗出较多或脓性分泌物多的皮损,或伴轻度痂皮性损害。将单味药或复方加水,煎熬至一定浓度,滤药渣所得的溶液。可用于浸渍(湿敷)和熏洗。常用药物如苦参、黄柏、马齿苋、生地榆、野菊花、蒲公英、甘草等煎出液;或10%黄柏溶液、生理盐水等。溶液剂用于湿敷是皮肤病常用的方法,适用于急性红肿渗出糜烂的皮损,或浅表溃疡。使用时将5~6层消毒纱布置于药液中浸透,稍挤拧至不滴水为度,敷于患处,一般每1~2小时换1次即可;如渗液不多,可4~5小时换1次。
⑵粉剂(又名散剂) 具有保护、吸收、蒸发、干燥、止痒的作用。适用于无渗液性的急性或亚急性的皮炎类皮肤病。即将单味药或复方研成极细粉末的制剂。常用药物如青黛散、六一散、九一丹、枯矾粉、滑石粉 、止痒扑粉等。用法为每天3~ 5次,扑患处。
⑶洗剂(又名混悬剂、悬垂剂)  有清凉止痒、保护、干燥、消斑解毒之功。适应证同粉剂。是水和粉剂混合在一起的制剂,久置后一些不溶于水的药粉沉淀于水底,使用时需振荡摇匀。常用药物如三黄洗剂、炉甘石洗剂、颠倒散洗剂、痤疮洗剂等。如止痒可加1%薄荷脑、樟脑、冰片等;杀菌可加10%九一丹或5%~10%硫黄。凡小儿面部皮损广泛及冬天最好不用薄荷脑、樟脑等。
⑷酊剂  具有收敛散风、杀菌、止痒的作用。适用于脚湿气、鹅掌风、体癣、牛皮癣(神经性皮炎)等。将药物浸泡于75%乙醇或白酒中,密封7~30天后滤过即成的酒浸剂(也有用醋浸泡的醋剂)。常用药物如复方土槿皮酊、1号癣药水等。用法为用棉棒蘸药液,直接外涂皮损区,每天1~3次。凡急性炎症性皮肤病破皮糜烂者,头面、会阴部皮肤薄嫩处禁用,用后易引起皮肤烧灼及剧痛。
⑸油剂  具有润泽保护、解毒收敛、止痒生肌的作用。适用于亚急性皮肤病中有糜烂、渗出、鳞屑、脓疱、溃疡的皮损。包括将药物放在植物油中煎炸的油剂和用植物油或药油与药粉调和成糊状的油调剂。常用药物如蛋黄油、紫草油、青黛散油、三石散油等。常用的植物油为麻油、菜籽油、花生油、茶油等。以麻油最佳,有清凉润肤之功。用法为每天外搽2~3次。
⑹软膏  具有保护、润滑、杀菌、止痒、去痂的作用。适用于一切慢性皮肤病具有结痂、皲裂、苔藓样变等皮损。将药物研成细末,用凡士林、羊毛脂、猪脂、或蜂蜜、蜂蜡等作为基质调成均匀、细腻半固体状的剂型。常用药物如青黛膏、疯油膏、5%硫黄软膏等。用法为每天外搽2~3次,或涂于纱布上敷贴于患部再加包扎,去痂时宜涂得厚些。用于皲裂、苔藓样变皮损时,如加用热烘疗法效果更好。凡滋水较多、糜烂较重的皮损,不宜外涂或敷贴软膏。
2.外用药物使用原则    皮肤病的外用药物使用原则是要根据皮肤损害的表现来选择适当的剂型和药物。
⑴要根据病情阶段用药    皮肤炎症在急性阶段,若仅有红斑、丘疹、水疱而无渗液,宜用洗剂、粉剂、乳剂;若有大量渗液或明显红肿,则用溶液湿敷为宜。皮肤炎症在亚急性阶段,渗液与糜烂很少,红肿减轻,有鳞屑和结痂,则用油剂为宜。皮肤炎症在慢性阶段,有浸润肥厚,角化过度时,则用软膏为主。并可参照表5-1外用药物剂型选择用药。
表5-1    外用药物剂型选择应用表
皮肤损害    选用剂型      皮肤损害                选用剂型
斑      洗剂、软膏        痂          油剂、软膏
丘疹        洗剂          抓痕         洗剂
水疱     粉剂、洗剂       鳞屑         油剂、软膏
脓疱     粉剂、洗剂       糜烂         溶液湿敷(用于渗液多);洗剂(用于渗液少)
结节        软膏          皲裂         软膏
风团        洗剂        苔藓样变       软膏
⑵注意控制感染  有感染时先用清热解毒、抗感染制剂控制感染,然后再针对原来皮损选用药物。
⑶用药宜先温和后强烈  先用性质比较温和的药物。尤其是儿童或女性患者不宜采用刺激性强、浓度高的药物。面部、阴部皮肤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
⑷用药浓度宜先低后浓    先用低浓度制剂,根据病情需要再提高浓度。一般急性皮肤病用药宜温和安抚,顽固性慢性皮损可用刺激性较强和浓度较高药物。
⑸随时注意药敏反应    一旦出现过敏现象,应立即停用,并给以及时处理。
⑹外用软膏时需注意    外涂软膏在第2次涂药时,需用棉花蘸上各种植物油或石蜡油轻轻揩去第1次所涂的药膏,然后再涂药膏,切不可用汽油或肥皂、热水擦洗。
3.针刺  针刺治疗皮肤病有很好的应用前景,范围较广泛,容易推广和研究。
体针与耳针:有止痒、止痛、镇静、安眠、消炎,促进毛发生长,调节血管舒缩、内分泌紊乱等作用。
常用穴位如体针:上肢取穴曲池、列缺、合谷;下肢取血海、阴陵泉、三阴交;躯干取穴肺俞、心俞、膈俞、脾俞。耳针:取穴肺、皮质下、神门、肾上腺、交感等穴,或取病变相应的部位。其手法为:体针以提插重刺激,留针15~20分钟,每日1次;耳针以捻转后留针20分钟,每日1次。适用于湿疮、瘾疹、牛皮癣等。梅花针轻叩击15~20分钟,2日1次,适用于油风、局限性神经性皮炎(牛皮癣)。
四、预防与调护
(一)预防
1.讲究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2.加强精神思想的修养,提高对不良社会风气的抵制,做到洁身自好。
3.传染性皮肤病要隔离治疗。
4.一旦染上性传播疾病,要及时到正规医院进行明确诊断,男、女双方同时正规治疗。
(二)调护
1.患病期间保持心情平静,饮食清淡,以利身体康复。
2.过敏性疾病要忌口,尤其是辛辣、鱼腥发物严禁摄入。
3.药物过敏者要停止一切药物,及时到正规医院诊治。
4.皮肤干燥者,洗澡不能太多,忌用去污品,以免加重皮肤病。
5.皮肤护肤品要恰当选择,宜以儿童用品为妥。切忌盲目追求广告宣传品。
第一节 热疮
热疮是发热后或高热过程中在皮肤粘膜交界处所发生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单纯疱疹。其特点是:皮损为成群的水疱,有的互相融合,多在1周后痊愈,易于复发。《圣济总录》中说:“热疮本于热盛,风气因而乘之,故特谓之热疮。”本病多见于高热患者的发病过程中,如感冒、猩红热、疟疾等。好发于口唇、鼻孔周围、面颊、外阴等皮肤粘膜交界处。
【病因病机】
外感风温热毒,阻于肺胃二经,蕴蒸皮肤而生;或由肝经湿热下注,阻于阴部而成疮;或因反复发作,热邪伤津,阴虚内热所致。发热、受凉、日晒、月经来潮、妊娠、肠胃功能障碍等常为诱发因素。
【诊断】
本病好发于皮肤粘膜交界处,常见于口角、唇缘、鼻孔周围、面颊及外阴等部位。皮损初起为红斑,灼热而痒,继而形成针头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内含透明浆液,破裂后露出糜烂面,逐渐干燥,结痂脱落而愈,留有轻微色素沉着。病程1~2周,易反复发作。
一般无全身不适。发病前,患处皮肤有发紧、烧灼、痒痛感。发于眼部者,常有刺痒、疼痛、怕冷、发热等风热毒盛的症状;发于口角唇缘或口腔粘膜者,可引起颌下或颈部臖核肿痛;发于外阴者,水疱易糜烂染毒,可伴有发热、便干、溲赤、尿频、尿痛、苔黄、脉数等湿热下注的症状;反复发作多年不愈者,常有咽干、口渴、舌红、脉数等阴虚内热的症状。
【鉴别诊断】
1.蛇串疮    皮损为多个成群的水疱,多沿神经走向排列成带状,疱群间有正常皮肤间隔;刺痛明显;愈后多不再发。
2.黄水疮    好发于面部等暴露部位;初起为水疱,继而形成脓疱,疱破结痂较厚,呈灰黄色。
【治疗】
本病以清热解毒养阴为主要治法。初发以清热解毒治之;反复发作者,以扶正祛邪并治。
1. 辨证论治
(1)内治
① 肺胃热盛证
证候:群集小疱,灼热刺痒;轻度周身不适,心烦郁闷,大便干,小便黄;舌红,苔黄,脉弦数。
治法:疏风清热。
方药:辛夷清肺饮合竹叶石膏汤加减。
② 湿热下注证
证候:疱疹发于外阴,灼热痛痒,水疱易破糜烂;可伴有发热,尿赤、尿频、尿痛;苔黄,脉数等。
治法:清热利湿。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板蓝根、紫草、玄胡等。
③ 阴虚内热证
证候:间歇发作,发复不愈;口干唇燥,午后微热;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增液汤加板蓝根、马齿苋、紫草、石斛、生薏苡仁。
(2)外治
① 初起者局部酒精消毒,用三棱针或一次性5号注射针头浅刺放出血水。
② 局部外用药以清热、解毒、干燥、收敛为主。可用紫金锭磨水外搽,或金黄散蜂蜜调敷,或青吹口散油膏、黄连膏外涂,每天2~3次。
【预防与调护】
1. 饮食宜清淡,忌辛辣炙煿、肥甘厚味之品。
2. 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 保持局部清洁,促使干燥结痂,防止继发感染。结痂后宜涂软膏,防其痂壳裂开。
4. 对反复发作者,应避免诱发因素。
第二节 蛇串疮
蛇串疮是一种皮肤上出现成簇水疱,呈身体单侧带状分布,痛如火燎的急性疱疹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带状疱疹。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红斑、水疱或丘疱疹,累累如串珠,排列成带状,沿一侧周围神经分布区出现,局部刺痛或伴臖核肿大。多数患者愈后很少复发,极少数病人可多次发病。好发春秋季节,四季皆有。好发于成人,老年人病情尤重。本病好发胸胁部,故又名缠腰火丹,亦称为火带疮、蛇丹、蜘蛛疮等。
【病因病机】
由于情志内伤,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肝经火毒蕴积,夹风邪上窜头面而发;或夹湿邪下注发于阴部及下肢;火毒炽盛多发躯干。年老体弱者,常因血虚肝旺,湿热毒蕴,导致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以致疼痛剧烈,病程迁延。总之, 本病初期以湿热火毒为主,后期是正虚血瘀,兼夹湿邪为患。
西医学认为,带状疱疹与水痘是由同一病毒即水痘-带状疱疹病毒引起的不同疾病。
【诊断】
好发于春秋季节,以成年患者居多。
发病初期,其皮损为带状的红色斑丘疹,继而出现粟米至黄豆大小簇集成群的水疱,累累如串珠,聚集一处或数处,排列成带状,疱群之间间隔正常皮肤,疱液初澄明,数日后疱液混浊化脓,或部分破裂,重者有出血点、血疱或坏死。轻者无皮损,仅有刺痛感,或稍潮红,无典型的水疱。皮损好发于腰肋部、胸部或头面部,多发于身体一侧,常单侧性沿皮神经分布,一般不超过正中线。发于头面部者,尤以眼部和耳部者病情较重,疼痛剧烈,伴有附近臖核肿痛,甚至影响视力和听觉。
发病前患部皮肤常有感觉过敏,皮肤灼热刺痛,伴全身不适,疲乏无力,轻度发热等前驱症状,疼痛有的伴随皮疹同时出现,有的疼痛发生1~3天后或更长时间才出现皮疹。皮肤刺痛轻重不等,儿童疼痛轻微,年老体弱者疼痛剧烈,常扩大到皮损范围之外,部分中、老年患者皮损消退后可遗留顽固性神经痛,常持续数月,甚至更久时间。
病程2周左右,老年人约3~4周。
【鉴别诊断】
热疮   多发生于皮肤粘膜交界处;皮疹为针头大小到绿豆大小的水疱,常为一群;1周左右痊愈,但易复发。
【治疗】
本病治疗以清热利湿、行气止痛为主要治法。初期以清热利湿为主;后期以活血通络止痛为主;体虚者,以扶正祛邪与通络止痛并用。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肝经郁热证
证候:皮损鲜红,灼热刺痛,疱壁紧张;口苦咽干,心烦易怒,大便干燥或小便黄;舌质红,苔薄黄或黄厚,脉弦滑数。
治法:清泄肝火,解毒止痛。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紫草、板蓝根、玄胡索等。发于头面者,加牛蒡子、野菊花;有血疱者,加水牛角粉、牡丹皮;疼痛明显者,加制乳香、制没药。
②脾虚湿蕴证
证候:皮损色淡,疼痛不显,疱壁松弛;口不渴,食少腹胀,大便时溏;舌淡或正常,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滑。
治法:健脾利湿,解毒消肿。
方药:除湿胃苓汤加减。发于下肢者,加牛膝、黄柏;水疱大而多者,加土茯苓、萆薢、车前草。
③ 气滞血瘀证
证候:皮疹减轻或消退后局部疼痛不止,放射到附近部位,痛不可忍,坐卧不安,重者可持续数月或更长时间;舌黯,苔白,脉弦细。
治法:理气活血,通络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心烦眠差者,加珍珠母、牡蛎、山栀子、酸枣仁;疼痛剧烈者,加玄胡索、制乳香、制没药、蜈蚣等。
(2)外治
①初起用二味拔毒散调浓茶水外涂;或外敷玉露膏;或外搽双柏散、三黄洗剂、清凉乳剂(麻油加饱和石灰水上清液充分搅拌成乳状),每天3次;或鲜马齿苋、野菊花叶、玉簪花叶捣烂外敷。
②水疱破后,用黄连膏、四黄膏或青黛膏外涂;有坏死者,用九一丹或海浮散换药。
③若水疱不破或水疱较大者,可用三棱针或消毒空针刺破,吸尽疱液或使疱液流出,以减轻胀痛不适。
2.其他疗法
(1)西医治疗
①抗病毒药物:应及早应用阿昔洛韦5mg/kg静脉滴注,每8小时一次,5~7日为一疗程。此外尚可用阿糖腺苷15mg/(kg·d),1次/日,缓慢静滴,12小时以上;也可口服阿昔洛韦0.2g/次,5次/日;或法昔洛韦每次0.25g,3次/日;或万乃洛韦每次0·3g,2次/日。疗程均为7~10日。
②糖皮质激素:早期使用可减轻疼痛,最好是起病5~7日内应用。一般应用泼尼松20~30mg/d,分2~3次口服,连用3~7日。
③止痛药物:可选去痛片、颅痛定、布洛芬、吲哚美辛、扶他林、戴芬等。也可选择阿司匹林。
(2)针刺  取穴内关、阳陵泉、足三里。局部周围卧针平刺,留针30分钟,每日1次。疼痛日久者,加支沟,或加耳针,刺肝区,埋针3天。或阿是穴强刺激。
【预防与调护】
1.发病期间应保持心情舒畅,以免肝郁气滞化火加重病情。
2.生病期忌食肥甘厚味和鱼腥海味之物,饮食宜清淡,多吃蔬菜、水果。
3.忌用热水烫洗患处,内衣宜柔软宽松,以减少磨擦。
4.皮损局部保持干燥、清洁,忌用刺激性强的软膏涂敷,以防皮损范围扩大或加重病情。
第三节   疣
疣是一种发生皮肤浅表的良性赘生物。因其皮损形态及发病部位不同而名称各异,如发于手背、手指、头皮等处者,称千日疮、疣目、枯筋箭或瘊子;发于颜面、手背、前臂等处者,称扁瘊;发于胸背部有脐窝的赘疣,称鼠乳;发于足跖部者,称跖疣;发于颈周围及眼睑部位,呈细软丝状突起者,称丝状疣或线瘊。本病西医亦称疣,一般分为寻常疣、扁平疣、传染性软疣、掌跖疣和丝状疣等。尖锐湿疣归入性传播疾病内讨论。
【病因病机】
多由风热毒邪搏于肌肤而生;或怒动肝火,肝旺血燥,筋气不荣,肌肤不润所致。跖疣多由局部气血凝滞而成,外伤、磨擦常为其诱因。正如《外科正宗》说:“枯筋箭乃忧郁伤肝,肝无荣养,以致筋气外发。”
【诊断】
1.疣目  相当于西医的寻常疣。多发于儿童及青年。
最初为一个针头大至绿豆大的疣状赘生物,呈半球形或多角形,突出表面,色灰白或污黄,表面蓬松枯槁,状如花蕊,粗糙而坚硬。以后体积渐次增大,发展成乳头状赘生物,此为原发性损害,称母瘊。此后由于自身接种,数目增多,一般为二、三个,多则十余个至数十个不等,有时可呈群集状。好发于手背、手指,也可见于头面部。病程慢性,有自然消退者。一般无自觉症状,常因搔抓、碰撞、磨擦破伤而易出血。
2.扁瘊  相当于西医的扁平疣。多发于青年男、女,故又称青年扁平疣。
皮损为表面光滑的扁平丘疹,针头、米粒到黄豆大小,呈淡红色、褐色或正常皮肤颜色。数目很多,散在分布,或簇集成群,有的互相融合,常因搔抓沿表皮剥蚀处发生,而形成一串新的损害。好发于颜面部和手背。一般无自觉症状,偶有瘙痒感,有时可自行消退,但也可复发。
3.鼠乳  相当于西医的传染性软疣。多见于儿童。
皮损为半球形丘疹,米粒到黄豆、豌豆大小;中央有脐凹,表面有蜡样光泽,挑破顶端,可挤压出白色乳酪样物质;数目不定,数个到数十个不等,呈散在性或簇集性分布,但不相互融合。好发于躯干和面部。有轻度传染性,愈后不留疤痕,可自行消失。
4.跖疣  相当于西医的掌跖疣。发生在手掌、足底或指(趾)间。
皮损为角化性丘疹,中央稍凹,外周有稍带黄色高起的角质环,除去表面角质后,或见疏松的白色乳头状角质物,掐或挑破后,易出血,数目多时可融合成片。有明显的压痛,用手挤压则疼痛加剧。常在外伤部位发生,足部多汗者易生本病。
5.丝状疣  中年妇女较多见。多生于颈项或眼睑部位。
皮损为单个细软的丝状突起,呈褐色或淡红色,可自行脱落,不久又可长出新的皮损。一般无自觉症状。
【鉴别诊断】
1.扁平苔藓  与扁瘊相鉴别。本病多发于四肢伸侧、背部、臀部;皮疹为多角形扁平丘疹,表面有蜡样光泽,多数丘疹可融合成斑片,色呈暗红色;一般瘙痒较重。
2.鸡眼  与跖疣相鉴别。鸡眼多生于足底和趾间;损害为圆锥形的角质增生,表面为褐黄色鸡眼样的硬结嵌入皮肉;压痛明显,步履疼痛。
3.胼胝  与跖疣相鉴别。胼胝也发于跖部受压迫处;为不整形角化斑片,中厚边薄,范围较大,表面光滑,皮纹清晰;疼痛不甚。
【治疗】
本病以清热解毒散结为主要治法。扁平疣、疣目,宜内外合治,其余疣多采用外治为主。
1. 辨证论治
(1)内治
疣目
① 风热血燥证
证候:疣目结节如豆,坚硬粗糙,大小不一,高出皮肤,色黄或红;舌红,苔薄,脉弦数。
治法:养血活血,清热解毒。
方药:治瘊方加板蓝根、夏枯草。
② 湿热血瘀证
证候:疣目结节疏松,色灰或褐,大小不一,高出皮肤;舌黯红,苔薄,脉细。
治法:清化湿热,活血化瘀。
方药:马齿苋合剂加薏苡仁、冬瓜仁。
扁瘊
① 风热蕴结证
证候:皮疹淡红,数目较多,或微痒或不痒,病程短;伴口干不欲饮;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
治法;疏风清热,解毒散结。
方药:马齿苋合剂去桃仁、红花,加木贼草、郁金、浙贝母、板蓝根。
② 热瘀互结证
证候:病程较长,皮疹较硬,大小不一,其色黄褐或黯红,不痒不痛;舌红或黯红,苔薄白,脉沉弦。
治法:活血化瘀,清热散结。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生黄芪、板蓝根、紫草、马齿苋、浙贝母、薏苡仁。
疣目、扁瘊皮损少者及鼠乳、掌跖疣、丝状疣,均不需内服治疗。
(2)外治  各种疣均可选用木贼草、板蓝根、马齿苋、香附、苦参、白鲜皮、薏苡仁等中药,煎汤趁热洗涤患处,每天2~3次,可使部分皮疹脱落。
①疣目
推疣法  用于治疗头大蒂小,明显高出皮面的疣。在疣的根部用棉花棒与皮肤平行或呈30度角度,向前推进,用力不宜猛。有的疣体仅用此法即可推除,推除后创面压迫止血;或掺上桃花散少许,并用纱布盖贴,胶布固定。
鸦胆子散敷贴法  先用热水浸洗患部,用刀刮去表面的角质层,然后将鸦胆子仁5粒捣烂敷贴,用玻璃纸及胶布固定,3天换药1次。
荸荠或菱蒂磨擦法  荸荠削去皮,用白色果肉磨擦疣体,每天3~4次,每次磨擦至疣体角质层软化、脱掉、微有痛感及点状出血为止,一般数天可愈。或取菱蒂长约3cm,洗去污垢,在患部不断涂擦,每次2~3分钟,每天6~8次。
②扁瘊
洗涤法  用内服方的第二汁外洗,以海螵蛸蘸药汁轻轻擦洗疣体使之微红为度。每天2~3次。
涂法    用鸦胆子仁油外涂患处,每天1次。用于治疗散在扁瘊,防止正常皮肤受损。
③鼠乳  用消毒针头挑破患处,挤尽白色乳酪样物,再用碘酒或浓石炭酸溶液点患处。若损害较多,应分批治疗,注意保护周围皮肤。
④跖疣
外敷法  用千金散局部外敷;亦可用乌梅肉(将乌梅用盐水浸泡1天,混为泥状)每次少许敷贴患处。
电灼法  在局部消毒麻醉下进行电灼,但不宜过深,以免影响愈后,或形成过大的疤痕。
手术  常规消毒,局麻下先以刀尖在疣与正常组织交界处修割,然后用止血钳钳住疣体中央,向外拉出,可以见到一个疏松的软蕊,但软蕊周围不易挖净而易复发,故挖后可敷腐蚀药,如千金散或鸡眼膏。敷药时间不宜过长,一般5~7天即可;否则,腐蚀过深,影响愈合。
⑤丝状疣  除采用推疣法外,亦可用细丝线或头发,结扎疣的根底部,数日后即可自行脱落。数目少者,可用激光烧灼。
2.其他疗法  可采用针灸疗法,适用于疣目、跖疣。
①艾灸法  疣目少者,可用艾柱着疣上灸之,每日1次,每次3壮,至脱落为止。
②针刺  用针尖从疣顶部刺入达到基底部,四周再用针刺以加强刺激,针后挤出少许血液,有效者3~4天可萎缩逐渐脱落。
【预防与调护】
1. 扁瘊忌搔抓,抓破后损害加重。
2. 疣目应避免磨擦和撞击,以防出血。生于甲下者,疼痛异常,宜早治。
3. 跖疣避免挤压。
4. 鼠乳应保持局部清洁,抓破后可自身接种,避免继发感染
第四节   风热疮
风热疮是一种斑疹色红如玫瑰,脱屑如糠秕的急性自限性皮肤病。亦称风痒。相当于西医的玫瑰糠疹。其特点是:初发多在躯干部先出现玫瑰红色母斑,上有糠秕样鳞屑,继则分批出现较多、形态相仿而较小的子斑。中医文献早有记载,《外科秘录》称“风热疮”;《外科正宗》称“风癣”,如在《顽癣第七十六》中说:“风癣如云朵,皮肤娇嫩,抓之则起白屑。”
【病因病机】
过食辛辣炙煿,或情志抑郁化火,导致血分蕴热,热伤阴液而化燥生风,复感风热外邪,内外合邪,风热凝滞,郁闭肌肤,闭塞腠理而发病。《医宗金鉴》称“血疳”,说:“此证由风热闭塞腠理而成,形如紫疥,痛痒时作,血燥多热。”
【诊断】
好发于青年和中年人,以春秋季多见。
本病皮损最先在躯干或四肢近端某处出现,皮损为一个约如指盖或稍大的圆形或椭圆形的淡红色或黄红色鳞屑斑,称为原发斑或母斑,这种母斑易被患者忽视。母斑出现1~2周后,即在躯干及四肢近端出现多数与母斑相似而形状较小的红斑,称为子斑或继发斑。皮损或横或斜、椭圆,长轴与皮纹走行一致,中心略有细微皱纹,边界清楚,边缘不整,略似锯齿状,表面附有少量糠秕状细小鳞屑,多数孤立不相融合。子斑出现后,母斑颜色较为暗淡。斑疹颜色不一,自鲜红至褐色、褐黄或灰褐色不等。皮损好发于胸、背、腹、四肢近端、颈部,尤以胸部两侧多见,少数也可见于股上部,但颜面及小腿一般不发生,粘膜偶有累及。
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瘙痒,部分患者初起可伴有周身不适,头痛、咽痛,轻度发热,颈或腋下臖核肿大等全身症状。
本病预后良好 ,一般约经4~6周可自然消退,皮肤恢复正常,不遗留任何痕迹;亦有迁延2~3个月,甚至更长一段时间才痊愈。愈后一般不复发。
【鉴别诊断】
1.圆癣    一般皮疹数目不多;虽中心有自愈倾向,四周常有红晕、丘疹、小水疱等。
2.紫白癜风    多发于胸背、颈侧、肩胛等处;皮损为黄豆到蚕豆大小的斑片,微微发亮,先淡红或赤紫,将愈时呈灰白色斑片。
3.白疕    皮损为大小不等的红色斑片,其上堆集较厚的银白色鳞屑,搔抓后有露水珠样点状出血;病程较长,易在冬季复发。
【治疗】
本病以疏风清热止痒为主要治法。初期以疏风清热为主;后期以养血活血为主。
1. 辨证论治
(1)内治
① 风热蕴肤证
证候:发病急骤,皮损呈圆形或椭圆形淡红斑片,中心有细微皱纹,表面有少量糠秕状鳞屑;伴心烦口渴,大便干,尿微黄;舌红,苔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白僵蚕、紫荆皮。痒甚者,加白鲜皮、地肤子。
② 风热血燥证
证候:皮疹为鲜红斑片或紫红,鳞屑较多,皮损范围大,瘙痒较剧,伴有抓痕、血痂等;舌红,苔少,脉弦数。
治法:清热凉血,养血润燥。
方药:凉血消风散加水牛角粉、牡丹皮。
(2)外治
①用三黄洗剂外搽,或5%~10%的硫黄膏外涂,或2号癣药水外搽,每天3~4次。
②用苦参片30g,蛇床子30g,川椒12g,明矾12g,煎汤外洗患处。
2.其他疗法
针刺    取穴合谷、曲池、大椎、肩髃、肩井、血海、足三里,宜泻法,留10~1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预防与调护】
1.保持心情舒畅,不食辛辣及鱼腥发物。
2.注意皮肤清洁卫生,忌用热水烫洗。
3.多饮水,保持大便通畅。
4.外用药物宜选低浓度为宜。
第五节    黄水疮
黄水疮是一种发于皮肤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中医古代文献又称为滴脓疮、天疱疮等。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其特点是:皮损主要表现为浅在性脓疱和脓痂,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的特性,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
【病因病机】
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湿热交蒸,暑湿热邪袭于肌表,以致气机不畅,疏泄障碍,熏蒸皮肤而成;若小儿机体虚弱,肌肤娇嫩,腠理不固,汗多湿重,暑邪湿毒侵袭,更易发病,且可相互传染。反复发作者,邪毒久羈,可造成脾气虚弱。
【诊断】
本病多发于夏秋季节,儿童尤为多见,有传染性。好发于头面、四肢等暴露部位,也可蔓延全身。
皮损初起为红斑,或为水疱,约黄豆、豌豆大小,约经1~2天后,水疱变为脓疱,界限分明,四周有轻度红晕,疱壁极薄,内含透明液体,逐渐变成混浊。脓疱较大者,疱壁由紧张渐变弛缓,由于体位关系,疱内脓液沉积为脓清及脓渣两层,形成半月状坠积性脓疱。疱壁破裂后,显出湿润而潮红的糜烂疮面,流出黄水,干燥后结成脓痂,痂皮逐渐脱落而愈,愈后不留疤痕。脓液流溢之处,又常引起新的脓疱发生。
皮损处自觉瘙痒,破后形成糜烂时疼痛,常可引起附近臖核的肿痛。一般无全身症状,或轻度不适;重者可有发热、口渴等全身症状。病程长短不一,少数可延至数月,入冬后病情减轻或痊愈。重者易并发严重疾病,如败血症、肺炎、急性肾炎等,甚至危及生命。
【鉴别诊断】
1.水痘    多在冬、春季流行;全身症状明显;皮疹以大小不等发亮的水疱为主,疱大者可见脐窝,可并见红斑、疱疹、结痂等各种不同皮损。
2.脓窝疮    常因虱病、疥疮、湿疹、虫咬性皮炎等继发感染而成;脓疱壁较厚,破后疱陷成窝,结成厚痂。
【治疗】
本病治疗以清暑利湿为主要治法。实证以祛邪为主;虚证以健脾为主。
1. 辨证论治
(1)内治
① 暑湿热蕴证
证候:皮疹多而脓疱密集,色黄,四周有红晕,破后糜烂面鲜红,附近伴臖核肿大;或有发热,多有口干,便干,小便黄等;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
治法:清暑利湿解毒。
方药:清暑汤加马齿苋、藿香。若壮热者,加黄连、黄芩、山栀子;面目浮肿者,加桑白皮、猪苓、金钱草。
② 脾虚湿滞证
证候:皮疹少而脓疱稀疏,色淡黄或淡白,四周红晕不显,破后糜烂面淡红;多有食少面白无华,大便溏薄;舌淡,苔薄微腻,脉濡细。
治法:健脾渗湿。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冬瓜仁、广藿香。
(2)外治    局部治疗原则:解毒、收敛、干燥。
①脓液多者,选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等适量煎水湿敷或外洗。
②脓液少者,用三黄洗剂加入5%九一丹混合摇匀外搽,每天3~4次。或青黛散或煅蚕豆荚灰外扑,或用麻油调搽,每天2~3次;颠倒散洗剂外搽,每天4~5次。
③局部糜烂者,用青黛散油外涂。
④痂皮多者,选用5%硫黄软膏或红油膏掺九一丹外敷。
2.其他疗法
西医治疗    早期系统的使用抗生素以控制感染病灶,清除或减少细菌产生的外毒素。抗生素一般选用敏感的耐青霉素酶的半合成新型青霉素或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预防与调护】
1. 病变处禁止水洗,如清洗脓痂,可用10%黄柏溶液揩洗。
2. 炎夏季节每天洗澡1~2次,浴后扑痱子粉,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3. 病变部位应避免搔抓,以免病情加重及传播。
4. 流行期间,可服清凉饮料,如五花茶,银花露或菊花露,或绿豆漏芦花汤等。
5. 幼儿园、托儿所在夏季应对儿童作定期检查,发现患儿应立即隔离治疗,患儿接触过衣服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第六节     癣
癣是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皮肤病。
本病发生部位不同,名称各异。临床常见的癣病,有发于头部的白秃疮、肥疮;发于手部的鹅掌风;发于足部的脚湿气;发于面、颈、躯干、四肢的圆癣、紫白癜风等。癣都具有传染性、长期性和广泛性的特征,一直是皮肤病防治工作的重点。本节只讨论浅在的常见皮肤真菌病如:头癣、手脚癣、体癣等。
【病因病机】
皮肤浅部癣之病因总由生活、起居不慎,感染真菌,复因风、湿、热邪外袭,郁于腠理,淫于皮肤所致。病发于头皮、毛发,则发为白秃疮、肥疮;病发于趾丫,则发为脚湿气;发于手掌部,则为鹅掌风;发于体表、股阴间,则为紫白癜风、圆癣、阴癣等。其风热盛者,多表现为发落起疹,瘙痒脱屑;湿热盛者,则多渗流滋水,瘙痒结痂;郁热化燥,气血不和,肤失营养,则皮肤肥厚、燥裂、瘙痒。
【诊断】
1.临床表现
(1)白秃疮  相当于西医的白癣。
本病是头癣的一种,多见于学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
皮损特征是在头皮有圆形或不规则的覆盖灰白鳞屑的斑片。病损区毛发干枯无泽,常在距头皮0.3~0.8cm处折断而呈参差不齐。头发易于拔落且不疼痛,病发根部包绕有白色鳞屑形成的菌鞘。自觉瘙痒。发病部位以头顶、枕部居多,但发缘处一般不被累及。青春期可自愈,秃发也能再生,不遗留瘢痕。
(2)肥疮  相当于西医的黄癣。
本病为头癣中最常见的一种,俗称“黄癞”,多见于农村,好发于儿童。皮损多从头顶部开始,渐及四周,可累及全头部。初起红色丘疹,或有脓疱,干后结痂蜡黄色。其特征是:有黄癣痂堆积。癣痂呈蜡黄色,肥厚,富粘性,边缘翘起,中心微凹,上有毛发贯穿,质脆易粉碎,有特殊的鼠尿臭。除去黄癣痂,其下为鲜红湿润的糜烂面,病变部位可相互融合,形成大片黄痂。病变区头发干燥,失去光泽。久之毛囊被破坏而成永久性脱发。当病变痊愈后,则在头皮留下广泛、光滑的萎缩性疤痕。头皮四周约1cm左右头皮不易受损。
本病多由儿童期染病,延至成年始趋向愈,甚至终生不愈。少数糜烂化脓,常致附近出现臖核肿痛。
(3)鹅掌风  相当于西医的手癣。
本病以成年人多见,男女老幼均可染病。多数为单侧发病,也可波及双手。夏天起水疱病情加重,冬天则枯裂疼痛明显。
皮疹特点初起为掌心或指缝水疱或掌部皮肤角化脱屑、水疱。水疱多透明如晶,散在或簇集,瘙痒难忍。水疱破后干涸,叠起白屑,中心向愈,四周继发疱疹,并可延及手背、腕部。若反复发作后,致手掌皮肤肥厚,枯槁干裂,疼痛,屈伸不利,宛如鹅掌。损害若侵及指甲,可使甲板被蛀蚀变形,甲板增厚或萎缩翘起,色灰白而成灰指甲(甲癣)、鹅掌风病程慢性,反复发作。
(4)脚湿气  相当于西医的脚癣。
本病以脚丫糜烂瘙痒而有特殊臭味而得名。若皮损处感染邪毒,足趾焮红肿痛,起疱糜烂渗液而臭者称“臭田螺”、“田螺疮”。我国南方地区气温高,潮湿,发病率高。多发于成年人,儿童少见。发病季节明显,夏秋病重,多起水疱、糜烂;冬春病减,多干燥裂口。
脚湿气主要发生在趾缝,也见于足底。以皮下水疱,趾间浸渍糜烂,渗流滋水,角化过度,脱屑,瘙痒等为特征。分为水疱型、糜烂型、脱屑型,但常以一二种皮肤损害为主。
①水疱型  多发在足弓及趾的两侧,为成群或分散的深在性皮下水疱,瘙痒,疱壁厚,内容清彻,不易破裂。数天后干燥脱屑或融合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显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
②糜烂型  发生于趾缝间,尤以3、4趾间多见。表现为趾间潮湿,皮肤浸渍发白。如将白皮除去后,基底呈鲜红色。剧烈瘙痒,往往搓至皮烂疼痛,渗流血水方止。此型易并发感染。
③脱屑型  多发生于趾间、足跟两侧及足底。表现为角化过度,干燥,粗糙,脱屑,皲裂。常由水疱型发展而来,且老年患者居多。
水疱型和糜烂型常因抓破而继发感染,致小腿丹毒、红丝疔或足丫化脓,局部红肿,趾间糜烂,渗流腥臭滋水,胯下臖核肿痛,并可出现形寒发热、头痛骨楚等全身症状。
(5)圆癣  相当于西医的体癣。
本病因皮损多呈钱币状、圆形,故名圆癣,亦称铜钱癣。发于股胯、外阴等处者,称阴癣(股癣)。以青壮年男性多见,多发于夏季,好发于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近端。
圆癣初起为丘疹或水疱,逐渐形成边界清楚的钱币形红斑,其上覆盖细薄鳞屑。病灶中央皮疹消退呈自愈倾向,而向四周蔓延,有丘疹、水疱、脓疱、结痂等损害。圆癣的皮损特征为环形、多环形,边界清楚,中心消退,外围扩张的斑块。斑块一般为钱币大或更大,多发时可相互融合形成连环形。若发于腰间,常沿扎裤带处皮肤多汗潮湿处传播,形成带形损害。
阴癣发于胯间与阴部相连的皱褶处,向下可蔓延到阴囊向后至臀间沟,向上可蔓延至下腹部。由于患部多汗潮湿,易受磨擦,故瘙痒明显,发展较快,皮肤损害基本同圆癣。
自觉瘙痒,搔抓日久,皮肤可呈苔癣样变,病情多在夏季发作或扩大,入冬痊愈或减轻。
(6)紫白癜风  相当于西医的花斑癣,俗称汗斑。
本病常发于多汗体质青年,可在家庭中互相传染。
皮损好发于颈项、躯干,尤其是多汗部位以及四肢近心端,为大小不一,边界清楚的圆形或不规则的无炎症性斑块,色淡褐,灰褐至深褐色,或轻度色素减退,或附少许糠秕状细鳞屑,常融合成片。有轻微痒感,常夏发冬愈,复发率高。
2.实验室检查
(1)真菌直接镜检  将取得的病变部鳞屑或分泌物,用氢氧化钾涂片镜检,方法简单、快速,较易掌握。但镜检仅能确定菌丝和孢子的有无,阳性表示真菌存在,一次阴性不能完全否定。
(2)真菌培养  将取得的病变部鳞屑或分泌物,需做鉴定菌种的培养。常用培养基为沙堡培养基,培养阳性后可转种到特殊培养基,根据形态、生化等特性进行菌种鉴定。深部真菌病需做病变组织的病理学检查。
【鉴别诊断】
1.白屑风  与白秃疮相鉴别。白屑风多见于青年人;白色鳞屑堆叠,梳抓时纷纷脱落,脱发而不断发;无传染。
2.白疕  与白秃疮相鉴别。白疕皮损为较厚的银白鳞屑性斑片,头发呈束状,刮去鳞屑可见渗血点;无断发现象。
3.头部湿疮  与肥疮相鉴别。湿疮生头部,有丘疱疹、糜烂、流滋、结痂等多形性损害;瘙痒;一般不脱发。
4.手部湿疮  与鹅掌风相鉴别。手部湿疮常对称发生;皮损多形性,边界不明显;痒剧;可反复发作。
5.掌跖角化病  与鹅掌风、脚湿气脱屑型相鉴别。本病多自幼年即发病;手掌、足底有对称性的角化和皲裂,无水疱等炎症反应。
6.白癜风  与紫白癜风相鉴别。白癜风皮损为纯白的色素脱失斑,白斑中毛发也白,边界明显;无痛痒;也不传染。
7.风热疮  与紫白癜风相鉴别。风热疮有母斑存在,然后继发子斑,皮疹淡红色,皮损长轴沿肋骨方向排列;瘙痒剧烈;有自限性。
【治疗】
本病以杀虫止痒为主要治法,必须彻底治疗。抗真菌西药有一定优势,可中西药合用。
1. 辨证论治
(1)内治  癣病以外治为主,若皮损广泛,自觉症状较重,或抓破染毒者,则宜内治、外治相结合为宜。
① 风湿毒聚证
证候:肥疮、鹅掌风、脚湿气,症见皮损泛发,蔓延浸淫,或大部分头皮毛发受累,黄痂堆积,毛发脱头秃;或手如鹅掌,皮肤粗糙,或皮下水疱;或趾丫糜烂、浸渍剧痒;苔薄白,脉濡。
治法:祛风除湿,杀虫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地肤子、白鲜皮、威灵仙,或苦参汤加白藓皮、威灵仙。
② 湿热下注证
证候:脚湿气伴抓破染毒,症见足丫糜烂,渗流臭水或化脓,肿连足背,或见红丝上窜,胯下臖核肿痛;甚或形寒高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消肿。
方药:湿重于热者,用萆薢渗湿汤;湿热兼瘀者,用五神汤;湿热并重者,用龙胆泻肝汤。
(2)外治
① 白秃疮、肥疮  采用拔发疗法。其方法为剪发后每天以0.5%明矾水或热肥皂水洗头,然后在病灶敷药(敷药宜厚)用薄膜盖上,包扎或戴帽固定。每天如上法换药1次。敷药1周病发比较松动时,即用镊子将病发连根拔除(争取在3天内拔完)。拔发后继续薄涂原用药膏,每天1次,连续2~3周。
②鹅掌风、脚湿气
水疱型  可选用1号癣药水、2号癣药水、复方土槿皮酊外搽;二矾汤熏洗;鹅掌风浸泡方或藿黄浸剂(藿香30g,黄精、大黄、皂矾各12g,醋1kg)浸泡。
糜烂型  可选1:1500高锰酸钾溶液、3%硼酸溶液、二矾汤,或半边莲60g煎汤待温,浸泡15分钟,次以皮脂膏或雄黄膏外搽。
脱屑型  可选用以上软膏外搽,浸泡剂浸泡。如角化增厚较剧,可选以10%水杨酸软膏厚涂,外用油纸包扎,每晚1次,使其角质剥脱,然后再用抗真菌药物,也可用市售治癣中成药。
③灰指甲  每日以小刀刮除病甲变脆部分,然后用棉花蘸2号癣药水或3%冰醋酸浸涂。或鹅掌风浸泡方浸泡;白凤仙花捣烂敷病甲上;或采用拔甲方法。
④圆癣  可选用1号癣药水、2号癣药水、复方土槿皮酊等外搽。阴癣由于患部皮肤薄嫩,不宜选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物,若皮损有糜烂痒痛者,宜选用青黛膏外涂。
⑤紫白癜风  用密陀僧散外用茄子片蘸药涂搽患处,或用2号癣药水,或1%土槿皮酊外搽,每天2~3次。治愈后,继续用药1~2周,以防复发。
2.其他疗法
(1)头癣  内服药一般单独使用。灰黄霉素:儿童按5mg/(kg·d),分3次口服,成人0.6~0.8g/日,1次或者2次服,疗程21日。伊曲康唑:儿童按5mg/(kg·d),疗程6周。灰黄霉素及伊曲康唑为脂溶性,多吃油脂食物可促进药物吸收。特比萘芬:儿童体重<20kg者62.5mg/日,20kg~40kg者125mg/日,>40kg者250mg/日,疗程6周。肝功能不良者以上三种药物应慎用。
(2)体癣和股癣  皮损较广泛内服药可选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等。
外用药物同时可选水杨酸苯甲酸酊、复方雷琐辛搽剂、10%冰醋酸溶液、1%~2%咪唑类霜剂或溶液、1%特比萘芬软膏等。每日1~2次,疗程2周以上。
(3)手癣和足癣  内服药可选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或氟康唑。伊曲康唑0.4g/日,连服1周;特比萘芬0.25g/日,连服1月;氟康唑0.15g/1次/周,连服3~4次。对既往有肝脏病史者应慎用。
外用咪唑类溶液或霜剂,亦可用水杨酸制剂,1~2次/日。皮肤干燥甚至皲裂者,用软膏剂,局部封包疗效更好。
(4)花斑癣  皮损面积广泛者,内服伊曲康唑0.2~0.4g/日,至真菌培养阴性为止,以后改为每月1次0.2g伊曲康唑,防止复发。
外用可选5~10%硫磺软膏、50%丙二醇、咪唑类及丙烯胺类霜剂或溶液,1~2次/日,连用2周。
【预防与调护】
1.加强癣病基本知识的宣传,对预防和治疗要有正确的认识。
2.注意个人、家庭及集体卫生。对幼儿园、学校、理发室、浴室、旅店等公共场所要加强卫生管理。
3.对已有患者要早发现,早治疗,坚持治疗,巩固疗效。对患癣病的动物也要及时处理,以消除传染源。
4.要针对不同癣病传染途径做好消毒灭菌。白秃疮、肥疮要注意理发工具及患者梳、帽、枕巾等的灭菌;脚湿气要注意保持足部干燥,勿与他人共用洗脚盆、浴巾、鞋袜等,鞋袜宜干爽透风,并经常洗涤、曝晒;圆癣、阴癣、紫白癜风患者的内衣、裤、床单等要常洗换、曝晒,并宜煮沸消毒。
第七节    虫咬皮炎
虫咬皮炎是被致病虫类叮咬,接触其毒液或虫体的毒毛而引起的一种皮炎。较常见的致病害虫有蠓、螨、隐翅虫、刺毛虫、跳蚤、虱类、臭虫、飞蛾、蜂等。其特点是:皮肤上呈丘疹样风团,上有针尖大小的瘀点、丘疹或水疱,呈散在性分布。
【病因病机】
人体皮肤被昆虫叮咬接触其毒液,或接触虫体的有毒毛刺,邪毒侵入肌肤,与气血相搏;或禀性不耐,过敏而成本病。
【诊断】
本病多见于昆虫孽生的夏秋季节,好发于暴露部位。尤以小儿及青少年多见。
皮损以丘疹、风团或瘀点为多见,亦可出现红斑、丘疱疹或水疱,皮损中央常可见有刺吮点,散在分布或数个成群。由于搔抓而水疱破裂,引起糜烂,有的可引起继发感染,或局部臖核肿大。
自觉奇痒,灼热红肿或疼痛,一般无全身不适,严重者有畏寒发热,头痛,恶心,胸闷,呼吸困难等全身中毒症状。
因虫类不同,其皮损表现也有差异。
1.蠓虫皮炎  叮咬后局部出现瘀点和黄豆大小的风团,奇痒,个别发生水疱,甚至引起丘疹性荨麻疹。
2.螨虫皮炎  粟米到黄豆大小的红色丘疱疹,或为紫红色的肿块或风团,有时可见到虫咬的痕迹,或因搔抓而有抓痕和血痂。
3.隐翅虫线状皮炎  皮损多呈线状或条索状红肿,上有密集的丘疹,水疱或脓疱。自觉灼热,疼痛。
4.桑毛虫皮炎  皮损为绿豆到黄豆大小的红色斑丘疹、丘疱疹或风团,剧痒。
5.松毛虫皮炎  皮损为斑疹、风团,间有丘疹、水疱、脓疱、皮下结节等。不少患者伴有关节红肿疼痛,甚至化脓。但脓液培养无细菌生长。
6.蜂螫皮炎  伤处有烧灼感,或显著的痛痒感。如被群蜂同时螫伤,可产生大面积的肿胀。可伴有头晕、恶心、呕吐等症状,严重者可晕厥。
【治疗】
本病以预防为主,发病后清热解毒止痒为主要治法。外治是关键。
1.辨证论治
(1)内治    本病外治为主,轻者外治可愈,重者内、外合治。
热毒蕴结证
证候:皮疹较多,成片红肿,水疱较大,瘀斑明显,局部附近臖核肿大;伴畏寒,发热,头痛,恶心,胸闷;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消肿止痒。
主药:五味消毒饮合黄连解毒汤加地肤子、白鲜皮、紫荆皮,或内服蛇药片。
(2)外治
①初起红斑、丘疹、风团等皮损,用1%薄荷三黄洗剂(即三黄洗剂加薄荷脑1克)外搽。
②生于毛发处者,剃毛后外搽50%百部酊杀虫止痒。
③感染邪毒,水疱破后糜烂红肿者,可用马齿苋煎汤湿敷,再用青黛散油剂涂搽;或外用颠倒散洗剂外搽。
④松毛虫、桑毛虫皮炎可用橡皮膏粘去毛刺,外涂5%碘酒。
⑤蜂螫皮炎,先拔去毒刺,火罐吸出毒汁,消毒后外用紫金锭磨水涂。
2.其他疗法
(1)外涂1%~2%薄荷或炉甘石洗剂或多或5%樟脑乙醇外涂止痒。隐翅虫皮炎外用肥皂水或1:5000~1:8000 高锰酸钾溶液湿敷,再涂1:10聚维酮碘溶液。虱病可用1%γ-666霜。
(2)内服可选抗组织胺药物。
【预防与调护】
1.保持环境清洁卫生,消灭害虫。
2.衣服、被褥应勤洗勤晒,防虫藏身。
3.儿童户外玩耍,要涂防虫叮咬药物。
4.发病期间忌海鲜鱼腥发物,多饮水,多吃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第八节    疥疮
疥疮是由疥虫(疥螨)寄生在人体皮肤所引起的一种接触传染性皮肤病。其特点是:夜间剧痒,在皮损处有灰白色、浅黑色或普通皮色的隧道,可找到疥虫。俗称虫疥、癞疥、干疤疥等。继发感染者,称脓窝疥。
【病因病机】
疥疮是由人型疥虫通过密切接触而传染。其传染性很强,在一家人或集体宿舍中可相互传播,或使用患者用过而未经消毒的衣服、被席、用具等,由疥虫传染而得。本病发生后,患者常伴有湿热之邪郁于肌肤的症状。
【诊断】
1.临床表现  本病传染性极强,冬春季多见。易在集体生活的人群中和家庭内流行。
皮损好发于皮肤薄嫩和皱褶处,如手指侧、指缝、腕肘关节屈侧、腋窝前缘、女性乳房下、少腹、外阴、腹股沟、大腿内侧等处。头面部和头皮、掌跖一般不易累及,但婴幼儿例外。
皮疹主要为红色小丘疹、丘疱疹、小水疱、隧道、结节和结痂。水疱常见于指缝。结节常见于阴囊、少腹等处。隧道为疥疮的特异性皮疹,长约0.5mm,弯曲,微隆起,呈淡灰色或皮色,在隧道末端有1个针头大的灰白色或微红的小点,为疥虫隐藏的地方。如不及时治疗,迁延日久,则全身遍布抓痕、结痂、黑色斑点,甚至脓疱。病久者男性皮损主要在阴茎、阴囊有结节;女性皮损主要在小腹、会阴部。
患者常有奇痒,遇热或夜间尤甚,常影响睡眠。
2.实验室检查  刮取皮损部位,阳性标本可找到疥螨或椭圆形、淡黄色的薄壳虫卵。
【鉴别诊断】
1.寻常痒疹  好发于四肢伸侧;丘疹较大;多数自幼童开始发病;常并发腹股沟淋巴结肿大。
2.皮肤瘙痒症  好发于四肢,重者可延及全身;皮损主要为抓痕、血痂和脱屑,无疥疮特有的丘疹、水疱和隧道。
3.丘疹性荨麻疹  多见于儿童;好发于躯干与四肢;皮疹主要表现为红斑与风团,皮疹似梭形,顶部有小丘疹或小水疱。
4.虱病  主要表现为躯干或会阴部位皮肤瘙痒及血痂,指缝无皮疹;在衣缝处或毛发部位常可找到虱子或虫卵。
【治疗】
本病以杀虫止痒为主要治法。必须隔离治疗,一般以外治为主。
1.辨证论治
(1)内治  一般本病不需内服药,若抓破染毒,需内、外合治。
湿热蕴结证
证候:皮损以水疱多,丘疱疹泛发,壁薄液多,破流脂水,浸淫糜烂,或脓疱多,或起红丝走窜,臖核肿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湿,解毒杀虫。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三妙丸加地肤子、白鲜皮、百部、苦参。
(2)外治
①疥疮以外治杀虫为主。硫磺治疗疥疮,古今皆为常用特效药物。临床多与水银、雄黄等杀虫药配用,以油调敷,或与大枫子、蓖麻仁等有油脂之果仁捣膏用之。目前临床常用5%~20%的硫黄软膏,小儿用5%~10%,成人用10%~15%,若患病时间长,可用20%,但浓度不宜过高,否则易产生皮炎;亦可用含水银的制剂一扫光或雄黄软膏等外搽。
②涂药方法:先以花椒9g、地肤子30g,煎汤外洗,或用温水肥皂洗涤全身后,再擦药。一般先擦好发部位,再涂全身。每天早、晚各涂1次,连续3天,第4天洗澡,换洗席被,此为1个疗程。一般治1~2个疗程,停药后观察1周左右,如无新皮损出现,即为痊愈。因为疥虫卵在产生后1周左右,才能发育为成虫,故治疗以1周为妥。
2.其他疗法
25%苯甲酸苄酯乳剂,杀虫力强,刺激性低,每日搽药1~2次,共2~3日。或1%γ-666霜,有较强杀螨作用,无臭味,但有毒性,一般只搽1次,成人用量不超过30g,24小时后用温水洗澡,此药大量吸收后可较长时间在脂肪组织中积蓄,排出较慢。大面积宜慎用。一次未愈者,一般需隔1~2周方可重复使用。儿童及孕妇禁用。
【预防与调护】
1.加强卫生宣传及监督管理,对公共浴室、旅馆、车船上的衣被应定期严格消毒。
2.注意个人卫生,勤洗澡,勤换衣服,被褥常洗晒。
3.接触疥疮患者后,用肥皂水洗手。患者所用衣服、被褥、毛巾等均需煮沸消毒,或在阳光下充分曝晒,以便杀灭疥虫及虫卵。
4.彻底消灭传染源,注意消毒隔离。家庭和集体宿舍患者应分居,并积极治疗,以杜绝传染源。
5.发病期间忌食辛燥鱼腥发物。
第九节    湿疮
湿疮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湿疹。其特点是:具有对称分布,多形损害,剧烈瘙痒,倾向湿润,反复发作,易成慢性等。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急性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本病男女老幼皆可发病,但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无明显季节性,但冬季常复发。根据皮损形态不同,名称各异,如浸淫全身,滋水较多者,称为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为血风疮或粟疮。根据发病部位的不同,其名称也不同,如发于耳部者,称为旋耳疮;发于手部者,称为  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肾囊风;发于脐部者,称为脐疮;发于肘、膝弯曲部者,称为四弯风;发于乳头者,称为乳头风。
【病因病机】
由于禀赋不耐,饮食失节,或过食辛辣刺激荤腥动风之物,脾胃受损,失其健运,湿热内生,又兼外受风邪,内外两邪相搏,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所致。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湿恋有关;慢性者则多病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乃致肌肤甲错。发于小腿者则常由经脉弛缓、青筋暴露,气血运行不畅,湿热蕴阻,肤失濡养所致。《医宗金鉴·血风疮》指出:“此证由肝、脾二经湿热,外受风邪,袭于皮肤,郁于肺经,致遍身生疮。形如粟米,搔痒无度,抓破时,津脂水浸淫成片,令人烦躁、口渴、搔痒,日轻夜甚。”指出本病的发生与心、肺、肝、脾四经的病变有密切的关系。
【诊断】
1.急性湿疮  相当于西医急性湿疹。
本病起病较快,皮损常为对称性,原发性和多形性(常有红斑、潮红、丘疹、丘疱疹、水疱、脓疱、流滋、结痂并存)。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亦可泛发全身,但常以头面、耳后、手足、阴囊、外阴、肛门等,多成对称分布。病变常为片状或弥漫性,无明显边界。皮损为多数密集的粟粒大小的丘疹、丘疱疹,基底潮红,由于搔抓,丘疹、丘疱疹或水疱顶端抓破后流滋、糜烂及结痂 ,皮损中心较重,外周有散在丘疹、红斑、丘疱疹,故边界不清。如不转化为慢性,1~2个月脱去痂皮而愈。自觉瘙痒剧烈,搔抓、肥皂热水烫洗、饮酒、食辛辣发物均可使皮损加重,瘙痒加剧,重者影响睡眠。搔抓染毒多致糜烂、渗液、化脓,并可发疖、臖核等。
2.亚急性湿疮  相当于西医亚急性湿疹。
常由急性湿疮未能及时治疗,或处理失当,致病程迁延所致。亦可初发即呈亚急性湿疮。皮损较急性湿疮轻,以丘疹、结痂、鳞屑为主,仅有少量水疱及轻度糜烂。自觉剧烈瘙痒,夜间尤甚。
3.慢性湿疮  相当于西医慢性湿疹。
常由急性和亚急性湿疮处理不当,长期不愈,或反复发作而成。部分病人一开始即表现为慢性湿疮的症状。
皮损多局限于某一部位,如小腿、手足、肘窝、膝窝、外阴、肛门等处。表现为皮肤肥厚粗糙,触之较硬,色暗红或紫褐色,皮纹显著或呈苔藓样变。皮损表面常附有鳞屑伴抓痕、血痂、色素沉着,部分皮损可出现新的丘疹或水疱,抓破后有少量流滋。发生于手足及关节部位者,常易出现皲裂,自觉疼痛影响活动。患者自觉瘙痒,呈阵发性,夜间或精神紧张,饮酒、食辛辣发物时瘙痒加剧。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时轻时重。
湿疮由于病因和性质有所不同,好发某些特部位,临床表现可有一定的特异性。常见特定部位的湿疮有以下几种:
(1)耳部湿疮  又称旋耳疮。多发生在耳后皱襞处,也可见耳轮上部及外耳道,皮损表现为红斑、流滋、结痂及皲裂,有时带脂溢性,常两侧对称。
(2)头部湿疮  多由染发、生发、洗发剂等刺激所引起。呈弥漫性,甚至累及整个头皮,可有脓性流滋,覆以或多或少的黄痂,痂多时可将头发粘结成团,或化脓染毒,发生臭味,甚至可使头发脱落。
(3)面部湿疮  常见于额部、眉部、耳前等处。皮损为淡色或微红的红斑,其上有或多或少的鳞屑,常对称,自觉瘙痒。由于面部要经常洗擦,或应用化妆品刺激,病情易反复发作。
(4)乳房湿疮  主要见于女性。损害局限于乳头,表现为潮湿、糜烂、流滋,上覆以鳞屑,或结黄色痂皮,反复发作,可出现皲裂,疼痛,自觉瘙痒,一般不化脓。
(5)脐部湿疮  皮损为位于脐窝的鲜红或暗红色斑片,或有糜烂、流滋、结痂,皮损边界清楚,不累及外周正常皮肤,常有臭味,自觉瘙痒,病程较长。
(6)手部湿疮  由于手是暴露部位,接触致病因素机会较多,故手部湿疮极为常见。好发于手背及指端掌面,可蔓延至手背和手腕部,皮损形态多样,边界不清,表现为潮红、糜烂、流滋、结痂。至慢性时,皮肤肥厚粗糙。因手指经常活动而皲裂 ,病程较长,顽固难愈。
(7)阴囊湿疮  为湿疮中常见的一种。局限于阴囊皮肤,有时可延至肛周,甚至阴茎部。有潮湿型和干燥型两种,前者表现为整个阴囊肿胀、潮红、轻度糜烂、流滋、结痂,日久皮肤肥厚,皮色发亮,色素加深;后者潮红、肿胀不如前者,皮肤浸润变厚,呈灰色,上覆鳞屑,且有裂隙,因经常搔抓则有不规则色素消失小片,瘙痒剧烈,夜间更甚,常影响睡眠和工作。
(8)小腿湿疮  好发于小腿下1/3内侧,常伴有青筋暴露,皮损呈局限性暗红色,弥漫密集丘疹、丘疱疹,糜烂、流滋,日久皮肤变厚,色素沉着。常伴发小腿溃疡。部分患者,皮损中心色素减退,可形成继发性白癜风。
(9)钱币状湿疮  是湿疮的一种特殊类型,因其皮损似钱币状而得名。常见于冬季,与皮肤干燥同时发生。皮损好发于手足背、四肢伸侧、肩、臀、乳房等处。皮损为红色小丘疹或丘疱疹,密集而成钱币状,滋水较多。慢性者,皮肤肥厚,表面有结痂及鳞屑,皮损的周围散发丘疹、水疱,常呈“卫星状”。自觉瘙痒剧烈,反复发作,不易治愈。
【鉴别诊断】
1.接触性皮炎    与急性湿疮鉴别。(表5-2)
表 5-2 急性湿疹与接触性皮炎鉴别
急性湿疹                 接触性皮炎
病  因        病因常不明确               常有明显的病因
部  位        不固定,常对称发生          常限于接触部位
皮  疹        多形性,丘疹,水疱等        较单一,有水肿、水疱,
边界弥漫不清               境界清楚
接触史        不明确                           有
主要症状      瘙痒剧烈                     痒或灼热感
转  归        常有复发倾向              去除病因,较快痊愈,
不再接触即不复发。
2.牛皮癣  与慢性湿疮相鉴别。本病好发于颈侧、肘、尾骶部,常不对称;有典型的苔藓样变,皮损倾向干燥;无多形性损害。
【治疗】
本病以清热利湿止痒为主要治法。急性者,以清热利湿为主;慢性以养血润肤为主。外治宜用温和的药物,以免加重病情。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 湿热蕴肤证
证候:发病快,病程短,皮损有潮红、丘疱疹,灼热瘙痒无休,抓破渗液流脂水;伴心烦口渴,身热不扬,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萆薢渗湿汤加减。水疱多,破后流滋多者,加土茯苓、鱼腥草;瘙痒重者,加紫荆皮、地肤子、白藓皮。
② 湿热浸淫证
证候:发病时间短,皮损面积大,色红灼热,丘疱疹密集,瘙痒剧烈,抓破脂水淋漓,浸淫成片;伴胸闷纳呆,身热不扬,腹胀便溏,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五味消毒饮加减。
③ 脾虚湿蕴证
证候:发病较缓,皮损潮红,丘疹,或丘疱疹少,瘙痒,抓后糜烂渗出,可见鳞屑;伴纳少,腹胀便溏,易疲乏;舌淡胖,苔白腻,脉弦缓。
治法:健脾利湿止痒。
方药:除湿胃苓汤或参苓白术散加紫荆皮、地肤子、白藓皮。
④ 血虚风燥证
证候:病程久,反复发作,皮损色暗或色素沉着,或皮损粗糙肥厚,剧痒难忍,遇热或肥皂水后瘙痒加重;伴有口干不欲饮,纳差,腹胀;舌淡,苔白,脉弦细。
治法:养血润肤,祛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或四物消风饮加丹参、鸡血藤、乌梢蛇。瘙痒不能入眠者,加珍珠母(先煎)、徐长卿、夜交藤、酸枣仁。
(2)外治
①急性湿疮  初起仅有潮红、丘疹,或少数水疱而无渗液时,外治宜清热安抚,避免刺激,可选用清热止痒的中药苦参、黄柏、地肤子、荆芥等煎汤温洗,或10%黄柏溶液、炉甘石洗剂外搽。若水疱糜烂、渗出明显时,外治宜收敛、消炎,促进表皮恢复,可选用黄柏、生地榆、马齿苋、野菊花等煎汤,或10%黄柏溶液、三黄洗剂等湿敷,或2%~3%硼酸水冷敷。再用青黛散麻油调搽,急性湿疮后期滋水减少时,外治宜保护皮损,避免刺激,促进角质新生,清除残余炎症,可选黄连软膏、青黛膏外搽。
②亚急性湿疮    外治原则为消炎、止痒、干燥、收敛,选用三黄洗剂、3%黑豆馏油、10%生地榆氧化锌油、2%冰片,5%黑豆馏油泥膏外搽。
③慢性湿疮  外治原则以止痒,抑制表皮细胞增生,促进真皮炎症浸润吸收为主,可选用各种软膏剂、乳剂,根据瘙痒及皮肤肥厚程度加入不同浓度的止痒剂、角质促成和溶解剂,一般可外搽青黛膏、5%硫磺软膏、5%~10%复方松馏油软膏, 10%~20%黑豆馏油软膏。
3.其他疗法
西医疗法
①内服以抗炎、止痒为目的,选用抗组胺药、镇静安定剂的应用。比如:扑尔敏、苯海拉明、多虑平、酮替芬、阿斯咪唑、氯雷他定、西替利嗪、咪唑斯汀等,可选其中1~2种药应用。急性期可选用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静脉给药,或用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疗法。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②外用药,急性期无渗液者用氧化锌油,渗出多用3%硼酸溶液湿敷,当渗出减少时,可用糖皮质激素霜剂,可与油剂交替使用。亚急性期,用糖皮质激素乳剂、糊剂。慢性期选用软膏、硬膏、涂膜剂。对顽固局限肥厚性损害可用糖皮质激素作局部皮内注射,1次/周,4~6次为1疗程。
【预防与调护】
1. 急性湿疮,忌用热水烫洗,忌用肥皂等刺激物洗患处。
2.湿疮患者,应避免搔抓,以防感染。
3.湿疮患者应忌食辛辣、鱼虾、鸡、鹅、牛、羊肉等发物,亦应忌食香菜、韭菜、芹菜、姜、葱、蒜等辛香之品。
4.急性湿疮或慢性湿疮急性发作期间,应暂缓预防注射各种疫苗和接种牛痘。
附:婴儿湿疮
婴儿湿疮是发于1~2岁婴儿的过敏性皮肤病。又称奶癣、胎  疮。相当于西医的婴儿湿疹。其特点是:好发在头面,重者可延及躯干和四肢,患儿常有家庭过敏史,多见于人工哺育的婴儿。
【病因病机】
由于禀性不耐,脾胃运行失职,内有胎火湿热,外受风湿热邪,两者蕴阻肌肤而成;或因消化不良、食物过敏、衣服磨擦、肥皂水洗等刺激而诱发。
【诊断】
皮损好发于颜面,多自两颊开始,渐侵至额部、眉间、头皮,反复发作,严重者可侵延颈部、肩胛部,甚至遍及全身。皮损形态多样,分布大多对称,时轻时重。在面部者,初为簇集的或散在的红斑或丘疹;在头皮或眉部者,多有油腻性的鳞屑和黄色发亮的结痂。病轻者,仅有淡红的斑片,伴有少量的丘疹、小水疱和小片糜烂流滋;病重者,红斑鲜艳,水疱多,以糜烂流滋为主。转为亚急性者,水疱减少,暗红色斑片,丘疹稀疏,附有鳞屑。若过分搔抓、磨擦、洗烫,则糜烂加重,流滋增多,并可向颈部、躯干、四肢蔓延。常因皮肤破损而继发感染,引起附近臖核肿痛,伴有发热,食欲减退,便干溲赤等全身症状。自觉阵发性剧痒,遇暖尤甚,以致患儿常将头面部在枕上或母亲衣襟上磨擦,或用手搔抓,烦躁,哭闹不安,常影响健康和睡眠。
临床常根据发病年龄及皮损特点分为以下三型。
1.脂溢型    多发于出生后1~2个月的婴儿。皮损在前额、面颊、眉周围,呈小片红斑,上附黄色鳞屑,颈部、腋下、腹股沟常有轻度糜烂。停乳后可痊愈。
2.湿型(渗出型)    多发于饮食无度,消化不良,外形肥胖3~6个月的婴儿。皮损有红斑、丘疹、水疱、糜烂、流滋。易继发感染而有发热,纳呆,吵闹,臖核肿大等症状。
3.干型(干燥型)    多发于营养不良瘦弱或皮肤干燥的1岁以上婴儿。皮损潮红、干燥、脱屑,或有丘疹和片状浸润,常反复发作。迁延难愈。
【治疗】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 胎火湿热证
证候:皮肤潮红,红斑水疱,抓痒流滋,甚则黄水淋漓、糜烂,结黄色痂皮;大便干,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凉血清火,利湿止痒。
方药:消风导赤汤加减。脂溢性者,加地骨皮、生山楂、白花蛇舌草;湿性者,加土茯苓、车前草、苍术、黄柏;干性者,加太子参、麦冬、女贞子。
② 脾虚湿蕴证
证候:初起皮肤暗淡,继而出现成片水疱,瘙痒,抓破后结薄痂;患儿多有消化不良,大便稀溏,或完谷不化;舌淡,苔白或白腻,脉缓。
治法:健脾利湿。
方药:小儿化湿汤加土茯苓、鱼腥草。
(2)外治
①脂溢性和湿性    用生地榆、黄柏煎水或马齿苋合剂、2%硼酸水外用冷湿敷,待流滋、糜烂减轻后,选用青黛散油、黄连油或蛋黄油外搽。
②干性    用三黄洗剂、黄柏霜外搽。
第十节    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指因皮肤或粘膜接触某些外界致病物质所引起的皮肤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在中医文献中没有一个统一的病名来概括接触性皮炎,而是根据接触物质的不同及其引起的症状特点而有不同的名称,如因漆刺激而引起者,称为漆疮;因贴膏药引起者,称为膏药风;接触马桶引起者,称为马桶癣等。其特点是发病前均有明显的接触某种物质的病史。
【病因病机】
由于患者禀赋不耐,皮肤腠理不密,接触某些物质,例如漆、药物、塑料、橡胶制品、染料和某些植物的花粉、叶、茎等,使毒邪侵入皮肤,蕴郁化热,邪热与气血相搏而发病。但体质因素是发病的主要原因,同一种物质,禀赋不耐者接触后发病,体质强盛者则并不发病。
【诊断】
本病发生前有明显的接触史,均有一定的潜伏期,第1次在4~5天以上,再次接触发病时间缩短,多数在数小时或1天左右。但强酸、强碱等强烈的刺激物,可立即发生皮损而无潜伏期。一般急性发病,常见于暴露部位。如面颈、四肢。皮损的形态、范围、严重程度取决于接触物质种类、性质、浓度、接触时间的久暂、接触部位和面积大小以及机体对刺激物的反应程度。
皮损边界清楚,多局限于接触部位,形态与接触物大抵一致。皮疹一般为红斑、肿胀、丘疹、水疱或大疱、糜烂、渗出等,一个时期内以某一种皮损为主。若为强酸、强碱或其他强烈化学物质接触,常可引起坏死或溃疡,若发生在组织疏松部位,如眼睑、包皮、阴囊处则表现为皮肤局限性水肿,皮肤光亮,表面纹理消失,无明确边缘。若患者反应强烈者,则皮疹不仅局限于接触部位,还可播散到其他部位,甚至泛发全身。
自觉瘙痒,烧灼感,重者疼痛。少数患者伴有怕冷、发热、头痛,恶心等全身症状。
病因去除和恰当处理后可在1~2周内痊愈。但反复接触或处理不当,可转变为亚急性或慢性,皮损表现为肥厚粗糙,呈苔藓样变。
【鉴别诊断】
1.急性湿疮    与接触性皮炎相鉴别。(表5-3)
表5-3  接触性皮炎与急性湿疮鉴别表
接触性皮炎                急性湿疮
病  史          接触史明确                 不明确
发  病          常突然急性发作              发作不突然
皮  疹          红斑、肿胀或丘疹、糜烂,     多形性
一个时期内以某一种为主。
部  位          接触部位               不定,常对称分布
边  界          清楚                      不清楚
复  发          不再接触过敏物即不复发       有复发倾向
2.颜面丹毒    无异物接触史;全身症状严重,常有寒战,高热,头痛,恶心等症状;皮疹以水肿性红斑为主,形如云片,色若涂丹;自感灼热,疼痛而无瘙痒。
【治疗】
本病以清热祛湿止痒为主要治法。首先应脱离接触过敏物质,否则治疗无效。急性者,以清热祛湿为主;慢性者,以养血润燥为主。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 风热蕴肤证
证候:起病较急,好发头面部,皮损色红,肿胀轻,其上为红斑或丘疹,自觉瘙痒,灼热;心烦,口干,小便微黄;舌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紫荆皮(花)、僵蚕。
② 湿热毒蕴证
证候:起病急骤,皮损面积较广泛,其色鲜红肿胀,上有水疱或大疱,水疱破后则糜烂渗液,自觉灼热瘙痒;伴发热,口渴,大便干,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祛湿,凉血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合化斑解毒汤加减。黄水多者,加土茯苓、紫荆皮、马齿苋;红肿面积广泛者,加酒军、紫荆皮、桑白皮。
③ 血虚风燥证
证候:病程长,病情反复发作,皮损肥厚干燥有鳞屑 ,或呈苔藓样变,瘙痒剧烈,有抓痕及结痂;舌淡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养血润燥,祛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合消风散加减。瘙痒甚,加僵蚕、紫荆皮、徐长卿。
(2)外治    用药宜简单、温和、勿刺激性。找出致病原因,去除刺激物质,避免再接触。
①皮损以红斑、丘疹为主者,选用三黄洗剂、或炉甘石洗剂外搽,或选用青黛散冷开水调涂,或1%~2%樟脑、5%薄荷脑粉剂外涂,每天5~6次。若有大量渗出、糜烂,选用 绿茶、马齿苋、黄柏、羊蹄草、石韦、薄公英、桑叶等组方煎水湿敷,或用3%硼酸溶液、10%黄柏溶液湿敷。漆疮可用鬼箭羽、冬桑叶、杉木屑煎水湿敷或洗涤。
②糜烂、结痂者,选用青黛膏、清凉油乳剂或2%雷琐辛硫黄糊剂等外搽。
③皮损肥厚粗糙,有鳞屑,或呈苔藓样者,选用软膏或霜剂,如3%黑豆馏油、糠馏油或皮质类固醇激素类软膏。
【预防与调护】
1.不宜用热水或肥皂水洗澡,避免磨擦搔抓,禁用刺激性强的外用药物。
2.多饮水,并给以易消化的饮食,忌食辛辣、油腻、鱼腥等发物。
3.明确病因,避免继续接触过敏物质。
4.与职业有关者,应改进工序及操作过程,加强防护措施。
第十一节    药  毒
药毒是指药物通过口服、注射或皮肤粘膜直接用药等途径,进入人体内所引起的皮肤或粘膜的急性炎症反应。相当于西医的药物性皮炎,亦称药疹。其特点:是发病前有用药史,并有一定的潜伏期,常突然发病,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病因病机】
总由禀赋不耐,邪毒侵犯所致。风热之邪侵袭腠理,入里化热,热入营血,血热妄行,溢于肌肤;或禀血热之体,受药毒侵扰,火毒炽盛,燔灼营血,外发皮肤,内攻脏腑;或禀湿热之体,受药毒侵扰,体内湿热蕴蒸,郁于肌肤;病久药毒灼伤津液,气阴两伤,肌肤失养。久病阴液耗竭,阳无所附,浮越于外,病重而危殆。
引起本病的药物较多,任何一种药物在一定条件下都有引起药疹的可能,常引起药疹的药物有抗生素类、解热镇痛类、磺胺类、苯巴比妥类、安眠药及各种预防接种的生物制品。近年来也有某些中药、中成药引起药疹的报道。
【诊断】
1. 临床表现   本病表现复杂,基本具有以下特征:
(1)发病前有用药史。
(2)有一定的潜伏期,第1次发病多在用药后5~20天内,重复用药常在24小时内发生,短者甚至在用药后瞬间或数分钟内发生。
(3)突然发病,自觉灼热瘙痒,重者伴有发热,倦怠,纳差,大便干燥,小便黄赤等全身症状。
(4)皮损形态多样,颜色鲜艳,分布为全身性,对称性,可泛发或仅限于局部。
2. 常见类型
(1)荨麻疹样型   皮损同荨麻疹,但较一般荨麻疹色泽更红艳,持续不退,剧痒刺痛,重者出现口唇、包皮等皮肤粘膜疏松部位的血管神经性水肿。
(2)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型   皮疹为针头至米粒大小的丘疹或斑丘疹,稀疏或密集分布,有自上而下的发疹顺序,以躯干为主,也可扩展到四肢。皮损焮红灼热,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3)多形红斑样型   皮疹为豌豆至蚕豆大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或丘疹,中央常有水疱,边缘带紫色,对称性发生于全身,以四肢为多,常伴有发热,关节痛,腹痛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口腔、外阴粘膜也出现水疱,糜烂,疼痛剧烈。
(4)固定红斑型   皮疹为限局性圆形或椭圆形水肿性红斑,颜色鲜红或紫红。重者,中央有水疱,愈后留色素沉着,发作愈频则色素越深,再次服用同种药物后则在同一部位发生,也可同时增加新的损害,数目可单个或多个,皮疹可发生于全身任何部位,但以口唇及口周、龟头、肛门等皮肤粘膜为最常见。
(5)剥脱性皮炎型   此型较为严重。起病较急,呈进行性加重。初期多为麻疹、猩红热样表现,继而全身皮肤潮红、肿胀、呈鲜红色或棕红色,大量脱屑,手足部可出现袜套样剥脱,脱屑大约持续1月左右 ,重者毛发、指甲都可以脱落;可伴有恶寒、高热(39℃~40℃以上),烦躁口渴,甚至有肝肾损害而出现昏迷、衰竭。部分可出现糜烂、渗出、结痂。病程常超过1月,甚至更长。
(6)大疱性表皮松解型   此型为本病中最严重的一种,死亡率高。其发病重,常伴有高热、烦躁,严重者可出现神昏谵语,甚至昏迷。皮疹为大片鲜红色或紫红色斑片,自觉灼痛,迅速出现松弛性水疱及大疱,形似烫伤,尼氏征阳性,大疱易擦破,创面为牛肉样红色。口腔、支气管、食管、眼结膜等粘膜以及心肝肾等内脏均可同时受累。
(7)湿疹皮炎样型   此型特殊,部分病人可因外用药物过敏引起发生接触性皮炎后,再经内服、注射或外用相同或类似药物后,导致发生泛发性或对称性湿疹样损害的皮疹,自觉剧烈瘙痒,或有发热不适等全身症状。
3. 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检查  白细胞数增多,常伴有嗜酸性白细胞增高。
(2)若多脏器受累者  可见肝功异常,血清转氨酶增高;肾功异常,血尿,蛋白尿,血尿素氮,肌酐增高;心脏受累,可见心电图异常。
【鉴别诊断】
1. 麻疹  发病前先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如鼻流清涕,眼结膜充血,怕光,发热2~3天;口腔颊粘膜可见小点状白色科泼力克氏斑。
2. 猩红热  皮疹出现前全身症状明显,高热、头痛、咽痛等;典型者,有杨梅舌,口周苍白圈。
【治疗】
停用一切可疑药物,以清热利湿解毒为主。重症宜中西医结合治疗。
1. 辨证论治
(1)内治
① 湿毒蕴肤证
证候:皮疹为红斑、丘疹、风团、水疱、甚则糜烂渗液,表皮剥脱;伴灼热剧痒,口干,大便燥结,小便黄赤,或有发热;舌红,苔薄白或黄,脉滑或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方药:萆薢渗湿汤加减。伴发热,加生石膏;肿胀糜烂者,加白茅根、茵陈;剧烈瘙痒者,加白鲜皮;大便燥结者,加生大黄。
② 热毒入营证
证候:皮疹鲜红或紫红,甚则紫斑、血疱,灼热痒痛;伴高热,神志不清,口唇焦燥,口渴不欲饮,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少或镜面舌,脉洪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护阴。
方药:清营汤加减。神昏谵语者,加服紫雪丹或安宫牛黄丸;尿血者,加大小蓟、侧柏叶;热盛者,加生石膏、牡丹皮。
中成药:清开灵注射液4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滴入,每日一次,用药7天左右。
③ 气阴两虚证
证候:严重药疹后期大片脱屑,伴低热,神疲乏力,气短,口干欲饮;舌红,少苔,脉细数。
治则:益气养阴清热。
方药:增液汤合益胃汤加减。脾胃虚弱者,加茯苓、白术、山药、黄芪。
(2)外治:
① 皮损潮红无渗出者,用马齿苋或大青叶煎汤外洗,或炉甘石洗剂外涂。
② 皮损潮红肿胀、糜烂渗出者,用马齿苋或黄柏煎汤冷湿敷,青黛散麻油调敷。皮损脱屑干燥,用麻油或甘草油外擦;皮损结痂,用棉签蘸麻油或甘草油揩痂皮。
2. 其他疗法
西医治疗
①一般药疹,使用抗组胺药物,维生素C和钙剂。
②重症药疹,宜采用中西医结合疗法,除运用上述内治、外治方法外,宜早期足量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如氢化可的松300~400mg或地塞米松10~15mg,维生素C2~3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1000~2000ml中,静脉滴注。至病情缓解后,改为强的松或地塞米松口服。必要时配合抗生素以防止继发感染。
【预防与调护】
1.预防本病发生的关键是合理用药。用药前必须询问患者有否药物过敏史。对青霉素及抗毒血清制剂,用药前要做过敏试验。
2. 用药过程中要注意观察用药后的反应,遇到全身出疹,瘙痒,要考虑药疹的可能,及时诊断,及时处理。
3. 多饮开水,忌食腥辣发物。
4. 皮损忌用热水烫洗或搔抓。
5. 重症药疹,应按危重患者进行护理。
第十二节    风瘙痒
风瘙痒是一种自觉瘙痒而无明显原发性皮肤损害,以瘙痒为主要症状的皮肤感觉异常
的皮肤病,亦称痒风。如《外科证治全书·痒风》记载:“遍身瘙痒,并无疮疥,搔之不止。”相当于西医的皮肤瘙痒症。其特点是:皮肤阵发性瘙痒,搔抓后常出现抓痕、血痂、色素沉着和苔藓样变等继发性损害。临床上有局限性、泛发性两种。局限性者以阴部,肛门周围最为多见,泛发性者可泛发全身。本节仅叙述全身性皮肤瘙痒症。
【病因病机】
禀性不耐,血热内蕴,外感之邪侵袭,则易血热生风,因而致痒;久病体弱,气血亏虚,风邪乘虚外袭,血虚易生风,肌肤失养,而致本病;饮食不节,过食辛辣、油腻、酒类,损伤脾胃,湿热内生,化热生风,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怫郁于皮肤腠理,而发本病。
【诊断】
1. 临床表现  好发于老年及青壮年,多见于冬季,少数也有夏季发作者。
主要表现为阵发性瘙痒,尤以夜间为重。饮酒之后,情绪变化,被褥温暖及搔抓摩擦,使瘙痒发作或加重。无原发性皮肤损害,由于剧烈搔抓,可引起条状表皮剥脱和血痂,亦可有湿疹样变,苔藓样变及色素沉着等继发性皮损。
患者常因瘙痒剧烈,影响睡眠,伴有头晕,精神忧郁及食欲不振等症状。
发生于秋末及冬季,因气温骤冷所诱发者,称冬季瘙痒症。因温热、汗液为诱因而引起瘙痒者,称夏季瘙痒症。
2.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全身性皮肤瘙痒症与神经衰弱、甲状腺功能异常,肝胆疾患等内部疾病有关时,需做相关检查。
【鉴别诊断】
1. 虱病  虽有全身皮肤瘙痒,但主要发生在头部、阴部,并可找到成虫或虱卵,有传染性。
2. 疥疮  好发于皮肤皱褶处,皮疹以丘疱疹为主,遂道一端可挑出疥螨。
【治疗】
本病治疗以祛风清热凉血为治则,对并发内部疾病时,及时寻找原因,采用标本兼顾,内外兼治的方法。
1. 辨证论治
(1)内治
①风热血热证
证候:皮肤瘙痒剧烈,遇热更甚,皮肤抓破后有血痂;伴心烦,口渴,小便色黄,大便干燥;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止痒。
方药:消风散合四物汤加减。血热盛者,加牡丹皮、浮萍;风盛者,加全蝎、防风;夜间痒甚者,加蝉衣、牡蛎、珍珠母。
②湿热内蕴证
证候:瘙痒不止,抓破后继发感染或湿疹样变;伴口干口苦,胸胁闷胀,纳谷不香,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瘙痒剧烈者,加白鲜皮、刺蒺藜;大便秘结者,加大黄。
③血虚肝旺证
证候:一般以老年人多见,病程较久,皮肤干燥,抓破后可有少量脱屑,血痕累累;如情绪波动,可引起发作或瘙痒加剧;伴头晕眼花,失眠多梦;舌红,苔薄,脉细数或弦数。
治法:养血平肝,祛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年老体弱者,重用黄芪、党参;瘙痒甚者,加全蝎、地骨皮;皮损肥厚者,加阿胶、丹参。
(2)外治:
①全身皮肤瘙痒者,可选用百部酊、苦参酒外搽。
②皮损有湿疹样变者,用三黄洗剂外搽,每日3~4次。
③各型瘙痒症,可用药浴或熏洗,熏蒸疗法,矿泉浴等。
④皮肤干燥发痒者,可外用黄连膏等各种润肤膏薄搽。
2. 其他疗法
(1)全身疗法  主要为镇静止痒,可应用各种抗组胺类和镇静类药物,亦可选用盐酸普鲁卡因静脉封闭疗法或选用钙剂。
(2)局部疗法  按季节及个体皮肤情况选用各种剂型,一般夏季用水剂,冬季用霜剂为好。
(3)耳针疗法  取穴枕部、神门、肺区、肾上腺,埋针或埋豆,每周1次。
【预防与调护】
1. 忌饮酒类,少食鱼、虾、蟹等动风发物,多食蔬菜水果。
2. 避免用搔抓、摩擦或热水烫洗等方式止痒,不用碱性强肥皂洗澡。
3. 内衣柔软宽松,宜穿棉织品或丝织品,不宜穿毛织品。
4. 平素调畅情志,避免劳累,保持心情舒畅。
第十三节    瘾  疹
瘾疹是一种以皮肤出现红色或苍白色风团,时隐时现的瘙痒性、过敏性皮肤病。《诸病源候论·风瘙身体瘾疹候》中曰:“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瘾疹。”相当于西医的荨麻疹。其特点是:皮肤上出现瘙痒性风团,发无定处,骤起骤退,退后不留痕迹。
【病因病机】
先天禀赋不足,卫外不固,风邪乘虚侵袭所致; 或表虚不固,风寒、风热外袭,客于肌表,致使营卫失调而发; 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肥厚,或肠道寄生虫,使肠胃积热,复感风邪,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郁于皮毛腠理之间而发。此外,情志内伤,冲任不调,肝肾不足,血虚生风生燥,阻于肌肤也可生成。对食物、生物制品、肠道寄生虫等过敏亦发作本病。
【诊断】
1. 临床表现  本病可以发生于任何年龄、季节。
发病突然,皮损可发生于任何部位,出现形态不一,大小不等的红色或白色风团,境界清楚,一般迅速消退,不留痕迹,以后不断成批出现,时隐时现。如单纯发生在眼睑、口唇、阴部等组织疏松处,出现浮肿,边缘不清,而无其他皮疹者,称为游风;其局部不痒或轻微痒感,或麻木胀感,水肿经2~3天消退,也有持续更长时间者,消退后不留痕迹。
自觉灼热、瘙痒剧烈;部分患者可有怕冷、发热等症状;如侵犯消化道粘膜,可伴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症状;喉头和支气管受累时可导致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有明显气闷窒息感,甚至发生晕厥。
根据病程长短,可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种。急性者发作数天至1~2周;慢性者,反复发作,迁延数月,经年不断。
皮肤划痕试验阳性。
2.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血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若伴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高及中性粒细胞的百分比增多。
【鉴别诊断】
1. 丘疹性荨麻疹  为风团性丘疹或小水疱;好发于四肢、臀、腰等处;夏季儿童多见。
2. 阑尾炎  伴有腹痛的荨麻疹需要与外科急腹症如阑尾炎等区别,后者右下腹疼痛较著,有压痛,血液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多。
【治疗】
首先寻找病因并加以去除。对难于发现病因的大多数情况常是对症治疗。
1. 辨证论治
(1)内治
①风寒束表证
证候:风团色白,遇寒加重,得暖则减;恶寒怕冷,口不渴;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
治法:疏风散寒止痒。
方药:麻黄桂枝各半汤加减。恶寒怕冷者,加炙黄芪、炒白术、防风。
②风热犯表证
证候:风团鲜红,灼热剧痒,遇热加重,得冷则减;伴有发热,恶寒,咽喉肿痛;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减。风团鲜红灼热者,加牡丹皮、赤芍;口渴者,加玄参、天花粉;瘙痒剧烈者,加刺蒺藜、珍珠母。
③胃肠湿热证
证候:风团片大、色红、瘙痒剧烈;发疹的同时伴脘腹疼痛,恶心呕吐,神疲纳呆,大便秘结或泄泻;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疏风解表,通腑泄热。
方药:防风通圣散加减。大便稀去大黄,加薏苡仁;恶心呕吐者,加半夏、茯苓、竹茹;有肠寄生虫者,加乌梅、使君子、槟榔。
④血虚风燥证
证候:反复发作,迁延日久,午后或夜间加剧;伴心烦易怒,口干,手足心热;舌红,少津,脉沉细。
治法:养血祛风,润燥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心烦失眠者,加炒枣仁、夜交藤;瘙痒较甚者,加首乌、刺蒺藜。
(2)外治
①炉甘石洗剂外搽。
②香樟木或晚蚕砂30~60g,煎汤熏洗。
2. 其他疗法
(1)西医治疗   急性者可选用抗组胺制剂,钙剂,硫代硫酸钠等。严重者,可短期内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发疹急骤而广泛,或喉头水肿,呼吸困难,或伴胃肠道症状,可皮下或肌肉注射0.1%肾上腺素,或静脉滴注氢化可的松或地塞米松。
(2)出现喉头水肿窒息严重者,必要时行气管切开术。
(3)针刺   皮疹发于上半身者,取穴曲池、内关;发于下半身者,取穴血海、足三里、三阴交;发于全身者,配风市、风池、大椎、大肠俞等。耳针取穴肝区、脾区、肾上腺、皮质下、神门等。
(4)神厥穴拔罐,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
【预防与调护】
1. 禁用或禁食某些对肌体过敏的药物或食物,避免接触致敏物品,积极防治某些肠道寄生虫病。
2. 忌食鱼腥虾蟹、辛辣、葱、酒等。
3. 注意气温变化,自我调摄寒温,加强体育锻炼。
第十四节    牛皮癣
牛皮癣是一种皮肤状如牛领之皮,厚而且坚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病。在中医古代文献中,因其好发于颈项部,又称摄领疮;因其病缠绵顽固,亦称顽癣。明《外科正宗》说:“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其特点是:皮损多是圆形或多角形的扁平丘疹融合成片,剧烈瘙痒,搔抓后皮损肥厚,皮沟加深,皮嵴隆起,极易形成苔藓化。
【病因病机】
初起为风湿热之邪阻滞肌肤或硬领等外来机械刺激所引起;病久耗伤阴液,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皮肤失去濡养而成;肝火郁滞,情志不遂,郁闷不舒,或紧张劳累,心火上炎,以致气血运行失职,凝滞肌肤,每易成诱发重要因素,且致病情反复。
总之,情志内伤,风邪侵扰是本病发病的诱发因素,营血失和,气血凝滞则为其病机。
【诊断】
多见于青、壮年,呈慢性经过,时轻时重,多在夏季加剧,冬季缓解。
发病部位大多数见于颈项部、额部,其次为尾骶、肘窝、腘窝,亦可见腰背、两髋、外阴、肛周、腹股沟及四肢等处。常呈对称性分布,亦可沿皮肤皱折或皮神经分布呈线状排列。
皮损初起有聚集倾向的扁平丘疹,干燥而结实,皮色正常或淡褐色,表面光泽。久之融合成片,逐渐扩大,皮肤增厚干燥成席纹状,稍有脱屑。长期搔抓,皮肤浸润肥厚,嵴沟明显,呈苔藓化。自觉阵发性奇痒,入夜尤甚;搔之不知痛楚。情绪波动时,瘙痒随之加剧。
局限型  皮损仅见于颈项等局部,为少数境界清楚的苔藓样肥厚斑片。
泛发型  分布较广泛,以肘窝、腘窝、四肢、面部及躯干为多,甚至泛发全身各处,皮损同局限型。
本病慢性病程,常多年不愈,易反复发作。
【鉴别诊断】
1. 慢性湿疮   由急性湿疮转变而来,皮损也可苔藓化,但仍有丘疹、小水疱、点状糜烂、流滋等,病变多在四肢屈侧。
2. 扁平苔藓   损害多为暗红、淡紫或皮肤色多角扁平丘疹,有蜡样光泽、网状纹,可累及粘膜及指(趾)甲,组织病理切片有诊断价值。
3. 白疕  皮损基底呈淡红色,上覆银白色鳞屑,剥去后有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点。
【治疗】
本病治疗以疏风清热、养血润燥为治则。对继发感染,应采用抗菌药物,及时控制感染。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肝经化火证
证候:皮疹色红,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脉弦数。
治法:疏肝理气,清肝泻火。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心烦失眠者,加钩藤、珍珠母;瘙痒剧烈者,加刺蒺藜、白鲜皮。
②风湿蕴肤证
证候: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剧痒时作,夜间尤甚;舌淡红,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
治法:祛风利湿,清热止痒。
方药:消风散加减。病久不愈者,加丹参、三棱、莪术;剧痒难忍者,加全蝎、蜈蚣。
③血虚风燥证
证候:皮损色淡或灰白,抓如枯木,肥厚粗糙似牛皮;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女子月经不调;舌淡,苔薄,脉沉细。
治法:养血润燥,熄风止痒。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失眠健忘者,加夜交藤、女贞子、石菖蒲;月经不调者,加女贞子、旱莲草、泽兰;肥厚粗糙者,加桃仁、红花、丹参。
(2)外治
①肝经化火  风湿蕴肤,用三黄洗剂外搽,每天3~4次。
②血虚风燥  外用油膏加热烘疗法,局部涂油膏后,热烘10~20次,烘后可将所涂药膏擦去,每天1次,4周为1疗程。
③羊蹄根散,醋调搽患处,每天1~2次。
④醋泡鸡蛋,以醋泡过鸡蛋的蛋黄与蛋白搅匀,用棉棒或棉球蘸其液外搽数次。
⑤皮损浸润肥厚剧痒者,外用核桃枝或叶,刀砍取汁,外搽患处,日1~2次。
2. 其他疗法
(1)针刺  播散型者,取曲池、血海、大椎、足三里、合谷、三阴交等穴,隔天1次。
(2)梅花针  苔藓化明显者,用梅花针在患处来回移动击刺,每天1次。
(3)穴位注射  用维生素B120.1mg,0.25%盐酸普鲁卡因2ml,取针刺穴位进行注射,每周两次,10次为1疗程。
【预防与调护】
1. 避免精神刺激,保持情绪稳定。
2. 少食辛辣食物,戒烟酒。
3. 禁用手搔抓及热水烫洗,避免硬质衣领摩擦。
第十五节  猫眼疮(多发性红斑)
猫眼疮是以红斑为主,兼有丘疹、水疱等多形性皮损的急性炎症性皮肤病。古时又称“雁疮”、“寒疮。”《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猫眼疮》载:“此证一名寒疮,每生于面及遍身,由脾经久郁湿热,复被外寒凝结而成,初起形如猫眼,光彩闪烁,无脓无血,但痛痒不常,久则近胫”。相当于西医的多形性红斑。其特点是:发病急骤,皮损为丘疹、水疱等多形性损害和具有虹膜样特征性红斑。重症可有严重的粘膜、内脏损害。好发于冬春季节。
【病因病机】
多由先天禀赋不耐,腠理不密,感受不耐之物,搏于肌肤而发;阳气不足,卫外不固,风寒、风热之邪侵袭肌肤而发;因过食辛辣肥甘,损伤脾胃,湿浊内生,蕴久化热,湿热蕴阻肌肤而发;素体湿热内蕴,复感毒邪,热毒内蕴,燔灼营血,以致火毒炽盛,蕴结肌肤而发;此外,亦可因感染病灶、药物、鱼、虾、蟹类食物过敏等引起。
【诊断】
1.临床表现  前驱症状可见头痛、低热、四肢倦怠、食欲不振和关节、肌肉疼痛。
轻症  最常见,以青年女性为多。皮损为多形性,有红斑、丘疹、水疱、大疱、紫癜、风团等。典型损害为水肿性圆形红斑,或淡红色扁平丘疹,境界清楚,皮损呈远心性扩展,1~2天内直径可达1~2cm,红斑中央略凹陷,其色较边缘略深,中央为一水疱、紫癜或坏死区,称为靶形损害或虹膜状损害。多对称发于手足背、前臂、踝部和面颈部;口腔粘膜、外阴粘膜亦可累及。
重症  常起病急骤,皮损广泛分布于全身各处。皮损常为水肿性红斑、水疱、大疱、血疱和瘀斑等。或皮疹不多,但粘膜损害广泛而严重,口腔、鼻咽、眼、尿道、肛门和呼吸道粘膜广泛累及,发生大片糜烂和坏死。伴高热、头痛,甚至伴发支气管炎、消化道出血、关节炎及内脏损害。眼损害可造成视力减退甚至失明。
自觉轻度瘙痒,或为灼热疼痛感。
病程约2~4周,常反复发作。重症患者病程较长,约3~6周,若不及时抢救,死亡率较高。
2.实验室检查  红细胞沉降率增速,抗“O”值增高,C反应蛋白阳性,白细胞计数及嗜酸粒细胞增加。若肾脏受累可出现蛋白尿、尿素氮增高。
【鉴别诊断】
1.冻疮  多见于冬季;好发于肢体末端显露部位,粘膜无损害;红斑浸润显著,中心无虹膜样改变;自觉瘙痒,遇热尤甚。
2.疱疹样皮炎  群集水疱,环形排列;剧烈瘙痒,粘膜不被累及;多发于四肢、躯干;患者对碘过敏,以25%~50%碘化钾作斑贴试验,多数于24小时局部红肿并发生水疱。
【治疗】
首先除去可疑病因,如控制感染,去除可疑致敏源,同时,进行对症治疗以减轻症状和缩短病程。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风寒阻络证
证候:每于冬季发病, 红斑水肿,色暗红或紫红,发于颜面及手足时,形如冻疮;水肿明显,畏寒,遇冷加重,得热则减,小便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紧.
治法:温经散寒,活血通络。
方药:当归四逆汤加减。畏寒肢冷明显者,加制附片、肉桂;关节疼痛者,加羌活、独活、秦艽;水肿明显者,加川防已、车前子、泽泻等;斑色紫暗者,加丹参、赤芍等。
②风热蕴肤证
证候:以红斑、丘疹、小风团样损害为主,颜色鲜红;自觉瘙痒,可伴发热,咽干咽痛,关节酸痛,便干溲黄;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治法:疏风清热,凉血解毒。
方药:消风散加减。红斑鲜红,伴灼热者,加牡丹皮、紫草、生石膏;水肿、水疱明显者,加车前草、白茅根;关节疼痛甚者,加秦艽、桑枝、鸡血藤;咽干咽痛者,加板蓝根、玄参等。
③湿热蕴结证
证候:红斑水肿,色泽鲜红,伴见水疱,或口腔糜烂,外阴湿烂,自感痒痛;或发热头重,身倦乏力,纳呆呕恶,溲赤便秘,或粘滞不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止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减。伴恶心泛呕者,加半夏、厚朴;发热头重者,加藿香、佩兰;瘙痒甚者,加白鲜皮、白蒺藜。
④火毒炽盛证
证候:起病急骤,高热恶寒,头痛无力,全身泛发红斑、大疱、糜烂、瘀斑,口腔、二阴破溃糜烂;伴恶心呕吐,关节疼痛,或大便秘结,小便黄赤;舌质红,苔黄,脉滑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利湿。
方药:清温败毒饮合导赤散加减。高烧、口干唇燥者,加生玳瑁、天花粉;壮热不退者,加羚角粉0.3g冲服,或用紫雪散1g~2g冲服;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恶心呕吐者,加姜半夏、竹茹。
(2)外治
①常用三黄洗剂水煎湿敷患处,每日3~4次,并外搽黄连膏。
②水疱、渗出明显者,可用马齿苋30g,黄柏30g,地榆30g,水煎凉敷患处,每次20分钟,每日3~5次。
③粘膜糜烂者,可用生肌散或锡类散外吹患处,每日2~4次。
2、其他疗法  重症者应考虑应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治疗,配合抗组胺药物、钙剂、维生素C。保持水电解质平衡,选择适当抗生素预防和控制继发感染。
【预防与调护】
1.寻找并去除致病因素,如及时控制感染,或停用可疑致敏药物。
2.寒冷型者,需注意保暖,避免寒冷刺激。
3.忌食辛辣腥发之物,忌烟酒。
4.重症者,若皮肤大疱破溃、糜烂,应加强护理,皮损处及时换药,注意床上用品消毒、更换、防止感染。
第十六节  白  疕(银屑病)
白疕因其“肤如疹疥,色白而痒,搔起白皮”而得名,是一种常见的易于复发的炎症性皮肤病。祖国医学文献记载有“松皮癣”、“干癣”、“蛇虱”、“白壳疮”等病名。相当于西医的银屑病。其特点是:在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鳞屑,抓之有薄膜及露水珠样出血点。病程长,反复发作,不易根治。
本病多因素体营血亏损,血热内蕴,化燥生风,肌肤失养而成。
初因内有蕴热,外感风寒、风热之邪,阻于肌肤,蕴结不散而发;机体蕴热偏盛,或性情急躁,心火内生,或外邪入里化热,或恣食辛辣肥甘及荤腥发物,伤及脾胃,郁而化热,内外之邪相合,蕴于血分,血热生风而发;素体虚弱,气血不足,或病久耗伤营血,阴血亏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而成;病程日久,气血运行不畅,以致经脉阻塞,气血瘀结,肌肤失养而反复不愈;热蕴日久,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或流窜关节,痹阻经络,或热毒炽盛,气血两燔而发。
【诊断】
1. 临床表现  本病好发青壮年,男性多于女性,有一定遗传倾向;大多数冬季发病或加重,夏季减轻,数年后与季节变化关系不明显。
根据白疕的临床特征,可分为寻常型、脓疱型、关节型、红皮病型四种类型。
(1)寻常型  本病的绝大多数是寻常型。皮损初起为针头大小的丘疹,逐渐扩大为绿豆、黄豆大小的淡红色或鲜红色丘疹或斑丘疹,可融合成形态不同的斑片,边界清楚,表面覆盖多层干燥银白色鳞屑,刮除鳞屑则露出发亮的半透明的薄膜,再刮除薄膜,出现多个筛状出血点。发生在头部,其发呈束状,但毛发正常,无脱落;发生在指甲,则甲板呈顶针状;发生在粘膜,则口腔为灰白色斑片,四周红晕,基底浸润;龟头为光滑、干燥性红斑,边界清楚,刮之有白色鳞屑。
皮损可发生于身体各处,对称分布。初发时多在头皮、肘膝关节等处。临床上可见点滴状、钱币状、斑块状、地图状、蛎壳状、混合状等多种形态。
病程缓慢,易反复发作。大部分患者病情冬重夏轻,少数夏季加重。病程一般可分为三期:
①进行期:新皮疹不断出现,原皮疹不断扩大,颜色鲜红,鳞屑较多,针刺、摩擦、外伤处可出现皮疹,即“同型反应”阳性。
②静止期:病情稳定,基本无新疹出现,原皮疹色暗红,鳞屑减少,既不扩大,也不消退。
③退行期:皮损缩小,颜色变淡,鳞屑减少,或从中心开始消退,遗留暂时性的色素减退斑或色素沉着斑。
(2)脓疱型  临床上较少见,一般可分为泛发型和掌跖型两种。
①泛发性脓疱型:皮疹初发多为炎性红斑,或在寻常型银屑病的皮损上,出现密集针尖到粟粒大,黄白色浅在的小脓疱,表面覆盖少量鳞屑,约2周左右消退,再发新脓疱。严重者可急性发病,全身出现密集脓疱,并融合成脓湖,可伴有发热,关节肿痛,全身不适。
②掌跖性脓疱型:皮损仅限于手、足部,掌跖出现对称性红斑,其上密集针尖至粟粒大小脓疱,不易破溃,约2周左右干枯、结痂、脱皮,脓疱常反复发生,顽固难愈。
(3)关节型  临床上较少见。
有寻常型银屑病的基本皮肤损害,又有关节的酸痛、肿胀,活动受限,甚至变形。多侵犯指(趾)末端关节,严重时累及大关节。关节红肿热痛,可见骨质破坏,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
(4)红皮病型  常因寻常型银屑病发展而成;或由于治疗不当;或外用刺激性很强的药物;或长期大量应用激素后,突然停药而引起。全身皮肤弥漫性潮红,肿胀,浸润,大量脱屑,掌跖角化,指(趾)甲增厚甚至脱落。伴有发热、畏寒、浅表淋巴结肿大等全身症状。
以上三型可合并发生或相互发生转化。
2.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1)常见血白细胞增高及血沉加快。
(2)脓疱型细菌培养阴性。
(3)组织病理
寻常型:表皮角化不全,角质层内有孟罗(munro)微脓肿,少数有海绵状脓肿(spongiform  pustules  of  kogoj)。棘层肥厚,粒层变薄或缺如,表皮突规则下伸,真皮乳头延长呈棒状,内有弯曲而扩张的毛细血管。真皮轻至中度淋巴细胞浸润。
脓疱型:表皮变化与寻常型相似,但海绵状脓疱较大,角化不全和表皮突延伸较轻,真皮炎症浸润较重。
红皮病型:除银屑病的病理特征外,其变化与湿疹相似。
【鉴别诊断】
1.风热疮  好发于躯干、四肢近端;皮疹为椭圆形红斑,上覆较薄细碎鳞屑,长轴与皮纹走向一致,无薄膜及筛状出血现象。
2.慢性湿疮  皮疹好发于四肢屈侧;皮损肥厚粗糙,有色素沉着,鳞屑较少;瘙痒剧烈。
3.白屑风  皮疹多发于头面;红斑边界不清,鳞屑多呈油腻性,无筛状出血;头发不呈束状,病久有脱发现象。
【治疗】
寻常型以中医辨证论治为主要治疗方法;脓疱型、关节型、红皮病型应以中西医结合治疗。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血热内蕴证
证候:皮疹多呈点滴状,发展迅速,颜色鲜红,层层银屑,瘙痒剧烈,抓之血露;伴口干舌燥,咽喉疼痛,心烦易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或数。
治法:清热凉血,解毒消斑。
方药:犀角地黄汤加减。犀角改服羚羊角粉。咽喉肿痛者,加板蓝根、山豆根、玄参;因感冒诱发者,加金银花、连翘;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②血虚风燥证
证候:病程较久,皮疹多呈斑片状,颜色淡红,鳞屑减少,干燥皲裂;自觉瘙痒,伴口咽干燥;舌质淡红,苔少,脉沉细。
治法:养血滋阴,润肤熄风。
方药:当归饮子加减。脾虚者,加白术、茯苓;风盛瘙痒明显者,加白鲜皮、刺蒺藜、全蝎。
③气血瘀滞证
证候:皮损反复不愈,皮疹多呈斑块状,鳞屑较厚,颜色暗红;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脉涩或细缓。
治法:活血化瘀,解毒通络。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病程日久,反复不愈者,加土茯苓、白花蛇舌草、全蝎、蜈蚣;皮损肥厚色暗者,加三棱、莪术;月经色暗,经前加重者,加益母草、泽兰。
④湿毒蕴阻证
证候:皮损多发生在腋窝、腹股沟等皱褶部位,红斑糜烂,痂屑粘厚,瘙痒剧烈;或掌跖红斑、脓疱、脱皮;或伴关节酸痛、肿胀、下肢沉重;舌质红,苔黄腻,脉滑。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通络。
方药:萆藓渗湿汤加减。脓疱泛发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半枝莲;关节肿痛明显者,加羌活、独活、秦艽、忍冬藤;瘙痒剧烈者,加白鲜皮、地肤子。
⑤火毒炽盛证
证候:全身皮肤潮红、肿胀、灼热痒痛,大量脱皮,或有密集小脓疱;伴壮热、口渴、头痛、畏寒,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红绛,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方药:清瘟败毒饮加减。寒战高热者,加生玳瑁;大量脱皮,口干唇燥者,加玄参、天花粉、石斛;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
(2)外治
①进行期皮损宜用温和之剂,可用黄连膏、普连膏,每日1次。
②静止期、退行期皮损可用药渣煎水,放温,洗浴浸泡患处,再外涂普连膏。
2.其他疗法
(1)西医治疗  常选用抗生素、维生素类、免疫抑制剂、免疫疗法、静脉封闭疗法及物理疗法。
(2)针刺  取穴大椎、肺俞、曲池、合谷、血海、三阴交。头面部加风池、迎香;在下肢加足三里、丰隆。手法中等强度,留针半小时,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症状好转后改为隔日1次。
(3)耳针  取穴肺、神门、内分泌、心、大肠穴等。耳穴埋针或压豆。
(4)刺络拔罐  取大椎、陶道、肝俞、脾俞,每日选1—2个穴,用三棱针点刺,然后在穴位上拔罐,留罐5—10分钟,隔日一次,10次为1个疗程。
【预防与调护】
1.预防感染和外伤,在秋冬及冬春季节交替之时,要特别注意预防感冒、咽炎、扁桃体炎。对反复发作的扁桃体炎合并扁桃体肿大者,可考虑手术摘除。
2.忌食辛辣腥膻发物,戒烟酒,多食新鲜蔬菜和水果。
3.避免过度紧张劳累,生活要有规律,保持情绪稳定。
4.急性期或红皮病型,不宜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忌热水洗浴。
第十七节  白驳风(白癜风)
白驳风是指皮肤变白,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限局性色素脱失性皮肤病。中医文献中又有“白癜”、“白驳”、“斑白”、“斑驳”等名称。“白癜”之名,首见于隋《诸病源候论·白癜候》,曰:“白癜者,面及颈项身体皮肤肉色变白,与肉色不同,也不痒痛,谓之白癜。”相当于西医的白癜风。其特点是:皮肤白斑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任何年龄,单侧或对称,大小不等,形态各异,边界清楚;亦可泛发全身;病程慢性,易诊难治,影响美容。
【病因病机】
总由气血失和,脉络瘀阻所致。情志内伤,肝气郁结,气机不畅,复受风邪,搏于肌肤;素体肝肾虚弱,或亡精失血,伤及肝肾,致肝肾不足,外邪侵入、郁于肌肤;跌打损伤,化学灼伤,络脉瘀阻,毛窍闭塞,肌肤腠理失养,酿成白斑。
西医发病原因不明。近年来一些学者研究结果认为,具有遗传素质的人,在多种因素,如精神、神经因素刺激下,免疫、代谢功能紊乱,使自身黑素细胞破坏,从而导致皮肤色素局限性脱失。
【诊断】
1. 临床表现  皮损呈白色或乳白色斑点或斑片,逐渐扩大,边界清楚,周边色素常反见增加,患处毛发也可变白。皮损后天发生,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任何部位。可对称或单侧分布,甚至沿神经皮节呈带状分布。泛发全身者,仅存少许正常皮肤。患处皮肤光滑,无脱屑、萎缩等变化,有的皮损中心可出现色素岛状褐色斑点。病程慢性。
2.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病理:皮肤显示表皮明显缺少黑素细胞及黑素颗粒。
【鉴别诊断】
1. 单纯糠疹  皮损淡白或灰白,上覆少量灰白色糠状鳞屑,边界不清;多发在面部,其他部位很少累及;儿童多见。
2. 花斑癣  皮损淡白或紫白色,呈边界清楚的圆形或卵圆形,上覆细碎鳞屑,病变处毛发不变白色;皮损处镜检可找到真菌;多发在颈、躯干、双上肢。
3. 贫血痣  皮损淡白,以手摩擦局部,则周围皮肤发红,而白斑不红,多在躯干。
【治疗】
1. 辩证论治
(1)内治
①肝郁气滞证
证候:白斑散在渐起,数目不定;伴有心烦易怒,胸胁胀痛,夜眠不安,月经不调;舌质正常或淡红,苔薄,脉弦。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祛风。
方药:逍遥散加减。心烦易怒者,加牡丹皮、栀子;月经不调者,加益母草;发于头面者,加蔓荆子、菊花;发于下肢者,加木瓜,牛膝。
②肝肾不足证
证候:多见体虚或有家族史患者。病史较长,白斑局限或泛发;伴头晕耳鸣,失眠健忘,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弱。
治法:滋补肝肾,养血祛风。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神疲乏力者,加党参、白术;真阴亏损者,加阿胶。
③气血瘀滞证
证候:多有外伤,病史缠绵。白斑局限或泛发,边界清楚,局部可有刺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苔薄白,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通经活络。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跌打损伤后而发者,加乳香、没药;局部有刺痛者,加炙山甲、白芷;发于下肢者,加牛膝;病久者,加苏木、刺蒺藜、补骨脂。
(2)外治
①30%补骨脂酊外用,同时可配合日光照射5~10分钟,或紫外线照射2~3分钟,每日1次。
②密佗僧散干扑擦患处,或用醋调成糊状外擦。
③用铁锈水或白茄子蘸硫磺细末擦患处。
2. 其他疗法
(1)针灸疗法
①梅花针  局部弹刺,可配合外用药涂擦,每日1次。
②耳针  取肺、肾、内分泌、肾上腺,每次选2~3穴,单耳埋针,双耳交替,每周轮换。
(2)自血疗法  皮损范围较小者,可用针管从静脉抽血后,立即注射到白斑下,使皮损处出现青紫时止,每周2次,10次为1疗程。
【预防与调护】
1. 适当的日光浴及理疗,要注意光的强度和时间,并在正常皮肤上搽避光剂或盖遮挡物,以免晒伤。
2. 避免滥用外擦药物,尤其是刺激性过强的药物,以防损伤肌肤。
3. 坚持治疗,树立信心;愈后巩固治疗,防止复发。
4. 少吃含维生素C高的蔬菜、水果,多吃豆类制品。
第十八节  黧黑斑
黧黑斑是指发生在面部的局限性褐色、皮肤色素改变的皮肤病。相当于西医的黄褐斑。其特点是:对称分布,无自觉症状,日晒后加重。多发生于孕妇或经血不调的妇女;部分患者可伴有其他慢性病,涂擦不适当的化妆品及日光照晒,对黄褐斑的加重也有关系。
【病因病机】
本病多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气血不能上荣于面为主要病机。情志不畅,导致肝郁气滞,气郁化热,熏蒸于面,灼伤阴血而生;或冲任失调,肝肾不足,水火不济,虚火上炎所致;或慢性疾病,营卫失和,气血运行不畅,气滞血瘀,面失所养而成;或饮食不节,忧思过度,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生,熏蒸而致病。
西医发病原因不十分明确。多数与内分泌失调有关,雌激素和孕激素在体内增多,刺激黑素细胞,分泌黑素和促进黑色素的沉着堆积,是主要原因。最常见的怀孕期间面部的“妊娠斑”,属于生理反应性雌激素水平增高所致;其次见于月经不调和妇科疾病、慢性肝肾疾病、痹痛、结核病、慢性酒精中毒或服用避孕药的人,因雌激素相对增高,即症状性增高所致。
【诊断】
1.临床表现  男女均可发生,以女性多见。如发生于孕妇,多开始于2—5个月,分娩后逐渐消失,但也有不消退者;对称发生于颜面,尤以两颊、额部、鼻、唇及颏等处为多见;皮损为淡褐色至深褐色、淡黑色斑片,大小不等,形状各异,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边缘较明显,一般多呈蝴蝶状。无自觉症状,慢性经过。
2. 实验室和其他辅助检查
组织病理:皮肤显示表皮中色素过度沉着,真皮中噬黑素细胞也有较多的色素,基底细胞层色素颗粒增多。
【鉴别诊断】
1.雀斑  皮疹分散而不融合,斑点较小;且夏重冬轻或消失;有家族史。
2.Riehl黑变病  皮疹好发于额、颊和颈侧;除色斑外,还可见局限性毛细血管扩张及粉状鳞屑,使皮肤呈特征性“粉尘”外观。
【治疗】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肝郁气滞证
证候:多见女性,斑色深褐,弥漫分布;伴有烦躁不安,胸胁胀满,经前乳房胀痛,月经不调,口苦咽干;舌红,苔薄,脉弦细。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消斑。
方药:逍遥散加减。伴口苦咽干,大便秘结者,加牡丹皮、栀子;月经不调者,加女贞子、香附;斑色深褐而面色晦暗者,加桃仁、红花、益母草。
②肝肾不足证
证候:斑色褐黑,面色晦暗,伴有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失眠健忘,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
治法:补益肝肾,滋阴降火。
方药:六味地黄丸加减。阴虚火旺明显者,加知母、黄柏;失眠多梦,加生龙牡、珍珠母;褐斑日久色深者,加丹参、白僵蚕。
③脾虚湿蕴证
证候:斑色灰褐,状如尘土附着;伴有疲乏无力,纳呆困倦,月经色淡,白带量多;舌淡胖边有齿痕,脉濡或细。
治法:健脾益气,祛湿消斑。
方药:参苓白术散加减。伴月经量少,色淡者,加当归、益母草。
④气滞血瘀证
证候:斑色灰褐或黑褐;伴有慢性肝病或月经色暗,有血块,或痛经;舌暗红有瘀斑,脉涩。
治法:理气活血,化瘀消斑。
方药:桃红四物汤加减。胸胁胀痛者,加柴胡、郁金;痛经者,加香附、乌药、益母草;病程长者,加白僵蚕、白芷。
(2)外治
①用玉容散粉末,搽面,早晚各1次。
②用茯苓粉,每日1匙,洗面或外搽,早晚各1次。
(3)其他疗法
①西医治疗   口服大剂量维生素C,每次1g,每日3次;或静脉注射维生素C,每次1克,隔日1次,好转后改为口服,每次0.2g,每日3次。
②耳穴刺血疗法   取内分泌、皮质下、热穴,消毒皮肤后用三棱针尖刺破至微出血,再以消毒棉球敷盖。
③针刺法   取肝俞、肾俞、风池为主穴,迎香、太阳、曲池、血海为辅穴,配穴:肝郁加内关、太冲;脾虚加足三里、气海;肾虚加三阴交、阴陵泉。毫针刺入,留针2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④按摩疗法   面部涂抹祛斑药物霜剂后,用双手沿面部经络循行路线按摩,并按压穴位,促进局部皮肤血液循环。
⑤面膜疗法   清洁面部后,外擦祛斑霜,局部穴位按摩后,用温水调祛斑中药粉30克于面部或用中药粉加石膏倒膜粉,30分钟后起除。外擦祛斑面霜,每周1次。
【预防与调护】
1.心情舒畅,保持乐观情绪,避免忧思恼怒。
2.注意劳逸结合,睡眠充足,避免劳损。
3.避免日光曝晒,慎用含香料和药物性化妆品,忌用刺激性药物及激素类药物。
4.多食含维生素C的蔬菜、水果,避免辛辣、烟酒。
第十九节   粉  刺
颜面、胸、背等处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故名粉刺。是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肺风粉刺记载:“此证由肺经血热而成。每发于面鼻,起碎疙瘩,形如黍屑,色赤肿痛,破出白粉汁。”相当于西医的痤疮。其特点是:多发于青年男女,皮损丘疹如刺,可挤出白色碎米样粉汁,常伴皮肤油腻。
【病因病机】
素体阳热偏盛,肺经蕴热,复受风邪,熏蒸面部而发;过食辛辣肥甘厚味,助湿化热,湿热互结,上蒸颜面而致;脾气不足,运化失常,湿浊内停,郁久化热,热灼津液,煎炼成痰,湿热瘀痰,凝滞肌肤而发。
【诊断】
好发于颜面、颈、胸背部或臀部。多发于青春发育期,皮疹易反复发生,常在饮食不节、月经前后加重。
皮损初起为针头大小的毛囊性丘疹,或为白头粉刺、黑头粉刺,可挤出白色或淡黄色脂栓,因感染而成红色小丘疹,顶端可出现小脓疱。愈后可留暂时性色素沉着或轻度凹陷性疤痕。严重者称聚合型痤疮,感染部位较深,出现紫红色结节、脓肿、囊肿,甚至破溃形成窦道和疤痕,或呈橘皮样改变,常伴皮脂溢出。
自觉轻度瘙痒或无自觉症状,炎症明显时自感疼痛。病程长短不一,青春期后可逐渐痊愈。
【鉴别诊断】
1. 酒皶鼻  多见于壮年;皮疹分布以鼻准、鼻翼为主,两颊前额也可发生,绝不累及其他部位;无黑头粉刺,患部潮红、充血,常伴有毛细血管扩张。
2. 职业性痤疮  常发生于接触沥青、煤焦油及石油制品的工人;同工种的人往往多发生同样损害;丘疹密集,伴毛囊角化,除面部外,其他接触部位如手背、前臂、肘部亦有发生。
3. 颜面播散性粟粒性狼疮  多见于成年人;损害为粟粒大小淡红色、紫红色结节,表面光滑,对称分布于颊部、眼睑、鼻唇沟等处;以玻片压之可呈苹果酱色。
【治疗】
1. 辨证论治
(1)内治
①肺经风热证
证候:丘疹色红,或有痒痛,或有脓疱;伴口渴喜饮,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滑。
治法:疏风清肺。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伴口渴喜饮者,加生石膏、天花粉;大便秘结者,加生大黄;脓疱多者,加紫花地丁、白花蛇舌草;经前加重者,加香附、益母草、当归。
②肠胃湿热证
证候:颜面、胸背部皮肤油腻,皮疹红肿疼痛,或有脓疱;伴口臭、便秘、溲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除湿解毒。
方药:茵陈蒿汤加减。伴腹胀,舌苔厚腻者,加生山楂、鸡内金、枳实;脓疱较多者,加白花蛇舌草、野菊花、金银花。
③痰湿瘀滞证
证候:皮疹颜色暗红,以结节、脓肿、囊肿、疤痕为主,或见窦道,经久难愈;伴纳呆腹胀;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除湿化痰,活血散结。
方药:二陈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伴妇女痛经者,加益母草、泽兰;伴囊肿成脓者,加贝母、穿山甲、皂刺、野菊花;伴结节、囊肿难消者,加三棱、莪术、皂刺、夏枯草。
(2)外治
①皮疹较多,可用颠倒散茶调涂患处,每日2次,或每晚涂1次,次晨洗去。
②脓肿、囊肿、结节较甚者,可外敷金黄膏,日2次。
2. 其他疗法
(1)西医治疗   内服抗生素类、维生素B族、维生素A、维甲酸类、锌制剂等。抗生素以四环素、红霉素使用最广泛。配合外用0.05%维甲酸霜,每日1~2次;2%红霉素软膏、5%硫磺霜,连用1~2月。
(2)针灸疗法
①体针多取穴大椎、合谷、四白、太阳、下关、颊车。肺经风热证加曲池、肺俞;肠胃湿热证加大肠俞、足三里、丰隆;月经不调加膈俞、三阴交。中等刺激,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
②耳穴压豆取穴肺、内分泌、交感、脑点、面颊、额区。皮脂溢出加脾;便秘加大肠;月经不调加子宫、肝。每次取穴4~5个,2~3天换豆1次,5次为1个疗程。
【预防与调摄护】
1. 经常用温水,硫磺皂洗脸,皮脂较多时,可每日3~4次,不用冷水洗面,以防毛孔收缩,皮脂堵塞,粉刺加重。
2. 忌食辛辣刺激食物,如辣椒、酒类;少食油腻、甜食;多食新鲜蔬菜水果,保持大便通畅。
3. 不要滥用化妆品。有些粉质化妆品会堵塞毛孔,造成皮脂淤积而成粉刺。
4. 禁止用手挤压粉刺,以免炎症扩散,愈后遗留凹陷性疤痕。
第二十节  面游风
面游风,又名白屑风,是因皮肤油腻,出现红斑,覆有鳞屑而得名。是发生在皮脂溢出部位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外科正宗》曰:“白屑风多生于头、面、耳、项、发中,初起微痒,久则渐生白屑,叠叠飞起,脱而又生。此皆起于热体当风,风热所化。”相当于西医的脂溢性皮炎。其特点是:头发、皮肤多脂发亮,油腻,瘙痒,迭起白屑,脱去又生。患者以青壮年为多,乳儿期也有发生。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因素体湿热内蕴,感受风邪所致。风热之邪外袭,郁久耗伤阴血,阴伤血燥,或平素血燥之体,复感风热之邪,血虚生风,风热燥邪蕴阻肌肤,肌肤失于濡养而致。由于恣食肥甘油腻、辛辣之品,以致脾胃运化失常,化湿生热,湿热蕴阻肌肤而成。
【诊断】
多发于皮脂丰富部位,如头皮、前额、眉弓、鼻唇沟、胡须部,并可自头皮开始,向下蔓延至颈后、腋窝、胸部、肩胛部、脐窝、腹股沟等部位。
1. 干性型  皮损为大小不一的斑片,基底微红,上有片状白色糠秕状鳞屑,在头皮部可堆叠很厚,头皮瘙痒剧烈,梳头或搔抓时头屑易于脱落,而呈白屑纷飞,毛发干枯,伴有脱发。
2.湿性型  多为皮脂分泌旺盛,皮损红斑、糜烂、流滋,有油腻性痂屑,常有嗅味。在耳后和鼻部可有皲裂,眉毛因搔抓折断而稀疏,头部损害早期出油,或头屑多,瘙痒,继而头发细软、脱落、秃顶。严重者泛发全身,成为湿疹样皮损。
病程缓慢,常有急性发作。
【鉴别诊断】
1. 慢性湿疮  病变境界清,无油腻性鳞屑,皮肤粗糙增厚,易成苔藓样变。
2. 白疕  皮损颜色较鲜红,鳞屑呈银白色,无油腻感,搔抓后红斑上有点状出血,发于头皮可见束状发,但不脱发;大多冬重夏轻。
3. 白秃疮  多见于儿童;头部有灰白色鳞屑斑片,其上有长短不齐的断发,发根有白色菌鞘;真菌检查呈阳性。
【治疗】
1. 辨证论治
(1)内治
①风热血燥证
证候:多发于头面部,为淡红色斑片,干燥、脱屑、瘙痒,受风加重,或头皮瘙痒,头屑多,毛发干枯脱落;伴口干口渴,大便干燥;舌质偏红,苔薄白,脉细数。
治法:祛风清热,养血润燥。
方药:消风散合当归饮子加减。皮损颜色较红者,加牡丹皮、金银花、青蒿;瘙痒较重者,加白鲜皮、刺蒺藜;皮损干燥明显者,加玄参、麦冬、天花粉。
②肠胃湿热证
证候:皮损为潮红斑片,有油腻性痂屑,甚至糜烂、渗出;伴口苦,口粘,脘腹痞满,小便短赤,大便臭秽;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健脾除湿,清热止痒。
方药:参苓白术散合茵陈蒿汤加减。糜烂渗出较甚者,加土茯苓、苦参、马齿苋;热盛者,加桑白皮、黄芩。
(2)外治
①干性发于头皮者,用白屑风酊外搽,每天3次。
②干性发于面部者,用痤疮洗剂外搽,每天2次。
③湿性皮损有少量渗出者,可用马齿苋、黄柏、大青叶、龙葵等各30g,或单味30g,煎汤,放凉后外洗或湿敷患处,每次30分钟,每日2~3次。湿敷期间,外搽青黛膏;或用脂溢洗方(苍耳子30g、苦参15g、王不留行30g、明矾9g)煎水洗头。
1. 其他疗法
西医治疗
①全身治疗可口服维生素B2、B6片等,瘙痒剧烈时,可用镇静剂、止痒剂。
②局部治疗以溶解脂肪、角质剥脱、消炎止痒为主。常用药物有硫磺、雷锁辛、咪唑类、水扬酸等。按不同部位、不同皮损选用不同的剂型。如头皮上可选用2%酮康唑溶液外洗。
【预防与调护】
1. 忌食荤腥、油腻,少食甘甜、辛辣,以及浓茶、咖啡、酒等,多食水果、蔬菜。
2. 生活规律,睡眠充足,保持大便通畅。
3. 避免搔抓,不用刺激性强的肥皂洗涤。
第二十一节  酒皶鼻
酒渣鼻是一种主要发生于面部中央的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的慢性皮肤病。因鼻色紫红如酒渣,故名酒渣鼻。西医亦称之为酒渣鼻。其特点是:以颜面部中央的持续性红斑和毛细血管扩张,伴丘疹、脓疱、鼻赘。多发生于中年,男女均发病,尤以女性多见。
【病因病机】
由肺胃积热上蒸,复遇风寒外袭,血瘀凝结而成;或嗜酒之人,酒气薰蒸,复遇风寒之邪,交阻肌肤所致。如《诸病源候论·面体病诸候·酒齄候》云:“此由饮酒,热势冲面,而遇风冷之气相搏所生,故令鼻面生齄,赤疱匝匝然也。”近年来发现90%以上患者在皮损处可找到毛囊虫(蠕形螨),因此,认为其发生与毛囊虫寄生有关。
【诊断】
皮损以红斑为主,好发于鼻尖、鼻翼、两颊、前额等部位,少数鼻部正常,而只发于两颊和额部。依据临床症状,可分为三型。
1.红斑型   颜面中部特别是鼻尖部出现红斑,开始为暂时性,时起时消,寒冷、饮酒、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精神兴奋时红斑更为明显,以后红斑持久不退,并伴有毛细血管扩张,呈细丝状,分布如树枝。
2.丘疹脓疱型  病情继续发展时,在红斑基础上出现痤 疮样丘疹或小脓疱,但无明显的黑头粉刺形成。毛细血管扩张更为明显,如红丝缠绕,纵横交错,皮色由鲜红变为紫褐,自觉轻度瘙痒。病程迁延数年不愈,极少数最终发展成鼻赘。
3.鼻赘型  临床较少见,多为病期长久者。鼻部结缔组织增殖,皮脂腺异常增大,致鼻尖部肥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结节状隆起,称为鼻赘。且皮肤增厚,表面凹凸不平,毛细血管扩张更加明显。
【鉴别诊断】
1.粉刺  多发于青春期男女;常见于颜面、上胸、背部,鼻部常不侵犯;皮损为散在性红色丘疹,可伴有黑头粉刺。
2.面游风  分布部位较为广泛,不只局限于面部;有油腻性鳞屑,不发生毛细血管扩张;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治疗】
本病临床以清泄肺胃、理气活血为主要治法。早期及时治疗,皮疹可以治愈;鼻赘型者,可采用手术治疗。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肺胃热盛证
证候:多见于红斑型。红斑多发于鼻尖或两翼,压之褪色;常嗜酒,口干,便秘;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治法:清泄肺胃积热。
方药:枇杷清肺饮加减。
②热毒蕴肤证
证候:多见于丘疹脓疱型。在红斑上出现痤疮样丘疹、脓疱,毛细血管扩张明显,局部灼热;伴口干,便秘;舌红,苔黄,脉数。
治法:清热解毒凉血。
方药:黄连解毒汤合凉血四物汤加减。
③气滞血瘀证
证候:多见于鼻赘型。鼻部组织增生,呈结节状,毛孔扩大;舌略红,脉沉缓。
治法:活血化瘀散结。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2)外治
①鼻部有红斑、丘疹者,可选用一扫光或颠倒散洗剂外搽,每天3次。
②鼻部有脓疱者,可选用四黄膏外涂,每天2~3次。
③鼻赘形成者,可先用三棱针刺破放血,颠倒散外敷。
2.其他疗法
针刺  取印堂、迎香、地仓、承浆、颧髎,配禾髎、大迎、合谷、曲池,取坐位,轻度捻转,留针20~30分钟,每天1次。
【预防与调护】
1.避免过冷、过热、不洁物等刺激及精神紧张。
2.忌食辛辣酒类等刺激性食物和肥甘厚腻之品。
3.保持大便通畅。
第二十二节  油风
油风是一种头部毛发突然发生斑块状脱落的慢性皮肤病。又名鬼舐头、鬼剃头。《外科正宗·油风》云:“油风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空,脱落成片,皮肤光亮,痒如虫行,此皆风热乘虚攻注而然。”相当于西医的斑秃。其特点是:脱发区皮肤变薄,感觉正常,无自觉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多见于青年,男女均可发病。
【病因病机】
过食辛辣炙煿、醇甘厚味,或情志抑郁化火,损阴耗血,血热生风,风热上窜巅顶,毛发失于阴血濡养而突然脱落;或跌仆损伤,瘀血阻络,血不畅达,清窍失养,发脱不生;或久病致气血两虚,肝肾不足,精不化血,血不养发,肌腠失润,发无生长之源,毛根空虚而发落成片。
【诊断】
头发突然成片迅速脱落,脱发区皮肤光滑,边缘的头发松动,容易拔出,拔出时可见发根近端萎缩,呈上粗下细的“感叹号”(!)样。脱发区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数目不等,大小不一,可相互连接成片,或头发全部脱光,而称全秃。严重者,眉毛、胡须、腋毛、阴毛甚至毳毛等全身毛发脱落,而称普秃。
一般无自觉症状,多在无意中发现。常在过度劳累、睡眠不足、精神紧张或受刺激后发生。
病程较长,可持续数月或数年,多数能自愈,但也有反复发作或边长边脱者。开始长新发时,往往纤细柔软,呈灰白色毳毛,类似毫毛,以后逐渐变粗变黑,最后恢复正常。
【鉴别诊断】
1.面游风  头发呈稀疏、散在性脱落,脱发多从额角开始,延及前头及颅顶部;头皮覆有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
2.白秃疮  好发于儿童;为不完全脱发,毛发多数折断,残留毛根,附有白色鳞屑和结痂;断发中易查到真菌。
3.肥疮  多见于儿童;头部有典型的碟形癣痂,其间有毛发穿过,头皮有萎缩性的疤痕;真菌检查阳性。
【治疗】
本病总的治疗原则,实证以清以通为主,血热清则血循其经,血瘀祛则新血易生;虚证以补以摄为要,精血得补则毛发易生。选用适当外治或针灸疗法,能促进毛发生长。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血热风燥证
证候:突然脱发成片,偶有头皮瘙痒,或伴头部烘热;心烦易怒,急躁不安;苔薄,脉弦。
治法:凉血熄风,养阴护发。
方药:四物汤合六味地黄汤加减。若风热偏胜,脱发迅猛者,宜养血散风、清热护发,方用神应养真丹。
②气滞血瘀证
证候:病程较长,头发脱落前先有头痛或胸胁疼痛等症;伴夜多恶梦,烦热难眠;舌有瘀点、瘀斑,脉沉细。
治法:通窍活血。
方药:通窍活血汤加减。
③气血两虚证
证候:多在病后或产后,头发呈斑块状脱落,并呈渐进性加重,范围由小而大,毛发稀疏枯槁,触摸易脱;伴唇白,心悸,气短懒言,倦怠乏力;舌淡,脉细弱。
治法:益气补血。
方药:八珍汤加减。
④肝肾不足证
证候:病程日久,平素头发焦黄或花白,发病时呈大片均匀脱落,甚或全身毛发脱落;伴头昏,耳鸣,目眩,腰膝痠软;舌淡,苔薄,脉细。
治法:滋补肝肾。
方药:七宝美髯丹加减。
(2)外治
①鲜毛姜(或生姜)切片,烤热后涂擦脱发区,每天数次。
②5%~10%斑蝥酊、10%补骨脂酊、10%辣椒酊外搽,每天数次。
2.其他疗法
针刺  主穴取百会、头维、生发穴(风池与风府连线中点),配翳明、上星、太阳、风池、鱼腰透丝竹空。手法: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每次取3~5穴,每日或隔日1次。如病期延长,可在脱发区和沿头皮足太阳膀胱经循行部位用梅花针移动叩击,每天1次。
【预防与调护】
1.注意劳逸结合,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烦躁、忧愁、动怒等情志因素。
2.加强营养,注意摄入富含维生素的饮食,纠正偏食的不良习惯。
3.注意头发卫生,加强头发护理,不用碱性强的肥皂洗发,少用电吹风吹烫头发。
第二十三节  瓜藤缠(结节性红斑)
瓜藤缠是一种发生于下肢的结节红斑性、皮肤血管炎性皮肤病。因数枚结节,犹如藤系瓜果绕腿胫生而得名。《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云:“此证生于腿胫,流行不定,或发一二处,疮顶形似牛眼,根脚漫肿,……若绕胫而发,即名瓜藤缠。”相当于西医的结节性红斑。其特点是:以散在性皮下结节,鲜红至紫红色,大小不等,疼痛或压痛,好发于小腿伸侧。多见于青年女性,以春秋季发病者为多。
【病因病机】
素体血分有热,外感湿邪,湿与热结,或脾虚失运,水湿内生,湿郁化热,湿热下注,气滞血瘀,瘀阻经络而发;或体虚之人,气血不足,卫外不固,寒湿之邪乘虚外袭,客于肌肤腠理,流于经络,气血瘀滞而发。
【诊断】
1. 临床表现  发病前常有低热、倦怠、咽痛、食欲不振等前驱症状。
皮损好发于两小腿伸侧,为鲜红色疼痛性结节,略高出皮面,蚕豆至杏核大或桃核大,对称性分布,若数个结节融合在一起,则大如鸡蛋,皮损周围水肿,但境界清楚,皮肤紧张,自觉疼痛,压之更甚,颜色由鲜红渐变为暗红。约经几天或数周,颜色及结节逐渐消退,不留痕迹,不化脓,亦不溃破。在缓解期,常残存数个小结节,新的结节可再次出现。皮损发生部位除小腿外,少数病人可发于上肢及面颈部。
本病发病急,一般在6周左右可自愈,但亦有长达数月不愈者。部分病人可因劳累、感冒受寒、妇女行经而复发。
2.实验室检查  外周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稍升高;红细胞沉降率加快。
【鉴别诊断】
1.硬结性红斑  秋冬季节发病;好发于小腿屈侧;结节较大而深在,疼痛轻微,易溃破而发生溃疡,愈合后留有疤痕;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常有结核病史。
2.皮肤变应性血管炎  皮损为多形性,可有红斑、丘疹、斑丘疹、瘀斑、结节、溃疡、瘢痕等,疼痛较轻;反复发作,病程较长。
【治疗】
本病治疗以活血化瘀为基础,结合病证,或清热利湿,或散寒祛湿。严重病例可用皮质激素治疗。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 湿热瘀阻证
证候:发病急骤,皮下结节,略高出皮面,灼热红肿;伴头痛,咽痛,关节痛,发热,口渴,大便干,小便黄;舌微红,苔白或腻,脉滑微数。
治法:清热利湿,祛瘀通络。
方药:萆薢渗湿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②寒湿入络证
证候:皮损暗红,反复缠绵不愈;伴有关节痛,遇寒加重,肢冷,口不渴,大便不干;舌淡,苔白或白腻,脉沉缓或迟。
治法:散寒祛湿,化瘀通络。
方药:阳和汤加减。
(2)外治  以消炎、散结、止痛为原则。
①皮下结节较大,红肿疼痛者,外敷金黄膏、四黄膏或玉露膏。
②皮下结节色暗红,红肿不明显者,外敷冲和膏。
③蒲公英、丹参、紫草各30g,荆芥、丹皮、当归各20g,煎水外洗。
2.其他疗法
(1)西医治疗   疼痛明显者,可考虑给予非甾体类抗炎药物;皮损广泛,炎症较重,疼痛剧烈者,可考虑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
(2)针刺  主穴取足三里、三阴交、昆仑、阳陵泉,实证用泻法,虚证用补法。隔日一次。
(3)神灯照法  用纱布浸透金粟兰酊后敷于结节处,然后用神灯照射20分钟。
【预防与调护】
1.注意休息,适当抬高患肢,以减轻局部肿痛。
2.注意饮食宜忌,忌饮酒,勿食辛辣发物。
3.避风寒,防潮湿,冬季注意保暖,以防复发。
第二十四节  红蝴蝶疮
红蝴蝶疮是一种可累及皮肤和全身多脏器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相当于西医的红斑狼疮。临床常见类型为盘状红蝴蝶疮和系统性红蝴蝶疮。其特点是:盘状红蝴蝶疮好发于面颊部,主要表现为皮肤损害,多为慢性局限性;系统性红蝴蝶疮除有皮肤损害外,常同时累及全身多系统、多脏器,病变呈进行性经过,预后较差。多见于15~40岁女性。
【病因病机】
总由先天禀赋不足,肝肾亏虚而成。因肝主藏血,肾主藏精,精血不足,虚火上炎;兼因腠理不密,日光曝晒,外热入侵,热毒入里,二热相搏,瘀阻脉络,内伤于脏腑,外伤于肌肤而发病。
热毒蕴结肌肤,上泛头面,则面生盘状红蝴蝶疮;热毒内传脏腑,瘀阻于肌肉、关节,则发系统性红蝴蝶疮。在系统红蝴蝶疮病程中,或因热毒炽盛,燔灼营血,阻隔经络,则可引起急性发作,而见高热,肌肉痠楚,关节疼痛;或邪热渐退,则又多表现为低热,疲乏,唇干舌红,盗汗等阴虚火旺、肝肾不足证候;或因肝气郁结,久而化火,而致气血凝滞;或因病久气血两虚,而致心阳不足;但病程后期,每多阴损及阳,累及于脾,以致脾肾两虚,水湿泛滥,膀胱气化失权,而见便溏溲少,四肢清冷,下肢甚至全身浮肿等症。在整个发病过程中,热毒炽盛之证可相继或反复出现,甚或表现为热毒内陷,热盛动风。
本病病情常虚实互见,变化多端。六淫侵袭、劳倦内伤、七情郁结、妊娠分娩、日光曝晒、内服药物,都可成为发病的诱因。
【诊断】
1.临床表现    本病分为盘状红蝴蝶疮与系统性红蝴蝶疮,以后者多见。
(1)盘状红蝴蝶疮  多见于20~40岁左右的女性,男女之比约1:3,家族中可有相同患者。
皮损好发于面部,尤以两颊、鼻部为著,其次为头项、两耳、眼睑、额角,亦可发于手背、指侧、唇红部、肩胛部等处。初为针尖至黄豆大小或更大微高起的鲜红或桃红色斑,呈圆形或不规则型。境界清楚,边缘略高起,中央轻度萎缩,形如盘状,表面覆有灰褐色的粘着性鳞屑,鳞屑下有角质栓,嵌入毛囊口内,毛囊口多开放,犹如筛孔,皮损周围有色素沉着,伴毛细血管扩张。两颊部和鼻部的皮损可相互融合,呈蝶形外观。粘膜亦可累及,主要发生在唇部,表现除鳞屑红斑外,甚至可发生糜烂、溃疡。
一般无自觉症状,进展时或日光曝晒后,可有轻度瘙痒感,少数患者可有低热、乏力及关节痛等全身症状。
部分患者的皮损可同时或相继在颜面、头皮、手背、足跖等多处部位发生,此称之为播散性盘状红蝴蝶疮。
本病呈慢性经过,患部对日光敏感,春夏加重,入冬减轻,病程中不破溃,亦难自愈,消退后遗留浅在性瘢痕。
先天禀赋不足的盘状红蝴蝶疮患者,约有1%~5%可转变为系统性红蝴蝶疮或继发皮肤癌变。
(2)系统性红蝴蝶疮  多见于青年及中年女性,男女之比约为1:10。
本病早期表现多种多样,症状多不明显,初起可单个器官受累,或多个系统同时被侵犯。常表现为不规则发热,关节疼痛,食欲减退,伴体重减轻,皮肤红斑等。
皮肤、粘膜损害  约80%的患者出现对称性的皮损,典型者在开始时与盘状红蝴蝶疮皮损相似,在两颊和鼻部出现蝶形水肿性红斑,为不规则形,色鲜红或紫红,边界清楚或模糊,有时可见鳞屑,病情缓解时红斑消退,留有棕色色素沉着,较少出现萎缩现象。皮损发生在指甲周围皮肤及甲下者,常为出血性紫红色斑片,高热时红肿光亮,时隐时现;发生在口唇者,则为下唇部红斑性唇炎的表现。皮损严重者,可有全身泛发性多形性红斑、紫红斑、水疱等,口腔、外阴粘膜有糜烂,头发可逐渐稀疏或脱落。手部遇冷时有雷诺氏现象,常为本病的早期表现。
全身症状
①发热  一般都有不规则发热,多数呈低热,急性活动期出现高热,甚至可达40℃~41℃。
②关节、肌肉疼痛  约90%的患者有关节及肌肉疼痛,关节疼痛可侵犯四肢大小关节,多为游走性,软组织可有肿胀,但很少发生积液和潮红。
③肾脏损害  几乎所有的系统性红蝴蝶疮皆累及肾脏,但有临床表现的约占75%,肾脏损害为较早的、常见的、重要的内脏损害,可见到各种肾炎的表现,早期尿中有蛋白、管型和红白细胞,后期肾功能损害可出现尿毒症、肾病综合征表现。
④心血管系统病变  约有1/3的病人有心血管系统的病变,以心包炎、心肌炎、心包积液较为常见。有时伴发血栓性静脉炎、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⑤呼吸系统病变  主要表现为胸膜炎和间质性肺炎,出现呼吸功能障碍。
⑥消化系统病变  约有40%患者有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血等消化道症状。约30%的病人有肝脏损害,呈慢性肝炎样表现。
⑦神经系统病变  神经系统症状多见于后期,可表现为各种精神、神经症状,如抑郁失眠、精神分裂症样改变,严重者可出现抽搐、症状性癫痫。
⑧其他病变  可累及淋巴系统,表现为局部或全身淋巴结肿大,质软无压痛。累及造血系统见贫血、全血细胞减少。另外,约有20%病例有眼底病变,如视乳头水肿、视网膜病变。
2.实验室检查
(1)一般检查  血常规呈中度贫血,约56%的患者白细胞及血小板减少,血沉加快,尿中有蛋白及红、白细胞和管型,蛋白电泳白蛋白减少,γ球蛋白、α2球蛋白增多,白球蛋白比倒置。
(2)免疫学检查
①狼疮细胞阳性率在60%左右,但特异性低。
②抗核抗体检查,阳性率在90%以上,其中抗双链DNA抗体特异性高,阳性率为95%,效价与病情轻重成正比。其他如抗Sm抗体、抗SS-A抗体、抗SS-B抗体阳性率为30%左右。
③补体及免疫复合物检查,循环免疫复合物升高,血清总补体及C3、C4均降低,尤以C3下降显著。
④狼疮带试验检查,用直接荧光免疫法在患者皮肤和真皮连接处检查,可见免疫球蛋白和补体沉积,呈颗粒状、球状或线条状排列的黄绿色荧光带,在系统性红蝴蝶疮的正常皮肤暴露部位阳性率为50%~70%,皮损部位高达90%以上,诊断意义较大。
【鉴别诊断】
1.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肿痛明显,可出现风湿结节;无系统性红蝴蝶疮特有的皮肤改变;对光线不敏感;抗风湿因子大多为阳性;红斑狼疮细胞及抗核抗体检查阴性。
2.类风湿性关节炎  关节疼痛,可有关节畸形;无红蝴蝶疮特有的皮损;类风湿因子大多阳性;狼疮细胞检查多呈阴性。
3.皮肌炎  多于面部开始;皮损为以双眼睑为中心的紫蓝色水肿性红斑,多发性肌炎症状明显;肌酶、尿肌酸含量异常。
【治疗】
中医治疗多从补益肝肾、活血化瘀、祛风解毒入手。本病病情复杂,临床多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 热毒炽盛证
证候:相当于系统性红蝴蝶疮急性活动期。面部蝶形红斑,色鲜艳,皮肤紫斑,关节肌肉疼痛;伴高热,烦躁口渴,抽搐,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红绛,苔黄腻,脉洪数或细数。
治法:清热凉血,化斑解毒。
方药:犀角地黄汤合黄连解毒汤加减。高热神昏者,加安宫牛黄丸,或服紫雪丹、至宝丹。
②阴虚火旺证
证候:斑疹暗红,关节痛,足跟痛;伴有不规则发热或持续性低热,手足心热,心烦失眠,疲乏无力,自汗盗汗,面浮红,月经量少或闭经;舌红,苔薄,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
方药:六味地黄丸合大补阴丸、清骨散加减。
③脾肾阳虚证
证候:眼睑、下肢浮肿,胸胁胀满,尿少或尿闭,面色无华;腰膝痠软,面热肢冷,口干不渴;舌淡胖,苔少,脉沉细。
治法:温肾助阳,健脾利水。
方药:附桂八味丸合真武汤加减。
⑤脾虚肝旺证
证候:皮肤紫斑;胸胁胀满,腹胀纳呆,头昏头痛,耳鸣失眠,月经不调或闭经;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弦。
治法:健脾清肝。
方药:四君子汤合丹栀逍遥散加减。
⑥气滞血瘀证
证候:多见于盘状局限型及亚急性皮肤型红蝴蝶疮。红斑暗滞,角质栓形成及皮肤萎缩;伴倦怠乏力;舌黯红,苔白或光面舌,脉沉细涩。
治法:疏肝理气,活血化瘀。
方药:逍遥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
(2)外治  皮损处涂白玉膏或黄柏霜,每天1~2次。
2.其他疗法
(1)西医治疗  对急性发作或重型病例,宜选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
(2)中成药  昆明山海棠片,每片50mg,每次2~4片,口服,每天3次;雷公藤多甙片,按每天每公斤体重1~1.2mg,分2~3次口服;青蒿浸膏片,每片0.3g,每天30~45片,分2~3次口服;复方金荞片,每片0.6g,每天16~24片,分3次口服;火‘火巴’花根片,每片0.18g,每天12~15片,分3次口服。
【预防与调护】
1.避免日光曝晒,夏日应特别注意避免阳光直接照射,外出时应戴遮阳帽或撑遮阳伞,也可外搽避光药物。
2.避免感冒、受凉,严冬季节对暴露部位应适当予以保护,如戴手套、穿厚袜及戴口罩等。
3.避免各种诱发因素,对易于诱发本病的药物如青霉素、链霉素、磺胺、普鲁卡因酰胺、肼苯达嗪及避孕药等应避免使用,皮损处忌涂有刺激性的外用药。
4.忌食酒类等刺激性食品;有水肿者应限制钠盐的摄取;注意加强饮食营养,多食富含维生素的蔬菜、水果。
5.注意劳逸结合,加强身体锻炼,避免劳累,病情严重者应卧床休息。
6.肾脏受损害者,应忌食豆类及含植物蛋白高的食品,以免加重肾脏负担。
第二十五节  淋病
淋病是由淋病双球菌(简称淋球菌)所引起的泌尿生殖系感染的性传播疾病。中医称之为“花柳毒淋”。其特点是:以尿道刺痛、尿道口排出脓性分泌物为主症。主要通过性交传染,极少数也可通过污染的衣物等间接传染。
【病因病机】
因宿娼恋色或误用污染之器具,湿热秽浊之气由下焦前阴窍口入侵,阻滞于膀胱及肝经,局部气血运行不畅,湿热熏蒸,精败肉腐,气化失司而成本病;日久及肾,导致肾虚阴亏,瘀结于内,病程日久,由实转虚,形成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
本病的病原体为淋球菌,系革兰氏阴性球菌,多寄生在淋病患者的泌尿生殖系统。淋球菌表面含有粘附因子,它不但能粘附和侵入粘膜上皮,而且能引起粘膜上皮细胞的损伤、坏死和脱落,造成皮下结缔组织或粘膜下层的扩散性感染病灶,菌毛和淋球菌表面的白细胞协同因子能对抗机体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同时还可抵抗抗体和补体的杀伤作用,这样淋球菌能在感染病灶内大量生长繁殖,并可沿泌尿生殖管蔓延扩散。
【诊断】
1.临床表现  有不洁性交或间接接触传染史。潜伏期一般为2~10天,平均3~5天。
(1)男性淋病  一般症状和体征较明显。
①急性淋病  尿道口红肿发痒及轻度刺痛,继而有稀薄粘液流出,引起排尿不适,24小时后症状加剧。排尿开始时尿道外口刺痛或灼热痛,排尿后疼痛减轻。尿道口溢脓,开始为浆液性分泌物,以后逐渐出现黄色粘稠的脓性分泌物,能自行流出,污染内裤,也有的于尿道口处脓液集聚成半球状,特别是清晨起床后分泌物的量较多,有时脓痂堵住尿道外口,尿液呈乳白混浊样。若有包皮过长,可引起包皮炎、包皮龟头炎,严重时可并发包茎、尿道粘膜外翻、腹股沟淋巴结感染。部分病人可有尿频、尿急、夜尿增多。当病变上行蔓延至后尿道时,可出现终末血尿、血精、会阴部轻度坠胀等现象。
全身症状一般较轻,少数患者可伴有发热(38℃左右)、全身不适、食欲不振等。
②慢性淋病  多由急性淋病治疗不当,或在急性期嗜酒及与配偶性交等因素而转为慢性;也有因患者体质虚弱或伴贫血、结核,病情一开始即呈慢性经过。
慢性淋病患者表现为尿痛轻微,排尿时仅感尿道灼热或轻度刺痛,常可见终末血尿。尿道外口不见排脓,挤压阴茎根部或用手指压迫会阴部,尿道外口仅见少量稀薄浆液性分泌物。患者多有慢性腰痛,会阴部胀感,夜间遗精,精液带血。淋病反复发作者,可出现尿道狭窄,少数可引起输精管狭窄或梗塞,发生精液囊肿。
男性淋病可合并淋病性前列腺炎、附睾炎、精囊炎、膀胱炎等。
(2)女性淋病  大多数患者可无症状,有症状者往往不太明显,多在出现严重病变,或娩出感染淋病的新生儿时才被发现。
急性淋病  主要类型有:
①淋菌性宫颈炎  表现为大量脓性白带,宫颈充血、触痛,若阴道脓性分泌物较多者,常有外阴刺痒和烧灼感。因常与尿道炎并见,故也可有尿频、尿急等症状。
②淋菌性尿道炎  表现为尿道口充血、压痛,并有脓性分泌物,轻度尿频、尿急、尿痛,排尿时有烧灼感,挤压尿道旁腺有脓性分泌物。
③淋菌性前庭大腺炎  表现有前庭大腺红、肿、热、痛,严重时形成脓肿,触痛明显。全身症状有高热、畏寒等。
慢性淋病  常由急性转变而来。一般症状较轻,部分患者有下腹坠胀,腰痠背痛,白带较多,下腹疼痛,月经过多,少数可引起不孕、宫外孕等。常见下列情况:
①幼女淋菌性外阴阴道炎则表现为外阴红肿、灼痛,阴道及尿道有黄绿色脓性分泌物等。
②女性淋病若炎症波及盆腔等处,则易并发盆腔炎、输卵管炎、子宫内膜炎等,偶可继发卵巢脓肿、盆腔脓肿、腹膜炎等。
③播散性淋病常出现淋菌性关节炎、淋菌性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及心包炎等。
④其他部位的淋病主要有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咽炎、直肠炎等。
2.实验室检查  采取病损处分泌物或穿刺液涂片作革兰氏染色,在多形核白细胞内找到革兰氏染色阴性的淋球菌,可作初步诊断。经培养检查即可确诊。
【鉴别诊断】
1.非淋菌性尿道炎  主要由沙眼衣原体和解脲支原体感染所引起。其潜伏期较长;尿道炎症较轻,尿道分泌物少;分泌物查不到淋球菌,有条件的可作衣原体、支原体检测。
2.念珠菌性尿道炎  病史较长,多有反复感染史;尿道口、龟头、包皮潮红,可有白色垢物;明显瘙痒;实验室检查可见念珠菌丝。
【治疗】
本病以抗生素治疗为主,按规范方案及时、足量用药。中西医结合治疗淋病,特别是对慢性淋病和有合并症状淋病的治疗,有一定的优势。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 湿热毒蕴证(急性淋病)
证候:尿道口红肿,尿液混浊如脂,尿道口溢脓,尿急,尿频,尿痛,淋沥不止,严重者尿道粘膜水肿,附近淋巴结红肿疼痛,女性宫颈充血、触痛,并有脓性分泌物,可有前庭大腺红肿热痛等;可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化浊。
方药:龙胆泻肝汤酌加土茯苓、草红藤、萆薢等。热毒入络者,合清营汤加减。
②阴虚毒恋证(慢性淋病)
证候:小便不畅、短涩,淋沥不尽,女性带下多,或尿道口见少许粘液,酒后或疲劳易复发;腰痠腿软,五心烦热,食少纳差;舌红,苔少,脉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利湿祛浊。
方药:知柏地黄丸酌加土茯苓、萆薢等。
(2)外治  可选用土茯苓、地肤子、苦参、芒硝各30g,煎水外洗局部,每天3次。
2.其他疗法  临床应早期选用以下抗生素治疗。
西医治疗  抗生素应早期足量使用。
(1)青霉素类  普鲁卡因青霉素G480万U,1次肌肉注射;氨苄西林3.5g,1次口服或肌肉注射,并加服丙磺舒1.0g。
(2)壮观霉素(淋必治)2g,1次肌肉注射;或头孢三嗪(菌必治)250mg,1次肌肉注射。急性期且为初次感染者,给药1~2次即可,慢性者应给药7天以上。
(3)喹诺酮类  诺氟沙星800mg,1次口服,或800mg,每天2次;氧氟沙星400mg,1次口服,或每天2次,共服10天。
【预防与调护】
1.杜绝不洁性交,提倡性交时使用避孕套。
2.及时规范治疗,并同时治疗性伴侣。
3.患病期间暂停性行为,并注意个人卫生。
4.忌烟酒、辛辣刺激性食物。
附:非淋菌性尿道炎
非淋菌性尿道炎是一种由淋球菌以外的多种病原微生物引起的泌尿生殖器粘膜非化脓性炎症。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播,以性活跃期的中青年多见。属中医淋证、淋浊的范畴。病原微生物以沙眼衣原体、解脲支原体为多见,另外,阴道滴虫、白色念珠菌、单纯疱疹病毒、巨细胞病毒等均可导致本病的发生。下焦湿热、肝郁气滞、肝肾亏损,导致膀胱功能失调,三焦水道通调不利,为本病的主要病因病机。
本病临床表现似淋病而症轻。男性主要表现为尿道炎,可有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刺痒、尿道口潮红,有清稀的粘液性分泌物,亦可并发附睾炎和前列腺炎。女性尿道炎症状常轻微,甚至无症状,可有宫颈炎、宫颈充血水肿、糜烂、分泌物增多,还可并发前庭大腺炎、阴道炎、子宫内膜炎等。如治疗不当、反复发作可导致不育症,部分患者可发生Reiter征。(其特征为非化脓性关节炎、尿道炎及结膜炎。)实验室检查:尿道、宫颈分泌物涂片革兰氏染色,高倍显微镜视野下,多形核白细胞数大于5个,淋球菌检查及培养阴性,有条件可分离培养衣原体、支原体等病原微生物。
中药内治分为三个证型:湿热阻滞证,治宜清热利湿、化浊通淋,方用萆薢分清饮或八正散加减;肝郁气滞证,治宜疏肝解郁、理气通淋,方用橘核丸加减;阴虚湿热证,治宜滋阴补肾、清热利湿,方用知柏地黄丸加减。外治:可选用蚤休、贯众、败酱草、蒲公英等煎水外洗。抗生素可酌情选用四环素、红霉素、强力霉素、美满霉素、阿奇霉素、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内服。
第二十六节  梅毒
梅毒是由梅毒螺旋体所引起的一种全身性、慢性性传播疾病。属于中医“霉疮”、“疳疮”、“花柳病”等范畴。早期主要表现为皮肤粘膜损害,晚期可造成骨骼及眼部、心血管、中枢神经系统等多器官组织的病变。主要由不洁性交传染,偶尔通过接吻、哺乳,或接触患者污染的衣物、输血等途径间接传染,亦可通过母婴传播。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淫秽疫毒,可与湿热、风邪杂合致病。传播方式主要是精化传染(直接传染),间有气化传染(间接传染)和胎中染毒。邪之初染,疫毒结于阴器及肛门等处,发为疳疮;流于经脉,则生横痃;后疫毒内侵,伤及骨髓、关窍、脏腑,变化多端,证候复杂。
本病的病原体为梅毒螺旋体,亦称苍白螺旋体。由直接或间接途径,梅毒螺旋体经粘膜或破损皮肤进入机体后即在侵入处组织中繁殖,于外生殖器处形成硬下疳,成为一期梅毒。
由于局部免疫反应,部分螺旋体被消灭,局部损害逐渐消退,成为一期潜伏梅毒。硬下疳消退后约6周,潜伏的螺旋体大量繁殖,进入血液循环,侵入多种组织内,全身皮肤粘膜广泛出现梅毒疹,成为二期梅毒。由于机体的免疫力,皮肤粘膜的梅毒疹也可消退。但当机体的抵抗力低下时,未被自身免疫力消灭的螺旋体仍然可以引起皮损的再发,成为二期复发性梅毒。一、二期梅毒统称为早期梅毒。2~4年后进入晚期,此期可为无症状的晚期隐性梅毒。如有复发,则可侵犯任何组织,如皮肤粘膜、神经系统及心血管系统等重要脏器,受累组织内梅毒螺旋体虽少,但具有极大的破坏性而致组织缺损及功能障碍,成为三期梅毒。孕妇患者,其病原体可经胎盘进入胎儿血循环,致胎传梅毒。
【诊断】
1.临床表现  一般有不洁性交史,或性伴侣有梅毒病史。
(1)一期梅毒  主要表现为疳疮(硬下疳),发生于不洁性交后约2~4周,常发生在外生殖器部位,少数发生在唇、咽、宫颈等处,男性多发生在阴茎的包皮、冠状沟、系带或龟头上,同性恋男性常见于肛门部或直肠;女性多在大小阴唇或子宫颈上。硬下疳常为单个,偶为多个,初为丘疹或浸润性红斑,继之轻度糜烂或成浅表性溃疡,其上有少量粘液性分泌物或覆盖灰色薄痂,边缘隆起,边缘及基底部呈软骨样硬度,无痛无痒,直径1~2cm,圆形,呈牛肉色,局部淋巴肿大。疳疮不经治疗,可在3~8周内自然消失,而淋巴结肿大持续较久。
(2)二期梅毒  主要表现为杨梅疮,一般发生在感染后7~10周或硬下疳出现后6~8周。早期症状有流感样综合征,表现为头痛,恶寒,低热,食欲差,乏力,肌肉及骨关节疼痛,全身淋巴结肿大,继而出现皮肤粘膜损害、骨损害、眼梅毒、神经梅毒等。
①二期梅毒皮肤粘膜损害  其特点是分布广泛,对称,自觉症状轻微,破坏性小,传染性强。主要表现有下列几种:
皮损:可有斑疹(玫瑰疹)、斑丘疹、丘疹鳞屑性梅毒疹、毛囊疹、脓疱疹、蛎壳状疹、溃疡疹等,这些损害可以单独或合并出现。
扁平湿疣:好发于肛门周围、外生殖器等皮肤互相摩擦和潮湿的部位。稍高出皮面,界限清楚,表面湿烂,其颗粒密聚如菜花,覆有灰白色薄膜,内含大量的梅毒螺旋体。
梅毒性白斑:好发于妇女的颈部、躯干、四肢、外阴及肛周。为局限性色素脱失斑,可持续数月。
梅毒性脱发:脱发呈虫蚀状。
粘膜损害:为粘膜红肿及糜烂,粘膜斑内含大量的梅毒螺旋体。
②二期梅毒骨损害  可发生骨膜炎及关节炎,晚上和休息时疼痛较重,白天及活动时较轻。多发生在四肢的长骨和大关节,也可发生于骨骼肌的附着点,如长骨鹰嘴、髂骨嵴及乳突等处。
③二期眼梅毒  可发生虹膜炎、虹膜睫状体炎、视神经炎和视网膜炎等。
也可出现二期神经梅毒等。
(3)三期梅毒  亦称晚期梅毒,主要表现为杨梅结毒。此期特点为病程长,易复发,除皮肤粘膜损害外,常侵犯多个脏器。
①三期皮肤梅毒  损害多为局限性、孤立性、浸润性斑块或结节,发展缓慢,破坏性大,愈后留有疤痕。常见者有:
结节性梅毒疹:多见于面部和四肢,为豌豆大小,铜红色结节,成群而不融合,呈环形、蛇形或星形,质硬,可溃破,愈后留有萎缩性疤痕。
树胶样肿:先为无痛性皮下结节,继之中心软化溃破,溃疡基底不平,紫红色肉芽,分泌如树胶样粘稠脓汁,持续数月至2年,愈后留下疤痕。
近关节结节:为发生于肘、膝、髋等大关节附近的皮下结节,对称发生,其表现无炎症,坚硬,压迫时稍有痛感,无其他自觉症状,发展缓慢,不溃破,治疗后可逐渐消失。
②三期粘膜梅毒  主要见于口、鼻腔,为深红色的浸润型,上腭及鼻中隔粘膜树胶肿可侵犯骨质,产生骨坏死,死骨排出,形成上腭、鼻中隔穿孔及马鞍鼻,引起吞咽困难及发音障碍,少数可发生喉树胶肿而引起呼吸困难、声音嘶哑。
③三期骨梅毒  以骨膜炎为多见,常侵犯长骨,损害较少,疼痛较轻,病程缓慢。其次为骨树胶肿,常见于扁骨,如颅骨,可形成死骨及皮肤溃疡。
④三期眼梅毒  可发生虹膜睫状体炎、视网膜炎及角膜炎等。
⑤三期心血管梅毒  主要有梅毒性主动脉炎、梅毒性主动脉瓣闭锁不全、梅毒性主动脉瘤和梅毒性冠状动脉口狭窄等。
⑥三期神经梅毒、脑膜梅毒、脑血管梅毒及脊髓脑膜血管梅毒和脑实质梅毒  可见麻痹性痴呆、脊髓痨、视神经萎缩等。
(4)潜伏梅毒(隐性梅毒)  梅毒未经治疗或用药剂量不足,无临床症状,血清反应阳性,排除其他可引起血清反应阳性的疾病存在,脑脊液正常,这类病人称为潜伏梅毒。若感染期限在2年以内者称为早期潜伏梅毒,早期潜伏梅毒随时可发生二期复发损害,有传染性;病期在2年以上者称为晚期潜伏梅毒,少有复发,少有传染性,但女病人仍可经过胎盘而传给胎儿,发生胎传梅毒。
(5)胎传梅毒(先天梅毒)  胎传梅毒是母体内的梅毒螺旋体由血液通过胎盘传入到胎儿血液中,导致胎儿感染的梅毒。多发生在妊娠4个月后。发病小于2岁者称早期胎传梅毒,大于2岁者称晚期胎传梅毒。胎传梅毒不发生硬下疳,常有严重的内脏损害,对患儿的健康影响很大,病死率高。
①早期胎传梅毒  多在出生后2周~3月内出现症状。表现为消瘦,皮肤松驰多皱褶,哭声嘶哑,发育迟缓,常因鼻炎而导致呼吸、哺乳困难。皮肤损害可表现为斑疹、斑丘疹、水疱、大疱、脓疱等,多分布在头面、肢端、口周皮肤,口周可见皲裂,愈后留有辐射状疤痕。此外,也可发生甲周炎、甲床炎、无发、骨髓炎、骨软骨炎、贫血、血小板减少等。大部分患儿可有脾肿大、肝肿大,少数出现活动性神经梅毒。
②晚期胎传梅毒  患儿发育不良,智力低下,可有前额圆凸,镰刀胫,胡氏齿,桑椹齿,马鞍鼻,锁骨胸骨关节骨质肥厚,视网膜炎,角膜炎,神经性耳聋,脑脊液异常,肝脾肿大,鼻或腭树胶肿导致口腔及鼻中隔穿孔和鼻畸形。皮肤粘膜损害与成人相似。
③胎传潜伏梅毒  胎传梅毒未经治疗,无临床症状而血清反应呈阳性。
2.实验室检查  非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但特异性差,假阴性多。梅毒螺旋体抗原血清试验阳性,或蛋白印迹试验阳性,均有利于诊断。聚合酯链反应检查梅毒螺旋体核糖核酸阳性,或取硬下疳、病损皮肤、粘膜损害的表面分泌物、肿大的淋巴结穿刺液在暗视野显微镜下查到梅毒螺旋体,均可确诊。
【鉴别诊断】
1.硬下疳与软下疳  病原菌为Ducreyi链杆菌;潜伏期短,发病急;炎症明显,基底柔软,溃疡较深,表面有脓性分泌物;疼痛剧烈;常多发。
2.梅毒玫瑰疹与风热疮(玫瑰糠疹)  皮损为椭圆形,红色或紫红色斑,其长轴与皮纹平行,附有糠状鳞屑,常可见较大母斑;自觉瘙痒;淋巴结无肿大;梅毒血清反应阴性。
3.梅毒扁平湿疣与尖锐湿疣  疣状赘生物呈菜花状或乳头状隆起,基底较细,呈淡红色;梅毒血清反应阴性。
【治疗】
梅毒的治疗,由于驱梅方案的成熟,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类药物疗效确切,是首选,故临床主张按方案治疗。而中医药治疗梅毒,一般仅作为驱梅治疗中的辅助疗法。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 肝经湿热证
证候:多见于一期梅毒。外生殖器疳疮质硬而润,或伴有横痃,杨梅疮多在下肢、腹部、阴部;兼见口苦口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滑。
治法:清热利湿,解毒驱梅。
方药:龙胆泻肝汤酌加土茯苓、虎杖。
②血热蕴毒证
证候:多见于二期梅毒。周身起杨梅疮,色如玫瑰,不痛不痒,或丘疹、脓疱、鳞屑;兼见口干咽燥,口舌生疮,大便秘结;舌质红绛,苔薄黄或少苔,脉细滑或细数。
治法:凉血解毒,泻热散瘀。
方药:清营汤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③毒结筋骨证
证候:见于杨梅结毒。患病日久,在四肢、头面、鼻咽部出现树胶肿,伴关节、骨骼作痛,行走不便,肌肉消瘦,疼痛夜甚;舌质暗,苔薄白或灰或黄,脉沉细涩。
治法:活血解毒,通络止痛。
方药:五虎汤加减。
④肝肾亏损证
证候:见于三期梅毒脊髓痨者。患病可达数十年之久,逐渐两足瘫痪或痿弱不行,肌肤麻木或虫行作痒,筋骨窜痛;腰膝酸软,小便困难;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弱。
治法:滋补肝肾,填髓熄风。
方药:地黄饮子加减。
⑤心肾亏虚证
证候:见于心血管梅毒患者。症见心慌气短,神疲乏力,下肢浮肿,唇甲青紫,腰膝酸软,动则气喘;舌质淡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弱或结代。
治法:养心补肾,祛瘀通阳。
方药:苓桂术甘汤加减。
(2)外治
①疳疮  可选用鹅黄散或珍珠散敷于患处,每日3次。
②横痃、杨梅结毒未溃时,选用冲和膏,醋、酒各半调成糊状外敷;溃破时,先用五五丹掺在疮面上,外盖玉红膏,每日1次;待其腐脓涤尽,再用生肌散掺在疮面,盖红玉膏,每日1次。
③杨梅疮  可用土茯苓、蛇床子、川椒、蒲公英、莱菔子、白鲜皮煎汤外洗,每日1次。
2.其他疗法  一旦确诊为梅毒,应及早实施驱梅疗法,并足量、规范用药。
西医治疗
(1)早期梅毒  水剂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日,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续10日;苄星青霉素240万U,分两侧臀部肌肉注射,1次/周,共2周;四环素或红霉素,2g/日,分4次口服,连续15日,肝肾功能不良者禁用。
(2)晚期梅毒  水剂普鲁卡因青霉素G80万U/日,肌肉注射,每日1次,连续15日为1疗程,也可考虑给第二个疗程,疗程间停药2周;苄星青霉素240万U,肌肉注射,1次/周,共3次;四环素或红霉素,2g/日,分4次口服,连续服30日为1疗程。
(3)胎传梅毒  普鲁卡因青霉素G,每日5万U/kg,肌肉注射,连续10日;苄星青霉素5万U/kg,肌肉注射,一次即可(对较大儿童的青霉素用量不应超过成人同期患者的治疗量)。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红霉素7.5~25mg/kg,口服,每日4次。
【预防与调护】
1.加强梅毒危害及其防治常识的宣传教育。
2.严禁卖淫、嫖娼,对旅馆、浴地、游泳池等公共场所加强卫生管理和性病监测。
3.做好孕妇胎前检查,对梅毒患者要避孕,或及早中止妊娠。
4.对高危人群定期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5.早诊断,早治疗,坚持查出必治、治必彻底的原则,建立随访追踪制度。
6.夫妇双方共同治疗。
第二十七节  尖锐湿疣
尖锐湿疣又称生殖器疣、性病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所引起的一种良性赘生物。属于中医“臊疣”、“瘙瘊”的范畴。其特点是:以皮肤粘膜交界处,尤其是外阴、肛周出现淡红色或污秽色表皮赘生物为主要表现。主要通过性接触传染,也可通过自身接种、接触污秽的内裤、浴巾、浴盆等方式间接传染。本病男女均可罹患,主要发生在性活跃的人群。有一定的自限性,部分病例治愈后复发,少数尖锐湿疣有癌变的可能。
【病因病机】
本病主要为性滥交或房室不洁,感受秽浊之毒,毒邪蕴聚,酿生湿热,湿热下注皮肤粘膜而产生赘生物。
本病病原体系人类乳头瘤病毒(HPV)。该病毒属DNA病毒,具有高度的宿主性和组织特异性,只侵犯人体皮肤粘膜,不侵犯动物。病毒通过局部细微损伤的皮肤粘膜而接种在该部,经过一定的潜伏期而出现赘生物。
【诊断】
1.临床表现
有与尖锐湿疣患者不洁性交或生活接触史。潜伏期1~12个月,平均3个月。
皮损男性多在阴茎龟头、冠状沟、系带;女性多在阴唇、阴蒂、宫颈、阴道和肛门;同性恋者常见肛门和直肠,亦有乳头、口唇、腋下、脐窝等处的报告。基本损害为淡红色或污秽色、柔软的表皮赘生物。赘生物大小不一,单个或群集分布,表面分叶或呈棘刺状,湿润,基底较窄或有蒂,但在阴茎体部可出现基底较宽的“无蒂疣”。由于皮损排列分布不同,外观上常表现为点状、线状、重叠状、乳头瘤状、鸡冠状、菜花状、蕈状等不同形态。本病常无自觉症状,部分病人可出现局部疼痛或瘙痒。疣体易擦烂出血,若继发感染,分泌物增多,可伴恶臭。巨大的尖锐湿疣,多见于男性,且好发于阴茎和肛门附近,女性则见于外阴部。偶尔可转化为鳞状细胞癌。
醋酸白试验:用3%~5%的醋酸液涂擦或湿敷3~10分钟,阳性者局部变白,病灶稍隆起,在放大镜下观察更明显。
2.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有特异性。
【鉴别诊断】
1.假性湿疣  多发生于20~30岁的女性外阴,特别是小阴唇内侧和阴道前庭;皮损为1~2mm大小的白色或淡红色小丘疹,表面光滑如鱼子状,群集分布;无自觉症状。
2.扁平湿疣  为梅毒常见皮肤损害,皮损为扁平而湿润的丘疹,表面光滑,成片或成簇分布;损害内可找到梅毒螺旋体;梅毒血清反应强阳性。
3.阴茎珍珠状丘疹  多见于青壮年;皮损为冠状沟部珍珠样半透明小丘疹,呈半球状、圆锥状或不规则状,色白或淡黄、淡红,沿冠状沟排列成一行或数行,或包绕一周;无自觉症状。
【治疗】
以清热解毒、燥湿除疣为主要治法,也可运用抗病毒中草药施治。临床常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去除疣体,并针对病原体进行治疗。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湿毒下注证
证候:外生殖器或肛门等处出现疣状赘生物,色灰或褐或淡红,质软,表现秽浊潮湿,触之易出血,恶臭;伴小便黄或不畅;苔黄腻,脉滑或弦数。
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
方药:萆薢化毒汤酌加黄柏、土茯苓、大青叶。
②湿热毒蕴证
证候:外生殖器或肛门等处出现疣状赘生物,色淡红,易出血,表面有大量秽浊分泌物,色淡黄,恶臭,瘙痒,疼痛;伴小便色黄少,口渴欲饮,大便干燥;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解毒,化浊利湿。
方药:黄连解毒汤加苦参、萆薢、土茯苓、大青叶、马齿苋等。
(2)外治
①熏洗法  板蓝根、山豆根、木贼草、香附各30g;或白矾、皂矾各120g,侧柏叶250g,生苡仁50g,孩儿茶15g。煎水先熏后洗,每天1~2次。
②点涂法  五妙水仙膏点涂疣体;或鸦胆子仁捣烂涂敷或鸦胆子油点涂患处包扎,3~5天换药1次。应注意保护周围正常皮肤。适用于疣体小而少者。
2.其他疗法
西医治疗
①西药内服或注射可选用无环鸟苷、病毒唑、聚肌胞、干扰素等抗病毒药物和免疫增强剂。
②西药外涂  根据病情选用10%~25%足叶草酯、1%~5%5-氟脲嘧啶、30%~50%三氯醋酸或3%~5%酞丁胺等疣体表面涂敷。注意保护正常皮肤粘膜。
③激光、冷冻、电灼疗法  注意不要过度治疗,避免损害正常皮肤粘膜和疤痕形成,预防感染。
④手术切除  疣体较大者,可选用手术切除。
【预防与调摄】
1.禁止不洁性交。
2.注意阴部卫生。
3.积极治疗性伴侣,避免交叉感染。
第二十八节  生殖器疱疹
生殖器疱疹是由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性传播疾病。中医称之为“阴部热疮”。主要损害男女生殖器的皮肤粘膜处,其特点是:以局部出现群集小疱、糜烂,自觉灼痛为主要表现。本病多为性行为传播,据有关报道,欧美一些国家性活跃的青年生殖器疱疹患者较多,其发病率甚至超过梅毒、淋病,目前在我国沿海地区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至今为止,治疗生殖器疱疹还没有像治疗淋病与梅毒那样有特效疗法,且本病与宫颈癌等有关联,故已成为世人注目的一种性传播疾病。
【病因病机】
本病多因不洁性交,感受湿热秽浊之邪,湿热侵及肝经,下注阴部,热炽湿盛,湿热郁蒸而外发疱疹。素体阴虚,或房劳过度,损伤阴精,加上湿热久恋,日久热盛伤阴,正气不足,邪气缠绵,形成正虚热盛,而病情反复发作,经久难愈。
本病病原体系单纯疱疹病毒(HSC)。该病毒属DNA病毒,有Ⅰ型70%以上引起口唇及颜面腰部以上的感染,20%~30%左右引起生殖系统感染;Ⅱ型80%以上引起生殖系统感染,偶可发生口腔及其周围的感染,而且Ⅱ型感染引起的生殖器疱疹复发率远比Ⅰ型高,它们与生殖器系统某些恶性肿瘤相关。主要传播途径是性接触。人类是其天然宿主,两种病毒有相同抗原决定簇,机体能产生中和抗体清除部分病毒,但无法彻底清除,且无终生免疫力。病毒通过皮肤粘膜侵入机体,主要在原发部位细胞内复制而向周围播散,并侵入相关的神经干、神经节,Ⅱ型主要潜伏在骶神经节,当机体抵抗力降低后,多数会在原发部位再次出现,引起病情复发。
【诊断】
1. 临床表现
(1)原发性生殖器疱疹  潜伏期2~7天。原发损害为1个或多个小而瘙痒的红斑、丘疹,迅速变成小水疱,3~5天后可形成脓疱,破溃后表面成糜烂、溃疡、结痂,伴有疼痛。皮损单发或融合,男性好发于包皮、龟头、冠状沟、阴茎,偶可见于尿道,女性常发生于外阴、大小阴唇、阴蒂、阴道、宫颈。往往是旧的皮损消退,新的皮损又接着出现。常伴有发热、头痛、乏力、肌痛及腹股沟淋巴结肿大压痛等全身症状。若出现在尿道,可致排尿困难;发生在肛门直肠,可出现腹痛、便秘、里急后重和肛门瘙痒等。
(2)复发性生殖器疱疹  多在原发皮疹后1年内复发,一般复发间歇期3~4周至3~4个月。发热、受凉、早产、精神因素、消化不良、慢性病、疲劳等导致抵抗力低下时常成为诱发的因素。复发性生殖器疱疹临床表现类似原发性生殖器疱疹,且较原发性者无论局部还是全身症状都轻。50%的患者在复发部位出现局部瘙痒、烧灼感及刺痛等前驱症状,一般7~10日皮损可消退愈合。
(3)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有脑膜炎、脑炎、骶神经根炎及脊髓脊膜炎、疱疹性指头炎以及泌尿生殖系统广泛感染等。
2. 实验室检查
(1) 细胞学检查(tzanck涂片):镜下可见多核巨细胞或核内病毒包涵体。
(2) 病毒培养:有单纯疱疹病毒和细胞病变。
【鉴别诊断】
1.硬下疳  无痛性溃疡与无痛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有时与生殖器疱疹的溃疡和淋巴结肿大混淆,但硬下疳溃疡基底较硬;可检到梅毒螺梅毒血清反应阳性。
2.软下疳  溃疡较深,疼痛,未经治疗不会自行消退;淋巴结肿大疼痛,可穿破;溃疡分泌物量较多,呈灰黄色或脓样;可检查到软下疳菌。
3. 接触性皮炎  有接触过敏史,无不洁性交史,在接触部位发生红肿、丘疹、丘疱疹、水疱、甚至大疱和糜烂,去除病因,处理得当,1-2周可痊愈。
【治疗】
本病目前尚无特效根治方法,治疗原则为缩短病程,减轻症状;防止继发感染和并发症;防止病情复发。西医主要包括局部用药、抗病毒治疗和提高机体免疫力;中医强调辨证论治,扶正祛邪,既可提高机体抵抗力,又可直接灭活和清除病毒。
1.辨证论治
(1)内治
①肝经湿热证
证候:生殖器部位出现红斑、群集小疱、糜烂或溃疡,甚至出现脓疱,灼热,轻痒或疼痛;伴口干口苦,小便黄,大便秘结,或腹股沟淋巴结肿痛;舌质红,苔黄腻,脉弦数。
治法:清热利湿,化浊解毒。
方药:龙胆泻肝汤加大青叶、板蓝根、马齿苋等。
②阴虚邪恋证
证候:外生殖器反复出现潮红、水疱、糜烂、溃疡、灼痛,日久不愈,遇劳复发或加重;伴神疲乏力,腰膝酸软,心烦口干,五心烦热,失眠多梦;舌质红,苔少或薄腻,脉弦细数。
治法:滋阴降火,解毒除湿。
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
(2)外治  马齿苋、野菊花、地榆、苦参各30g,水煎外洗,每日2~3次;洗后外涂青黛散。
2.其他疗法
西医治疗   无环鸟苷是西医目前最有效的抗单纯疱疹病毒的药物,口服每次200mg,每日4~5次。病毒严重者可静脉滴注,每次5mg/kg体重,8小时1次,共5天(应稀释到浓度1~6mg/ml,1小时注射完)。此外,尚可选用其他抗病毒药,如阿糠腺苷、聚肌胞、左旋咪唑或干扰素等。
外治一般多用0.25%~1%疱疹净软膏或5%~30%疱疹净溶液、3%~5%无环鸟苷软膏、0.5%~3%酞丁胺溶液、5%阿昔洛韦霜、0.5%~1%新霉素软膏等外搽患部。对某些局部炎症反应明显的病人,可先用收敛剂,如1%~3%醋酸铅溶液、3%硼酸溶液外用清洁和湿敷;也可选用皮质类固醇外用药以减轻炎症反应。
【预防与调护】
1.树立正确的性观念、性道德,洁身自好,预防感染。
2.感染静止期性交时使用避孕套,感染活动期禁止性交。
3.早期妊娠妇女患生殖器疱疹应中止妊娠,晚期感染者宜做剖腹产。
4.患者应注意局部清洁卫生。
5.保持心情舒畅,注意预防感冒、着凉、劳累,禁酒,少食辛辣刺激饮食,以减少复发。
6.积极治疗其他疾病,加强营养,增强体质,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7.注意性伴侣的观察,最好同时进行治疗。
第二十九节  艾滋病
艾滋病全称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简称HIV)所致的传染病。属于中医“疫疠”、“虚劳”、“瘰疬”、“癥瘕”等范围。主要通过性接触及血液、血液制品和母婴传播传染。HIV能特异性侵犯T4淋巴细胞(CD4)引起机体细胞免疫系统严重缺陷,导致各种机会性顽固感染、恶性肿瘤的发生,并对机体各系统尤其是神经系统造成致命的损害,由于传染性强,死亡率高,号称“超级癌症”,是当今世界头号性传播疾病,也是头号传染病,已引起全人类的高度重视。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艾滋病的病因包括邪毒外袭和正气不足两个方面。正气不足主要为肾不藏精、肾亏体弱,所谓“邪之所凑,其气必虚”;邪毒为疫疠之气,具有强烈的传染性。大凡由性接触传染者,多为嫖娼、同性恋、肛交、滥交伐精纵欲者,其肾精处于匮乏状态,易为邪毒所入;而凡吸毒者均用兴奋致幻之品,令人异常亢奋,性欲亢进(暂时),心神恍惚,不能自持,为燥烈耗气伤精之品,久则致人形容消瘦、精力减退、性功能降低,呈肾精亏乏状态,易为邪毒所犯;致于输血等亦为气血不足,挟邪毒之血液补充而为病。总之,本病应抓住邪毒侵袭、正气不足且正气日虚、邪气渐盛这样的基本病因病机。“疫疠”和“虚劳”并存共处是其特点。疫疠之邪为艾滋病毒,虚劳是由邪毒入侵导致的五脏六腑特别是五脏的损伤、气血津液的耗竭;其病机为邪盛与正虚共存、夹杂,但最终导致正气衰竭,五脏受损,阴阳离决。由于其病程迁延,变化多端,涉及多个系统和多种感染,中医审症求因、辨证论治较为复杂,应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但从临床分析,具体病机较多见者包括肺卫受邪、肺肾阳虚、脾胃虚弱、脾肾亏虚、气虚血瘀和窍闭痰蒙等。
艾滋病的病原体为HIV,为逆转录C型RNA病毒,患者的精液、血液、唾液、眼泪、乳汁、尿液、阴道分泌物中均可分离出HIV,但主要是通过精液、血液及含有血液的分泌物经血流和破损的皮肤与粘膜传入全身,主要通过性交传染、血液传染和围产期母婴感染。
HIV嗜T4细胞,在细胞内进行繁殖,使后者不断地破裂、溶解、消失,遭到破坏。由于T4减少,依赖T4细胞参加的细胞免疫反应处于无能状态,致使患者极易发生一系列的原虫、蠕虫、真菌、细菌和病毒等条件性病原体的感染,最后发生少见的恶性肿瘤。同时,HIV能侵犯神经系统,感染脑和脊髓,出现神经系统症状。HIV病毒侵犯人体后,核酸可以与宿主染色体DNA整合,强占遗传机构达到复制,故无论是免疫接种预防,还是治疗,都极其困难。
【诊断】
1.临床表现
潜伏期长短不一,可由6个月至5年或更久。感染HIV后,由于细胞免疫缺陷的程度不同,临床症状可分为三个阶段。
(1)艾滋病感染  新近感染的患者约90%可完全没有症状,为HIV病毒的携带者,是艾滋病的传染源。有的早期出现类似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症状,有的发展为慢性淋巴结病综合征,表现为除腹股沟部位外,全身淋巴结或至少有两处以上持续肿大3个月以上。
(2)艾滋病相关综合征  约占患病人数的10%,患者有一定程度的T细胞免疫功能缺陷所致的临床症状和慢性淋巴结综合征,有较长期的发热(38℃3个月以上),体重减轻10%以上,疲乏,夜间盗汗及持续腹泻等,同时常有非致命性的真菌、病毒或细菌性感染,如口腔白色念珠菌病、皮肤单纯疱疹、带状疱疹和脓皮病等。
(3)艾滋病  约1%HIV感染者可发展为艾滋病,其临床表现为严重的细胞免疫缺陷而致的条件性感染和少见的恶性肿瘤,较常见的有卡氏肺囊虫肺炎和卡波济肉瘤。
2.实验室检查
(1)免疫学检查  T4淋巴细胞减少,外周血淋巴细胞显著减少,低于1×109/L;T4/T8<1(正常为1.75~2.1);自然杀伤细胞(NK)活性下降,B淋巴细胞功能失调。
(2)HIV检测  常用的有:①细胞培养分离病毒;②检测HIV抗原;③检测逆转录酶;④检测病毒核酶等。由于操作复杂,价格昂贵,不做常规筛选之用。
(3)HIV抗体检测  这类方法是确定有无HIV感染的最简便方法,但高危人群若为阴性应在2个月后复查。常用的方法有:①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②间接免疫荧光法(IIF);③明胶颗粒凝集试验(PA);④免疫EP迹检测法(WB法);⑤放射免疫沉淀试验(RIP)。其中前3种用于筛选检查,后两种用于明确诊断。
【治疗】
艾滋病的治疗目前尚无特效的疗法。西医的免疫调节剂、抗病毒制剂及综合疗法的实施已能部分控制病情的发展,延长患者的存活时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中医中药和其他自然疗法已运用于艾滋病的预防和治疗,抗HIV病毒及提高机体免疫功能的中药得以筛选,并推向临床作为辨证论治基础上辨病用药的有效治疗手段,针灸的整体调节功能在治疗中也能发挥一定的作用。
1.辨证论治
(1)肺卫受邪证
证候:见于急性感染期。症见发热,微畏寒,微咳,身痛,乏力,咽痛;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
治法:宣肺祛风,清热解毒。
方药:银翘散加土茯苓、夏枯草、生甘草。若寒邪为患者,选用荆防败毒散加减。
(2)肺肾阴虚证
证候:多见于以呼吸系统症状为主的艾滋病早、中期患者,尤以卡氏肺囊虫肺炎、肺孢子肺炎、肺结核较多见。症见发热,咳嗽,无痰或少量粘痰,或痰中带血,气短胸痛,动则气喘,全身乏力,消瘦,口干咽痛,盗汗,周身可见淡红色皮疹,伴轻度瘙痒;舌红,少苔,脉沉细数。
治法:滋补肺肾,解毒化痰。
方药:百合固金汤合瓜蒌贝母汤加虎杖、夏枯草、土大黄等。
(3)脾胃虚弱证
证候:多见于以消化系统症状为主者。症见腹泻久治不愈,腹泻呈稀水状便,少数挟有脓血和粘液,里急后重不明显,可有腹痛;兼见发热,消瘦,全身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吞咽困难,或腹胀肠鸣,口腔内鹅口疮;舌质淡有齿痕,苔白腻,脉濡细。
治法:扶正祛邪,培补脾胃。
方药:补中益气汤合参苓白术散加土茯苓、田基黄、猫爪草等。
(4)脾肾亏虚证
证候:多见于晚期患者,预后较差。症见发热或低热,形体极度消瘦,神情倦怠,心悸气短,头晕目眩,腰膝酸痛,四肢厥逆,食欲不振,恶心,呃逆频作,腹泻剧烈,五更泄泻,毛发枯槁,面色苍白;舌质淡或胖,苔白,脉细无力。
治法:温补脾肾,益气回阳。
方药:肾气丸合四神丸加猪苓、炙甘草等。
(5)气虚血瘀证
证候:以卡波济肉瘤多见,可见于其他恶性肿瘤。症见周身乏力,气短懒言,面色苍白,饮食不香,四肢、躯干部出现多发性肿瘤,瘤色紫暗,易于出血,淋巴结肿大;舌质暗,脉沉细无力。
治法:补气化瘀,活血清热。
方药:补阳还五汤、犀角地黄汤合消瘰丸加减。
(6)窍闭痰蒙证
证候:多见于出现中枢神经病症的晚期患者。症见发热、头痛,恶心呕吐,神志不清,或神昏谵语,项强惊厥,四肢抽搐,或伴癫痫或痴呆;舌质暗或胖,或干枯,苔黄腻,脉细数或滑。
治法:清热化痰,开窍通闭。
方药:安宫牛黄丸、紫雪丹、至宝丹。若为寒甚者,用苏合香丸豁痰开窍。痰闭清除后,缓则治其本,可用生脉散益气养阴。
2.常用有效中药辨病施治
(1)抗HIV有效的中药  甘草、人参、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当归、大枣、枸杞子、杜仲、淫羊藿、苦参、柴胡、刺五加、香菇、丹参、黄连、金银花、黄芩、天花粉、紫花地丁、夏枯草、穿心莲、牛蒡子、螃蜞菊、紫草、狗脊、贯众、千里光、丁公藤、苦瓜、龙胆草、蒲公英、麻黄、水牛角、漏芦、巴豆、槟榔、白头翁、防风、麝香、白屈菜、姜黄、桑白皮、大蒜、山豆根、连翘、鱼腥草、大青叶、白花蛇舌草、野菊花、知母、板蓝根、十大功劳叶等。
(2)促进单核细胞吞噬能力的中药  人参、党参、黄芪、紫河车、仙灵脾、五加皮、白术、黄精、灵芝、蒲公英、银花、丹参、桃仁、赤芍、川芎、香菇、云苓、甘草。
(3)促进巨噬细胞吞噬作用的中药  黄芪、党参、人参、白术、灵芝、猪苓、香菇、当归、地黄、蝮蛇、仙灵脾、补骨脂、刺五加、杜仲。
(4)增加T细胞的中药  人参、灵芝、茯苓、香菇、白术、苡仁、黄精、天冬、女贞子、仙灵脾。
(5)提高细胞免疫力的中药  人参、党参、黄芪、黄精、白术、山药、灵芝、阿胶、菟丝子、仙灵脾、旱莲草、当归、红花、仙鹤草、丹参、生地、女贞子、枸杞子、白芍、川芎、五味子、银花、黄连等。
(6)提高体液免疫能力的中药  人参、党参、黄芪、白术、灵芝、黄精、山药、旱莲草、菟丝子、阿胶、仙灵脾、丹参、红花、川芎、当归、仙鹤草、生地、女贞子、枸杞子、白芍、银花、五味子。
(7)延长抗体存活及促进其生成的中药  麦冬、玄参、沙参、鳖甲、鸡血藤、阿胶、女贞子等延长抗体存活时间;肉桂、附子、仙茅、仙灵脾、锁阳、菟丝子促进抗体生成,提高淋巴细胞转化作用。
3.其他疗法
(1)针刺  针灸可以调动机体的免疫系统,提高抗病能力。可选关元、命门、腰俞、脾俞、足三里、内关、合谷、曲池、百会、阴陵泉、阳陵泉、风池、委中、列缺等穴位。
(2)抗HIV西药治疗  至目前为止,尚无特效药物。现首推叠氮胸苷(AZT)疗效较好,因它口服吸收好,并能通过血脑屏障,其作用机制是抑制逆转录酶,阻断HIV复制,但不能杀灭病毒,故停药后又复发。用法:5mg/kg体重,每4小时1次。其次,可用2'~3'双脱氧肌苷(DDI)、2'~3'双脱氧胞嘧啶核苷(DDC)。有关专家主张以上各药联合使用,即可发挥其协同作用,也有利于减轻某一药物的毒副作用。此外,还有苏拉明、三氮唑核苷等。
(3)免疫调节剂  可选用白细胞介素-2、干扰素、丙种球蛋白、转移因子、香菇多糖、异丙肌苷等。
(4)合并条件性感染和恶性肿瘤,西医可采取对症处理。
【预防与调护】
1.加强对艾滋病防治知识的宣传普及。
2.加强性道德观念的教育,杜绝不洁性行为,避免与HIV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高危人群发生性接触。
3.禁止静脉吸毒者共用注射器,严格加强普通人群注射消毒管理,提倡使用一次性用品。
4.使用进口血液、血液成分制品时一定要进行HIV检测。
5.严格选择供血者,HIV检测应作为供血者的常规检查项目,防止血源传染。
6.艾滋病病人或HIV阳性者应避孕,已出生婴儿不用母乳喂养。
7.加强入境检疫,严防艾滋病传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中医皮肤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
中医外科学-​接触性皮炎-笔记
第九单元 皮肤及性传播疾病
中医外科学(6)
国医大师禤国维:治疗婴儿湿疹临证精粹
圆癣(体癣)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